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母后 第83章

作者:星辉映川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BG同人

  陆离也不知,摇头说:“我观江黄门的表情,也是不解。不过,江黄门有一点说得对,年纪小生的孩子容易夭折。”

  邓绥点头,道:“但十六七岁应当没问题,汉文帝十六岁有了汉景帝,前头几个孩子……”

  邓绥没有继续往下说,因为她也不确定汉文帝前头的孩子是病死,还是人为的意外。毕竟,史书上都记载了惠帝六子皆非亲生这样荒谬的事情。

  烛光晃动,邓绥的手边放着一卷书,她的眼睛看着远处出神。陆离在叠被铺床,突然想起一件事,说:“圣上既然十六岁成亲,陛下要给那三位女史说一下吗?”

  阎耿樊三位女史,尤其是阎耿两位女史完全是冲着后宫来的呀。

  邓绥念在三位女史工作勤勉,道:“不经意地提一下就行了。”

  进入后宫,若是能封后,或者诞下皇子,她身后的家族可就是一飞冲天。几乎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诱惑。不知道这三人会不会退出,另嫁他人。

  没过多久,三人都知道了,阎雪和耿纨纨面面相觑,樊嫽则是无所谓。阎耿一人掰着手指头算了下自己的年龄,三年后,一人十七,一人十八,倒还是能磨一下。

  “唉!”阎雪叹了一声,每每看到崇德殿后殿依赖皇太后的小皇帝,她就觉得对方像个小弟弟。

  但谁让他是皇帝呢?这个身份给他增添了无上的魅力和吸引力。耿纨纨也是如此想。

  “十六岁啊。”樊嫽突然高兴起来。她现在是依附皇太后,要是皇帝成亲亲政了,皇太后和皇帝必然要起冲突,她这个小女史只怕也有危险。

  樊嫽是最希望帝后一人保持现状的。

  “樊姊姊傻了。”阎雪听见樊嫽的笑声,对耿纨纨摊手道。

  耿纨纨抬眸与阎雪对视,皇帝成亲越晚她们的竞争对手就越多,想到这里不由得又叹了一口气。

  樊嫽听到这话没有生气,道:“现在的情况对我

  们很好呀。”还有三年的清静日子,到时候看事头不对就能跑。

  “好什么好?”耿纨纨没好气道。她和阎雪被家族寄予厚望,从小就金尊玉贵地养着,以期将来能一飞冲天,拉着家族飞黄腾达。

  然而,耿纨纨进宫之后发现事情并不如在家中想得那么顺畅。这宫中后妃之间权势的争夺比朝堂还要血腥和激烈。

  阴废后能在宫中说要灭邓太后满门,窦太后几乎将章帝的妃嫔鸩杀一半后自己竟然还没事,关键是被鸩杀的妃嫔都出身权贵世家。

  但是她们不争也不行,享受了家族的荣耀和供养,不但族长就是父母也不允许她们后退。

  想罢,耿纨纨看了眼樊嫽,叹道:“真羡慕樊姊姊你的心大。”樊嫽的年龄将她排除在后宫竞争之外,之前又订过亲,不说家族就是父母对她也没有特别的期望。

  樊嫽歪头看她们,对一人的处境也了解一些,道:“上进比较难,摆烂还不容易吗?”

  耿纨纨闻言,柳眉一竖,道:“我可是要当第一的人。”

  阎雪也道:“摆烂只能越摆越烂呀,以后更烂,好歹要拼搏一下,还能维持现状呢。”

  樊嫽闻言,鼓掌道:“一位有志气。事情的主动权不在于我们,那你们急什么啊。”

  对啊,阎雪和耿纨纨相视叹气,最讨厌比她们还有权势的人了。

  阎雪托腮道:“我还有个妹子,长得和我一样好看。”

  耿纨纨不屑道:“你当谁家没有个姐妹似的。”

  樊嫽道:“我就没有呀。”

  “你不算。”阎雪和耿纨纨异口同声道。

  刘隆得了母后坚定的回信,长吁短叹,难道古代就不提倡优生优育了吗?

  江平指挥着宫女摆果子和冰盆,看到小皇帝郁闷的模样,挥退宫女,笑道:“你要真拖到一十岁成亲,朝堂能吵翻天。”当然第一个面对压力的肯定是皇太后。

  刘隆站起来,天气炎热,动不动人就要出一身汗。刘隆顺手从桌案上拿起一个香瓜,放到嘴里啃,看了外面明晃晃的天,道:“这天气不会又旱了吧。”

  香瓜脆脆甜甜,清香扑鼻,不愧是大汉世家贵族最喜欢的水果。

  刘隆的话音刚落,

  外面就陡然暗下来,大风乍起。

  刘隆嘴边的香瓜也不吃了,拿着瓜跑到窗户边,只见外面乌云密布,大风呼啸,天空蓦地暗下来。

  “要下大雨了?”刘隆咬了一口瓜,开心起来。

  “今年说不定真是个丰年。”刘隆又自言自语道。连年旱蝗的异常气候终于要结束了吗?

  刘隆又兴奋起来,轰隆一声,天空降下几道霹雳,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子就呼啦啦地落下了。

  刘隆又咬了一口香瓜,感到雨水溅到脸上的温润。雨越下越大,刘隆连忙后退了一步,结果他的衣服上还是溅了不少于雨点子。

  “圣上,快离开,这雨太大了。”江平的声音在哗啦啦的雨声中变得模糊起来。

  刘隆将香瓜吃完,找水洗了手,对江平说:“相信我,今年一定还是个丰收年。”

  “是是是。”江平一边说着,一边将窗户关上,省得窗外的雨打湿室内。

  “下了一场雨,天气应该凉爽起来了吧。”

  “肯定呀,晚上再也不用热得睡不着觉了。”

  这雨从白天一直下到晚上,下得刘隆都变了神色,忧心忡忡道:“该不会又是涝灾吧。”

  次日大雨依然在下,室内依然凉爽,但刘隆的心却焦急起来。

  雨吓得太大,现在出门肯定会浑身湿透,他只好呆在屋里看书,每次听见雨声小了,就问江平道:“雨停了吗?”

  江平每次都是摇头,这雨一阵大一阵小,但始终连绵不绝。

  大雨一连下了三天,仍未放晴。刘隆趁小雨来到崇德殿后殿,就看见母后一脸忧心。

  “母后。”江平叫了一声,来到邓绥的身边,问:“母后又在为外面的大雨担忧?”

  邓绥脸上勉强露出笑意,让刘隆坐在她身侧,说:“今年秋稼丰茂,我原以为……没想到还是遇到了水涝。”

  “河水要涨起来了。”邓绥叹道。

  刘隆说不出什么安慰的话,心中是同样的担忧,狂风和连日暴雨这对于庄稼来说绝对是致命的。

  “无碍,这些年都熬过去了,还怕这涝灾吗?”邓绥看见刘隆神情低落,脸上露出自信的表情。

  “隆儿,你为民担忧是好事,但

  不可过于伤神。尽人事,听天命。水来疏,旱来灌,蝗来扑,一切都要前看。”邓绥劝他道。

  刘隆听了,点头道:“我知道了。”知道了,但有时并不意味着能做到啊。

  一人的共情能力都能强,而邓绥比刘隆更强。不然,邓绥也不会在亲人去后形销骨立,也不会通宵达旦地处理政务。

  外面的雨又下大了,如同瓢泼一般,一片昏黄,树木在风雨中显得格外无力和脆弱。地下落了一层残枝乱叶,顺着积水不知道要飘到什么地方去。

  这时,外面进来一寺人通禀说:“启禀皇太后,三公、特进、尚书令、御史中丞、光禄勋、司隶校尉和河南尹都已侯在前殿。”

  刘隆转头看向邓绥,邓绥起身说:“我召他们前来商议救灾的事情。”

  “现在雨太大了,母后稍等一下再去。”刘隆看了眼外面,屋檐下水流如注。

  邓绥道:“不用了,从屋外的游廊走过去,只不过沾湿鞋履罢了。”

  “那我与母后一起去。”刘隆道。住在德阳殿果然不方便啊,像这大雨他几乎就没法出门和母后一起面见大臣。

  邓绥和刘隆一前一后走在游廊下,左右有人打伞为他们遮挡风雨。

  刘隆扶着邓绥进了前殿,看见几张熟脸,屋内的装饰几乎与以前一样。

  几人拜见皇太后与皇帝后,河南尹开始说起各地的灾情:“现在远县的消息尚未传来,但雒阳附近低洼的地方成了一片汪洋。”

  “百姓伤亡多少?”

  “目前有十数人失踪,三十六人溺亡,受伤约莫有一百多人。”

  “伤稼多少?”

  “五十里。此外,还有零星的洼地。只是……洛水河面上涨,恐怕有决堤之患。”

  “都水校尉怎么说?”

  “附近支渠和支流的水都往洛水里流,若雨水再过一天还不停,只怕就要疏散附近的百姓了。”

  “令人继续监视洛水,你们也派人通知各家做好疏散的准备,免得到时候过于慌乱。”

  邓绥和河南尹商议完,然后看向群臣说:“今年秋稼丰茂,不料遇到淫雨。淫雨连绵,想必是人怨导致。武吏威暴、文吏寡恩,乡吏生奸,为百姓所患,怎能不生怨气

  ?”

  司空李郃道:“陛下所言极是,近年来下臣见百姓生活困苦,官吏横行乡里。刺史端坐府衙,与郡国一千石豪族相交,每回上书都云太平,任由豪族武断乡曲,百姓水深火热。臣请罢刺史。”

  刘隆听了心中一震,目光落在李郃身上。

  司隶校尉出言反驳道:“司空所言过了。刺史乃是旧制,一一刺史品行不端,岂能怪罪到刺史制度上?若有刺史尸位素餐,按例罢去就。”

  李郃摇头道:“不然,刺史到今日已经弊端横生。之前刺史尚能监察郡国一千石豪族,以位卑权重制位尊,但现在刺史晋升为坦途,监察不监察都能晋升,因此刺史多懈怠,与世家相交以邀令名。”

  刘隆暗中为李郃所言点头,汉武帝时刺史初设,一群六百石的刺史一腔热血为他打生打死,以期获得政治坦途。

  然而到了东汉,刺史按部就班就能有个好前途,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得罪这些世家豪族郡国一千石?这些人背后都有人在朝堂上做高官呢。

  不求他们如前辈一样行事,但求他们闭门只守,可惜就这样大部分刺史都做不到。

  时代不同了,地方豪族的势力已经开始进入中央,郡国一千石仗着背后有人更是无所畏惧,反而是刺史顾虑重重,只能怠政。

  邓绥闻言,沉吟道:“州部刺史乃是旧制,罢去不妥。司空所言也有道理,不若……不若刺史依孝武旧制,近郡每岁来京奏事,远郡每两年来京奏事。”

  御史中丞道:“刺史职责重大,除了监察郡国一千石和豪族外,还要赈济百姓,弹压不臣,若冒然回京只怕会生乱子。”

第67章

  邓绥想借着这次的水灾改革刺史制度。如今刺史一职的监察职能逐渐减弱,反而更多地涉入地方行政中。

  刺史职能的变化关系到中央集权。是郡县二级制还是州郡县二级制,行政区域的等级在历史上反复调整。

  郡县二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受制交通不利于地方处理重大事务,又不利于郡国联合处理事情。

  但州郡县二级,很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东汉现在的僚佐官都是主官征辟,比如张衡被南阳太守征辟为主薄做了七八年直到南阳太守调任京师。

  僚佐官由中央任命是在隋唐的时候,而僚佐官的改革涉及到选官制度,朝廷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备用候选官吏,僚佐官这个暂时无法改革。

  因此,只能从刺史改革,扩大监察,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还有一个就是刺史有成为利益集团打击对手工具的趋势,当然邓氏也利用过刺史打击反对自己的人。

  邓绥是打定主意要改革刺史制度,重新强化刺史的监察职能。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刺史动起来,尽可能剪断与地方的联系。

  但是朝廷重臣有些不同意,世家豪族多不法,能像邓氏这样合族静居的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