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他被要求把自己饿成难民一样,去昭国改名换姓,想办法加入昭国所谓的工坊之中,然后查看出工坊里面的秘密。
崔厚有资格拒绝吗?当然没有。
因为一个宗族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想要拒绝,那就是走向死路。
所以崔厚其实真的是以流民的姿态来到昭国的。
只是,来到昭国之后,崔厚的想法变了。
他原本确实想着,查探了什么秘密之后,凭借这一点贡献能被家族赏识提拔。
但崔厚发现,留在昭国也可以被升职提拔呀?
这里的待遇还更好,还不用被家族束缚,还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
毕竟崔厚真的不喜欢经学典籍,他确实在医术一道上更加擅长。
“师傅,其实如我这般的寒门子弟甚多。不只是崔家派出了旁支过来,诸多家族皆遣了一些旁支子弟前来,可最后大部分皆与我的选择相同。
我们这些旁系子弟在家族之中无权无势,因父母早逝之故,就连财产亦被宗族吞没。而族老们竟还要我们为他们做牛做马,凭什么?
昭王宽仁,给予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一条上升路径,所以我们皆选择去官府那边澄清自己的身份,用回自己原本姓名。
诚然,这中间需交罚款,不过只要敢承认自己的身份,勇于改错,以后便可正大光明地加入昭国,进而能够参加各种考试。
这些年来,我认识的一些人,有的成为了乡间小吏,而后慢慢得到提拔,他们在昭国皆有机会做大官。
我并不觉得这是对家族的不忠诚,毕竟家族对我所做之事,也并无多少恩义……”
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家族确实很重要,旁支子弟都要仰赖家族帮扶。
但人性这种东西是没有区别的,有人能得到帮扶,有人自然会得到欺压。
所以有些人会得到家族的帮扶,有些人反而因为父母早逝,财产完全被家族吞没,然后还要被家族的人欺凌。
因此,杨秋当初定下了制度,有那种伪装姓名过来的人愿意改正错误,承认自己的身份,杨秋是会给这些人一个机会的。
毕竟这年头的世家大族,也没有想象中那样铜墙铁壁,他们随时都可以被分化。
而这些旁支子弟对宗族并没有那么忠诚,再加上还有基本的识字算术能力,那都是可以拉拢过来的人才。
所以过去这些年,关东那边送过来的旁枝子弟,其实都是给杨秋送人才过来。
只有少部分人依然为宗族做事儿,大部分人都觉得在昭国大有可为,还给家族送什么消息?
最好以后老死不相往来,直接自立。
听完原因的华佗终于明白,崔厚这个士族出身的人为什么义无反顾加入昭国,且学习医学的原因。
留在汉廷那边,这些旁支子弟其实是没有出路的,除非已经优秀到了极点,但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要仰赖家族。
但昭国不一样,出路太多了。
农学,工学,算术,天文,地理,医学,这些都可以让自己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不用被宗族欺压,不用仰人鼻息。
翌日,华佗解决了朝食之后,他就主动求见到了昭王这里。
因为之前双方已经定好了见面时间,所以华佗很快就来到了杨秋面前。
行完最基本的礼仪之后,杨秋笑着招手让华佗坐在了自己下首。
“华医师,过去这一月有何感想?如今想清楚答案了吗?”
华佗已经心无疑虑,他这一刻回答得很坚定。
“黄帝曾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然伯高之所答,已然与目前解剖后的人体器官存有差异。
听闻大王曾对医学院之人言,医学知识唯有超越前人,方能使医学进步,让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寻得解决之法。
我欲留在昭国,如此方能在医学一道上深入钻研。”
这个答案让杨秋丝毫不意外,像华佗这种对医学一道痴迷的人。
只要进了医学院看看目前崭新的医学知识,见识到更加先进的医学工具,他怎么可能还愿意回到汉廷那边。
“昭国有诸多商队常常前往关东之地。华医师如果同意的话,可以亲自写一封信,我让商队帮忙把华医师的家人都接过来,如何?”
这是根本不给人留后路啊,打包把家人送过来,就是要让华佗彻底留在昭国的意思。
华佗虽然没有意见,因为他也觉得大概下半辈子都会待在昭国了,但他没想到昭王比他还要积极。
他原本以为这事儿得自己拜托人帮忙。
“大王,说来惭愧,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疾医。昭国医术高超之人比比皆是,我其实有点不太明白,大王似乎对我甚是赏识?”
华佗也不想自恋。
但经历了这一个多月在昭国的体验,他真的觉得自己的医术在昭国不算是顶尖。
可是这位昭王似乎就是很赏识他,对于他开出的俸禄待遇,对未来家人的保障,真的是考虑得很周到。
他何德何能,让一国之君为他考虑这么多?
“华医师,你很优秀,不必妄自菲薄。
当然,我也另有他意。千金买马骨这种事情,华医师你也听说过。昭国确实有很多医师,但我觉得还不够。
虽然医学院也能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医师,可我也想招揽中原那边的医师过来。
而华医师在中原之地非常有名气,你留在昭国,对他们应该很有吸引力……”
话说到最后,杨秋还问华佗认不认识张仲景,但显然两人并不认识,这时的张仲景还没有写出《伤寒杂病论》,所以名气还不是很大。
看来招揽张仲景的事情,还是得等名气打出去之后。
上午和华佗聊完天之后,杨秋在下午又接待了来到昭国的荀攸一家人。
贾诩的速度很快,已经直接把荀攸一家人打包送过来了。
第138章
当然,荀攸并非今日方才抵达。
他于前日便已到来,如此长远距离的迁徙,加之尚有家人需要安顿,杨秋自然不会即刻将其唤来。
总得让人稍作休整。
所以在过去的两日里,荀攸主要是带着家人忙于添购家具物品。
虽说杨秋这边已为他们准备了宅院,屋子里面基本的生活物品也一应俱全。
但说实话,具体到房屋细节的布置,皆需他们亲自上街去购买。
杨秋至多为他们送上布料,不至于连他们穿什么衣服都会准备齐全。
如此一来,荀攸这两日着实忙碌。小到挑选何种被褥,何种花色瓷器的茶具;大到购买什么样的胡床,什么类型的家具,这些皆需亲力亲为。
毕竟昭国这边与汉廷那边在生活细节上差距甚大。
许多家具在汉廷那边无需使用,而在昭国这边却着实不可或缺。
既然要在此处生活,总得适应这边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固守着汉廷那边的规矩,最后遭外人排斥。
当然,这种生活细节的差距,也有天气不同的原因。
如今虽已至夏季末尾,但北边寒冷的速度极快。
所以,这边冬日生活的特色之物,各式各样的火炉,以及各种各样的保暖工具,那都是必须要提前准备的。
这一日的上午,在杨秋招待华佗的时候,荀攸正带着自己的长子在昭国逛街。
大的物件基本已经添置完了,家里花草摆件厨房等细节东西,荀攸现在都交给了自己妻子去挑选,而他今日得带着长子荀缉在马邑县城池游览。
几年过去,荀攸只觉得这座城池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整座城池扩大了好几倍,马邑县的繁荣兴盛,虽然比不上过去洛阳的繁华之景。
但是荀攸觉得,在如今动乱的天下之中,马邑县已经是当今天下最为繁华安宁的地方了。
如果让那些老百姓有得选,恐怕他们都愿意生活在这样和平安宁的环境之中。
这个选择大约没有错,当初荀攸在监狱里面想的就是,若是还能活下来,那他就去益州。
因为那时候的荀攸认为,益州隔着天险,未来天下四处战乱,益州必定会是天下最和平的地方。
如今虽然阴差阳错来到了昭国,但自己所求的和平安定,倒是和最开始的愿望符合了。
“阿父,我这两日观察了许久,实在没看懂那个长长的马车是作何用的。
好像在固定的地方会停下来,然后会有人从马车上下来,又有人上去,就好似固定了路线一般。
这应该不是私人车马吧?”
荀缉今年十岁,已经是个小郎君了,他是荀攸的长子,非常聪明,性子也颇为类似荀攸。
荀攸也非常重视这个儿子,所以出门做事儿也常把儿子带在身边,教儿子为人处事。
听到自家儿子这个问题,荀攸也看一下了书坊不远处停下的马车,其实他也注意到这种固定路线马车许久了。
如果没估计错的话,这应该是昭国官署下面的马车,专门用来给普通人通行。
“黄侍卫,吾儿好奇之事,其实我也很好奇,这种马车在昭国叫什么?”
黄侍卫名叫黄泽,这是昭国这边给荀攸安排的亲卫。
除了负责保护荀攸一家人的安全,这几天也帮助荀攸了解昭国的各项情况,帮助荀攸尽快融入昭国。
“荀君,此乃公共马车,专为无车之人方便出行而设。
这几年城池扩建,从东市到西市需耗费许久时间,常常耽搁出行。所以这种固定路线的马车,能够方便人们尽快到达出行地点。
其实这种公共马车也才实行不到一年之久。最开始主要是在乡里之间实行。
荀君也知晓,乡里之间的人距离城池甚远,所以每个乡都会有这种公共马车定时出发。”
这年头,出门一趟是相当不容易的,哪怕是豪门大户,出门也得坐在马车或者牛车里面,风尘仆仆折腾许久。
而对于乡里之间的人来说,出门就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了,走路基本可能一天之内到达不到城池,坐私人车马的话又需要出昂贵的钱。
但不出钱的话,有时候缺了布匹食盐又或者一些杂货物品,那生活又过不下去。
所以民间私人车马出租很是流行,但价格也挺昂贵,所以对于乡里之间的人来说,不到必要时刻,他们其实并不愿意去城池一趟。
杨秋让这种公共马车开始运行,主要是这几年财政越来越好,马匹越来越多,再加上周边的官道都已经修得宽敞平整。
所以这种公共马车就开始运行了起来,目前还没有大范围的在昭国通行,但是在雁门郡基本都已经开始运行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