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谋士 第297章

作者:千里江风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基建 BG同人

  想到自己还一度用司马懿的长寿,来给系统解释自己为何要选择在体质上加点,若是此人真出现在了乐平书院内,还以她作为榜样的话,可能她的心情又要微妙一下了。

  一时之间门她也很难做出决断,像是司马懿这样的存在,到底要不要纳入麾下。

  但此时,比起已经落入了书院口袋里、短时间门跑不走的诸葛亮,比起那些未知的学生,乔琰还是更在意荀彧的去向。

  这可是荀彧啊……

  荀文若此人,观其生平举止,实在有些矛盾复杂。

  他劝阻曹操进魏王,到底是因为此举叛汉,还是因为此举不利于救天下,在准确的答复没从荀彧的口中说出来的情况下,乔琰也不会轻易下一个定论。

  荀彧这位被何颙评价为王佐之才的存在,是否适合于乔琰意图建立新秩序的一套逻辑,在并未进行正式磨合的情况下也未可知。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荀彧本人的水准,加上其背后的颍川人脉,让此人一旦遇上合适的主公,必定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他是当之无愧的王佐之才。

  所以荀彧在当前的局面下不投向她,可以,但她总得知道他要往何处去。

  杨修回道:“我跟奉孝先生打听过,他说荀文若有意往荆扬一带游历,看看那一片的战况。”

  荆扬?

  乔琰方才有一瞬皱起的眉头又舒展了开来。

  荆州的刘景升对外的名头尚可,但其只能偏安一隅的能力,注定不会是荀彧的选择。

  至于还算出彩的孙策,无论是拥立天子的可能性还是能救天下的可能性都不高,以荀彧的眼光会选择他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那么便还不必担心他会造成什么麻烦。

  她起身朝着杨修说道:“走吧,回并州一趟。”

  见乔琰走得仓促,杨修一边疾步跟上,一边问道:“君侯竟如此看重那两个后生晚辈?”

  乔琰好笑地回道:“你才比那两个孩子大几岁,便以后生晚辈来称呼了?”

  杨修也只是比诸葛亮大六岁而已,说不定比一比心理年龄,还是诸葛亮更大一些,不过这种话,出于对她这主簿的心理状态考虑,还是别说了。

  她便又补充了一句:“不是因为他们,而是因为棉花田。”

  乔琰没有亲自种过棉花。

  这不是什么现代人所必须掌握的课程。

  乔琰麾下的人里也没有哪一个是种过棉花的。

  那么就不得不提防一下它被种坏的可能性了。

  这毕竟是一种能提高民众过冬生存率的战略物资,多费些心思也不为过。

  在三四月里,她需要确保去年扫平的凉州无有反复之事,且春耕顺利展开,也需要给董卓一点压力,故而必须坐镇凉州。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她也只能将棉花种植之地从开垦到播种迁苗的事情,全部交给下属来处理。

  在这六月里倒是可以离开去看一看。

  这也正好是棉花的苗期。

  顺便,只能说是顺便,去看一眼诸葛亮和黄月英二人。

  乔琰绝不承认,她对自己的蝴蝶效应所造成的这个结果实在有些好奇。

  事实上她的这个选择也并没有错。

  当她这位并州牧紧急赶回并州的消息,经由董卓在凉州的眼线送到长安后,这位已经失了大半雄心的枭雄下意识地松了一口气。

  虽然不知道并州出了何事需要让她在此时分心,但起码有这种仓促离开的表现,注定了她在一两个月内都不会发起对长安的进攻。

  等两个月一过,就是秋收之时了。

  在今年并未发生旱灾蝗害的情况下,关中平原无愧于其优越的地理条件,举目四望都可看到田地中正值繁茂生长的作物。

  这无疑给了董卓囤积起一批军粮的信心。

  有了这一批粮食,他也就更有了驾驭军队以阻挡乔琰进攻的资本。

  但董卓的这种表现并未逃过李傕的眼睛。

  在聚众议事结束后,李傕便又一次找到了贾诩。

  “文和先生应当已经看到相国的态度了,他觉得自己能将乔琰给拖垮在凉州,也总有找到反攻机会的时候,可关中被包围在荆益凉并四州之间门,各地并无流民因为天子在此而来投,到最后在人数上吃亏的只有可能是我们。”

  “总不能指望长安民众今日生个娃儿,明日便长到能上战场的年龄是不是?”

  李傕这话倒也是话糙理不糙,比人口的补给,长安是绝对吃亏的。

  董卓未必不知道这一点。

  但他在觉得还有退路的情况下,在心理状态上越发趋于得过且过。

贾诩所提出的中策和下策里的那两条退路。

  这不是能轻易扭转过来的心态。

  李傕信誓旦旦:“这更可说明我们的决定没错。只有先从相国这里夺取权柄,打出一场扭转他想法的胜仗,才能改变眼下的局面。”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没有一刻从贾诩的脸上挪开,并不难看到贾诩的神情里微有怅然之色。

  想来也对。

  贾诩选择支持董卓,为他出谋划策,原本就是在迟疑再三之后才做出的决定,要让他彻底变更立场,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

  他在行动之前还有犹豫,反而更让李傕觉得,贾诩提出的种种计划都是经历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种稳重,也必然包括在夺权之后的反攻凉州计划。

  好在没过多久,他就看到贾诩目光转为了平静,像是做出了决定,问道:“你和王子师那边的接触如何了?”

  李傕回道:“先生所说不错,乔琰在并州执政期间门结交的太原王氏乃是晋阳王氏,和祁县王氏之间门的交情并不多。”

  换了李傕他才不会在意这种区别。

  就算贾诩这么说了他都差点没记住,还觉得这些世家真是麻烦。

  他靠着自己为数不多的记忆力,在和王允交谈的时候说——

  让并州牧杀入长安成功救驾,对王允和其背后的祁县王氏的好处十分有限。

  所以王允还不如和他们合作,等击退了乔琰后重新掌握凉州并州,而后四方收拢势力,兴复大汉。

  这才是兴复家族的正道。

  李傕撇了撇嘴,“反正我们都拥立的是刘协,最终结果是一致的便无妨。他也不想让一个女人实现了带兵护驾的职责,成为未来朝堂上首屈一指的功臣吧?”

  乔琰的性别问题在她于二州所建立起的功业面前,根本就不是什么要紧之事。

  就连她麾下那几个知晓她真正野心的部下都因为实绩而未有质疑。

  可对她的敌人来说,这倒未尝不是一个可以用来攻击的理由。

  比如说李傕就是这么想的,也在试图说服王允的时候说了出来。

  王允既然对他的一番拉拢并未做出反驳,在李傕的理解中,就是他的说辞起到了效果。

  可实际上,王允在想的只是,若是让董卓的部队在相互进攻中出现内乱,也未尝不能从中谋利,将二者击败。

  贾诩想的,那就更不是一回事了。

  只有李傕被两头都蒙在鼓里,以为自己便是在董卓之后能成大事之人。

  贾诩心中腹诽,这又怎么不算是一种皆大欢喜呢?

  但他并未将这种谋划得手的想法表现在脸上,只是说道:“说服成功就好,让王子师去找天子要一份委任书给你,作为发兵的借口。在丢失了传国玉玺、不易取信于人的情况下,用血书最有说服力。此外,我们还不能在最近出兵。”

  “这是为何?”李傕连忙问道。

  在他看来,乔琰离开并州,简直是再合适不过的出兵时间门。

  凉州各部群龙无首,若能长驱直入,破坏掉她在凉州所积攒经营出的势力,要想重新构建,起码也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门,而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门里,李傕他们也不会停滞于此,必然能将优势进一步扩大。

  何乐而不为呢?

  可贾诩摇了摇头,回道:“你错了,她敢在此时离开凉州,就不可能对此毫无准备,你想要的结果未必能达成,却可能直接撞入凉州方面的陷阱中。倒不如选择秋收之前。”

  “届时凉州各地为筹划收割之事必定兵员分散,而在乔琰身处凉州之际,猝然进攻得手,才最能损害到她在凉州的威信。”

  李傕这么一品味贾诩的话,又觉得其中确有道理。

  能有更为稳妥的办法,他也懒得费脑子多想了。

  在王允替他取来了刘协令他们起兵护驾的血书后,李傕越发确信,自己有了过半的得手希望。

  当他凭借着这一番说法将阎行和樊稠都拉拢到了手下后,这种希望便到了七八成。

  要不是贾诩和王允都相继劝说他不要表现得太过得意,导致露出了端倪,董卓又因为暑气渐热生了一场病,有一阵子没见自己的部下,李傕几乎要被董卓发现他的小心思。

  为防他自己乐极生悲,李傕干脆以防备乔琰在夏季进军为名,向董卓申请长期驻扎高陵,并定期巡视于自高陵往华阴的这一段上。

  想到再有数月便能改换天日,李傕恨不得时间门早日过去。

  到时候他便长驱凉并而入,让这将他们驱逐出洛阳、又在凉州耀武扬威的并州牧,见识见识他们西凉军的厉害!

  可惜并州境内他们太难安插进去什么耳目,让他无从得知并州发生的事情。

  他也无法知道,她并不是因为什么突发的棘手之事而被迫赶回并州的。

  按照乔琰和杨修所说,她的首要目是看棉花田,其实也不算说错。

  她此时就同秦俞一道身在上郡的棉花地里。

  这是头一年的棉花种植。

  别管按照生骨熟骨粉填肥的效果如何,她在先前往并州下达的指令里,还是让他们按照纵向间门隔三尺,横向间门隔一尺这种大间门距种植的,这条规矩也被严格执行了下去。

  “君侯从凉州返回前,上郡的这一片棉花田已经完成了中耕松土的阶段。”

  秦俞见乔琰蹲下来查看棉花苗的情况,开口汇报道。

  这个阶段的棉花对浇水的需求量并不太大,田地里经过耕松处理的痕迹,很清晰地呈现在了她的面前。

  这是为了让此时的环境升温,也能通过疏松的土壤传入土层之下。

  说实话,乔琰也是第一次见到处于这个生长阶段的棉花幼苗。

  只有半寸高的幼苗生着三对叶子,在最下方两片平展开的叶片上,自中心蔓延开了茎节的红色。

  观其长势,倒是符合农书中所说的“宽过于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