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后秦始皇手握封神榜 第58章

作者:云前雪 标签: 强强 仙侠修真 历史衍生 爽文 BG同人

  好好听听仙幕中的儒生说的那些话,哪一句不是至理名言。

  还说他们儒家刚得一脉相承,舜华公主和仙幕中的光耀帝还不是脾气硬得一脉相承,一点退让都不给。

  若真按照舜华公主的要求改,他们儒家还不被改得面目全非。

  “这儒家确实很刚啊,连光耀帝都敢骂。”很多黔首都不明白儒家的追求,他们只知道,儒家真牛,连光耀帝这种狠人都敢骂。

  在普通黔首眼中,帝王就是高高在上的天。

  而被他们“看着”一点点统一天下登基为帝的光耀帝,更是包藏着风雨雷电的天,一个不好,她就能放雷电劈死惹她不快的人。

  【“当然,光耀帝也不是个软柿子,她既然想要统一天下思想,那肯定是早有计划,不可能让任何学派成为她的阻碍。”

  “光耀帝是一个非常有目标的人,只要她制定了目标,就一定要达成,谁都不能阻碍她。当年夺嫡一样,如今统一百家学说也一样。”

  随着皎月的叙述,回溯石中的画面已经结束儒家的反对之言,到了光耀帝的主场。

  大殿之上,光耀帝慵懒的倚靠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笔直站着的儒生们,叹息道:“其实朕是很喜欢儒家之言的,它教了朕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方的儒生闻言,脸色总算没那么难看了,不过也没接帝王的话,态度依旧强硬。

  嬴舜华拿过御案上的《论语》,随手翻开。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知道去你家的路,晚上你就得死。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随便轻信他人,做人要有防备心。”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了这里,那么就安葬在这里。朕之所以能夺得天下,就是按照圣人言做的。朕一看到刘邦,就先把他安葬了,一点没给他和项羽联手的机会。”

  下方的儒家瞪大眼睛望着光耀帝,难以置信的表情里写满了“你就是这么读《论语》的”。】

  没怎么读过书,但仙幕中确实被安葬的刘季,“这圣人写得好啊,还可以当兵书。”

  他旁边一起看仙幕的韩成,“……”

  《论语》是这样理解的吗?他读书少,别骗他。

  经过光耀帝那么一解释

  ,没读过书的黔首们,也都和刘季一样,深深觉得——圣人说得真有道理。

  “把道理总结得浅显易懂,却都很实用,难怪能成为圣人。”

  一直读圣人言的儒家们,“……”

  他们发誓,孔老夫子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儒家的一个个都死死盯着嬴舜华所在的方向,如果不是始皇在,恐怕都要冲上去和她理论一番,好好教教她何为圣人言了。

  嬴舜华努力用老父亲的大袖子遮住自己无辜又弱小的身体。

  【光耀帝并不是一篇一篇地说,她很随意的挑选着《论语》中的一些名句。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父母在我手里,你跑不了的,就算你跑了,我也有办法把你抓回来。难怪你们儒家那么推崇孝道,原来是提前做准备。孔夫子是个懂得居安思危的人。”

  下面的儒生彻底忍不住了,当即有人站出来,拱手道:“陛下,万不可为一时之气诋毁圣人言。”

  “朕何时诋毁圣人言了?朕一直都是按照圣人言行事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居然不知道朕的威名,可朕并没有因此生气,这岂不是代表朕很君子。如孔夫子般,有圣人雅量。”

  “简直胡言乱语。孔夫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根本不是陛下所说的意思。”

  儒生也不是那么好脾气的,一再被曲解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圣人言,如何能忍。“陛下如此曲解圣人言,怎么不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说女人和小人一样,都是毫无教养之辈,不可与之为伍。”

  “你是个懂圣人言的。”光耀帝闻言,反而笑了,并笑着说:“把他舌头割了。”

  田昌立马让宦官压住那个儒生,亲自上手,撬开他的嘴巴,一刀把舌头割下来。

  期间也不是没有其他儒家人想要阻拦,可全都被宦官压趴在地上。

  光耀帝放下手中的《论语》,重新拿起朱喜的头骨,温柔地抚摸着骷髅头,笑看下面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下重手,就不能树立威信。”

  下面的人看着光耀帝手中的头骨,全都吓得一句话不敢说。

  皎月解释道:“虽然这个时期的中秦还叫昭,光耀帝也不承认她嬴家人的身份,但她的身份怎么可能瞒得住,而她做的那些事自然也会被世人知晓。”

  “无论是前期眼睁睁地看着前秦覆灭,看着胡亥杀光所有兄弟姐妹,她却在统一草原;还是后期为了统一天下,以各种方式残忍杀害各路诸侯,借助乱军铲除各士族中的反对者。”

  “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世人,她是个血腥又残忍的帝王,是个彻彻底底的暴君。在光耀帝刚登基那几年,她暴君的名声可比当年的始皇还响亮。”

  “世人就如同畏惧始皇一样,纵然心中有万般不愿,终究得匍匐在她脚下,不敢在她表现出不满时,说出一句反驳的话

  。”

  看着下面不敢反驳的人,光耀帝笑了,“圣人言,终究是有道理的,朕真想把朕压抑那些年读《论语》的感悟,全都写下来,让黔首都好好学学。大昭的子民至少要明白一个道理。”

  光耀帝把玩着手中的头骨,叹息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和朕作对的主谋,早就被朕打得绝后了。”

  “这《论语》哪里都好,就是名字不合朕的心意,朕一直想改。”光耀帝放下心爱的骨头,提起朱笔往书封上一划,直接把《论语》改成《抡语》,并将其丢到众儒生面前。

  在场的儒家全都被气得脸红脖子粗,却敢怒不敢言。

  就在所有人都噤若寒蝉,不敢有任何言语的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儒家人站了出来,“陛下日理万机,怎么好再劳烦陛下,臣叔孙通,愿为陛下分忧。”

  “爱卿真的明白朕的忧?”嬴舜华挑眉。

  叔孙通顶着一张儒家的老脸,严肃地说:“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早就该有人站出来为儒家制定规矩了。儒家能得陛下费心,是儒家的福分,即便孔孟圣人站在这大殿之上,也必定会感谢陛下的一番苦心。”

  “儒家能有爱卿这样的大才,才是儒家的福气。本来朕还想着,你们儒家既然不愿为朕所用,朕就自立一派,名字都想好了,就叫‘民家’。”

  打完棍棒,光耀帝立马给甜枣,“既然儒家还有爱卿这种明事理的,朕也就不费心了。”】

  “公主可真是会理解圣人言,臣自叹不如。”淳于越气得想要拔剑把嬴舜华砍了。

  嬴舜华紧紧贴着大靠山始皇老父亲,保证安全后,义正言辞的对淳于越说:“那是光耀帝说的,和本公主没关系。本公主可是一直都很尊敬儒家的,也觉得孔孟之言很多都值得世人学习。”

  坐在儒家队伍后方的叔孙通,眼见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淳于越和舜华公主身上,赶紧溜。

  此时不走,等儒家其他人反应过来,他肯定会被暴揍。

  淳于越已经气得顾不上始皇在场了,冷哼道:“公主小小年纪就想着招揽三千门客,佩戴‘仁德’之剑周游大秦,臣可没看出一丝对孔圣人的尊敬。”

  嬴舜华,“……”

  没想到这还是一个记仇的仆射。

  作为一个十二岁,有爹的宝宝,嬴舜华扭头就拉着老父亲的袖子告状,“阿父,你看,仆射大人她欺负我。我都尊老,不想和他吵了,他却不爱幼,揪着我三岁时的胡言乱语不放。”

  早八百年就死了爹,没处告状的淳于越,“……”

  “咳!”嬴政难得的愿意做个和事佬,给女儿打圆场,“好了爱卿,诋毁儒家之言是仙幕中的光耀帝,和舜华没关系。万万不可把还未发生的虚幻未来和现实沦为一谈。”

  虽然,他也觉得光耀帝说得很有道理。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君子不重不威”双管齐下,连头铁的儒家都闷不吭声。

  整天因为一点小事被朝臣吵得头疼的始皇表示,他也想要那样安静的朝堂。

  淳于越和嬴政打交道多年,一见始皇主动做和事佬,就明白光耀帝那些胡言乱语怕是入了帝王的心,更生气了。

  偏偏,即便他气得想吐血,也只能憋着。

  “都看仙幕,看仙幕。”嬴政招呼完,抬头继续看仙幕。

  其他学派的人只能失望的收回看戏的目光,继续看仙幕。

  嬴舜华开开心心地抓住老父亲的袖子,悄悄往儒家那边看,想要找找叔孙通。

  最近她和叔孙通还是蛮聊得来的,想要提拔他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压一压淳于越这些老顽固,他可不能出事。

  同样想起叔孙通的淳于越,扭头却发现人早就不在了。

第56章 帝陵与塔,老父操心

  【“前秦和中秦之间的战乱,死了太多人,除了无辜的黔首就是各学派和士族的人死得最多。”

  “尤其很多士族,被光耀帝借战乱的手杀了一波主事人后,他们大多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和手握强军的光耀帝对抗。在强势的光耀帝威势下,终究是诸子百家先做出妥协。”

  皎月解释道:“当然,诸子百家会妥协,也并不仅仅是光耀帝太过强势原因,其实诸子百家内部也不是一块铁板,总有几个像叔孙通一样懂得变通的人,能为帝王所用。”

  “同时,除了前秦时期的儒法墨三大显学,光耀帝还把势微的医家、家、杂家,已经消失的计然家等诸多学派,全弄到一个竞技场,和儒法争夺话语权。”】

  儒家和法家的弟子们,“……”

  好家伙,难怪舜华公主连那些只剩下一两个人的小学派都珍而重之地对待,原来是为了对付他们。

  还真是和光耀帝一脉相承的手段啊!

  众多临时捡起先辈学说,想要蹭封神功绩的学派代表们,“……”

  懂了,紧跟舜华公主的步伐,和儒家、法家这些硬骨头死刚到底,他们就能走到胜利的彼岸。

  老父亲摸摸闺女的脑袋。

  小闺女把儒家之言学得怎么样他不清楚,但纵横家是学得真不错。

  瞧瞧,合纵连横之术都被她玩出花来。

  被摸摸头的舜华宝宝,朝着老父亲甜甜一笑,努力展现宝宝弱小无助又乖巧的一面。

  希望如果接下来的仙幕再说出什么对她不利的话,阿父父能看在她乖巧的份上,继续站在她这边。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中秦的制度。光耀帝使用的并非前秦始皇使用的三公九卿制,而是三省七部制。分别是草拟诏书的中书省,负责执行的尚书省,负责审核政令的门下省。”

  “而尚书省又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医部,七个部门。”

  “诸子百家愿意退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三省七部这个制度。”

  皎月适当作出简略解释,“就好比兵部,这里百分之七十的官员都来自兵家;户部百分之六十的官员来自阴阳家和计然家这类在数学领域有建树的学派;工部百分之七十的官员是农家和墨家那些专业技术过硬的人;而刑部,那就是法家的天下,人人都能全篇背诵秦法;医部更是专业性最强的一个部门,里面的大多数人都是厉害的名医。”

  “很显然,在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要求下,儒家这类作用在思想上的学说,并不符合光耀帝想要的治国人才要求。既然他们做不到,那退让就成了不得不为的事。”

  解释完中秦的制度,皎月上大招,“光耀帝登基的第一年,也就是秦历20年,光耀帝统一学说这一年,为了填补六部中的职位空缺,光耀帝举行了中秦第一届科举。”

  皎月把科举制度简单解释一遍,道:“无论是品德和名声,都很难定义人的高下,但把书

  读成什么样,那是实实在在的事,一张卷子就能辨别高下。”

  皎月放出当时考试的画面,从地方到中央,参加科举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贵族也有黔首。

  “光耀帝对参考的人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无论男女,只要年满十五岁,且不超过四十岁,皆可参加科举。”

  “而这些参加科举的人,在地方考的内容是一样的,等到了中央,才会根据职位的不同参加专业性更强的考试。考过的人最终进入殿试,由帝王亲自出题考核,正式封官。”

  紧跟着,皎月放出部分考卷的内容,“考卷上的内容,全都在光耀帝为诸子百家制定的框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