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千里江风
他尚沉浸在思绪中,也没影响他手下笔耕不断,将这二人的话都给如实记录下来。
好在这一心二用也并未持续多久,起码还没让田丰下意识地在心中想着“该当提醒明公警觉此事”的时候,也将这句话给写出来,那两人的声音就在庞统一句“何妨他日以实证来看”的话中停了下来,田丰也可以顿住了笔。
也正是在此时,本还在争辩中的两人都朝着乔琰所在的方向看了过来。
似乎是对引起了乐平侯对此事的关注,也对影响了此地的正常交流有些不好意思,他们先是歉意地朝着周围行了个礼,这才站直在了那里。
乔琰拊掌而拍的声音打破了此地在一瞬间陷入的寂静。
“有点意思。”
她这句有点意思还得算是一句夸赞,只因她下一句就是:“昔年我与杨德祖在洛阳鼎中观外,以策论呈递观中名士,彼时许子将以一句雏凤有清声为点评,今日见你二人之辩,倒是让人不免想到当年。”
这句话里,她竟是将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将她自己和杨修相比了。
但众人仔细想来竟也觉得确实相似。
当年的鼎中观里,陈纪也是在的,今日他也在这儿。
只是当时的许攸许劭陈琳等人换成了今日的荀彧王允崔钧。
分量一点都不比当年要轻,反倒还尤有过之。
更不用说还有乔琰这位大司马骠骑将军在此。
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让人不免想到,从当年到如今也就是不到八年的时间而已,乔琰已经从当年被品评的“雏凤”变成了今日的执掌风云之人,也是——
今日的点评者。
她道:“当年有子将先生对我给出了一句寄望,方有我随后的面见天子,今日巧遇此景,若能点评一二,倒也未尝不是人才接续,薪火相传。”
见诸葛亮和庞统都对由她来点评无有异议,她抬手示意,当即有人将纸笔给取来放到了她的面前。
在这个铺纸于前的片刻里,她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了在场的众人。
弘文馆这地方毕竟是在为大汉朝廷擢选人才,她如今既要在扎实于庶务的同时谋求更进一步的位置,就并不适合和这些人有过多的接触,而应当顺其自然地等到他们跳到自己的饭碗之中。
起码要在大司马位置到手后,再通过人才岗位的调度,将有机会培养成心腹的,安排在更靠近自己的位置上。
所以她其实只在刚落成的时候来过一次此地而已。
但今日诸葛亮和庞统的意外一辩,却让她有了个名正言顺来到这里的机会,以及借此成就一桩美谈的契机。
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气运。
她掣笔思忖也只在一瞬间,众人便见她在纸上落笔写下了十二个字。
这十二个字好像既是对那两个少年的点评,又是对这弘文馆所题的对联。
只因纸上赫然写着——
“谈笑鸿儒鸣凤,往来俊采游龙。”
她写下这二句后又朝着诸葛亮和庞统看去,笑道:“你二人时正年少,何妨以卧龙凤雏为名号,然尚未学成,此为言过其实之论,意在鼓励少年人效仿尔等奋进争先,但五年之后,我想看到此话为真,不知你二人可有此胆一试此名?”
这句“言过其实”照应的便是庞统的观点,而那“此话为真”又分明是诸葛亮的想法。
诸葛亮与庞统对视了一眼,在转回与乔琰的目光对视后,同时朝着她俯身拜来,回道:“愿承君侯此言。”
正如乔琰所想的那样,当年被人评点之人在掌权后面见少年人争辩,给出了另外一句寄望,这就是一桩必然要和弘文馆之名一并为人所传扬的美谈。
他们二人都不是意图隐居避世之人,也各有一番抱负,若有此名推动,无疑是一件意外之喜。
唯独有一点问题的只是……
庞统在起身后又瞧见了身在人群中的堂兄,陡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他原本明明是来弘文馆一览风物景象的,可这句“愿承君侯此言”,竟像是给自己签订了个以五年为观察期限的卖身契了!
哪怕乔琰并未明言,非要让他是在自己的面前兑现这个五年后的凤雏之名,但他若是回返了荆州,还真能长成和诸葛亮匹敌的样子吗?
庞统望着与他只差两岁的诸葛亮,不由陷入了沉思。
他心中好像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第233章 师徒之名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当庞统于围观者散去后收到了乔琰单独会见的邀请,又从她口中听到了是否愿意往乐平书院就读的发问后,他心中并未再经过更久的思考,就同意了下来。
但庞统到底不是普通的少年。
他对自己的进学计划和扬名出仕都是有过一番考量的,故而在接下了入学邀请后他便朝着乔琰问询起了乐平书院的就学时间。
“五年之内若要对得起凤雏之名,你要学的只怕还有很多,”乔琰认真地朝着他看去后回道,“不过……你要想知道未来的可能,我也得知道你的立场。”
这些少年人的身上越是明确地打上属于她的自己人标签,也就越不可能为他人所用。
但随着乐平的人员构成越加复杂,这里还不能算是独属于她的人才培养基地,只能说是极大概率地倾向于她。
就像郑玄在教导弟子的时候,至多也只是将其中有心在乔琰麾下出仕的人推荐给她,而不是一股脑打包,让他们只能留在此地。
在汉末这种就学自由,甚至可以跨地域拜师的环境下,至多就是因为师徒与同门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相互推荐的情况,还没有到将人的前途定死的地步。
若乔琰真以这种限制去留的方式收拢人才,郑玄蔡邕等人对上流人才的吸引力,也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庞统特意问询的这句话,才是在发出一个立场的试探。
按照虚岁来算,他今年十四岁,这是个乔琰已经成为并州州牧的年纪,他是要明确一下乔琰在用人上的年龄限制的。
见庞统有些迟疑,乔琰又道:“我给你两年的时间,或者说这个两年不止是给你,也是给诸葛亮的,这两年的时间内若是你觉得在乐平书院内学有所得,并州又与你的志业抱负相吻合,你就到长安来。”
十六岁,已经是个可以替她办事的年纪了。
“但乐平书院内的有一些东西不是你现在的身份可以接触的,在这两年内如果你有了定论,可以提前告知于我。”
这条限制并不只是对庞统所有,而是书院内的潜规则。
因蔡邕在政治上的敏锐程度不太高,乔琰没敢将这个鉴别的事情交给他,而是交给了蔡贞姬,在昭姬时而需要为了乐平月报的内容外出采风的时候,贞姬依然严守着这道关卡。
庞统闻言,朝着她回道:“若如君侯所说,我便心中有数了。”
她将此事摊开来说,反而让庞统更加放心,何况乔琰也并未说他不能在有所得后离开并州,毕竟还有对他严守的界限,只有越界才是被她强行留下。
只是庞统大概不知道的是,乔琰既对将他留下来有信心,也就对他还有些别的安排。
庞统的出现,代表着一支特殊的势力来到了她的麾下。
光是黄月英还不够。
在如今这种社会背景下,庞统在她麾下出仕,才代表着她手底下出现了荆州系士人的苗头。
当然按照更标准的叫法,他们应该叫做南州士。
这个南不包括颍川,得是荆襄和江淮这片地方。
在乔琰的麾下北方士人已经形成了越来越明显的人数优势,颍川士人更是一个个往坑里跳之后,她必须对此做出一定的制衡。
南州士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甚至可能不只是制衡,还有潜在的接班意思。
等到庞统离开后,乔琰朝着程昱问道:“你说,如果在两年后让诸葛亮继续跟随文若学习,让庞统跟随公达,通过实际的事务处理得到长进,如何?”
程昱笑道:“君侯这是想要早日一代新人换旧人?”
乔琰咳了声,努力让自己表现出了一副无辜的样子,表示自己还没有这个意愿。
接班,或者说是前后两代之间的竞争,只能说是一种说法。
在她现在还实在缺人协助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会这么快迭代。
再说了,她还指望程昱按照历史上活到的年龄一样,替她工作到八十岁之后呢。
若非要算的话,徐庶也是被程昱给教导出来学成出师了,但也没能替代程昱的位置嘛。
“良性竞争而已。”她回道。
这很难说,是不是因为李儒和贾诩搞出了个一人带一个弟子的决定汇报到她这里后,让她难免产生的联想。
再加上庞统这种乍看起来沉默且不起眼,一说起自己的想法又显出锋锐气场的,还长于行军方略,真跟荀攸有那么一点相似。
反正还有两年的时间给他和诸葛亮做知识的进一步累积,若乔琰临时有什么决定的变更,到时候再调整也不迟。
但她怎么想都觉得,让荀彧带着诸葛亮,让荀攸带着庞统,这两方若是打起擂台来,会是个相当有意思的场面。
而当以庞统为引子,发展出对荆襄士人的拉拢后,大概也会让她麾下的势力形成一部分洗牌。
不过她深知袁绍在对各方来路的士人争斗放任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势必会对这种情况提前留意起来。
何况,在如今的局面下,她本人对大方略的决断随着一次次胜利被证明其正确性;这些士人有诸多除了战略之外的事情需要忙碌;她又足够年轻,还不需要让人担忧继承人局面——
争取其中一方势力的话语权反而是次要的事情。
将他们的对手击败、替自己谋划出一份战功来,才更加重要。
程昱对乔琰这种良性竞争的说法倒也认同。
内部的潜力股彼此竞争,擢升实力,在一致对外的时候才能成为对手的噩梦。
只是——
“这样一来,庞统是不是差了诸葛亮一个辈分了?”
毕竟荀攸是荀彧的侄子。
乔琰摆了摆手,“若非要这么说的话,给他们都加一门在慈明先生门下的诗经课好了。”
荀爽现在还在长安,但因他的金紫光禄大夫乃是个安排给他的虚职,不日就要启程前往乐平。
因荀爽自己也不想闲着,乔琰便跟他商定在乐平开设一门课程。
以荀爽在经学上的成就,他能开设的课程很多,但有些对这些乐平书院中的学子来说,学习的门槛还是稍微高了些。
而且最好不要和郑玄蔡邕的课程重合,这就能有效地减少这三位的授课时间和操劳程度。
经过她和荀爽之间的协商,这个课程最后被敲定为诗经。
荀爽在被董卓强行征调入司隶之前,还避世在汉滨的时候,曾经写下过一本著作,叫做《诗传》,也就是荀爽版本的对诗经的注解。
若非要说的话,荀爽在易经上的成就也尤其出挑,甚至在易经中引用了一部分阴阳家的理论来进行新框架的构建,但与他同在此地的毕竟还有个郑玄,也是个易学大家。
这种深入问题的钻研还是留给他们各自所带的弟子为好,不要强行让书院的学子今天听一套费氏易,明天听一套郑氏易。
乔琰也很难办的。
上一篇:我的皇帝堂妹
下一篇:在恋爱游戏玩首领R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