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谎言,从朱棣吃猪粑粑开始 第125章

作者:玄北 标签: 直播 古代幻想 异想天开 轻松 BG同人

  杨广情绪很低落,在自己搏命反抗玩笑似结束后。

  他无法忍受这样的结局,他宁愿享受过之后轰轰烈烈死去,也不愿意什么都没做却要背负不属于他的骂名苟活于世。

  杨广情绪不高,对待这偏僻之所的刺史也是爱答不理。

  广州刺史仍然很谄媚,尽所能为这支特殊的队伍接风洗尘。

  几日调整过后,连年幼的皇孙都恢复了过来。

  杨广却沉醉在酒水中,试图用酒精麻痹自己。

  皇孙杨昭前来请安,醉醺醺的杨广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冷笑一声,“不是最宠爱的皇孙吗?还不是送来一起流放。”

  杨昭自小被养在祖父母身边,深受二人影响,独孤皇后支持杨广上位,未必没有最爱孙子的功劳。

  人都会偏心,一个是跟父王对着干,总想试图将母亲权力从朝堂中驱赶走,一个早早生下嫡长孙,还听话,让娶谁娶谁,府里干净,在外也是众人称赞。

  更不要说杨昭还是嫡子,太子至今未生出嫡子,嫡孙分量直接在独孤皇后心里加重分量,在独孤皇后看来,嫡孙才是孙子,庶出就是给口饭吃的阿猫阿狗,长大后分个爵位打发了,想要觊觎皇位是想都不要想。

  杨昭生来就要做皇长孙,突然受到父亲牵连,祖母病重,祖父翻脸二话不说将他驱赶出京,年少的他还要照顾母亲和弟弟……

  此时还受到父亲的讥讽,杨昭心里不是不难过,但更多是松了一口气。

  他低下头奉上一封信。

  “祖父让儿子抵达广州后交给您。”

  老头子还有信交给他?

  杨广迟迟没动,杨昭也没收回去,就这样父子二人僵持着。

  不知过去多久

  ,杨广嗤笑一声接了过去。

  杨昭手放下,悄悄捏了捏发酸的手臂。

  杨广面无表情打开信,信里还是老调重弹,让他好好经营岭南,不过多了一些内容。

  “最南边的海岛隔着大海还有一片不小于中原的土地,那块土地上土著少,都是平原地带。我儿暂时在广州多经营几年,造船去找这块陆地,未来大隋一旦有个不幸,你可将封地的人口一块都带走。”

  “万万不要再逐鹿中原,你父我一生不自由,以前在宇文家统治下兢兢战战,后来稀里糊涂当了皇帝也备受制约,中原王朝寿命有数,天音言之不过三百,父深以为然,反倒是交趾等小国国祚更长,我儿可跳出中原去海外开辟新土地,等中原再陷入战乱,子孙可挟持百年积攒夺回我大隋江山。”

  杨广嗤笑一声,说这么多不还是告诉他几百年后再夺吗?那时候他骨灰都不一定存在了。

  随手将信扔给杨昭,“这任务交给你了。”

  他喝了一口酒,觉得这提议非常不错,老头子安排的任务就交给他最疼爱的孙子,他是不管了,他今生哪怕是死,也要埋在中原!

  新一年是个丰收年。

  朱棣看着城外土地很开心,种红薯好啊,只浇几次水,需要的水比种植小麦还要少。

  哪怕结出的果实也没有后世的夸张,亩产也没那么高,光耐旱这一点就足以弥补其他不足。

  种玉米好,高高的玉米秆子可以拿来喂牛羊,不嫌拉嗓子玉米棒芯也能一块磨成面。

  重要的是耐旱,只浇几次水。

  特别适合旱田极多的北方。

  种土豆好……

  想不出更多夸赞的词了,朱棣也不介意,满脸喜悦看着望不到边的田地,像极了辛苦一年等待丰收的老农。

  “种土豆好,种红薯好,种玉米好~”朱棣哼着自创小调,转头问身边的农官。

  “玉米可以采了?”

  农官忙点头,“玉米可以,红薯还要晚半个月,土豆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

  朱棣意气风发道:“马上就到中秋节了,俺要在中秋节前知道玉米产量。”

  农官也是一脸喜气洋洋,“下官这就去安排。”

  皇庄里的佃户已经整装待发,除了佃户,还从外征了一群农户提前服明年的役。

  浩浩荡荡的人穿梭在玉米地中,先掰下已经老了的玉米棒子,很快一筐筐玉米从田间运送到田头,再倒在地头上。

  田头也有驴车将一车车玉米棒子送到庄上,庄子已经提前空出了一大块平地,堆积的玉米棒子被老少女工扒皮系在一起,挂在搭起的竹竿上晾晒。

  所有人都是一脸丰收喜欢,皇帝老爷可是说了,这些粮食也有他们的份,外面各种找关系买新粮的,得知皇庄佃户今年也分了新粮,就提前出大价钱瓜分了佃户分到的新粮,准备拿到南方去种。

  每家每户分到不少钱,这些钱拿去买陈粮,可以吃两年了,就算明年闹起饥荒他们也不用再怕了。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朱棣没在田头多待,锦衣卫搬了一筐皇帝亲手从田间掰的嫩玉米,将皇帝护送回宫了。

  回到宫中,皇帝吩咐全煮了。

  自己只留了四根,其他都高兴分享给留在北京城的官员。

  因为玉米有限,每人只分到半根,半根尝尝味道,不仅不难吃,味道还带着甘甜。

  不少人发出质疑,“这还是粗粮吗?”这分明就是细粮!

  河北皇庄大丰收,新粮产量远高于现有粮食产量,这可是不少人亲眼所见,皇庄所在的田地又不禁止人靠近,采收时有人亲眼看见。

  多少粮食,心里一算都能算出个大概。

  “上天保佑我大明!”不少人喜极而泣,这么多粮食,寻个旱地,种上个十亩,哪怕遇见旱灾其他田绝收,只侍弄这十亩也够一家人活命了。

  更不要说土豆和番薯的果子是埋在土里,埋在土里意味着什么?

  不怕蝗虫啊!

  农民抵抗力太差,不就是在抵抗灾情方面太差吗?

  有人已经盘算将属于自家的荒山也给种上,也就辛苦几日,种在山上不用担心洪灾。

  哪怕种得少,只种一亩地那也能活命了。

  皇帝老爷可是说了,第一年收获的新粮拿来做种子。

  第一批玉米晒干脱粒,没等储存就被送去地方官府售卖。

  价格不高,一分钱两粒,买

  上一百文,就有两百粒,足够种一亩地。

  家境贫寒的相互抽钱买个两百粒再分分,反正种上一年,明年可以用自家的种子,虽然不明白官老爷为何嘱咐玉米地最好跟邻家挨着,但大部分还是听从了。

  头一次种新粮,心里也没个底,还是听从有经验的官老爷。

  买到新粮的老农刚走两步,又听到不远处有详解讲解新粮种植的农官。

  “玉米要育苗,怎么种,棉花怎么育苗,玉米就怎么育苗,正月过后就能育苗,平时用草盖起来,日头好的时候掀开稻草晒晒太阳,咱们这边比南方要冷,最好等清明过后一个月,气温彻底变暖再移栽,种的时候旁边可以点些豆子,能让玉米长势更好。遇见什么问题,就来问,村里有识字的乡佬也可以带一本农书回去,都是后世结合的经验,可能不怎么对应我们现在的气候,大家可以拿来做参考。”

  老农一下走不动路了,他正好有个识字的孙子,脚步一转老农挤进人群中,“俺要一本。”

  “都有,都有,大家别着急,这是皇上开恩给咱们印的。只要两文钱,两文钱可是连纸都买不到,更不要说是一本农书了。”

  “皇历要不要?今年的皇历改了,下面多了些田间常见药材,大家遇见可以采了自己用。一些药材药铺里也是收的。”

  老农二话不说,“要!”

  一翻书,上面还有绘图,他认出来了是只猪。

  皇历上印只猪做何?

  老农怀揣着这个疑惑回了家,一回到家先将玉米种子挂起来,避免被老鼠啃了,然后慈眉善目将小孙子叫过来,将两本书递过去,让他帮着念。

  小孙子念得磕磕巴巴,但好在没有生僻字,都是常用的字,也不是饶舌难懂的文言文,全是大白话。

  老农也听得懂,听到怎么堆肥眉飞色舞,听到怎么在冬日做豆芽,两眼放光,听到猪难产怎么处理,以及母猪产后该怎么护理,直接兴奋起身。

  他孙子很不理解爷爷的兴奋,“咱家又不养猪。”

  老农拍了孙子的小脑袋瓜,“现在不养,不代表以后不养。”

  他看皇历眼神都不一样,这哪里是皇历,分明是皇帝老爷赠予他们的致富秘籍!

  “还

  是现在的皇帝老爷好。”

  以前的皇帝老爷也好,杀了不少贪官,可是穷呐,跟他们一样穷,现在的皇帝老爷好,能带他们致富。

  朱棣最近荡漾百姓热情吹捧中,已经被捧得晕迷糊了,哈哈哈,老百姓说他比他父皇做得好!

  哈哈哈……

  朱棣快要乐疯了,以后谁还敢拿他夺了侄子江山这事说事?

  他可是得到百姓拥护的明君,就跟那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哪怕杀手足逼亲爹,只要对百姓足够好,谁也抹去不了他的功绩。

  朱棣摸了摸眼角,不行,他要稳重。

  他是要做明太宗的人!

  悄无声息在皇帝群里炫耀了一下,哎呀,这种好事就应该跟大家分享,都是一家人,一家人就应该敞亮,他朱棣不是那种对家人有所保留的汉子。

  朱元璋沉默盯着群,许久未说话,脑子里还是嗡嗡作响。

  他坐在椅子上冷静许久,还是无法想象,百姓心目中,老四做皇帝竟然比他做得好。

  朱标已经看到了四弟炫耀内容,笑了笑,另一位四弟虽然当了不少年皇帝,但还是让他感觉到有几分熟悉。

  以前爹在外打仗,娘忙着管理府外的事,几个弟弟基本是他带大,老四什么性子,他可是比老父亲还要清楚。

  老四现在的模样像极了知道老父亲无法拿棍子打他,隔着时空,跃跃欲试来招惹父亲。

  别看他是炫耀,话里话外取笑老爷子皇帝没他做得称职,说再多也掩盖不了他想要爹夸他。

  说他这个皇帝做得好。

  朱标就不信爹看不出来,偏偏老爷子就是不说,父子就这样僵持着。

  朱标倒是无所谓,就是可怜这个世界的老四,每当爹被另一个四弟气着,这个世界的四弟都会挨一顿打。

  想到昨日跑到太子府哭诉这日子没法过了,想要他帮着求情说服老爷子放他回北平的四弟,朱标抿嘴,用老爷子的账户发了消息。

  【明太祖朱元璋:四弟,我是大哥……】

  朱标询问另一个四弟做了什么,那边沉默半日,发上来数万字解说,显然一下午都忙碌这件事上了。

  朱标拿到了指南,也拿到了朱棣命人整合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