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此等人目前与昭国境内其他州郡联系甚少,无利益牵扯,于成立之后更易探听消息。
至于谁来统领监察司,我再想想。友若,你且于幽州之地挑选人才……”
贾诩已经被她调走了,而且还负责灵通院,所以暂时肯定不能是贾诩来做这事儿,他身上也做不了这么多事儿。
那么谁来统帅监察司呢,其实也应该挑选一个新人,和并州、幽州这边利益牵扯不大,看来得想办法再招揽一些人才了。
杨秋还记得幽州曾经有很多人才,这些人到底会加入昭国还是南下逃亡,看来得等今年的考试了。
除了建国那一年在春季考试,后来杨秋已经直接将考试时间定为了秋季。
毕竟秋季的时候秋高气爽,不像冬日那样寒冷,也不像春日那样要忙碌着春耕,所以现在每年的考试在秋季。
希望今年能多挑选出几个人才,杨秋在原地琢磨着这件事情,荀谌这边的下属突然说有消息过来禀报。
对方送上了名刺,荀谌一见名刺,他露出了意外之色。
在汉朝,名刺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名片。
上面会写自己的姓名、官职等信息,一般是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面,拜访他人的时候就要将此种东西交出来,这是基本的礼仪。
所以杨秋也看到了名刺上面的信息,她的眼睛瞬间露出了意外之色,因为她清楚的看到了郭嘉这个名字。
对方这个时候怎么会出现在这里?略微有点儿让人诧异,不过荀谌和郭嘉肯定是认识的,所以来拜访荀谌倒也正常。
没想到还能提前见到郭嘉,杨秋的心中都泛起好奇了。
这年头虽然人才不能为我所用,但能把这些名人都见一见,那自然是让人高兴的。
“友若这是有老家客人拜访,说不定会有族人消息,何不令其进来?吾如今已无多少事务,汝可与他相见。”
“大王欲离去歇息?”
荀谌自然也好奇郭嘉的来意,说不定和自己的兄弟荀彧有关,原本觉得眼下见面不方便,没想到大王竟然主动提出离开。
“非也。郭嘉乃颍川之人,吾很好奇其来意,但吾此刻现身确有不妥。
此屋有一后堂,吾暂且于彼处歇息,君与这位老友先行叙旧。”
这意思分明就是,在和郭嘉聊完之后,要交代一下颍川的情况,顺便聊一聊郭嘉此人的来意,大王看起来好像对郭嘉很有兴趣。
其实荀谌和郭嘉并不算太过熟悉,因为两人年龄差距有点大,他留在昭国的时候,郭嘉那时候才十几岁。
所以在他的印象之中,郭嘉这个少年有些洒脱不羁,但确实颇有一番聪慧,不过也就到这个程度了。
对方前来拜访,荀谌主要看重的也是荀彧是否带来了消息,至于郭嘉的来意,荀谌原本没那么好奇的。
因为他觉得郭嘉的性子大概是来游历一番。
不过想到自己在昭国完全没有颍川人的助力,也许他未来应该考虑拉拢一些颍川人过来,不然他实在是独木难支。
因此,杨秋去了后堂之后没过多久,郭嘉就被下人亲自带领来到了堂屋里面会客。
数年不见,郭嘉已经不再是那个柔弱的小少年了,反而现在看着已经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双眼熠熠生辉,脸上带着一种洒脱不羁的笑容,一进来就拱手行了一个礼。
“嘉拜见荀刺史。”
“奉孝,你我同乡之人,何必这般客气。若早知晓你已至昭国,我定遣人好好接待你。
想必你来昭国已有多时,这些日子过得如何?可有不适应之处?需不需要帮忙?”
郭嘉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而是笑着坐在了下首之处。
“友若兄,不适之处并不多。昭国美酒美食甚多,日日享用不尽,嘉至今都还未吃遍昭国美食、饮遍昭国美酒。
这昭国的日子实在快活,让人都不舍离去了。
不过,嘉来找友若兄,原本是有些事情要询问,顺便还带来了文若的信件。
不过现在吾倒是有件事情想要确认一番,刚刚昭王也在此处吗?”
此言一出,荀谌颇为差异,这是怎么猜到的?
“奉孝为何会有这种猜测?”
莫非是刚刚在外面看到了什么情况,或者听到下人说了什么消息,不应该呀。
他这边的下属管理甚是严苛,不会有人敢胆大的透露主君的事情,那么郭嘉是如何发现的?
第129章
“昔有子产闻声辨奸,今有嘉观椅识人。那把椅子乃是昭王刚刚所坐吧?友若兄现今是习惯跪坐,还是习惯昭国桌椅?”
此语一出,荀谌瞬间便朗声大笑起来,倒是将此事给疏忽忘却了,也难怪郭嘉能够猜到。
这所堂屋是专门用来会客的,大多数时候,荀谌都会在这里招待客人,于荀谌而言,天长日久的习惯暂时是改不掉的,所以他依然习惯跪坐。
然而,为了顺应昭国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桌椅之类的物件自然也有配套准备。
若是有武将到这里来,大多数时候都会用桌椅来招待客人,但那时候,这群人肯定坐在荀谌的下方。
唯有昭王亲临之时,荀谌才需让出首座之位。
恰好,方才杨秋就在此处,她向来身体力行,习惯以桌椅来进行会议谈话,故而荀谌在知晓她即将到来之际,便已然将桌椅摆放妥当,且置于首位之上。
方才杨秋匆匆离去,首位上的桌椅只是侧移至墙壁后方,并未命人撤走,屋内其余桌椅也均未撤去。
故而郭嘉一踏入屋内,便察觉到了这微妙之处。
能在首位之上使用桌椅之人,显然并非荀谌的习惯。
当下在昭国之中,有资格坐在这首座之位者,唯有昭王而已。
恰好郭嘉知晓昭王已然率军返回上谷郡,所以此事便不难猜测了。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奉孝见微知著,吾拜服。”
荀谌直接承认了郭嘉的猜测,反正按照大王的意思,估计也会找机会和郭嘉见一面,所以承认倒也无妨。
郭嘉还以为荀谌会含糊这件事情转移话题,毕竟上位者的行踪,有时候是不方便透露了,哪怕他问得很直接。
“友若兄倒是颇得昭王信重,如今幽州既复,接下来一年友若兄恐会甚忙?听闻昭国已然废除五铢钱,莫非知晓祸事将近?”
董卓铸造小钱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事实了,大王年初时候的预测完全是正确的,要不是他们提前有防备,恐怕大量的小钱已经流窜到昭国市场。
“奉孝若有所问,直言便是,无需试探。
年初昭国便已预测到董卓将会遭遇缺钱危机。关东诸侯既已决定讨董,自然会断绝赋税粮运。
洛阳上百万人口,一旦断绝粮食,物价必定飞涨。若要稳定洛阳,需花费大量金钱,然而洛阳那群士族难道会给朝廷提供粮草?
所以大王早猜测到董卓最后必定会铸造小钱,唯有如此,方能缓解洛阳危机,让手下兵卒有粮草可食。
可惜,董卓却决定迁都,关东诸侯胜不了董卓,董卓亦无法政出洛阳,这个天下已然分崩离析。
奉孝来昭国,莫非仅仅只是为游历,而非看我昭国是否有能力逐鹿天下?”
其实董卓的心也很郁闷,为了稳定朝堂局势,去年年底的时候,他给关东那群士族分出了大量的官吏让他们占据,就是为了让他们不要闹腾。
结果没想到,这群人联合起来了,摆明了要反他董卓。
在这种情况下,洛阳不是自己的大本营,自己的亲信一大半都还留在雍州,虽然在洛阳收拢了太多的兵卒,但那些兵卒随时有可能收买。
所以董卓最后决定不跟关东士族玩了,他直接撤回关西。
典型的,老子不跟你们玩儿了,你们关东诸侯爱咋地就咋地。
“友若兄在这昭国倒是习惯了直来直往,竟是半分也不给嘉留些思索的空当。
实则嘉来昭国,已然细细考察许久,可有些个问题却仍是深思而不得其解。
今日与友若兄相见,原本是有诸多问题在心头,可眼下来看,却又觉着都不甚要紧了。
当今天下诸侯,皆是野心勃勃之辈,且各有其优劣之处。嘉在来此路上,已然见过了关东诸侯数人。
却不知昭王可知,这昭国未来最大的敌人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让荀谌一时之间没懂郭嘉的言下之意。
“奉孝欲问吾之答案,又或欲见昭王一面?”
“皆有,但嘉现在想知君之所答。”
倒是一点都不客气,荀谌思索了一瞬间,然后给出了郭嘉这样一个答案。
“天下诸侯,皆不足惧。大王尝言,世间最大之敌唯己而已,打铁尚需自身硬,若不能解自身内部问题,迟早会内部生乱。
煌煌大汉难道不够强大?何以至于今日这般境地,所有动乱灭亡,皆从自身腐朽不堪起始。”
事实上就凭借昭国目前超出一截的经济实力,农业实力,关东那边是真的比不上昭国的经济水准和科技水准。
所以要打下这个天下,最大的困难根本就不是外部的敌人,而是如何建立越来越周密的制度,扫除内部的腐败和内奸。
只要把自己发展好了,外部的问题根本不是威胁。
这个答案确实超出郭嘉的预料,因为他并不知道昭国的工坊里面究竟生产了哪些武器,也没有真正见识过昭国的兵卒究竟是何等实力。
所以郭嘉刚刚所说的敌人,原本是想和荀谌探讨那些关东诸侯,谁的实力最具有威胁。
不过这样的答案,何尝不是一种狂妄呢?仿佛根本没将关东诸侯放在眼里。
不过他倒喜欢这种狂妄自信的感觉,于是郭嘉笑着问了这样一段话。
“关东二袁相争,现以袁绍实力为最强,若吾所料不差的话,恐怕来年之后,昭国最大敌人必定是袁绍。
韩文节守不住冀州,冀州士族恐将开门迎袁绍以治之……”
就在去年,按照历史上的轨迹,韩馥成为了冀州刺史,袁绍在后来成为了渤海郡太守。
若按照原来的历史线,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下,韩馥会将冀州让给袁绍,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荀谌通过劝说韩馥让出冀州,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记载。
但现在荀谌不在袁绍麾下,袁绍依然会入主冀州。
因此,远在幽州的荀谌自然不知道具体原因,他好奇地问了起来。
“韩文节做了何事?竟然让冀州士族欲将他逐出冀州?”
“冀州士族豪强齐心一致,韩刺史难以指挥此辈,故而只能任用自己颍川本地之故旧为官,打压本土冀州士族。
大抵是做得有些过火,致使双方势力不可调和,令冀州之人觉着颍川之人占据了他们冀州利益。
是以冀州士族团结一致,欲将头顶之上的刺史驱赶出去……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