作者:撸猫客
那种冰冷的意志更加强烈。
她不敢再停留,便回到帐篷里跟多洛雷斯一起冲泡面。泡面是在大本营拿的,包装上写着些不认识的方块字,味道也很浓郁,据说北坡大本营提供得更多。开水则是一大早由夏尔巴人撬开冰面从冰河里取来烧开的,在这个海拔水并不能烧得很开,只是勉强能用。
南德娜还在帐篷外用摄像机组给观众直播珠穆朗玛峰上的景色,从这一点来说,这位女士远比营地里的许多男士要“强大”,当她在营地外的雪地和裸露的山石上乱窜时,他们都像瘟鸡似的窝在帐篷里。
等半开不开的水被注入带塑料膜的泡面盒后两人才齐齐叹气。
“你觉得......他能活吗?”多洛雷斯问。
“我也说不好。”詹妮弗用叉子转着塑料碗里的泡面。她当然知道如果没有外力干涉那些微观层面上的变化会轻易要了阿克西姆的命,但现代科学总在解决自然之心给出的难题,若非如此,自然之心早在几百年之前就能控制住人类的数量。
感知在雪山上只能着选手和极少数动物发挥,加上她有意识地控制,多数时候詹妮弗和其他选手也没什么不同。远离自然生命,自然之心提供给她的力量也不足以去把一个人转危为安。倒是地球意志,或者说地球意志的部分构成,雪山和大地本身,始终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与她共鸣。
无能为力之下,13日下午,另有一名向导因高山脑水肿(HACE)被送下山,至此,留在山上的工作人员不足以给一个30多人的庞大团队以保障和指引,荒野团队和普通商业团不同,选手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为了确保公平,原本计划14日凌晨启程向三号营地冲刺的计划便搁浅了。
14日傍晚,二号营地再次迎来了第二批、第三批住客。
“太糟糕了。”多洛雷斯在其他团队到达时对詹妮弗说。詹妮弗没有回答,但心里抱着和室友一样的想法——太糟糕了。
她想起在上山后听到的一段对话。
那时几个夏尔巴人正挥舞冰镐为即将到来的大部队加固帐篷基座,她和先到的普巴坐在完工的帐篷前休息,索登则站在一旁讲卫星电话。
“今年人格外的多。”他说道,“我完全没有头绪要怎么把十几条线路上那么多的登山队安排到峰顶,更别说还有轻装前行的散客。大拥堵在8000米以上是致命的,我的意思是,天呐,想想希拉里台阶,想想过去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对面不知回复了什么,他摘下口罩皱皱眉头,又说道:“是的,是的,我们在昆布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也知道昆布......可怜的克里斯托弗......去年我们在那里失去了旺杰......但我打赌他们会比去年的伙计们做得好。”
这话让詹妮弗笑了。
普巴,老实的夏尔巴人向导,也认同这一点。
荒野登山队的团员都是各个方面的求生专家、运动好手,他们经历过海岛、高地森林、沙漠和热带雨林的考验。即使索登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队员是他带过最“任劳任怨”的一届,大部分人都能以先期计划的最快速度行进,也都能忍受环境带来的种种痛苦。
索登保持着对队员的欣赏,选手们也对他言听计从,鲜少有人仗着生存知识公开顶撞他的想法。
停滞改变了这种状况。
或者说,停滞改变了一切。
第123章
15日凌晨, 索登及数名向导一起返回二号营地。
大部分人下山时什么样,上山时还什么样,最多只是显得疲惫憔悴了一点, 除了其中一名年轻的夏尔巴人。夏尔巴青年扎西在经过西库姆冰斗时被日光晒伤, 尽管他宣称这不影响自己前进,索登还是将他剔出了冲顶名单,只允许他在下方营地做做接应的活计。不能冲顶意味着不能扬名立万,对新生向导来说有时就差了那么点名气, 客户总会偏爱那些有过“丰功伟绩”的团队。索登话音刚落,扎西面露沮丧之色, 但他还是相对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决定。
比起荒野团队, 另一个团队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后来启程冲顶的一个欧洲团队在二号营地底下松动的学层里遭遇雪崩,尽管向导们尽到了最大努力,仍然有两名登山客因为伤势过重而离开了队伍。不幸中的万幸,这两人都是在通过区被松雪裹挟向下时受了摔伤,向导们在事情发生后还连连感叹:倘若被冲入雪崩堆积区, 那可真是神仙难救。
当天晚些时候, 在二号营地逗留已久的荒野团队和刚到营地的几个团队几乎前后脚出发。詹妮弗过去看过许多荒谬的景象,在海拔6000多米处看到长龙般的队伍绝对算是其中之一。
从二号营地赶往三号营地需要攀上洛子峰的西壁,这段路对登山客的体力来说是个巨大考验。洛子峰就像珠穆朗玛峰的忠实卫士,它以直插云霄的冰雪城墙阻挡着游人的脚步, 那倾斜可达度的山坡不仅仅让登山客产生无力感和震慑感,同时也彰显着这里随处可见的致命陷阱——雪崩、塌陷、落石......在雪山上,每分钟的耽搁都可能会使悲剧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一段时间的攀爬过后, 登山客们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三名女性团员找了个相对平缓的雪地坐下。詹妮弗的背包里装了几罐能量饮料,这会儿她又渴又饿,简直想把饮料统统喝光, 想到向导的指示还是小口小口地往下咽。今日天气晴朗,挂在空中的太阳十分晃眼,但从她坐的地方能看到珠峰露出的一个小尖尖,狂暴的雪花就在那里拉成一张寒冰旗帜。
白色,白色,白色,到处都是冰雪的白色,偶尔露出山石的深色。目所能及处唯一的彩色来自颜色各异的登山制服,它们或者属于还在挪动的登山客,或者属于早已同珠穆朗玛峰融为一体的登山客。
死亡在这里就和吃饭喝水那么稀松平常。
在大本营之下就有用来纪念百余名遇难者的石碑,再往上走更有倒伏在这里却无法被运走的遇难者。第一具尸体是在团队翻越昆布冰瀑时发现的,很难说那是尸体还是尸体的一部分,但选手们不难想象在这可怜人上发生了什么事——只要抬头看看高达数十米的冰塔就知道了。在那之后,小队又在穿过西库姆冰斗后发现了第二名遇难者,身穿蓝色登山服的登山客就静悄悄地坐在路边,外套脱在远处。后来他们又在洛子峰的冰壁下、冰壁上发现了更。这些尸体被称为珠峰上的“路标”,在低海拔处还好,高海拔处的尸体甚至每个都拥有“外号”,每个都象征着一个海拔数字。
团队在寒风中行进数日,团员们也从一开始的活跃变得沉默。没人敢不对这些前辈心怀敬重和同情,但也没人想成为“不语者”中的一员。随着海拔升高,生理反应加剧,一点点可能影响登顶的小因素都可能变成引燃脾气的导火索,更何况是肉眼可见的、冲顶时最危险的拥堵。
三名女性对坐了一会儿,摄像机组在她们身边飞舞,个个都结着冰霜。
“真是活见鬼!”多洛雷斯率先说道,“叫我说每年就不该发放那么多登山证,看看这些人......如果现在山上摔下来一块湿雪板,估计明天我们大家都得上新闻。不,不用湿雪板,掉一块石头下来就能砸死好几个。”
这话说得十分不客气且冒犯人,但詹妮弗决定不和她计较。
多洛雷斯的登山服被擦破了,那还是在约6800米处,一块山石从天而降,无声无息地从高处砸落下,堪堪擦过她身侧。领队索登中途赶上队伍时还听见多洛雷斯在高声咒骂,不得不耗费力气教训了她一番。詹妮弗自己则一方面为竞争对手和同伴在这个海拔还有力气叫骂、还敢浪费体力而惊异不已,一方面又多少能理解对方的心情:石头再偏个几寸可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同样的,南德娜也选择不和室友计较。
和詹妮弗不同,南德娜单纯是没有力气再计较了。她露在面罩外的皮肤惨白得像个死人,呼吸声沉重地像在拉风箱,随着每个动作都从喉咙里挤出一记呻吟。“天呐,”她微弱地叫道,“我不行了,我不行了。”
“你得吸点氧。”多洛雷斯说。
“索登说今天晚上开始会让我们配上氧气瓶。”詹妮弗说,“只希望在山上有足够的氧气,到8000米往上,或者冲顶的时候,要是氧气跟不上......”
“还是人太多。”多洛雷斯把喝完的罐子赛回包里,脱下厚厚的外手套动了动手指。她不敢把手在寒风中暴露太长时间,没几下就又塞回了手套里。“天知道一年发那么多登山证干什么,我简直不敢想到希拉里台阶会怎么样。”
话音落下,她们齐齐陷入了沉默。
詹妮弗努力调整呼吸,边站起身边思索着听到的话。上辈子她也不是什么攀冰专家,但近一个月的训练让她对冲刺雪峰有了长足的见解。8000米以上被称为生命禁区,人不必活动,只是待在这个高度,都在慢慢地走向死亡。虽说无氧攀登被登山界许多大拿认为是正统的不作弊的攀登,但在这个高度,缺乏氧气支撑,多数人都难以寸进,甚至会丧失生命。要登顶的人这样多,谁都不肯率先放弃,到山顶上该怎么办呢?
越是想,心里越是冷。
詹妮弗拉住绳索,竭尽全力跟上大部队。她渐渐觉得有场风暴正在珠穆朗玛峰上凝聚——而她不是唯一一个感知到暴风来袭的人,绝大多数登山客都对排长龙的现象满怀不安,但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爬得更快,不断上升,暗自祈祷自己不会成为被堵住的那一批。
八小时后,众人翻上最后几英尺松雪,到达三号营地。
詹妮弗到达时正看到几个夏尔巴向导在远处用冰镐敲击冰面,还有的在清点氧气罐,其他几个团队或有向导搀扶着队员前进的、有劳工用腰绳拉着队员前进的,但荒野小队被严格禁止此类行为,除了少数体力极佳的几个,大伙多多少少都有点东倒西歪。
比体力不济和头疼欲裂更让人绝望的是三号营地的景象。
如果说珠峰大本营是一座主城,那么一号营地就是座小镇,二号营地是一片集市,三号营地最多算是野炊中心。黄色和蓝色的帐篷零星装点在雪坡上,积雪埋到帐篷脚跟,让人不禁联想到被埋在白色糖粉中的黄色蛋糕。帐篷并不算多,至少跟大本营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放在45度倾斜的洛子山西壁上就显得过分兴师动众了。
“老天爷!”詹妮弗听见索登低咒。
“我从没见过这种事。”普巴跟着检查了帐篷,最后也说。
在海拔7500米处的热闹景象实在非同寻常,别说在山上的登山者,就连屏幕那头的观众都看得目瞪口呆。
在亲眼目睹之前他们对珠穆朗玛峰的想象都是一座高耸的孤独的雪山,或许被风暴拱卫,或许被云雾环绕,一个很小很小的黑点,也可以是红点,蓝点,随便什么点,总之代表着登山客,在冰壁上像蚂蚁般缓慢移动。今日之后他们对珠峰的印象会完全改变了。
“这是场从未有过的冲顶记录。”一名解说在直播间里这样评价道,“过去我们从许多传说和传记里了解了圣母峰的样貌,也曾听过许多或激励人心或使人扼腕的攀登故事,但我们从来没有机会亲眼见证山的威仪和人的奋斗,更从来没有机会那么近在咫尺地看到冲刺全程。”
第五轮比赛也得到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无独有偶,其中有一家媒体写道:许多年前,《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而现在,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得以和世界第三极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也亲眼看到了高原反应是如何摧残人类的身体,亲眼看到了高山堵车是怎样发生的。
在报道最后,该媒体呼吁在珠峰上的团队精诚合作,抓住最后的机会协调日程冲顶,不要出现96年那样由多种巧合造成的惨剧。
人人都在关心登山者过多会怎么样,却不是人人都意识到了这场大秀的真正主角。
不过一夜之间,珠穆朗玛峰将五名登山客从她身上甩脱,其中两名属于荒野团队。
15日傍晚,一名选手在步行时不慎滑落,旋即出现头痛和呕吐症状。索登不得不再度派遣向导把他从山上护送下去。16日凌晨忽然刮起狂风,另一名选手从厕所帐篷出来时不慎被狂风带倒,摔落至冰壁下方。索登组织人员和其他几个团队的夏尔巴人一起搜索,终于在第二天发现了躺在雪地里奄奄一息的青年,同样将他送下了山。
至此,荒野团队32名选手减员至28名。
第124章
残酷却又真实的是——减员在无形之中减少了选手身上的压力。
第五轮只能有半数人马晋级, 只要有16个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淘汰,剩下的人自然就不必去面对珠穆朗玛峰,更不必去面对比珠峰更凶险的其他雪峰。基于这种考量, 还留在三号营地的28名选手见到彼此时都往往都有些不自然。他们是有竞争关系的登山者, 然而同处于三号营地却并没有什么竞争关系的商业团成员也并未展露什么多余的同情心。
荒野团队并不是唯一一支遭遇减员的登山队,选手们也并不是唯一对减员及死亡司空见惯的人。大部分登山向导和登山客都对冲顶的危险性心知肚明,就连占据商业登山队大部分席位的“普通人”都无暇感到恐惧或失魂落魄。
是的,无暇。
这些人有着最普通的身份, 他们有的是朝九晚五的白领,有的是年纪轻轻的学生, 有的不过花点小钱来给自己增加谈资, 有的耗费毕生财富来实现一个梦想。哪怕他们在城市里会为一只小狗小猫的逝去而落泪,会为一个陌生人的不幸而心酸,此时此刻这些念头都会被稀薄的空气抽干。站在三号营地,向下看是茫茫无际的雪原,向上看是高耸入云的峰顶, 登山队越是接近山顶, 登山客们就越是被冲顶的狂热裹挟。
连詹妮弗都不例外。
5月16日清晨她早早就起了床,从睡袋中钻出,拉开拉链走到帐篷外。寒风把尚在睡梦中的多洛雷斯吹得发出了几声梦呓,而边上的南德娜则仍然保持着粗重又吃力的呼吸。詹妮弗飞快把帐篷合拢, 就是这小小的动作也让她有些头晕眼花。
昨晚上在索登的命令下众人都用上了氧气罐和面罩,一晚上充足供氧把许多难以为继的选手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拿南德娜举例,昨天下午她看着都快走不动了, 好像每时每分都有可能昏过去掉下悬崖,詹妮弗觉得她多半是难以为继,没想到走进营地一接上氧气, 整个人看着就精神了许多。有氧无氧差别是如此巨大,让詹妮弗对那些能不带氧气罐冲上8000米的登山客肃然起敬。
她边想心事边同忙忙碌碌的向导组打了个招呼,询问他们卫星电话是否有空。
在珠穆朗玛峰上各个营地的联系全靠卫星电话,同样的,登山队员若是想和外界联系也只有通过卫星电话。这种设备每动用起来价值不菲,不过有能力来登山的多数也不会在意这点钱,前两天找索登打电话的人竟是一点不少。
用巴西选手米格尔的话来说,“在亚马逊时死亡危机总是突然发生,但在这鬼地方我感觉自己每分钟都在丢性命,谁知道过两天还说不说得出话?”
整支团队都对他的论调深以为然,詹妮弗也想着在冲上四号营地前给布鲁斯和经纪人分别去个电话。领队帐篷位于中间区域,她走过去时正看到索登指挥向导们分散检查,卫星电话连接着,仿佛是大本营的管理在询问情况。在索登背后,领队帐篷开了道缝,从里面冒出来热乎乎的烟气和一股方便面香味,应当是留守的向导在用炉头气罐烧水做饭。
看到詹妮弗走过来,索登先是下意识地把她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确认没有异常后才冲着电话里交代了几句,旋即搁下电话。“出什么事了?”她问道,“昨晚上我们几个在帐篷里听到外面有响动,比风声还大,人找到了吗?”
“找到了。”索登简洁回答。他脸色不佳,约莫就算找到了也不能代表一定能活,詹妮弗顿时心领神会地不再继续追问。她跟着索登走到领队帐篷里,卫星电话就摆在用背包架起来的小高地上,两个向导围着小锅炉卷泡面吃,还有一个在咬风干牦牛肉和糍粑,雪花从头发上融化成水,滴滴答答地朝下落,紧接着又变回冰渣。眼见有选手过来,三人热情地又煮上了一锅泡面。
十几分钟后,詹妮弗便抱着早饭拨通了电话。
经纪人玛哈接到电话时并不怎么惊讶,毕竟摄像机组早已开始工作,但凡稍微关注直播的人都能知道选手的动向,反倒是布鲁斯有些意外。他声音含糊,听着像是刚从睡梦中被惊醒,当然也有可能是麻醉剂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作用。詹妮弗没敢往下细想,当着外人和摄像机的面也不敢多多问,只匆匆问了点鸡毛蒜皮的事。
布鲁斯的回答也格外简练,他首先说最近在忙活的事“有些眉目”,接着又说家里一切正常,阿尔弗雷德好,迪克也好,绝口不提他自己,还说知道山上意外多,希望多加小心,不必勉强,最后软下嗓子补了句“一路顺风”。
大概蝙蝠侠自己都没想到这句“一路顺风”对2012年春登山季上山的队员来说有多珍贵。
挂下电话一小时,詹妮弗便和荒野团队一起踏上了朝四号营地进发的路途。
从三号营地到四号营地需要继续攀爬洛子峰山壁,雪坡坡度比前日稍缓,詹妮弗爬的也没有先前那么绝望。氧气罐稳定地提供生命必须的氧气,她在几次不支时都开大了氧气阀门,丝毫不敢节省。
雪坡过后是一段极考验登山技巧的坡段,即臭名昭著的“黄带”。
黄带到处遍布锋利易碎的岩石,洁白的冰雪和灰褐色的岩石交替混合出现,有的地方露出大片大片的岩壁,有的地方又残存着一层又光滑又坚硬的冰层。詹妮弗渐渐发现冰爪很难踢入这些冰雪中,若不是夏尔巴向导们提前在整条线路上设置了连贯的绳索段,人简直不知道该怎样稳定地向上走。
她并不是情况最糟糕的选手。
南德娜在她脚下约莫二十尺的地方危险地悬浮着,她的双脚几乎是机械性地踢着冰,双手则死死抓着绳索,腰部的安全绳绷紧。绳索都是被冰锥固定在冰壁上的,有的锚得有半条胳膊那么长,坚固,但也并不是无懈可击。多洛雷斯在更下面的地方抬头朝上看,詹妮弗发现她的脸上充满恐惧,不知道是在为同伴的境况担忧还是怕上面的人掉下来砸到她的脑袋。
说实话,詹妮弗当时并不觉得南德娜能继续坚持,然而当她拖着沉重的步伐翻过洛子峰山脊冲上南坳后不久,就见到南德娜迈着蹒跚的步伐走进了帐篷堆。她看着不太好,是真的不太好,当詹妮弗拉开帐篷拉链时她走出最后两步,然后完全脱力地倒在了睡袋边。“就像个死人。”夏尔巴向导普巴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回忆。
出于对同住者的情谊,同时也出于对其他女性选手的敬重,詹妮弗上前为南德娜检查了氧气设施,发现对方的氧气已经用尽,但当她试图为对方更换氧气罐或拉下面罩防止窒息时,后者却死死抓紧面罩,仿佛那就是最后的生命线。
“你必须往下走。”詹妮弗当即说道。她把帐篷帘子拉开想呼唤向导,但是南德娜开始摇头。寒冷和缺氧使她几乎说不出话来,只能无法自控地哆嗦,但那嘴唇确实在上下蠕动。“什么?”詹妮弗凑近去听。在这个距离,她能清楚地看到印度选手眼中的恐惧,但那恐惧之下还有些被埋得更深的东西此刻正在旺盛地燃烧着。“只剩800米。”南德娜喘息。
不由自主地,詹妮弗被那燃烧着的东西击退了,只是沉默地为室友换好了氧气罐。
四号营地建在珠峰南坳,通过山口的狂风将岩石上的积雪朝北方吹落,露出底下层次不齐的岩石。将近70公里每小时的风速使人难以正常行走,零零散散的帐篷更是被吹得东倒西歪,全靠沉重的氧气罐和其他固定物苟延残喘。
8000米,这是个光躺着就在缓慢死亡的地带,这一下午几乎没人能吃下什么东西,詹妮弗和多洛雷斯靠在帐篷两边,耳朵里只有帐篷被吹打时发出的响声,根本听不到其他声音。但天气预报不会骗人,又过了几个小时,当她因缺氧而迷迷糊糊陷入昏睡时,耳朵里的风声终于被一些其他的古怪的响动替代。詹妮弗艰难地睁开眼,却见帐篷门帘开了一个小角,而多洛雷斯正一脸无措。
看到詹妮弗苏醒,多洛雷斯像找到同盟一样挺直了腰板。
“怎么回事?”詹妮弗含糊地问。
“是南德娜。”多洛雷斯说,“索登想让几个人把她弄下山去,但她不愿意,他们只得给了她一点地塞米松,又让她吸了高浓度氧......要我说这不太公平。”意思是南德娜能用药,而其他选手凭借身体素质和适应力没有用药。
换做平时詹妮弗的脑子还转得动,但在8000米的高处她的思维不免有些迟滞。对于多洛雷斯的控诉,她只是缓慢地眨了眨眼,努力动着僵硬的舌头,说道:“商业登山队都有那个。”
多洛雷斯从鼻子里出了口气。
上一篇:咒术高专好感度获取日志
下一篇:我靠切换bgm成为世界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