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海十八
省去了人工代收环节,提高了邮政办事效率,却让人无从查起寄信人是谁。
信封背面会盖上邮戳,表明发件邮局与时间,但不会表明具体是从哪一只邮筒收件。
再说邮票。为了防止盗印假票的出现,如今的每一枚邮票都有对应标记。
去邮政总局调阅发行记录,可以推算出每张邮票的印刷日期与具体下发到哪一处售卖。
当埃里克看到这枚邮票便知不妙。
这一组编号不必去邮局查,他也知道是哪一天印发的。
可以确定它是今年1月1日首发两万版中的一张,首发版本有特别标记。
邮政总局最初也担忧新推出的邮票模式是否会卖不掉邮票,所以首版搞了特印标记,变相利好收藏。
哪怕没有大量寄信需求,有些人也会为了收藏价值而购买邮票。
匿名信使用的邮票,它的印发日期在半年之前。
此时再去询问邮局窗口是否记得买家,除非撞上了狗.屎运,当时卖这一版邮票时发生过特殊事件,否则号称过目不忘的售票员也不可能记得那些卖票细节。
埃里克不尝试不会死心。
明知查清的可能性非常低,还是去那一家对应邮局询问。一如所料,毫无所获。
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信中居然狗胆包天地假设B先生会遭遇绑架,对方难道清楚B先生是谁?是不是已经在实施犯罪计划了?
“死亡倒计时沙漏”难道是指B先生会被撕票吗?
埃里克又飞速把另外几个通信点走了一遍,试图找一找有没有第二封寄给「幽灵」的匿名信。
查了,结果是没有其他来信。
他努力冷静下来。
再次分析这封信的来源。
回顾幽灵与B的通讯始末。
1828年4月,《普鲁士趣闻周报》,幽灵加密提问。
1829年11月,《泰晤士河周报》,B加密回答。
1830年2月,《泰晤士报》,幽灵发出通信提议,且留下「梧桐树咖啡店」的地址。
1830年5月,B的第一封信到了「梧桐树咖啡店」。
在那之后,两人每次通信在末尾附上下次的联络地点,没有再用过最初的咖啡店地址。
今天是1831年6月28日。
这封寄给幽灵的匿名信,是一个多月前的5月22日被梧桐树咖啡店的服务生代收。
目前,没有第二封匿名信,是否说明寄信人仅从报纸上的加密信息,了解到幽灵向B发出了通信邀请,但现实中并不知道B先生是谁呢?
对方在信封上,写明是给在德意志报刊上出难题的「幽灵」,说明看到过那份《普鲁士趣闻周报》。
那么是否也读了B先生在倒闭的《泰晤士周刊》上给幽灵的回答呢?B先生是否收到类似信件呢?
假设匿名者给B先生写信,不会对“幽灵”一通胡编乱造吧?
比如说“幽灵”被绑架了,或索要赔偿金,或是诱导人去危险地点赴约解救人质?
思及此,埃里克“嗖”一下站了起来。
不行!绝不能让B先生有人财两失的风险,必须立刻见面,确定对方的安全情况。
落笔,他写下期望尽快进面的原因,直接表明有古怪匿名信的出现。
等一下。
这样的表述是否会让B先生认为自己本来没有见面的渴望,对两人的关系看得很冷淡,之所以约见就是因为匿名信这个变数的出现?
不满意,把信纸团成一团,重头写过。
落笔,这次先表明在一年通信后希望能在现实相遇,面对面的交流能带来不同于书信的真实感。
正值此时,因为收到了古怪来信,所以要立刻约见,生怕B先生遭遇不测。
埃里克读了一遍,仍旧不太满意。
B先生会不会认为自己在编故事,制造必须见面的借口?
毕竟哪有这样的巧合,想见面时正好发现了一封上个月寄来的匿名信。
他要不要为了自证清白,把这封匿名信一起寄给B先生?
似乎也不好。
万一B先生索性表示不见面了,独自冒险查明真相呢?
左右为难是因为想得太多。
埃里克改了又改,最后将勉强合意的那一版寄了出去。
在这封信的末尾,第一次留了剑桥镇的地址作为收件点。
表示未来一个月会在剑桥附近,使用杰克学院附近猫头鹰咖啡店作为代收点。
埃里克想要以最快速度收到B先生的回复,而不再是从剑桥到伦敦打一个来回去拿信。
B先生如果愿意近期见面,随意拟定时间与地点,自己都可以。
这样想着,又把一大摞的废稿放烟灰缸里一张张燃尽。
望着火舌一点一点吞没信纸,心绪依旧无法平静。
B先生能答应见面吗?会相信匿名信的存在吗?
是否会反过来对自己生疑?或认为自己容易招惹是非呢?
住脑!
埃里克深吸一口气。
明明在通信之中,认定B先生是特立独行的那种人。
孤高智者不可能落入俗套,不会因为一封匿名信的出现就把幽灵划分到麻烦里。
冷静。
距离相见的日子越近,自己越要冷静。
埃里克起身,给信封贴上邮票,把信寄出去。
临出门,瞧了一眼钱包,准备去加急定制一套新衣服。
再看了一眼镜子,不满地抿唇,冯·菲利伯特的伪装面容真是太普通了。
遗憾是没能在与B先生见面前找到治好脸的药方。
如今的情况却不容再推迟见面,要尽快确认现实里对方是否安全。
换不了脸,只能先换个发型。
埃里克瞥了一眼镜中人,发型对人的影响很大。
以罗伊斯副校长为例,他的容貌分数是忽上忽下,视假发造型而定。
幸运的是自己不需要假发,完全可以做一个时尚真发发型。
*
*
7月5日,周日。
布兰度早餐后去了一趟伦敦,取来了幽灵先生的新信。
过去一年,两人的通信频率基本维持在每月2—3封。一个人寄信后,另一个人过一周回信。
一周七天,周日休息,她才方便离校去一趟伦敦。
如果在上学的日子想要取信,需在午休期间快马来回。为了日常信件,真不至于如此急迫。
布兰度悠哉悠哉地取了信。准备一如既往,挑选一家没去过的伦敦餐厅进行挑战。
瞧瞧今天是味蕾被荼毒,或是百年难遇地发现英国菜的美味奇迹。
然后,她会一边午餐一边读信。
不论舌头与牙齿怎么被伦敦餐饮祸害,至少还有幽灵先生的文字能安抚她被黑暗料理又一次受创的心灵。
接下去,按照日常流程是读了信,开始悠闲逛街购物。
下午茶之际,她写好回信寄出。再带着今日采购的物资,晃悠晃悠地坐马车回剑桥。
今天,在午餐这一步就有些不寻常。
布兰度试毒了新餐厅,意外地发现菜品尚佳。
谁说法国人不能在伦敦开餐馆。这家餐厅的老板是法国人,来搞改良英国菜,非常具备冒险精神。
依照运气值的能量守恒定律,当英国菜也能变得好吃了,幸运食客的其他方面就可能出点小麻烦。
这在打开幽灵先生的来信时得到了验证。
从这篇措辞冷静的文字中,幽灵先生表达出了慎重以对的想法。
他提出疑惑。目的不明的匿名寄信人,针对B先生的威胁言论,是在蓄意制造恐慌情绪吗?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两人需要见面详谈,先确认对方的人身安全,也是沟通交换信息,不被第三方钻空子。
布兰度捏着信纸,沉吟了整整三分钟。
居然有第三方出现?
确实在意料之外,但从逻辑上来看不无可能。
最初,幽灵与B在报纸广告栏加密进行一问一答。
永远别小瞧别人,世上总是能人辈出。
是存在一种可能性,会冒出另一个或几个人破解密码,读懂两人的登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