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谋士 第459章

作者:千里江风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基建 BG同人

  “眼下局势利他,无疑是助长其贪狡之气。”

  太史慈听得入神,想到辽东当地豪强的情况,觉得好像还真是诸葛亮所说的这回事,却又见这少年一改方才沉着论断的样子,语气悠闲了几分:“当然了,以上都不过是在并未见到公孙康之时的推论,能用来说服甘兴霸就好。”

  诸葛亮这一副坦然的模样,翻译过来就是推断错了也无妨,反正都不会改变他们需要遵照乔琰所说震慑公孙度的目标。

  “……”太史慈沉默了半晌,说道:“我也上船去看看那指南车。”

  谢天谢地,他不像甘宁这样,是被忽悠过来。

  但若非要说的话,诸葛亮所说的也不是个瞎推论的话。

  自光熹年末刘虞和公孙瓒一战,以刘虞退出幽州前往长安登基告终后,公孙度就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他的机会来了。

  他在数年间于辽东发展的势力,终于有了摆脱强敌之后继续腾飞的可能。

  虽说辽东侯这个位置被邺城朝廷赐予了乌桓蹋顿,但这家伙自在渔阳损兵折将后,其势力便远不如前。

  于是凭借着公孙度在辽东施行严刑峻法的手腕拉拢起的人手,凭借着辽东作为避祸之地引来的一些人才,公孙度先是出兵征讨夫馀,而后将宗族之女嫁给了夫馀国主尉仇台,形成了结盟之势。

  按照如今边境外族和大汉之间的实力差异,加上公孙度的先兵后礼举动,这出结盟的主导权,自然在公孙度的手中。

  这是建安元年发生的事情。

  而后在建安二年,公孙度联手尉仇台继续往东扩张,进攻高句丽。

  在这场扬威之战中,因公孙度出自玄菟,又曾经在玄菟郡中担任属官,对高句丽别提有多知根知底了。

  饶是如今的高句丽人在大汉给其的记载中有“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之说,高句丽国主伯固依然狼狈而逃,被迫臣服于辽东。

  建安二年秋,公孙度讨伐富山贼,伯固还被迫派兵相助于他。

  因这番扩张之举,公孙度增长的并不只是他的实力,还有他与日俱增的野心!

  要知道,也同样是在这一年里,乔琰因为长安的种种天象异变而忙于内政,袁绍则在一边发动舆论攻势,一边从那些从长安带回来的知识之中学习东西。

  距离他最近的公孙瓒,和张辽在渔阳上谷二地时而发起试探性的进攻,寻找对方的破绽。

  无论是哪一方,都没有这个多余的精力来留心于他。

  他多舒坦啊。

  境外有夫馀国主成了他的侄女婿,高句丽国主让其部下作为代表,对他表现出了俯首称臣的姿态,境内又因公孙昭和田韶等人之死,再无人敢对他的出身和此刻的统领地位做出质疑。

  虽说这辽东乃是苦寒之地,并没有益州刘焉这样奢侈的条件,可以给自己打造千乘仪驾,但因这汉廷的秩序崩塌,公孙度在辽东形同封地诸侯,他也毫不在意地给自己折腾出了鸾路九旒,旄头羽骑这样的阵仗。

  今年中原因旱灾而处在风声鹤唳的时候,这辽东的气候倒是和早年间的区别不是特别大,反倒是让公孙度还觉得适应良好。

  因此,也差不离便是在诸葛亮对着太史慈做出了一番基于公孙度表现的推断之时,公孙度和下属站在了一块巨石的面前。

  这里是辽东属国襄平县的延里社。

  襄平县的前县令是被公孙度打死的公孙昭,现在则是由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暂时接任。

  延里社的民众发现了一块大石头,长约数丈,下头还有三块小石头作为底下的奠基,看起来就像是一尊冠冕。

  此地的里长告知于公孙康,这块石头长得很像是汉宣帝的冠石,延里这个地方呢,名字又和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的名字相同,这就分明是一出吉兆。

  公孙康一听,好像还真像这么回事,当即就将此事报给了自己的父亲。

  公孙度可不会觉得,这是因为襄平县的民众怕他因为前县令的缘故,迁怒到他们的头上,所以弄出了一个用来哄骗他的假象,他手摸着这块石头,朝着自己身边的亲随说道:“若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1

  要是大汉的皇室要因为这连续的天灾和东西内斗衰亡覆灭,就到了他和下属图谋王位的时候了!

  这话说的,可真是意气风发到极致了。

  “我有时候也挺羡慕辽东那地方的温度的。”乔琰本是在跟郭嘉荀攸谈论辽东的进军计划是否稳妥,但大概是因为近日来忙于关中井灌和荀彧所提议的接纳流民之地建设,她又将话题拐了回来。

  那地方冬日冷归冷吧,也不是没有长处,起码到了这四五月的交接之时,受小冰河期气候的影响,在辽东那地方远没到蝗虫卵孵化的温度。

  虽说凉州也是这个情况,但凉州毕竟只是她管辖地界的一部分,也有其另外的麻烦事,公孙度盘踞的辽东却几乎是他地盘的全部了。

  一个没有蝗灾发生可能性的地盘。

  听起来也怪幸福的。

  在乔琰收到的奏报之中,关中各地已经在田间出现了蝗虫若虫的踪迹,进入了对其执行消杀行动的阶段。

  郭嘉咳了声,“君侯,你这话听起来……”

  怪欠揍的。

  她羡慕辽东的温度,其他地方还羡慕关中这边有条不紊的应灾状态呢。

  袁绍比任何时候都要庆幸,他对于乔琰这位大敌的直觉性防备,造成了他对这出灾情揣测相信得还算早,也早早做出了应对。

  哪怕没像是乔琰一样,从粮食到挖井锉都给准备了个一应俱全,总还算没被打个措手不及。

  顶多就是忙到无暇顾及,他那个给他带来了不少情报的好谋士田丰,在乔琰的那一番感慨后,由人带领着来到乔琰的面前,在这个时候接下了加入长安尚书台的职务。

  这么一算,不到三年的时间,田丰在长安朝廷这边的位置,就已经要比原先在袁绍麾下的时候更高了。

  田丰面上没有异样,心中却又腹诽了一句,这世上可能再没有这般荒唐的事情了。

  尚书台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当朝内政的核心之地!

  让他从一个往农具厂打工的人升到这个位置上,真就没人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还将他当做打工人的榜样是吧?

  “先前应允子固,若你能在此番弘文馆考核中做出贡献,我便为你在朝堂中谋求个官位,也好让你将家人接来,共享天伦之乐,眼下选拔出的刘子初和法孝直都为当世之俊才,自然该当实现这个允诺。”

  乔琰顿了顿,又道:“此外,既有实绩,也该当做出金银嘉奖,只是想到如今的局势特殊,我想将这份奖励换一个方式来交给你,可能要更加适合。”

  听着乔琰这般笃定的语气,不知何故,田丰有种着实不妙的预感。

  他随着乔琰来到院中,就见地上搁置着一把并不陌生的东西,正是一只用来凿井的蒲扇锉。

  这把蒲扇锉和其他的稍有些区别,在锉柄上还印刻着几个字样,写着“元封赠予乡里凿井之用”。

  乔琰指了指此物,说道:“我意在将此物随同子固升官的消息一并送往冀州,待子固家人前来,此锉仍可造福乡里,以表不忘根本之意——”

  “不知你意下如何?”

  千斤之铁,在如今可真是一份重礼了!

第299章 中原突变

  这份礼物……确实是挺贵重的,但对田丰来说,这可能是一份太要命的礼物。

  “你好像已经笑了半天了。”乔琰送走了有些恍惚的田丰后,朝着一旁的郭嘉看去,不由摇头。

  郭嘉摆了摆手,“论起送礼,还是君侯是个内行人……把刻有田元皓假名的蒲扇锉作为送往冀州纪念其高升的礼物,也就是君侯做得出来了。”

  论起送礼的贴心,那大概还是东海麋氏的麋竺在此事上在行。

  但要论起送礼的扎心和脑回路特殊,大概把乔琰麾下的所有人捆在一处打个包,都没法和她相比。

  郭嘉一想到田丰在刚才看到那个特殊的礼物,有一瞬间如鲠在喉的神情,和说不出拒绝理由的卡壳,再一想想这东西送到冀州之后会出现的情况,他就没忍住又笑了出来。

  虽说眼下旱灾当头,时局不易,就连禁酒令那见鬼的两年也还没有结束,但人嘛,还是要寻找一点苦中作乐的东西,才能让自己保持充沛的工作精力不是?

  看兖州乔氏那群没眼力见的东西是一个乐子。

  本以为他们先前在对乔琰的评判上没点远见卓识,甚至硬生生将自己给送到了乔琰的对立面,已经算是他们所能表现出的极限了。

  凭借着乔氏在兖州梁国境内的底蕴,加上兖州此时的立场,他们和君侯不在同一阵营,或许还是一种保全自身的法子,谁知道他们居然还能有别的骚操作。

  和寿张王氏联名的邺城上告,非但没让袁绍给曹操做出什么拖后腿的举动,反而让这两家都被迫献出了不少存粮。

  袁绍没蠢到在这种时候做出自断臂膀的举动,这兖州乔氏的人倒是觉得他可以这么做。

  另一出乐子是徐州那边。

  这片被乔琰用来磨炼后辈的场地,在两年前被分成南北对峙局面之后,眼下又要迎来新的变革,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猜到随后的事态发展,这些备受乔琰期待的小辈又能不能拿出让她满意的表现。

  再有的一出,便是袁绍这里了。

  乔琰在将这蒲扇锉让人送走的时候,脸上还浮现出了几分不舍的意思。

  “把精铁往别人的地盘上送……还是在现如今能起到大作用的铁器,这世上真是少有我这般贴心的人了。”

  郭嘉回道:“但袁绍大概不会感谢您的。”

  这一件东西中所表露出的信息量可真是太多了,本就已经受到灾情困扰的袁绍会怎么想呢?

  反正大概不会真的觉得,乔琰只是想让元封闻名乡里,成为自冀州前往司隶务工之人的表率。

  该说不说,袁绍这人在给田丰安排假身份这件事上,其实还挺尽心竭力的。

  元封这个身份并不只是单薄的一张户籍证明而已,还有着明确的家乡所在地,和围绕着这个姓名所形成的一系列人际关系。

  除了“元西”这个儿子是因为袁熙到访长安才出现的意外,其他的信息都是详细可考的。

  故而在那封田丰升官后所写的家书和送到冀州的蒲扇锉被送到他的家乡之时,整个对信和礼的接收过程,都找不出任何的问题来。

  甚至在此地随便找到一个人来问,元封此人是谁,大概都能得到一个相同的回复——

  一个为了给家人带来更好生活,故而前往并州去碰碰运气的勤恳老实人。

  就是这样。

  若是需要的话,他们甚至还能说出几句和“元封”有关的细节。

  不过这些人所要记住的信息,当然都是袁绍给他们安排好的。

  在送信之人走后,当即有人将送到此地的东西都一并移交到了驻守在此地的亲卫手中,由此人快马……不,快车加鞭地送到了邺城。

  还有个千斤重的大铁块在,再有本事的跑马也没法将它直接扛到邺城去。

  袁绍看到这么个玩意都茫然了一瞬。

  沉重的蒲扇锉被数人合力,小心地抬到了他的面前,并将其上所刻有的“元封赠予乡里凿井之用”几个字展现在了他的面前。

  先前除了被袁熙送回来消息的那一次,田丰让人送回的信件里,大多是为了防止乔琰对他身份产生怀疑的寻常家书,袁绍也看过几封,觉得田丰为了写出家书的真实感,那可真是竭尽了全力。

  后来因他要协助弘文馆出题的缘故,甚至被严格管控了起来,袁绍也没想着,还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田丰的回应。

  再加上天灾的缘故,袁绍也差点忘记那选拔已经完成了,以至于忽然在此时收到这样的东西,还真有点没反应过来。

  但也或许,就算他早知道田丰要给他送个东西,也绝不会想到居然会是此物。

  更别说,还有在信件中提到的升职!

  他的眉头竖起又压下,欲言又止了好一会儿才对着许攸问道:“这叫什么?衣锦还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