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谋士 第268章

作者:千里江风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基建 BG同人

  那么她在武威郡内的屯田,十之八九也起不到什么效果。

  让她折腾去就是了。

  但他既然没想到马腾和徐荣会与他随行,也就更不会想到,乔琰在贾穆这个姑臧人、以及毕岚这位龙骨翻车的创始人,外加上并州的农事属吏都抵达后,已开始着手细化被她框定出农田区域内的水利建设。

  并没有任何耽于享乐的意思。

  水利工程在国时期从不少见。

  以曹魏为例,芍陂灌溉区水域流经百里,开农田四万顷;郑陂开辟用时一冬,次年便顷亩岁增;戾陵堰通行区域灌田万顷;甚至还有“引黄通洛,以通漕运”这样的大工程;用于军事进攻上的修睢阳渠进军官渡,修白沟进攻邺城,作为军粮漕运之用,更不少见。

  相较而言,在卢水流域和祁连山下六河扇形地上沟通水利,已算是小工程了。

  当然,比起先前在并州境内只是挖通本就存在的水渠,和引翻车浇灌山田之事,在武威这片流域内还得考虑跨灌区域和来水不均的种种问题,得兼并考虑输水和蓄水两项工程,也不算小事。

  毕岚随同乔琰沿着卢水走出了一段,听着乔琰话中的展望之意,忽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格外的沉重。

  可不知为何,在此时更占据他心神的想法是——

  幸好去年的洛阳之乱中他逃了出来,更是选择了逃往并州。

  开塘造渠之事,比起龙骨翻车还要有机会让人留名于青史!

  这是何等的造化之事!

  他还听到乔琰在此时说道:“所谓兴修水利,乃是断龙舒水,灌田活民,当有官职与之匹配的才对。可惜如今朝纲崩坏,官职增设之说难抵天听,毕常侍如愿意,不如我以都水使者之名私设如何?”1

  骤闻此言,毕岚此时哪里还顾得上,乔琰这种私取官职之名是否是一件逾制之事。

  都水使者?

  此名可要比常侍二字,对他来说有意义太多了!

  这是……这是民生后继之大事啊!

  他一个昔年汉宫之中的宦官,何德何能,竟能得到这样的委任。

  他眼神之中的振奋动容之色,哪怕未有宣之于口,也被乔琰看得清清楚楚。

  只听他朗声回道:“君侯敢将此方水道交托于我,我毕岚纵是以身填渠,也当为君侯做成此间陂池河渠之事!”

  “那倒不用你抛头颅洒热血。”乔琰摆手笑道。

  她伸手指向了面前奔流向西北方向的河流,脸上颇有希冀之色,“且让明年的此地都遍植谷物吧,让我看看,这里会变成何等风貌!”

第171章 护羌校尉

  武威郡屯田地的开垦工作在人手到位后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乔琰说是说的什么要等到明年播种粟麦,但实际上今年还能再播种一茬,所以必须尽快完成土地平整的工作。

  当然,这一茬播种的并不是麦,而是秋油菜。

  在汉末的西北地界,这种秋油菜被称为芸薹,也被称为胡菜,最早就是种植在羌胡陇氐地界的,还未曾扩散到更远的范围。换句话说,集中在凉州和西域都护府的区域。

  这确实也是适合于西北的作物。

  乔琰翻了翻跟种田系统置换过来的农书,在本着暂时不打乱本地作物种类的前提下,将并州的农肥农具,以及被她趁机混进来的耕作方式改良,都给安排了下去。

  有刘虞和皇甫嵩接管高平城,又有贾诩这个老狐狸在当卧底,她完全不必担心董卓会忽然突发奇想,从长安直接进攻过来。

  因此她将留守的队伍设置完毕后,直接投入了更多人力用于金城和武威郡的田地开荒播种上。

  在凉州境内预留的平叛队伍最后只剩下了两支。

  一支是由傅干统帅的乔琰直属兵卒。

  一支是由姚嫦统帅的归化羌人。

  这两支队伍交替巡查于凉州各地,确保无有反叛势力作乱和羌人劫掠之事发生。

  其他队伍都被乔琰调入了军屯或者是隘口驻防区域。

  对于乔琰将她和傅干放在了同样心腹的位置上,姚嫦犹豫地问出了她的疑惑。

  乔琰回问道:“阿阳一战难道还不足以证明你的本事吗?还是说你见到过另外一个敢跑到城下来跟我自荐的人?”

  在往前走出了几步后,姚嫦又听到乔琰问道:“或者说,你其实也想去种地?那换一换也是没问题的。”

  姚嫦连忙摇头。

  要是她把这话说出来了,保证有人来跟她抢位置。

  乔琰此时让她承担这个平乱的工作,是因为乔琰要从直接杀光作乱羌人,转向将其俘虏或者劝服的方向,所以需要她这位羌人将领和麾下的部从。

  若非如此,她完全可以让马超和麴演这些在羌人中的声望威名也不低的存在,取代她的位置,而不是让他们将自己多余的气力用于开凿水渠上。

  姚嫦朝着四周环顾,便看到周遭这片示范田的田垄间,在凉州地界上足可以以相貌闻名的马超和杨丰等人,现在都是一副农夫打扮,正在跟着并州调度过来的农官学习种植技术。

  以便在演兵间隙的种田屯粮中,他们作为将领可以做出合乎规则的指导。

  而按照乔琰的说法,当年黑山贼被她聚拢在乐平后,种植的还是薯蓣这种需要好好伺候的作物,现在只是让他们垦辟荒田、种植油菜来培养耐心,可算是将要求给放低了不少。

  凉州这边来投的兵将又怎么会乐意被黑山贼给比下去,当即投入了繁重的工作之中。

  马超甚至在武力值明确打不过吕布之后,转为跟吕布比卢水屯田区的开垦播种效率。

  可要知道,吕布这家伙再怎么看起来是凭借勇武和莽劲出头的,他也经历过了白道川绥远城的两年种植,要是会被马超这种改换赛道的比试方式给比下去,那也未免太看不起他了。

  乔琰和姚嫦经过的时候,正好听到吕布以得意的口吻说,君侯麾下的部将就是得能文能武还能屯田,马超这小子还差得太远了。要想超过他,起码也得再过二十年。

  对于吕布这种显摆操作,乔琰懒得揭穿他。

  这家伙好像在给自己争战功和争战利品之余还发展出了个新的爱好,便是对着这些后归降而来的武将表现一番自己提前效力所拥有的优势。

  很难说这是不是因为他在被丢去乐平书院进修的时候,还没考过那些年纪小的,造成了这种后遗症。

  反正他能从中自得其乐,也顺便激励激励马超等人的上进心,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

  不过乔琰转头就看到姚嫦看向她的目光,从先前被委以重任的感动,变成了一种大概可以算崇敬的状态。

  “……你这是作甚?”乔琰问道。

  姚嫦总不能说,先前还隔着有些距离,只能看出马超等人的身影,现在看了看杨丰那张之前甚至需要用鬼面遮掩的脸,和马超那张俊秀如锦的脸,再一看这个工作的环境,她只想说——

  乔琰能做君侯是有道理的。

  但她心中这么腹诽也就算了,说出来怕挨打。

  所以也只是回道:“君侯在行军动静之分上,已让人望尘莫及,在农事上更有此等造诣,实为凉州之幸,若能积粮丰饶,活民万千,羌部必当更为君侯所折服。”

  且看看附近的卢水羌人的表现便知道了。

  乔琰在武威郡的种田新用具,在种田的效果上有多少还未可知,但在开垦田地的效率上,却令游弋于周遭的卢水羌人见之眼热。

  这些从并州来的农官也并未藏私地将用于此道的农具展示给了他们看。

  可问题来了。

  无论是曲辕犁还是耙都需要铁艺来打造,在凉州境内就算是抢也没法抢到成品,要去劫掠并州军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被这种耕作效率所画出的来年收成不菲大饼给砸中,又被鲜卑人朝着乔琰敬送牛羊的举动所震慑,这些卢水羌人便在内部商量起了投靠于乔琰的打算。

  比起被临近的豪族所驯化收容,变成他们的打手,好像还不如投靠于一个更加强大的势力。

  何况,谁也无法保证,当乔琰在卢水流域站稳了脚跟之后,会不会将他们作为开刀示威的对象。

  当然他们并不知道的是,比起拿他们示威,乔琰在已经于高平完成过了震慑后,其实更乐于将武威本地以及河西四郡中另外三地的豪族,当做杀鸡儆猴的这个“鸡”,只不过是如今还需要从他们身上挖掘出丝绸之路的价值,这才跟他们展现着自己好说话好拉拢加之少年心性的形象。

  总归,在姚嫦和乔琰说到这话的时候,卢水羌部落中的首领已经开始跟此地的驻兵接触了。

  乔琰将赵云派遣来此地作为主持大局的将领,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赵云身上有种和凉州将领有别的正气,又符合凉州人对于将领需有武力值支持的标准审美,让原本还有些犹豫的卢水羌在与他接触的时候,下意识便放松了几分戒心。

  而赵云在与人相交之时的真诚,又远胜于他的皮相,在促成这桩引卢水羌归化为助力之事上,有着比谁都大的优势。

  这是一个在乔琰深思熟虑之后才决断的人选。

  对于姚嫦的这句溢美之词,乔琰心知肚明,她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将合适的人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又恰好要比方今时代的人,站在一个更高的。

  但她也没对此做出辩驳。

  在羌人中树立的形象越是高大,也就越是有利于她在往后正式接掌凉州。

  故而她只是对姚嫦说道:“农事之道,先贤者甚多,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未能得到其应有的功绩,殊不知民众想反的道理也就是这么简单。”

  “凉州不是未经教化的蛮荒之民,也只是想要活下去的人而已。”

  她抬了抬手,示意姚嫦跟她往姑臧城中的落脚处来。

  在乔琰的书房内,姚嫦看到了三本农书,都是按照乐平书院的重新编纂记录的方式存在的。

  她眼见乔琰举起了第一本朝着她说道:“这是前汉的氾胜之书,但连传到我手里的这本上,都被多添了一笔,变成了汜胜之书,以至于发生了误传,而那氾胜之其人,从议郎做到了御史也便到头了,可事实上以他的功绩,难道做不得三公吗?”

  当然不是。

  氾胜之书,在后世被称为四大农书之一。

  只可惜其在当代的重要性,还并没有那么大。

  可对乔琰来说,区田法和溲种法,并不足以涵盖这本书的指导价值。凉州这种会额外种植桑麻为经济作物的地方,那氾胜之书中提到的桑苗截干法,就极有意义。

  姚嫦刚想回说,这样的人该当被立生祠纪念的,就见乔琰已举起了第二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死在二十年前,哪怕出自博陵崔氏,在他死时也因家徒四壁而没有足够的丧葬费用,还是当时为光禄勋的杨公、太仆袁公、以及时任少府的段纪明为其准备的棺椁葬具,就连他写下的这本四民月令,都是在这两年间才整理出来的。”

  “此人姓崔名寔,表字子真,乃是我麾下西河郡太守崔威考的从弟。”

  要不是他已经过世了,乔琰绝对不会放过这个人才,奈何他甚至死在崔烈能积攒到足够的身家买三公官职之前。

  他所留下的这本四民月令,表面上是一本政论,实际上还是按照节令种植的指导手册。

  对乔琰来说尤有价值的是,崔寔此人曾经在五原郡做过太守,后改为辽东太守,直到在延熹二年被免官,返回河北家中禁锢居处。

  这些经历导致了这本民书之中多为北地种植,合用于凉并二州。

  崔烈那个吉祥物,在并州境内赋闲的时候也不算没做事。

  他时常往返乐平和晋阳之间,和蔡邕为友。于是蔡邕在继续编修《东观汉记》,崔烈就将崔寔的《政论》和《四民月令》给修订了出来,也将后者送到了乔琰的手中。

  只可惜崔寔本人是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了,就像西汉的氾胜之也看不到那本《氾胜之书》还会在百多年后出现图文装订的版本。

  乔琰说到这里,手中已经拿起了第三本。

  “这是一本还未完成的农书,其中记载的是并州这数年间从耕作之法到农肥农具的改良,说其并未完成,是因为其中还应当有更丰富的农作物种,更多的地形气候特质,都需要在屯田从并州拓展到凉州地带的时候多留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