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迷人“B先生” 第134章

作者:山海十八 标签: BG同人

  “赫歇尔先生原计划要离开英国,去非洲好望角进行观测南半球的天空,弥补他父亲威廉爵士在天体观察上的空缺之处。

  威廉爵士从德意志来到了英国,他一直观测的是北半天球,以及南半天球上不太南的天体。”

  今天,是「伦敦星空俱乐部」今年的最后一次活动。

  这个俱乐部聚集的多是天文、数学、物理爱好者,其中半数都是皇家学会的改革派。

  布兰度受邀而来,正听着知名科普作家玛丽·萨默维尔正向讲述上个月末的皇家学会新会长选举过程。

  玛丽·萨默维尔苦笑,“是我们耽误了赫歇尔先生的出海行程,更给他带去了一些名誉上的质疑与损害。”

  约翰·赫歇尔同意代表改革派参选皇家学会会长。

  这让他必须承担各项改革工作,势必会延缓去南半球观测天体的行动。

  这个决定也给他招来保守派们的非议与诽谤。

  说他忘恩负义,他的家族受到英国皇室赞助支持颇多,怎么能与公爵殿下来同台竞争。

  尤其此次选举的意义非常,它是改革与保守两股势力的猛烈对抗,约翰怎么能成为这个领头羊。

  玛丽·萨默维尔:“如果选举获胜,赫歇尔先生的付出还能说颇有意义,但很遗憾我们失败了。11月30日,111对119票,赢的人是公爵。”①

  布兰度:“八票之差,只能说是以微弱优势获胜,足见角逐非常激烈。

  换一个角度看,学会内部支持改革的人数近半。诸位此前的努力没有白费,改革思潮虽然在本次选举中看似失利了,但一次失败不意味着之后不会成功。”

  玛丽·萨默维尔:“话虽如此,只是……”

  只是难免失落遗憾,因为很多人以为这次可以赢的。

  玛丽·萨默维尔:“十月邮政改革提案被议会迅速通过,十一月中旬议会重新就扩大解剖尸体合法来源的问题投票。

  终于,捐赠尸体、死于救助机构无人认领的尸体也都能被合法解剖了。从明年一月新的《解剖法》生效,持续几年的尸体之争也得到了解决。”

  接连两次改革者的获胜,给了皇家学会改革派极大的信心,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结果事与愿违。

  玛丽·萨默维尔向布兰度发出今日邀请,正是因为前两次改革提案通过都有这位的幕后身影。

  “恕我冒昧一问,小班纳特先生,您对学会的选举结果有什么看法?”

  布兰度明白学会改革派失败的原因,三连胜是保守势力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

  邮政改革是被丰厚利益驱动,获得了邮政总署的大力支持,同时借助了隔壁法国的七月革命之风。

  新的解剖法在几年拉锯战后终于通过,与木乃伊复活事件牵扯出的「伯克帮」被突袭式一网打尽相关。

  多起数量庞大、耸人听闻的尸体走私案告破,那狠狠打了保守派的脸。

  去年上议院驳回尸源合法化的提议,而实施了加大刑罚力度的决议。在暴利面前,严刑威慑力却失效了。

  如此一来,只能从源头解决根本矛盾——合法尸体极其少与医学研究日益增加的解剖需求。

  布兰度:“皇家学会确实需要改革,第一步改变入会制度,以才能论而非钱多者进。那才能让它恢复最初成立的目的,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主。

  然而,诸位没有让保守派充分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新邮政问世,因为邮政总署持续亏空,财政部也极度不满。

  新解剖法出台,因为接连不断的恶.性事件一直出现,严酷刑罚也遏制不住,已经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皇家学会的改革没有这种火烧眉毛的危机感。科学精神的流失,它造成的伤害是缓慢显现的,无法让保守派察觉到迫在眉睫的利益受损。

  以我的拙见,既然新会长已经选出了,何不尝试着说服新会长弗雷德里克公爵,让他主导学会的改革。

  尽管他不是科学家,但不一定就是旧制度的坚定固守者。而且要做好准备,这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布兰度点到为止,不再多说了。

  玛丽·萨默维尔若有所思,直接“策反”新会长,倒是不错的方法。

  细细回想萨塞克斯公爵的年轻时的行事作风,不说他是一身反骨,也是不怕与王室对着来。

  主张废除奴隶贸易、议会改革等等,多是倾向于自由派的理念。

  尽管公爵是被前任保守派会长内推为继任者,但谁能说他在接任后一定会代表保守派的利益。

  “谢谢您的建议。”

  玛丽·萨默维尔也适时换了话题。

  “今年的最后一次俱乐部活动,大家准备聊聊外星人话题。听说法国那边有新动向了。瞧,保罗准备好要讲说了。”

  “女士们,先生们。”

  保罗站到了讲台前,“在1830年走向尾声之际,让我们就以「外星来客」来庆祝圣诞。最新消息,三天前在巴黎郊外,博士霍尔丹完成了缩减版「冯·利特罗计划」。”

  话音一落,绝大多数人都热情地鼓掌。

  “好!霍尔丹博士勇于实践。”

  “上帝啊,是我落伍了。最近没怎么看巴黎新闻,霍尔丹具体是怎么做的?”

  “什么时候能在撒哈拉沙漠做出完整版召唤阵?”

  人们显然为此消息感到振奋,兴致勃勃立刻发表了观点。

  什么是「冯·利特罗计划」?

  布兰度庆幸自己日常阅读多种报刊,哪怕很多新闻与自己有“代沟”,她时不时会被炸一炸三观认知,但也能充分认识到了19世纪初期的各种思潮。

  上辈子生活的时代,当人们被问起如何看待与外星文明接触?

  得到的回答多是“黑暗森林法则”、“不要回答”。

  19世纪初期的情况完全不同。

  「冯·利特罗计划」是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瑟夫·冯·利特罗提出的一种联络外星文明构想。②

  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挖出形似沟壑纵横的几何图形壕沟。

  然后往里面倒入海量的助燃油,在某个夜里将其一把火点燃。熊熊火光直冲天际,说不定就被天空中的外星文明接收到了讯息。

  人站在地球大气层之外,能不能看到沙漠大火?

  如今人们不是不想这个问题,而是不会想得那么多。

  这个年代的人类飞天方法只能坐热气球。

  载人热气球所达到的高度虽然看不到地面发生小火灾,但能看到森林里的特大火势。

  正因现实技术能够达到的飞行高度不够高,插着想象的翅膀才能不受拘泥地胡乱飞翔。

  布兰度做不到。

  有时候,某些知识成为常识认知,反而会限制假想力。

  当见过了月球、火星、太阳系的真实照片,主观上就不会把那里描绘成与地球相似的生态世界。

  这就是“代沟”。

  布兰度不会因此嘲讽如今的天文学家们,反而心生羡慕。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多么奇妙又伟大,是如今的幻想才推动了将来的科技进步。

  当然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实验也有很多,比如俱乐部里正在说的巴黎远郊火焰召唤术。

  保罗给不知情的会员们介绍了具体情况。

  “博士霍尔丹在巴黎空旷的郊野,用稻草布置出了一个精妙的巨大五芒星阵。五个角上分布着不同的数学几何图形。

  12月15日,夜间23:30,他带领团队在稻草堆上浇上助燃剂,在零点到来时点火。这一把火持续烧了一个小时,或许不久的将来就会传来好消息。”

  俱乐部许多人纷纷点头。

  显然,如今人们对外星文明持乐观态度,而不是后来的外星入侵论。

  一个人感叹:“有生之年,我也许能等来天狼星的朋友,见证《米克罗梅加斯》成真。”

  另一个人说:“哦不。米克罗梅加斯太高了,我可不想变成小矮人。”

  布兰度:还好,这本书她在这学期刚刚看过,不至于像个傻子一样压根不知人们在聊点什么。

  《米克罗梅加斯》是伏尔泰写的。

  她必须承认,之所以会读这本书只是因为作者的名气加持,否则也不会在图书馆众多藏书中选择了它。

  概括地说,此书写了两个外星人来到地球的故事。

  一个是天狼星人米克罗梅加斯,非常高,身高约四五千米。

  另一个是土星人,他就矮了些,不到两千米。

  两个外星人到了地球,宛如进入了小人国。

  布兰度看了这本书,它的宇宙科幻部分较少,而更多是关于社会认知、哲学观点的思辨。

  身在1830年,阅读它时却不能说它不是科幻作品。

  伏尔泰笔下这个故事的结尾,两个外星人是离开地球了。

  米克罗梅加斯留下一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人类,说里面写了宇宙的真相。

  当巴黎科学院众人打开它时却发现书页全是白纸,一个字也看不见。

  布兰度想着故事剧情,天外来客给出的是无字天书,这何尝不是对宇宙认知的一种解读。

  不过,此刻俱乐部说的不是伏尔泰书中侧重的哲学问题,而是谈着是否真的会遇上地外来客。

  有人说:“我支持威廉爵士的火星暗海论。”

  布兰度默默翻译,这里说的就是刚刚提到的天王星发现者威廉·赫歇尔。

  上个世纪,威廉·赫歇尔用望远镜观察火星,看到星球表面明暗不一的模糊景象。

  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明亮区域是陆地,阴暗区域是海洋。火星与地球说不定有相似的生态结构,换句话说就是存在火星人。

  也有人讲:“我还是支持月球人先来找我们。开普勒《梦》里的场景说不定是真的。还有《颅相星游记》,坐着气球登月后,发现了古埃及的后裔。”

  布兰度:!

  很好,渐渐步入知识盲区了。

  开普勒在十七世纪,创作了小说《梦》,说的是在梦里飞往月球,从另一个星球视角认知宇宙的故事。

  对,就是那个搞出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开普勒。

  布兰度没看过《梦》,只知道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