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134章

作者:墨尔玉 标签: 系统 爽文 直播 BG同人

  嘉靖皇帝是正德皇帝的堂弟,跟正德皇帝的亲缘比较近,而且年纪也比较大,比较符合礼法。

  所以,十五岁的嘉靖皇帝捡漏了他堂哥的皇位,一步登天。】

  【在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眼里,嘉靖皇帝身为宗室子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培养,应该是一朵不谙世事的小白花,很好拿捏。

  天降皇位,想必嘉靖应该战战兢兢,唯唯诺诺,生怕惹了任何一个人。

  但是事实证明,嘉靖皇帝是个天生的权力机器。】

  【年少的嘉靖皇帝来到紫蝶城的脚下,首府杨廷和让他以太子的礼仪进门,不让他以皇帝的礼仪进门。

  在我们眼里,这可能没什么差别,但在他们眼里差别太大了。

  如果以太子的礼仪进门,说明嘉靖皇帝是从宗室过继给张太后

  的,要认张太后当妈。张太后以后也是正经的嫡亲太后,位置稳稳地。

  对于杨廷和这些大臣们来说,这样做好处也多多,很像一次服从性训练。他们通过这事能摸清皇帝的脾气,进一步教导皇帝,将来不就是皇帝的亲信了吗?

  就像汉文帝跑到长安来继位,周勃非要拉着汉文帝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

  “你这个皇帝是我们文官集团拥立上来的,你必须得听我们文官集团的!做人可不能忘本!”

  结果嘉靖皇帝一摆手,拒绝进行服从性训练:“先皇的遗诏是让我继位,又不是让我以太子的身份继位,我要是认了太后当母亲,我喊我母亲什么?"

  杨廷和还是不同意,结果嘉靖皇帝打死都不肯同意进门。

  最后还是张太后出来调停,嘉靖皇帝才肯进门。

  别人以为嘉靖皇帝会害怕杨廷和。可皇帝一点儿不怂,他相信杨廷和称霸太久了,一定会有人对他不满,他这个皇帝一定会有支持者。

  后来,嘉靖皇帝和文官集团吵了整整三年。一开始还算理智,最后两边都疯狂了。

  最终皇帝压倒了文官集团,提拔了另一批忠心自己的朝臣,把杨廷和这一脉的文官都发落了,这期间死了很多人。叱咤风云几十年的杨廷和集团就这么落幕。

  嘉靖皇帝成功把自己的父母都加封了。

  按照周礼,太庙有七个房间,可以供七个皇帝,朱元璋改成了九个。到了嘉靖这里,里面已经满了,但是他想把自己作为藩王的父亲抬进去。

  一来二去,他瞄上了明太宗。但明太宗名气太大了,他不敢动,而且一旦动了,他们这一脉的合法性怎么证明呢?要知道明太宗也是藩王继位啊。

  但他还是作势要踢,假如大家都不同意开窗,那么就提议开个屋顶,大家就会同意开窗了。

  大臣们当然哭天抢地,打死都不同意。最终两边各让一步,明太宗被抬成了明成祖,把存在感不强的明仁宗踢出去,让嘉靖的爸爸进去。

  有人说,嘉靖皇帝一生自私,唯独对父母是真的好。其实未必,这场争斗是权力的游戏。】

  朱元璋听到嘉靖皇帝精于权谋,几年之间就斗倒了大臣,却并不开心。

  唐朝,唐太宗是第二位皇帝,宋朝,宋太宗是第二位皇帝。久而久之,太宗已经约定俗成地等同于“第二个皇帝”。

  这太宗居然不是朱允炊?

  所有藩王大惊失色,纷纷侧目,想找到谁是“明太宗”。

  朱棣也惊疑不定,左看右看,总觉得兄弟们如今变得很陌生,好小子,哪个浓眉大眼的背叛了大哥的儿子?

  他一定不轻饶!

第80章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自从天幕说出:"明太宗也是藩王继位"之后,老朱家的人都惊疑不定。

  电光石火之间,众人顺着自己内心的猜测,看向自己最怀疑的对象。

  朱元璋分封了二十多个朱家藩王,除了九大边塞藩王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太平藩王。

  这九大塞王之中有两位最引人注目。一是燕王朱棣,二是宁王朱权。

  燕王朱棣从小就跟着朱元璋打仗,骁勇善战,名声赫赫。如今被封在北平,抵御异族,手下有兵有粮。

  除此之外,还有宁王朱权。朱权十几岁就领着几万大兵在北边打仗,把几个部落打得妥妥帖。更重要的是,他手上有大明最能打的军队之一———朵颜三卫。

  朝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朱元璋将这两位骁勇善战的儿子封在最重要的边境,相当于把大明的生命线交给了他们。

  这两位藩王造反的话,成功概率应该是最大的。

  于是,一半人看向了朱棣,另一半的人看向了朱权。

  他们的眼神饱含震惊、疑惑、好奇之情。

  宁王被一群留着大胡子的哥哥望着,一时间接受不能,差点儿被酒呛着:"你们看我做什么,不会以为我要造反吧?父皇,我对太孙的忠诚,天地可鉴啊!"

  朱棣心里打起了鼓,对于宁王的解释,一个字都不信。小十七打小就聪明,不像是朱家的种。聪明人心思多,而且有兵有粮,造反太容易了。

  朱棣拍了拍宁王的肩膀,一阵唏嘘:"我看你死后怎么去见大哥!"

  有朱棣带头,其他王爷都面色愤慨。

  宁王欲哭无泪,他没有造反的想法呀,至少现在真的没有!

  他为了洗清身上的嫌疑,连忙看向朱允炊,改用亲切的称呼,像普通叔叔一样说道:"大侄子,你出生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呢,你可不能冤枉了你叔父啊。大哥对我们多好,我们到今天都忘不了,我怎么可能丧良心去造你的反呢!”

  不管朱允炊心里怎么想,面上还是和和气气:"叔父别急,且再听听天幕怎么说。"

  他的目光扫过所有的王爷,论成功率,宁王造反成功率

  最高,但其他王爷就没可能成功了吗?

  比如燕王朱棣。

  气氛变得剑拔弩张,唯有角落冷清寂寥。

  晋王朱桐望着杯中美酒,整个人发呆,左右环顾,有人怀疑宁王造反,有人怀疑燕王造反,偏偏他这个王爷无人问津。

  明明他的藩地太原很富庶,势力很大,怎么大家都忽略了他,他就这么没有排面吗?

  他真的很想享受一下宁王被怀疑的待遇。

  具体原因他也能清到一些。曾经,他在自己的领地干了不少坏事,惹怒了朱元璋,导致自己的王爵差点被废。那时候哥哥朱标还在世,多亏他周旋,自己才没有被废。

  可现在哥哥已经死了,母后也早早去世了,还有谁能劝动朱元璋?自己这个晋王不是特别稳,起兵的可能性自然不大。

  晋王心中叹气,如果哥哥朱标还在,自己就不会被忽视了。

  哥哥死后的第XX年,想他。

  他怀念哥哥,于是便怒目而视:"十七,太孙殿下对你哪里差了?你怎么能这么对殿下?"

  宁王被围攻,头皮发麻,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好家伙,这造反的人不会真是自己吧?

  紧接着,他们便听到天幕顺口一提地剧透了明太宗的姓名————

  【说嘉靖皇帝朱厚熄不孝顺吧,他又对父亲那么好,说他孝顺吧,他又不怎么尊敬明太宗朱棣。

  如果不是朱棣能干,他们这一脉还不知道在哪个山沟沟里抠脚呢。

  不知道朱棣知道这事,会不会掀起棺材板教训这个不孝子孙。】

  朱元璋仿佛如梦初醒,冷眼看向朱棣:“是咱耳背了吗?这人说明太宗是朱棣?”

  “朱棣,你怎么穿了允炫的黄袍啊!”

  宁王:“……”

  好小子,原来我给你背了锅!!!

  其他兄弟瞪大眼睛:“……”好家伙,四哥牛!

  朱允纹的面色瞬间冷了下来,这个答案在意料之中,心中气急,声音带着薄怒:"四叙,你刚刚还说宁王死后没法去见父亲,那您呢?”

  这一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朱棣,朱棣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这种诡异的世面。

  青年朱棣大惊失色:“……”

  他,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啊!他现在没这种想法!

  他感觉到父亲的目光如芒在背,连忙解释道:“继位又不是特指造反。说不定就跟这个嘉靖皇帝一样,兄终弟及呢。”

  他巴拉巴拉解释了一堆,可他知道自己的理由非常扯,所以声音渐渐低了下去。

  朱元暄冷哼道:“标儿有五个儿子,去掉早逝的,还有四个。所以允炊有三个弟弟呢,怎么轮到你朱棣继位呢?是京师地龙翻身,还是瘟疫横行,把他们一家人都带走了?"

  朱棣小声说道:"天灾人祸,命中注定。又不是不可能。"

  朱元璋:“混账,你就是这么咒你侄子的!你把咱家兄友弟恭的传统放到哪里去了?”

  朱棣委屈:"这不是您说的吗?我只是复述了一遍。"

  朱元璋轻咳一声,反正是不肯相信这种说辞,阴阳怪气道:“不管怎么样,你都夺了允坟的皇位!你真是朕的好儿子!”

  他像是想到什么,悲伤地转头望着朱标陵墓的方向,因为曾经望过无数次,所以非常熟练: "标儿啊,你在地下可知道,你走之后,你父皇过的是什么日子啊,他们都不听话啊!这天下哪还有朕这么惨的爹爹?”

  朱棣忍不住补充道:“父皇,那嘉靖皇帝也想把我移出去,我比你惨多了。”

  朱元璋被这么打岔,心中的愁绪化为乌有:"……滚!"

  天幕的剧透,搅动了老朱家的浑水。

  可古青青并不知道这回事,继续说嘉靖皇帝的事情。

  【嘉靖皇帝通过给生父生母争名分,拉一派,打一派,把朝堂收拾得干干净净,皇权压倒了相权,内阁成了他的一言堂。

  这个心机男上位之初,做得不错,严以治官,宽以治民。据说民间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荣。

  除此之外,他在对外征伐上也有建树。

  这一年,嘉靖皇帝喜得皇子,算是国之喜事,按照惯例,那些小国都要来朝贡。可安南,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很久没有来朝贡了。

  嘉靖皇帝很生气,于是安排将军毛伯温去讨伐安南。

  临行前,他给

  毛伯温写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送毛伯温》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毛将军像麒麟一样征讨安南,那些叛军犹如蝼蚁一样溃逃。”

  后来,毛伯温果然不费一兵一卒,就把那边的人吓得屁滚尿流、俯首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