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谋士 第360章

作者:千里江风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基建 BG同人

  “行了,不说此事吧,说说弘文馆。”

  在和荀彧提及弘文馆的创立之前,乔琰其实并未跟下属提及此事。

  但在她回返关中后,已对心腹告知她意图谋求大司马的位置,一并告知的还有她以退为进的行事方略。

  这种以退为进早在重新规划长安城,形成从未央宫到明堂辟雍的礼仪路线,在她让刘虞麾下的田畴参与到关中屯田事项中都已有所体现,此时提及弘文馆之说,也并未让郭嘉和程昱有多惊讶。

  郭嘉也很快反应过来,弘文馆的存在虽然在名义上来说是为填补天子臣属,但这种选拔未必就会成为乔琰的掣肘。

  眼下的好处起码是很直观的。

  弘文馆颇有广揽贤才之意,成就的不只是刘虞的名声,也是乔琰的。

  而这些被选拔出来的贤才到底是直属于刘虞,还是随着四方开疆拓土的委任,和乔琰之间的联系变得越发深厚,实在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

  另外,弘文馆的存在,更像是对现如今已经学成的士人发出招揽,与乐平书院的栽培模式并不冲突。

  对尚未有这个底气前来关中一展身手的人来说,乐平在有蔡邕、郑玄、管宁、邴原等人后,即将新增一个“退休”的荀爽,这个配置依然有着对士人来说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等乐平书院中的学子学成后,也势必对弘文馆出身的士人派系形成冲击。

  何况,等到乔琰的羽翼渐渐丰满,也就是说,当她稳固三州乃至于更大的地盘、也不需依赖于一个尊奉大汉之名的时候,弘文馆可能直接就成为了乔琰的人才获取渠道,甚至不需要经由过一趟转手。

  郭嘉想通了这一点后,觉得还有些麻烦的,也只是弘文馆馆主的人选了。

  荀彧不能是这个唯一。

  但正如乔琰跟荀彧所说的那样,这个坐镇弘文馆的不仅需要有辨别务实人才的特质,还需要有不与人结党营私的品行,就足够将其门槛拔高到一定水准。

  他便将这个问题问了出来。

  “便如君侯所说,此人需要满足这样的两个特质,可有些满足此条件的人,担任这个位置又多有不妥。资历太高地位也太高的馆主,哪怕不是他本人希望形成这样的联合关系,同为他选拔的人也会因为这个名头而聚拢在一起。”

  和荀彧一样履历不丰、能力极高却持身清正的,实在是太少了。

  乔琰回道:“我有几个人选,只是在同时将他们委任其中还是以轮岗的方式安排上,稍微有些犹豫。”

  程昱在旁问道:“若我没猜错的话,这个人选里应该有王子师?”

  “不错,”乔琰拊掌回道,“王子师乃是并州出身,但并州的人才大多不需要走弘文馆路线。”

  三互法这种规则可不涉及底层官员,这意味着并州内的人才要么已经被各郡太守给收拢到了麾下,要么就是还在乐平书院就读,又或者——

  这些人对并州真正的实力要远比其他各州的人看得清楚,比起弘文馆,他们大概要更乐意直接到乔琰门下前来自荐。

  这也就意味着王允所能从中选到的人,少有与之可以谈论同乡情谊的。

  此外,莫要忘了,王允身上还背负着将天子弄丢的罪名。

  在外人看来,正是因为有王允的配合,李傕才能折腾出一个假冒的天子来,也能征调出一支队伍,以至于让天子最终为他所劫掳。

  这种罪过并未被人摆在明面上说,可王允确实是要为之负责的。

  这也就意味着,他所举荐的人可能并不敢与他有太深厚的私交。

  根据以上几点来看,王允实在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

  程昱便问:“不知君侯所想的另外人选是谁?”

  乔琰回道:“陈元方和崔州平。”

  陈纪陈元方这个人,都用不着乔琰去逮人了,因为他就在此地。

  此前董卓为祸洛阳的时候,陈纪和荀爽一样也是被征用的倒霉蛋,因其与荀爽私交甚好,也跟着一并来了长安。

  陈纪的为官经验不多,但他自小跟着父亲陈寔,将官场人心看得分明。

  而若论其品行,更是无有可以指摘之处。

  尤其有意思的是,他自身的品行很高,却很烦空有形式无有真情的虚伪举动。

  此处特指应付举孝廉而在孝道上表现出的形式主义。

  乔琰想着,他的年龄也已经有些大了,让他去处理朝政上的事情难免有心无力,正好放在弘文馆里做个道德标杆。

  此外,在将陈纪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后,有一个人落到她手里,也几乎是板上钉钉之事了。

  正是陈纪的儿子陈群。

  他在历史上是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九品中正制也是他提出的。

  后者就算了,前者对乔琰来说还是极有用的。

  他也确实到了出仕的年龄。

  至于崔州平,他同样可以安排在此地。

  早在去年的八月里,在乔琰还身在凉州和那些武威豪强打交道的时候,戏志才和郭嘉就已经在讨论将崔钧给召来并州做事了。

  崔烈毕竟年纪也不算小了,崔钧与其在安平赋闲,观望时局,还不如来并州协助老父亲处理公务。

  所以在去年的十月里,崔烈便在戏志才的建议下给他送了一封信,信中所言就是此事。

  崔钧固然因为和父亲在买官这件事上闹出了点“矛盾”,总的来说和父亲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当即赶了过来。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西河郡中的庶务其实大半是经由他之手来处理的,足以证明他的本事。

  乔琰道:“任用崔州平为弘文馆馆主之一,一面是可体现对于河北士人的拉拢。”

  崔州平乃是冀州人,其父亲崔烈乃是河北名士,这就是在跟袁绍抢饭碗。

  田丰会不会迎来另外一个有可能发现他身份的人,那是另外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倡议创立弘文馆,若连一个自己人都不安插,别人反而要怀疑我别有用心了。”

  她在抬眸间露出了几分狡黠的意味,郭嘉、程昱二人也不由在心中为她这个人选叫了声好。

  这一点小小的私心表露得恰到好处。

  这样一来,若按照她的安排,弘文馆四馆主便是荀彧、王允、陈纪和崔钧。

  从年龄上来看老中青三代都有了,而从地域上来看也涵盖了河北、并州和豫州。

  稍有的一点问题也只是,荀彧和陈纪都是颍川人。

  但这两人一个是“王佐之才”,一个是“三君”之一,实难有人提得出比他们更合适的人选。

  郭嘉想了想乔琰先前提到的那个四人同往还是轮换的问题,说道:“不知道君侯有无听过一个说法,昔年陈太丘拜谒荀朗陵,因其崇尚简朴无有仆役,就令陈元方拉车,陈季方持杖在后,彼时陈长文尚小,载于车中,时人将此景称为真人东行,引为美谈。如今虽不是陈氏子孙三代,却也是四贤才齐心,何妨令此四人同往弘文?”

  郭嘉所说的这件事,说的就是陈纪的父亲前去拜访荀氏八龙的父亲荀淑。

  因为陈寔持节俭之风,没有仆从相伴,便让长子陈纪拉车,次子陈谌在后,当时的陈群年纪还小,就被载在车里。陈寔和两个儿子都有美名在外,合称三君,故而被人称为“真人东行”。

  也便是说,贤人聚众而行,在今时是很容易被传出美名的。

  所以弘文馆的四位馆主也大可以如此。

  让他们同去无妨,到时候有事务在手需要忙碌的,大可以早一点走。

  总之便是要凭借着美谈名声,令此四人坐镇的消息尽快传播开来。

  不过他话刚说完就听到乔琰调侃道:“谁是那个年纪尚小载于车中的?”

  郭嘉哭笑不得。

  他就是打个比方而已!没有真要复刻陈氏祖孙名场面的意思!

  但他也下意识地想到……若是真要严格按照这个场面,那这四人里年龄最小的,好像是荀彧吧?

  对于自己的好友好像处在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安排下,郭嘉毫无负罪感。

  他已盘算着明日就请文若吃酒去,再替他接风洗尘一番。

  如果乔琰真要这么安排,那就当提前请罪好了。

  好在他又听乔琰说道:“开个玩笑罢了。如此一来,长安城中的文官遴选之事便这般定了。但——”

  她话说到此,脸上忽有几分肃然,“文官的事上我们可以让步,武官的事上却绝不行。”

  “无论出于何种问题的考虑,兵权这种最实际的东西,都只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哪怕要端着刘虞这个对外打出的幌子,这条底线也绝不会变更。

  这才是为何她要给自己争下大司马或者大将军的位置。

  “其实君侯倒是不必太担心此事。”程昱说道。

  他说话之间语气从容,也或许,将他这种表现说成是见证她一番成长的骄傲也无妨。

  “自黄巾之乱到如今,君侯未尝一败,凉并二州军权绝无可能假手他人,关中又有子龙坐镇,便是有人来投,也必定会选择直接来投效到君侯麾下,而非从金吾卫中谋求职务。”

  程昱并未多言,在座之人也听得出他的另外一层意思。

  与乔琰形成对比的正是刘虞。

  虽然刘虞在处理政务上的能力出众,但慈不掌兵的道理,在刘虞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例论证。

  哪怕给了他足够的军队人数,在不能做到合理训练与有所取舍的情况下,只有兵败一种可能。

  前来长安的众人大多是因刘虞的贤名而来,但大概不会有人是因为刘虞的作战能力。

  刘虞的性格也让他对月前的一败深觉惭愧,绝不会轻易插手于军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乔琰是一件好事。

  她顶多就是需要提防,有人聚拢在刘虞身边,希望谋求上进,觉得有了天子的支持,就可以将军权也收归己用。

  但在这样的人冒出头之前,程昱会替乔琰早一步发觉隐患的。

  他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面容闪过了一抹笑意:“我还当恭喜君侯的,您此番往幽州巡视,不是又带回了一员武将吗?”

  程昱所说的正是东莱太史慈。

  他见到了乔琰麾下部将的状态,又亲见乔琰以没石饮羽的一箭,对着公孙瓒发出了宣战之言,因其本就是个性情中人,当即决定了投靠乔琰麾下。

  听闻她问询起家人后,毫无犹豫地派出了人手,意在将他的母亲也接来并州居住,太史慈对乔琰的尊敬更添几分。

  在得了乔琰的吩咐后,他当即接手了一队兵卒训练神臂弓营。

  武将的想法可要比文臣简单太多了。

  谁能领着他们打胜仗,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而乔琰何止有着指挥若定的魄力,还有着让这些武将信服的个人实力。

  只要再多一个统天下兵事的正名,便不必担心兵权有失。

  等到征讨战事再起的时候,这份军权也只会随着她的下一场胜利,越发牢固地掌握在她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