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凌凌凌
而她完全可以当甩手掌柜,因为九福晋上手了,并且她还拉了八福晋,十福晋,十二福晋帮忙。
有着四人在,不需要洛霜多操心什么。
莲香在旁边报账,“一组总数是三十四万两,二组是四十三万两,三组是十八万两……”
最后的总结果,有六千万之多。
洛霜都吓了一跳,去年的税收有没有这么多?估计没有。
怪不得说古代的财富都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瞧瞧,这仅仅是京城贵妇人们手里的嫁妆银子,再加上一部分家里的现银,就是这个数。
还没算他们的其他资产呢,什么田地店铺,古董字画,珍稀古玩之类的。
啧,自己这是薅对了羊毛啊!
这仅仅是京城的,大清这么大,哪个地方没有几个富贵大族,尤其是江南,有钱人更多。
然而这事可一不可二,可在京城不可在别的地方。
因为在京城,睿亲王的身份,众人是认可的,至于其他地方,不是说就不把睿亲王放在眼里,而是不那么信任。
算了,反正现在这些钱已经够用了,除了还国库的钱,以及自己未来的计划,还剩下很多。
其他地方的银钱,等九阿哥回来,把经济盘活,他们看到有利可图了,自然会把银子拿出来。
卫其轩回来的时候带了话,皇上在畅春园,让两人明日一早就去面圣。
这也正常,今天这出闹得这么大,雍正不可能不关心,能等到明天,而不是今晚就把他们叫过去,也是因为他女子的身份,避嫌来着。
洛霜伸了一个懒腰,答应下来。
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去了畅春园,康熙的精神好,早就醒了,和雍正聊了不少朝政的事。
自从退休后,康熙明面上就没再关心过朝政,有大臣来找,统统被挡了回去。
但这不代表他就能完全放下,雍正每半月都会过来一趟,询问一些事的处理意见。
康熙往往会让他先说,觉得对就点头,发现不对就提点几句,多的就不说了。
而他说得最多的,是理亲王。
目前理亲王的职责,就是给雍正把关,找出问题,然后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这些方法中,有多少是他自己的,有多少是康熙的意见,谁也不知道,两父子关在房间里聊了什么,谁能听到呢。
雍正对着这些问题和方法,也是有选择地听,即便看出来某些意见也许是皇阿玛的,但他也没有因为是皇阿玛的意见就盲从。
或者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因为是皇阿玛的意见,就心生反感,认为康熙是退位了还想插手朝政。
父子三人就这么心照不宣的,共同把控大清的走向,雍正为主,康熙和理亲王为辅。
洛霜跟着卫其轩进来,先给三位大佬行礼,然后奉上账本。
康熙只翻到最后一页看了一眼,然后就递给了下首的雍正,他也只看了一眼,给了另一边的理亲王。
三人心里都是震惊的,这只是女人的嫁妆,就有这么多,那些人家里肯定更多吧?
毕竟无论如何,一个大家族的公中财产,这么也不可能比女人的嫁妆少。
雍正都忍不住手痒了,想要立刻下令把那些不听话的抄家,这得弄到多少钱啊!
康熙看了四儿子一眼,“掉到钱眼里了?”以前没这毛病啊,不还大方地让他把私库都带走?
雍正摸了摸鼻子,他也是没办法,无论是老大那里,还是老八那里,都是烧钱的大户,再加上每年都有各种灾害,对西北用兵,他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十分花。
现在看到这么多没利用上的闲钱,能不心动嘛!
“你们说,我发国债行不行?”自从卫其轩给他们科普了一些金融概念后,雍正一直在心里琢磨这个。
现在看到手下人那么有钱,而他一个皇帝穷哈哈的,他就想到了国债。
让那些人都来买,自己就有大笔的银子使用了。
理亲王没忍住,翻了一个白眼,“我都担心弘盼夫妻弄了这么多钱,未来可能赔得底掉。”
想想啊,光是这六千万两,给出去的利息就有一百二十万。
要是全部借出去,那当然没事,出借的利息是存钱的利息一倍以上,弘盼夫妻还能赚,还是大赚特赚。
现在的关键是,国库的欠款也只剩下五百多万了,京城那些爷们,也只会借这些钱,那剩下的呢?
他询问卫其轩,“你们夫妻有什么打算?如果就这么留着,那就是等着赔钱了,要是按你说的,弄出去钱生钱,不说一定会赚,就是花多少留多少,也是个问题。”
毕竟有很多人只签了一年,有的可能遇到意外情况,要提前取出,哪怕不要利息,还倒赔钱的,但救命的时候,你也不能不让人取啊。
所以一定量的现银还是得留下的。
好处就是这里面大部分是女子的嫁妆,基本她们不靠这个吃饭,还比较稳定。
卫其轩自然想到了这个,昨晚已经做好了计划。
这六千多万分成十二份,一份给京城的官员们借,让他们去还国库的钱,一份留下作为保底,这就去了一千万。
两份抽到出来,交给大阿哥,一份是用在筹备水师上,将士需要吃饭,需要俸禄。一份用在造船和军械上。
之前九阿哥造船的时候,发现了几个暗搓搓的船厂,这些船厂都被征用了,里面的匠人也成了水师附属的军匠,专门造船的。
可造船除了人,还需要大量的材料,所以钱少不了。
接着两份一份给老七,用来推广新式的改良物种,和促进粮食改良。而这一份,有一半都用到老八身上。
虽然两人好像是两份差事,但农具和改良物种,可以一起推广,所以结合到一起没问题。
一份得用来修路,尤其是从海口到京城的路,虽然有大运河,从海上直接转到内河,可以直达天津,但要发展先修路,这个是绝对错不了的。
目前水泥已经制作出来了,被卫其轩想办法,承包给了各地的商人,条件是只能在自己的家乡售卖,并且他们还负责免费修葺一段路。
但光靠他们,是完全不够的,也仅仅能修一些繁华的地段,虽然卫其轩制定了标准,每个商人修的都差不多,连路线都规划好了,但这么一截一截的,属实太慢了。
所以在看到这么大笔的钱后,卫其轩就把修路提上了日程。
这里就已经六份了,而这六份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即便是借给大臣们的,也别想着他们两三年内就还清。
而其他的项目,那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路修起来不可能收费的,因为按照现在大清的情况,一旦收费,百姓们就不会走。
小农经济还没有打破,大家可以自给自足,为什么要出门?
即便逼不得已,那他们也可以拐更多的弯路,而不去走修好的路。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宁愿多走点,也不想浪费一分钱。
而农具改良和农作物那边,可能有收入,但这钱还得源源不断的投进去,是拿不回来的。
所以要想最后不出现大的漏洞,导致卫其轩和洛霜自己拿钱出来填坑,就需要有大的利润来源。
九阿哥那边钱已经够了,再多就饱和了,也没什么意义。
所以卫其轩盯上的别的生意,一是羊毛纺织。
蒙古那边,直亲王已经看上了,但目前没时间去打,海上更要紧些,而且就算以后打下来,也只能是大清的附属国,而不能独立存在。
直亲王在的时候,这点毫无疑问,直亲王不再了,他的长子弘昱即位,也能保证两者的关系,毕竟弘昱还是在康熙的教养长大,自认为是爱新觉罗家的人。
可到了第三代呢?弘昱去了蒙古,不能叫人家把孩子送到京城来,那岂不是成了质子?那性质就变了,不再是一家人,而是合作和敌对并存了。
可不送吧,人家在草原长大,从小接触的想法就不同,你能保障他还把自己看做爱新觉罗家一家人?
蒙古也太要紧了,现在经常有战争,都是和蒙古草原那边,但现在是外人,打就完事了。
等弘昱的子孙掌权,那就变成了同宗同源,要是还打的话,心痛不心痛?
那现在做的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现在就要叫蒙古和大清成为互相依存的存在,蒙古脱离不了大清,永远是大清的附属。
而最好的方法,无非是三种,经济,政治,和教育。
文化统一,思想统一,那想分开也分开不了,心理上就认同是一国的人,只不过自己这块地方,被封为了大清的皇子而已,自己还是大清人。
这个只能等以后,有钱了,发展了,教育办起来了,才能徐徐图之。
而政治上,势必得等理亲王掌控那里。
现在能做的,就是经济一体,让蒙古的经济离不开大清,而大清也需要蒙古,那就是完美了。
最好的方式,就是马匹和羊毛了。
马匹不需要,按照卫其轩的计划,热武器已经开始研究了,更先进的交通武器也开始了,未来马就是马,是一种动物,而不是战争机器,所以不需要大规模购买。
那羊毛就是最好的东西,正好洛霜这边要开织坊,以羊毛织品位切入点,既不会冲击,目前的小农经济市场,也能快速打开局面,还不会惹来忌惮。
最重要的是,洛霜想促进女子出门,参加工作,那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所以一份钱必须运用到这里,羊毛和纺织上。
之后,洛霜想要建立宣传渠道,报纸,说书,戏曲等文化表演,得有他们的人,不,是必须被他们掌控。
洛霜要给他们洗脑,让他们接受女子出门养家,是光荣,是牺牲,是值得赞扬的美德。
一遍不够,就两遍,两遍不够就三遍,等听了十遍二十遍,再顽固的人也会改变想法。
人是会融于社会的,并自觉的跟着大众的思想走,当每个人都这么说,你要还是原来的,就会被排斥,被当成异类。
现在的宗族思想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大家把集体的意识,当成自己的意识。
而集体的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比个体的意识更容易改变。
真正完全顽固,只遵守自己想法的人,那是少数,是极少极少数。
所以洛霜要宣传啊,一直一直,源源不断的宣传。
所谓三人成虎,十几上百人都这么说,还不能叫人认为女子出门赚钱是荣耀吗?
怕不是到那时候,出不了门的女子才是耻辱吧?
洛霜想的是女子,卫其轩当然不能让她这么显眼,所以这个宣传就成了方方面面,给大清的政令做宣传,给爱新觉罗家扬名,给未来的每一次发展做宣讲。
这些康熙和雍正会答应的,毕竟这意味着爱新觉罗家的统治将空前强大。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什么康熙一次次南巡,不就是为了安抚江南的百姓去的。
现在卫其轩做的宣传计划,就是最好的安抚方式,以及洗脑方式。
当他们都觉得爱新觉罗家的皇上好了,有人想要起义,也看能不能找到人呢。
而这些前期的投入,成本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