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母后 第98章

作者:星辉映川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BG同人

  “还有住,现在百姓多住黄泥屋,夏怕雨冬怕雪,我

  希望将来一日百姓也能住进宽敞明亮的屋子。而且呀,说不定未来朝发北海暮到苍梧不是梦。”

  张衡听得热血沸腾,豁然开朗,对他的研究又充满了信心。

  刘隆最后总结道:“张师傅不要怀疑自己,顺着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吧。朕会支持你。”

  张衡深吸一口气,长揖道:“多谢圣上,臣还有一事相求。”

  他说着从袖口掏出两本奏表,道:“臣请率人前往郡国,观测天象。”

  刘隆接过一份奏表,命人将余下的一份送到崇德殿处。大约从刘隆挪到德阳殿后,大臣上奏表时一般会上两本一模一样的,一本送崇德殿,一本送德阳殿。

  刘隆放学后经常留在崇德殿,看的都是送到母后这里的奏表,德阳殿的奏表他很少看也没时间看。

  像张衡这样请求外出观测天象的事情,不涉及朝局,无须和母后商议,刘隆自己就能下决定。

  “张师傅,你还要去日南郡啊?”刘隆看完张衡的奏表,吃了一惊。

  张衡是咬着牙狠下心做出这样的决定。他想给自己一个交代,但是今天听完皇帝的话后,更加坚定去日南的决心了。

  张衡郑重地点点头,恳切道:“请圣上成全。”

  刘隆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像张衡这样顶尖的科技人才,东汉最是缺乏,刘隆恨不得将人供起来。

  “可以,但需要周全准备。你先回去,我考虑一下。”刘隆见张衡态度坚决,只得道。

  张衡告退,刘隆起身回崇德殿,与母后商议起此事。

  邓绥沉吟道:“既然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多派些护卫就是。”

  也就只能这样了,刘隆心中感慨。

  邓绥又拿起张衡的奏表,看到上面写的大汉四边,不禁想起了几年前被迫放弃的西域。

  那里曾是大汉最西边的疆土,如今却被北匈奴役属。

  没过几日,张衡从黄门侍郎被提拔为侍中,并被派出朝廷前往岭南测量天文地形。

  跟随他一起去的还有伯姚仲姬姐妹,仲姬是张衡的弟子和助手,并且传承了衣钵,她去是情理之中。

  伯姚领命去,却是出乎众人意料。

  王娥抱

  着姐妹俩一顿哭,伯姚安慰她道:“阿母,我们身边有护卫医者,身领皇命,有谁敢轻视我们?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王娥担忧道:“我听说蛮夷不识教化,见人就杀,披发左衽,茹毛饮血,你这一去……还是要到最南边的日南郡。”

  伯姚闻言笑起来,语气中带着自豪,指着自己对王娥说:“阿母,我是皇太后钦命的使者,杀我伤我等同谋反。若我有不测,大汉军队即刻发兵,踏平他们的部落。”

  王娥一愣,伯姚继续道:“我这次出使的目的是问蛮夷疾苦,而且还带医者入蛮夷部落传授医学,这对蛮夷而言是好事。再说了,朝堂每年都有蛮夷过来朝贡,阿母可见他们茹毛饮血?”

  王娥默然,用手帕拭泪,仍放心不下:“你和仲姬千万要保重身体。”

  “知道啦,阿母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伯姚意气风发。

  这些年可把她憋坏了,论体贴她比不上陆离,论学识比不上几位女史,说不得要读一辈子书,做一辈子的边缘人。

  恰好帝师张衡想要去南方,伯姚灵光一闪抓住机会立马写了一封奏表,请求与帝师同行,出使南方各部落。

  女子为使,几乎开天辟地。但是伯姚援引前汉冯嫽的事迹,再加上她又有出使的经验,虽然经历一番争论,但是伯姚最后还是成了使团的正使,与妹妹一起前往南方。

  众人对张衡的离开十分疑惑,不知道他是因为惹怒皇太后被流放,还是因为避祸远走他乡。

  七月将尽,但日食一直没有出现,众人的兴趣也渐渐消下去。

  正当他们以为日食一说只是张衡危言耸听时,八月初一天空却出现日食。

  众人哗然,大为震惊,就像一滴水洒入沸油中。

  日食竟然能被预测,若非大家知道张衡精通天文,肯定以为他是方士之流。

  尚方局连夜将张衡的手稿刻板印刷,发行天下。薄薄的一本册子,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和预测一一写明。

  刘隆的手中也拿了一本,他只能略看明白。如今张师傅一走,他的天文算数课也停了。

  刘隆有四位师傅,如今只剩下马融和许慎。

  “隆儿,你还想请师傅吗?”邓绥问他。

  刘隆想了想,摇头道:“不用了,马师傅和许师傅已经足够了。”

  马融精通经史,许慎擅长文字,完全能满足刘隆学习的需要。至于天文算数嘛,他已经学得差不多,别人说此类的事情他能听懂。

  邓绥点头,道:“既如此,那就罢了。以后你若是觉得谁的学问好,给我提就是。”

  邓绥有意延请杨震作为皇帝的师傅,既然皇帝拒绝了,那就罢了。

  杨震名为关西孔子,学问广博,性格耿直,适合做帝师。

  但是邓绥想了下,以隆儿的性格和年纪,他不一定喜欢这样的老师。

  马融和许慎都是看着皇帝长大,对他既有皇帝的期待,也有弟子情分,故而平日多有“纵容”。

  但杨震可能就不一样了。他熟读圣贤书,皇帝性格越好,他这样的人进谏就越厉害,一心想把皇帝斧正为理想中的尧舜圣君才罢。

  想到隆儿天天被这样的臣子紧盯着,吃饭说话做饭每动一下就能引来劝谏,邓绥就忍不住露出笑容。

  刘隆好奇问:“母后,你有有意向的人?算了,不要说了,马许两位师傅就很好,不要再找其他人了。”多一份师傅就多一份功课,还是算了吧。

  邓绥笑着摇头,道:“行吧,找到像马许这样的师傅不容易。”刘隆闻言笑起来。

  邓绥又想起前些日子的日食风波,让阎雪去拿儒生的奏表来。

  刘隆接过一一翻看,眉头微微皱起,十分不解:“张师傅不是已经证明了日食的原因,怎么还有这么多的弹劾,真是不知所谓,冥顽不灵。”

  邓绥道:“这些人学的就是这些。”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成为社会主流后,儒生就企图利用神灵约束帝王。但很明显,刘隆这位皇帝显然不吃这一套。

  张衡证明日食非灾异后,有些人就慌了,纷纷上书弹劾张衡狂悖,企图拨乱反正。

  刘隆不屑道:“我可不是王莽,受这些人的蛊惑和挟制。”

  邓绥摇头道:“他们是读书人,隆儿还是要在意一些。”

  刘隆明白这些人的惶恐,遇到这样的皇帝让他们有一种失控的茫然,又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慌。

  刘隆叹了一口气,转而

  问起挚恂的工作进度来。邓绥笑道:“他已经在附近郡国开始建造学校了。”

  刘隆指着这些奏表,叹道:“这些人犹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若将他们放到教育的位置,只怕会培养出一批像他们这样的小古板来。若放弃他们,东汉读书人不多,着实可惜。

  他们就像时代留下的痕迹,对自己所学的一切深信不疑,将异议视为异端,一心想恢复昔日鼎盛时期的荣光。

  刘隆感到可叹又可惜,又颇感无能为力。

  邓绥道:“前些日子,挚公上书请求太学成绩优异者可直接受官,以激励学子学习。”

  刘隆点一点头道:“多渠道人才并举是好事,只是不能泛滥。”

  邓绥笑道:“隆儿考虑得周全。明经的筹备,只怕还要再等孝廉考试稳定之后才能出。”

  “一切都急不得。”在刘隆的预想中,孝廉、明经、明法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当然还有武举。

  “再过一两个月,就要举行武举,大舅父那里准备得怎么样了?”刘隆问道。

  邓绥笑道:“考场已经完工,特进让五营兵调试考试的内容。”

  刘隆闻言笑起来:“大舅父向来做事谨慎细致。等考试举行时,我与母后一起去看如何?”

  邓绥点一点头,笑道:“好。武举的主考官定为特进如何?”

  刘隆颔首:“我也是此意。大舅父从一开始就筹备这件事,朝中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了。”

第78章

  步入十月,天气渐渐变冷,但京师却热闹起来。

  大街上经常有骑马而过的武人,他们都是从各郡来考武举的考生。

  人多了,不免发生矛盾。若非念着将要考试不能惹是生非,说不得这些人就动起手来。

  从边郡来的皇甫规好奇地观察着京师的一切。

  他是安定郡的考生,出生将门世家,年纪不大,但弓马娴熟,又通兵书,因此才压过郡国其他成年考生,来雒阳参加考试。

  来京路过扶风,他那当扶风都尉的老父亲皇甫旗十分欣慰,拍着他的肩膀道:“儿啊,好好努力,现在正是好时候,争取拼一个前程出来。”

  皇甫规信心满满道:“我一定会成为大汉最年轻的武进士。”

  然而,皇甫规来雒阳后,发现考生中竟然还有两个与他年龄相仿的,同样是凉州人,同样出自官宦世家。

  一个是来自敦煌郡的张奂,一个是来自武威郡的段颎。

  “敦煌和武威难道是无人吗?”皇甫规在心里嘀咕道。

  巧了,不独两同龄人是这么想的,几乎所有考生也都是这么想的。

  这三人瞧着身材修长,体魄强健,但配上那张稚嫩的脸着实让人怀疑是否凉州无人。

  “武举是真刀真枪,难道还能像孝廉一样推荐吗?”不少人心中嘀咕。

  粗粗算下来,这次来京师参加武举的考生有五百多人。

  邓骘是今年的主考官,考核的内容与郡县差不多,分为骑射、步射、技勇和兵法,只不过考核标准要比郡县高上许多。

  考生骑射的马匹可以用自己的马,也可以用考场的马。骑马过来的考生都选择了自己的马匹。

  皇甫规也是如此,他牵着马来到考场,只见前面排几排的队伍。

  身后的考生东张西望,和皇甫规打起招呼,道:“估计今天肯定考不完。”

  皇甫规回头,看见一个皮肤黝黑的大汉,矜持地点头道:“朝廷自有安排,咱们只要好好考试即可。”

  黑脸大汉看见皇甫规的脸先是一怔,随后大蒲扇似的巴掌拍在皇甫规的肩膀,笑声震得他耳朵生疼。

  “你就是那三个小的?”

  皇甫规眉头微皱,不解道:“什么三个小的?”

上一篇:刀刀去哪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