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四福晋不爱种田 第94章

作者:冰水中的鱼 标签: 清穿 随身空间 BG同人

  在阿哥所,雅琦一直是个很和蔼的主子,平日里对奴才们的要求也不太多,很好伺候,也并不严厉,偶尔还跟大家说说笑笑,听她们将家里的事情。

  即便有皇贵妃派的刘嬷嬷镇守,以及高要求的四阿哥,四阿哥后院的宫人们都是相对轻松自在的。

  第一次看到一脸严肃的四福晋,听她一字一句的说了要求之后,众人都能感觉到四福晋的认真。

  从去御膳房点餐取膳的轮班制度,一直到夜里守夜的排班问题,交班必须按手印登记,还有管事嬷嬷在场。

  对于能想到的所有的事情,雅琪一一做了细致的要求,她要求任何事情,一旦有一个人除了意外,立马要有其他人补位上来。

  同时设立举报制度,任何人都可以举报,只要举报得当,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当然若是没事儿找事儿,那也会有相应的惩罚制度。

  每个人的物品全部清点登记,不得有任何来历不明之物,不许收受任何人给的赏赐。

  当然做的好了,每年都会有超过半年的额外份例作为奖励。

  在回来路上,雅琦隐约听说那个公公是前朝反清复明组织,埋在宫中多年的内线,心里瞬间就一个激灵。

  小孩子最容易出事情,十四阿哥万一真的有个三长两短,不光自己心里过不去,她人也就完了。

  也是再一次,雅琦体会到了宫中生活的不易,也真是怕了。

  她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要求都说了出来。

  胤禛始终坐在她身边,等她说完了,就对众人道:“福晋的要求便是我的要求。”

  说罢,胤禛还将雅琦说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雅琦则在一旁拿着纸笔画了各种登记交接的表格出来。

  胤禛写完之后,两人在商量了一下各种可能性之后,描补了一番,然后就开始轰轰动动的整治工作。

  每个人的物件都会登记成两遍,盖上手印。一份自己保存,一份教给刘嬷嬷保存。每个月登记一次,若有添减,也会重新记录。

  排班制度也有严格的要求。每个人的工作也有相应的安排以及相应的责任,责任之内的事情办不好,如无意外,必将重罚。

  但同时雅琦也加上了一些人性化的保证,对于她们生病之时会让她们有药可吃,每日饭菜必会有一顿荤食……冬有棉衣,夏有解暑汤品。

  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奖惩制度。

  要求变高了,但是待遇便好了。宫人们心里高兴,面上自然都是毕恭毕敬的。

  胤禛虽觉得小福晋过于仁慈,可看着她难得严肃,眼中有光的模样,就什么都没说。

  这些变动不大,但胤禛很快就意识到这么改变的好处,院子里的地板更为干净了,自己要什么也更方便了。

第97章 出宫

  就连胤禟跟胤誐来了这里几回之后, 都发现了改变的地方太多了。

  说不上来哪里不同,但是感觉更讲规矩,宫人们的服侍也跟贴心了。

  两人对视一眼, 直接找上他们四哥。

  胤禛对此也没有隐瞒。

  胤禟胤誐二人问清楚后, 要了表格跟制度, 就拿回去照搬。

  处理了几个身上有不明财物之人,胤禟跟胤誐虽然一开始有些不习惯, 但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真的太实用了。

  胤禟哪怕不用自己的份例,不用额娘补贴,也不跟奴才们赌银珠子,也能从别的地方赚回银子。

  因此对于能让自己省事儿, 且实用方便的新规矩,给奴才们花点儿小钱, 让她们更为忠心,在他看来很划算。

  甚至他连胤誐那份儿都出了。

  “看着九哥, 让我如何上进?”胤誐私下得意道:“我九哥应承我养我一辈子, 若有来生,我还愿做他的好兄弟。”

  雅琦对此有些无语, 这种感觉她懂,如果可以, 她也想做九阿哥的好兄弟。

  “十弟将所有的私房银子都给我做本钱,这些是应该的。”胤禟却不在意道。

  雅琦这才了解的点点头,看着九阿哥的小身板,甚至有些蠢蠢欲动, 要不自己也给他些自己的嫁妆银子?

  但随即这个想法就被她自己熄灭了, 因为目光注视到正看着自己的胤禛。

  雅琦果断扭头对胤誐道:“不能光靠你九哥, 你也得好好读书,起码站在你九哥面前,能听懂他在说什么?”

  “听不懂,九哥整天跟那几个洋大人不知在说什么叽里呱啦的话,我完全听不懂。”胤誐摇头道。他是个听话的弟弟,九哥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什么原因都不会去想,反正也想不通。

  雅琦一顿,回道:“反正你得好好读书,不读书汗阿玛饶不了你。”

  胤誐这才点点头道:“这话说的在理。”

  没控制住,雅琦都没忍住笑喷了出来。

  其实雅琦很了解胤誐的这种心理,人生已经是巅峰了,享受没什么不对呀?

  但是偏偏有一个逼的他们上进的汗阿玛,所以他就成了所有人之中看似最不求上进之人。

  而且他还有一个爱操心的四哥,乐意将自己的功绩分给他。

  要雅琦说,十阿哥绝对拿的是团宠的剧本。

  胤誐也就嘴上这么一说,但是胤禛一叫,他之前还不是乖乖的跟着出宫劳作,帮着登记收成,收割麦子……只要胤禛吩咐,也从不惜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弟弟,胤誐深深的明白抱大腿的重要性,也知道对付不同哥哥的不同态度。

  对九哥只要尽全力支持他的每个决定就好,这不费力,还不用动脑子。

  但对四哥?胤誐觉得自己也就只剩下一股子力气了,老实干好四哥吩咐的每一件事,就行了。

  虽然累了些。

  但只要抱好这两条金大腿,他的人生就已经没有任何的忧愁了。

  今年胤禛的农庄不出意外的依旧是高产,从头到尾,康熙都在关注,胤禛只要了一框小麦,磨成面粉给大家分了分,其他除了自己留种之外,都送给康熙。

  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反正得到了一致好评。包括皇太后在内的人都大力夸赞了胤禛跟胤誐两人。

  皇贵妃更是心疼的看着变黑了一些的儿子,然后一口一个小饺子,吃得喷香。

  胤禟将胤禛跟胤誐分别给他送的那两份全都送给了宜妃,然后就忙着做关于小报的事情。

  只是在知道因为十一弟吃了他送的面做的面条吐了之后,宜妃将那些面都扔了,他也没精力去跟宜妃吵架。

  再此之前,又发生了一个令雅琦惊讶的事情,康熙让曹寅写了一个关于牛痘的话本子。

  雅琦读到的时候惊为天人,没想到写作能力还能遗传。

  他孙子写出了四大名著,千古奇坑,令多少人倒进深坑,各种学者都在一代接一代的研究,而曹寅的文采也很是不俗。

  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先写了天花为祸人间,害人无数,多少人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天上痘神见到人世间的惨状,心神不忍,便下凡相助。

  在经历了无数的啼笑皆非又感人肺腑的磨难,经过了无数的验证之后,痘神成功将解药放到牛身上。然后想尽办法用最后一丝神力,将这个消息,传达给忧国忧民的皇帝。

  皇帝因为爱民之心,经过了无数的验证之后,确定了牛痘能够有效预防天花之法,并根据个人体质问题,研究出了剂量的多少。

  不光雅琦,后宫嫔妃都看得入迷。

  故事诙谐有趣,痘神在凡间的经历也是跌宕起伏,有因为容貌不俗被女霸看上,想要霸王硬上钩跟他成亲的。

  也有江南才女为他的才华倾倒,愿意以身相许的。

  更有美貌农家女、官宦女……等等被他吸引的。

  但痘神都拒绝了,他只想要为苍生谋福祉,只想要天下无痘,百姓不再因为这个受苦。

  所以他不只是单纯的拒绝她们,还为她们找到了真正被月老牵红绳的真正的对象。让她们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除了这些情爱故事,还帮着结局了许多父子误会隔阂,帮助了许许多多的普通人。

  最后皇上爱民如子,皇上勤政刻苦的形象也被刻画的入木三分。

  说实话这话本子写得让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内容积极阳光,宣扬皇权,全程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高能,不会让人引发任何不适。

  就是放到后世某江,雅琦觉得也不会被禁。

  不得不说,曹寅果然理解康熙,这个话本子一写出来,康熙的心情果然很好。

  康熙对小报的事情,并没有太上心,可胤禟很心动,专门要了曹寅要了这个话本子的原稿。让人改成白话文之后将前两章印在第一批的小报上。

  第一批小报,不光有《痘神》,还有太医院掌院刘太医因为感念民生之艰难,写得一些不怎么花钱的治病小方子。还有关于朝中种痘的进度。还有几篇状元策论。

  状元策论是胤禟磨着康熙出题,让朝中做过状元的人,写了策论递上来的。

  谁能想到都考上状元了,还能被校考?

  可谁要出题的是皇帝,收到圣意的时候,都绞尽脑汁的认真写了出来,兢兢战战的递上去。

  然后没多久,他们就收到了一本名为《九爷月刊》的小册子跟几两银子的润笔费,顿时哭笑不得。

  这个小册子几乎掏空了胤禟胤誐的小金库,甚至他还从雅琦这边借了不少。

  勉强印出了这第一刊之后,因为状元效益,简直是供不应求。

  胤禟听了雅琦的而易见定价并不高,二十文一本,足足印刷了三个月,边回本边印刷,然后两个月后才开始出第二本。

  第二本印刷的时候,胤禟觉得自己年纪小,就找康熙借了能出面的人,卖了几个广告位给皇商。

  说是广告位,但是问询的是个宫中之人,皇商哪里敢拒绝?

  更何况讨好皇家的事情,他们本就摸不着门路,如今送上门来,怎么会拒绝?

  这么一想,竟是一个比一个出价高。

  胤禛告诉胤禟重质不重量,不能因为因为一时之利,漫天要价,日后难以收场。

  胤禟也听进去了,一一试过他们送来的物品之后,挑了几个觉得不错的,才收了他们的银子。

  同时还让他们日后都要保证这个品质,否则自己不会饶了他们。

  甚至在雅琦的提醒下,跟他们签订了保质保量,且不会因为广告抬高物价的合同。

  在对比第一版的花费之后,胤禟去找康熙商量之后,对皇商们定了个略有盈余的统一价位。

  原以为宫里出头,自己要花十几万两,结果两三万两就够了,皇商们自然是欢喜不已。虽然只有一样货物被选上了,签了那个合同,但是其他的也都会受益呀!

  见儿子不用这个谋利,康熙心里还是很满意的。又见他真的收拢了许多的乞丐孤儿帮着卖报,还给他们工钱跟食物。

  就对于他折腾着上书房师傅们写文章,去折腾太医院的事情,也就不追究了。

  康熙始终觉得自己还能兜得住的时候,乐意看到儿子们折腾。

  反正胤禟也不白要他们的文章,既帮着扬名,还给他们润笔费。

  《九爷月刊》在诸多推广之下,一下子风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