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谋士 第575章

作者:千里江风 标签: 女强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基建 BG同人

  荀彧可以给自己坚守住这个道德标准,却无法将这样的规矩推行到所有人的身上。

  到了那个时候,他也势必会成为那个背叛他所处阶级的存在。

  “我已与世家并非同道,至多是互利共赢,而不是交错共生,请文若务必分清楚这个区别。”

  乔琰确实出自世家,但或许打从她在并州地界上发展了一条旁人未曾料想的道路之时,她便已不能被当做世家子弟的代表,而应当被视为另外一个独立的存在。

  故而世家与大汉共治天下,或许是天下百年世家的诉求,却绝不可能是乔琰的所求。

  在仲长统的昌言,或者说是他的那一番对答之中,已将这等事实披露于外,也将乔琰的另外一项意志抒发其中——

  她要的是千家万户的人才,而不是什么颍川系南阳系河北系士人的集团。

  倘若世家不能跟上她的脚步,反而要抱着那些老旧的规矩意图对她做出什么拦阻,在宣传力度铺天盖地的印刷术面前,他们已绝不用再考虑能通过舆论的手段对她做出拦阻。

  他们先前没能对她的势力扩张做出阻遏,现在更不可能。

  “我说的正确与否,文若心中自有一番判断,你的规划可行与否,你也很清楚,所以——”

  “我给你三天的时间让你想通,做出个抉择。”

  希望荀彧最后的选择不会让她失望。

  她所剩下的时间可不多了。

  无论是长安城中那些避开众人耳目的拉拢交涉和结盟,还是随着乐平月报元月刊的发行而掀起的波澜,都迫使她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锋。

  而在这一场交锋之前,她绝不允许能看清问题关键的人里,还有与她站在不同立场上的。

  如程昱、戏志才、郭嘉和徐庶这些人,乔琰是不需要担心的,麻烦的只是荀彧陈群等人。

  陈群没有如荀彧这般找上门来,可未必是他还被蒙在鼓里,还有可能是因为他在等着有人先一步做出立场上的表率。

  这样一来,荀彧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面对徐庶这个为何不让荀彧当场给出回复的问题,乔琰笑了笑,“以荀文若的口才见闻,我方才说出的话他真是一句都说不出反驳吗?”

  “这世上永远都是摆在面前的事实要比所谓的口头承诺更为切中人心。”

  荀彧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两年的关中生活,两年的洛阳治理,让荀彧远比早年间游历于外,甚至客居在徐州地界上的时候更加清楚地看到乔琰都做了什么,在乔琰的治下又过的是怎样的日子。

  他也很清楚,乔琰所说的她与世家并非同道说辞,对于其中德行学识俱佳的存在并不是一道拦截,反倒是助力。

  四百年大汉的传承固然不会在一夕之间便从他的心中抹除,但在他亲眼见到洛阳民众能从识图变成识字,在推行的政令之中展现出一派前所未有气象后,作为一个足够聪明也足够有远见的奇才,他当真只想着那条作茧自缚之道吗?

  乔琰继续说道:“不瞒元直,倘若荀文若没有臣服之心,我根本不会让他活着离开此地,也不会让他的选择变成引领更多人与我对抗的潮流。我总能在让他销声匿迹之后推出另外一个标杆的,比如出身弘农杨氏的杨德祖。”

  “这三日的时间,与其说是我在给他思考缓冲的余地,还不如说,我是在以另一种告知于他,我并非是会围追堵截不留余地之人,真到了撕破脸皮的那一日,我也会给大汉留下足够的体面。”

  无论是此刻手持玉玺的刘协,还是因两难折磨而身在病中的刘虞,她都会给出善终的结果。

  大汉的衰败陨落,固然是日薄西山,起码不会像是大秦败亡得如此惨烈。

  “君侯是仁善之人。”徐庶接话回道。

  乔琰一听这话便笑了出来,“我说元直,这种时候就不用对我做出什么恭维了吧。我到底是个野心家还是个慈善家,大家都看得明白。”

  这个大家,当然不是说得那些至今还觉得她为天象流言所苦的民众,而是已看到时局更迭必然性的明眼人,和长安朝廷中那些欲除掉她而后快的家伙。

  徐庶摇了摇头,“看一个人是否仁善,看的又不是这等势力争锋。我自汉中来到洛阳,没往长安去,而是先往荆州南阳、豫州颍川走了一趟。”

  “按说南阳、颍川都是洛阳周遭,与洛阳这等已非都城的地方并不差多少,甚至还可能因为少有人口的压力和战乱的威胁更为宜居,但来到洛阳我才知道差别所在。若非君侯这等主心骨在此,绝无可能有今日。”

  徐庶这话说得并无什么过誉吹捧之意。

  他追随乔琰至今十一年有余,远比荀彧还要清楚地看到了这份从无到有的对比。

  昔日的乔琰还需要面对着被流放的黄巾余党,说出她还没有这个同情他人资格的话,今日的乔琰却已承载着九州之负重,甚至是未来的十三州了。

  纵然负累如此,她也依然以足够稳健向前的姿态,给她麾下之人充当着指路明灯。

  早在荀彧前来拜访之前,徐庶就已经从乔琰那里得到了明确的“将有所动”答复,也不知是因为他这沿途所见的风物将这十一年间的种种经历都给尽数串联在了一起,还是因为他早已有所明悟,在获知这消息后,他非但没有将要改天换地的惶恐,反而只有一种心思落定的平静。

  他看着面前依然在冒着热气的茶炉,看着坐在对面的乔琰,又开口说道:“众望所归的事情,说什么谋逆呢?”

  徐庶相信,乔琰会处理好这些问题的。

  而他所要做的,只是在此刻将立场站定,而后将乔琰交托给他的任务都给尽数完成罢了。

  他们眼下所面对的局势,比起当年他头一次意识到乔琰有这等争锋想法的时候,何止是好了数倍。

  那时候的乔琰刚对他下达了前往武都郡的安排,领着他渡过黄河,在夜间极寒的乌鞘岭上仰观星空山月。

  彼时的他们徒有鲸吞山河之豪情,却还远没有驰骋天下的能力。

  可如今,无论是时机还是硬条件,他们都已经有了。

  现在唯独要等候的不过是那个后发制人的时机而已。

  乔琰没对他这个“众望所归”之说做出个肯定或者否定的答复,这种说法反正也不能从她的人口中说出来,只是转而说起了方才未曾和徐庶交流完毕的蜀中局势。

  法正在今年的交州张津作乱后不久,便尊奉着她的命令前往交州说服士燮来投,随后便重新回返到了益州地界上。

  可怜在面见士燮之时还给法正充当了一回护卫的孟获,到了此时才意识到,他被法正释放的时候,牂牁郡的王异、姚嫦等人还没和他这彝人部落分出胜负呢。

  若是他彼时能够不被法正故作从容的姿态所欺骗,用最快的速度回返到部落之中,说不定还能因为他这位首领的存在而争取到翻盘的机会。

  但此时再回的话,那就实在是太迟了。

  法正从交州带回来的可不只是成功说服士燮的游说功劳,还有士燮为了表示联盟的诚意而派出的交趾郡士兵。

  这些士兵长年间和九真郡、日南郡的未开化蛮人打交道,现在对上益州南蛮倒也算是一把好手。

  更不用说,早在孟获跟随法正回到牂牁郡前,姚嫦便已在王异的指点下将孟获的夫人给擒获在手了。

  姚嫦这位羌人可封中郎将的先例在前,王异又是个极擅长观摩心理的军师,这位名为阿措,也别号祝融夫人的彝女没过多久便被说服。

  她给出的回复是,一旦他们能确定,孟获这位首领确实只是如他们所说被带往交州地界上去增长见识去了,而不是被他们给暗中处决,他们便能转投于对方。

  孟获都还没来得及弄明白眼前的状况,就已成为了促成彝族和牂牁郡守军联合的催化剂。

  到了这个时候再说什么他是被法正忽悠了可没辙,边上还有交州兵虎视眈眈地看着呢。

  他唯一能做的,大概就是将板楯蛮和雍闿给拿下,替自己找回一点面子了。

  不过能不能抢先一步拿下这个功劳,大概要看他们这对本土夫妻档和姚嫦王异的搭配到底是谁强谁弱了。

  法正大概也会对他们的战功做出几分合理节制的,以防彝族势力过分壮大。

  “匈奴,鲜卑,羌人,南蛮,山越,乌桓……眼下我们手底下的异族势力越来越多了,为防生乱,最好还是明确地规范出一套规章制度,以及汉人和外族之间的相处之道。河西走廊以西的西域势力与河西四郡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总有继续深入联结的时候,同样也得多加留意。”

  “等过上一阵子条件允许的话,也单独出一本书籍吧,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大概会有点多了。”

  这句“过上一阵子”让徐庶不由会心一笑,他便顺势问道:“那么不知接着那昌言印制的会是哪一本书籍?”

  乔琰对这个问题早已有了考虑,此时并不需多想便已回道:“此前是不容妥协让步,现在则是平衡中庸,不过,让步也让得很有限便是了。”

  “我打算印制清河崔氏的崔子真所著《政论》和慈明先生的《汉语》。”

  徐庶品了品乔琰话中所提到的两本书,顿时明白了乔琰所说的“有让步但不多”到底是何种意思。

  清河崔氏的崔寔和颍川荀氏的荀爽都是世家出身,将他们的著作遍及天下,好像是乔琰在对世家先甩出了个巴掌后给出的甜枣,但再仔细一看又发觉,这枣的糖分掺水了。

  崔寔和荀爽都已过世,让逝者的名声广布,对于家族来说能够获得的利益相当有限。

  更不用说,这两本书的内容都很微妙。

  崔寔的确是世家子,但他是在极其贫寒的处境中过世的,死后甚至险些没有余财让其下葬,除却《四民月令》这等农业典籍之外,他在《政论》中传递出的一条重要想法便是以农为本,和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在对官员制度的考虑上,他和仲长统的有些观点是很相似的。

  而荀爽的《汉语》乃是汉朝历史之中的成败兴衰典故,并非是标准的学术著作。

  从理论上来说,乔琰的这两项选择都已在先前那本《昌言》的石破天惊状态回退了一步,但从这两本书的实际意义上来看,她这分明就是在更进一步。

  可在她一步步扼紧的言论权柄面前,这个选择只能被定义成“让步”。

  得到了这个回复,徐庶便已可以确认,长安那头的种种应变丝毫也没让乔琰的一步步行动有任何的失措。

  在大局上的定夺,她依然有着始终如一的冷静。

  即便,王允等人的“恩将仇报”依然让人感到一种大厦将倾的悲哀。

  但再怎么悲哀,过年还是要过的。

  在向乔琰告辞后,徐庶便去见了母亲,拿蔡昭姬的那套“天下未定,何以家为”的说法,把母亲问询他在汉中地界上有没有遇到什么意中人的问题给搪塞了过去。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

  他原本来述职的同时还得到了小半个月的长假,现在却因为秦俞觉得反正他单身,时间够多,不如来帮她一道处理政务,在征得了乔琰的准允后直接把徐庶抓了壮丁。

  徐庶简直欲哭无泪,所幸赶上荀彧那思量三日后给出回复的契机,他还能打着替君侯再去补上两句游说的幌子逃了出来。

  荀彧可不知道徐庶和秦俞之间的这一番过招,乔琰说给他三日的思索时间他还真就闭门谢客了三日,在这三日之间将他这三十三年来的经历见闻、阅览书籍和与长辈后生的交流通通在脑海中过了一轮,此刻心中已落定了答案,见徐庶找上门来,便先一步说道:“徐太守已不必多言,荀彧并非迂腐不可破之人,否则当年被迫迎娶宦官之女引来非议的时候,便已该当自戕以证清白了。”

  “大司马既有明主之心,荀彧又为何不能有忠臣之分呢?”

  这一句明主忠臣,已算是个再明确不过的答复了。

  徐庶拊掌一笑,“如此便好,有了这句话,奉孝和志才先生也都能松一口气了。”

  乔琰对荀彧立场的猜测既然没错,那么那句荀彧若不能为她所用,便让其销声匿迹,显然也不是一句随便拿出来的说辞。

  可荀彧到底是郭嘉和戏志才的朋友,是荀攸的叔叔,又有此等经天纬地之才,若真因这立场之分而丢了性命,实在是个遗憾。

  好在,如今的结果可以让人放心了。

  两人交谈之间已行到了乔琰的府邸之外,不过还没等他们到门前,荀彧便先一步在这长街的另一头见到了三个熟悉的身影。

  两名武将并肩而行,虽还有些身量上的差距,但也已有了不分伯仲的威风气势。

  就是这对父女在行路之中还有些针锋相对的较劲姿态,似乎还在争吵着什么。

  与他们同行的少年人颇有些无奈地望了望天色,在将目光转回到前方的时候正好和荀彧的目光相对,因认出了远处身影的身份,当即浮现出了几分喜色,也难得没那么沉稳地加快了点脚步。

  一见这一幕,荀彧的神情都不免柔和了几分。

  那出现在他视线里的少年,不是诸葛亮又是谁?

  至于那一大一小两位武将,便是同样从幽州回返的吕布和吕令雎了。

  “说起来,”荀彧一边走一边开口问道:“我记得大司马说,此番前来洛阳述职是以三人为一组,但眼下若再加上你的话,倒是一次性回来了四个了?”

  这好像是和乔琰给出的规则有些不符了?

  徐庶沉默了片刻,趁着那三人还未到眼前,小声回道:“君侯说,此次申请回调述职的,到底是持有什么想法大家都心知肚明,唯独两位吕将军,两人加起来也凑不出一个心眼,所以……”

  “先按一个人算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