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第143章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蔡公觉得这首诗如何?”
汉朝已经有七言诗了,但非常少,这时候的汉朝流行的是五言诗。
蔡邕听完这首诗就莫名感受到了诗词当中透露出来的凌厉杀气,恰好诗词写到了长安,而最近昭国攻破长安时间又正好是是九月。
难道这是在描绘这是攻打长安的行动,但是仔细一回想诗词里面的内容,似乎又不太对。
“大王,《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四民月令》有记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
此诗言九月八,所以应是指菊花盛开之时,但我又觉得这首诗并非描述菊花盛开之景,反倒有一种凛冽的杀气扑面而来。这是大王所做之诗吗?”
杨秋摇头,原本她是没想到这首诗的,只是蔡邕提到了蔡文姬的事情,这让她突然就想到了黄巢的故事。
“是一个叫做黄巢的人所做此诗。蔡公若好奇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不妨坐下来慢慢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杨秋没有讲具体的唐朝背景,只是讲有个叫黄巢的人屡次考试不中,没办法进入朝堂做官,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
“攻打到长安,其实比考进长安要容易得多,所以黄巢选择了用这样一种方法。
蔡公看到朝堂危险,到处尔虞我诈、波云诡谲,遂想让身边的人都能远离危险,希望文姬能够去担任一个清闲安全的官职。
然于某些人而言,他们穷其一生,亦难获官身。蔡公所视危险之地,实有大把人甘愿前往担任。
我并未强迫文姬做此事,只是予她一个选择之机。此起点,乃许多人毕生难及之所。
蔡公,文姬心中自有抱负,也有野心。既然已经步入官场,便不可指望朝堂永为安宁之地。
即便让文姬去他处为官,蔡公以为便无危险?至少在接下来这一两年内,恐怕我身边诸多之人皆会遭遇刺杀。
长安之事,天下人皆有揣测。未来报复之人必众,而我的心腹之人皆将面临更为凶险之境。
若蔡公容不得一丝危险存在,那让文姬直接不出仕为官,其实才是安全之策。”
这世上可没有只享受好处而不承担危险的的事情。
蔡文姬的起点是非常高,但面临的危险也比其他人大多了,因为监察司未来就是刺探百官秘密的地方。
这种地方肯定不会受到官吏的欢迎,要万一做的事情牵扯利益太大,那更是可能遭受各种报复刺杀。
而蔡文姬依然选择了这一个机会,那是因为她也想掌握权力。
若是错过这次机会,未来昭国的有才之人越来越多,那时候就可能要从乡间小吏做起,熬个十几二十年才有可能步入朝堂中心。
蔡文姬很清楚这一个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她早就已经做好了承受风险的准备。
因此,当杨秋把这段话以及黄巢的故事说完之后,蔡邕似乎也理解了女儿的执着。
他本来就是知道女儿那边劝说不成,这才来杨秋这边抱怨。
而现在,蔡邕被劝服了。
若是只图安稳,那又何必步入官场?
他女儿的志向如此远大,他不过只是因为年纪大了,犯了年纪大的人通病,只求安稳,
“请大王见谅,吾今日实乃冲动之举,此事文姬并不知晓,乃吾自作主张。
忆吾年轻之时,亦是不顾危险,向天子进谏,后流放至并州,方收徒孟举与文远。
人人皆有年少之时,文姬尚年轻,吾又怎能限制其未来?
岂能让她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竟因父亲那可笑之求,而毁了其原本光明未来?是吾错矣。”
蔡邕这样的人,原本就在情感上比较随性,杨秋倒也没多计较,而是笑着问起了最初的问题。
“那么蔡公可还愿意考虑参与修建规划长安?吾欲修建一座崭新长安,比马邑县要大许多许多。
一座都城建设需考虑方方面面,蔡公愿意加入否?吾保证,长安修建好之后,我会修建专门的文史馆,以供蔡公修史。
这大汉几百年历史,还是应由你们这些当代之人好好记录下来,传承后世。”
蔡邕一开始就心动了,现在就更没有任何意见,不过他心中还是有个槽点忍不住想要说出来。
“大王,昭国虽已占据长安,控制关中之地,但实则天下大半土地依然是汉室天下,大汉还没有亡呢。”
“迟早的事,未来历史记载,自今年始,亦会是一个分水岭……”
蔡邕也算是被堵得没话说了。
离开之前,他忍不住问了一下黄巢到底是谁?
历史上好像没有这个的人物啊,更何况通过考试才能做官这种事情,似乎主要是昭国在实行啊?
“庄周梦蝶,于梦中竟瞧见了此人一生。”
这个答案蔡邕信了。
毕竟在汉朝这个时候,神神鬼鬼的事情还是比较流行的,而且这个时候还有很多方士和阴阳家,这些人就喜欢预测未来,宣传一些神神叨叨的说法。
反正在这个时代,你要说你有什么神通,人家绝对不会认为你有病,而是会认真探讨一下这门学问。
杨秋只是假借了一下庄周梦蝶,没想到很快真的有一个修道之人来拜访,此人名叫左慈,说有极其重要的事情要禀告于她。
“将此人直接关起,勿听其言,任何人皆不许接近,每日派人送完饭即可。
待我处理完手头之事,再召他过来。”
按照记载,此人在历史上记载了许多神通事迹,那估计就是一个骗术大师。
杨秋现在没时间处理此人,只能先把人关起来之后再说。
至于杨秋为什么没时间处置左慈,自然是因为要处理家族内部事务。
昭国成立之后,杨秋让自己二叔杨南成为了宗正。
发生了这种事情,上上下下都有责任,所以杨秋将家族所有人都喊到了祖庙这里祭祀。
按照礼记,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杨秋现在只是称王,当初讨论的结果就是按照诸侯的礼制来修建祖庙。
所以这座祖庙祭祀的是五祖。
在杨秋回来的这十天之内,蔡文姬已经陆陆续续的将参与之人都抓捕了进来。
毕竟这上上下下的环节,不可能只是杨氏宗族里面的人参与,其中还有诸多官吏一同参与其中。
而被抓捕的人自然也在这十天之内,陆陆续续将这个上下流通的环节交代了出来。
这里面包括各种账本,包括参与的人数,交易的对象,上下打通的环节,基本都已经交代清楚。
所以罪魁祸首,为这件事情做保护伞的人,也已经交代了出来。
此人就是杨秋的从伯,杨文。
他是杨氏宗族现在辈分最大的人,现在已经快要接近六十岁了。
当初杨秋造反,不想连累家族里面的人,所以就把当时宗族里面的人都带走了,也没有管他们愿不愿意。
后来等她发达了之后,杨秋自然也对这些人给予了各种帮扶。
她连自己看好的大臣都送房送车,所以新修建的城池自然也给宗族里面的人都有住处。
有才能的人自然也会安排到各个地方担任官吏,年轻的孩子们则全部送到了学堂里面读书。
数年过去,随着昭国的土地占据得越来越大,手中的权势越来越多,昭国也越来越富裕,巴结宗族里面的人自然越来越多。
杨秋都不想算有多少人给这些人送礼物,因为这种事情拦也拦不住。
按照汉朝的文化,朋友和官吏走的时候还要准备好程仪,也就是要准备好财物送人。
所以你要说阻止大家收礼,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因此,随着杨秋的权势越来越大,族人们是真的鸡犬飞天了,没有能力也能在家吃喝享乐。
杨秋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每年警告过宗主内部,不许做违法乱纪之事,但这世上总是有人贪心不足蛇吞象的。
杨秋的这位从伯仗着自己辈分最大,年纪最大,就觉得杨秋不敢对他做什么了。
所以秘密联合了一位走私商人贩卖战马,而她从伯杨文就仗着自己的身份伙同了一堆官吏上下打通关节。
哪怕最近成立的监察司已经开始运营,还抓捕了诸多官吏,但是杨文依然不惧怕。
因为他自认为自己身份贵重,就算要处理这件事情,杨秋也应该维护家族面子,表现出尊老的风气,不敢对他做什么。
毕竟他都年纪这么大了,这年头一个小辈伤害羞辱一个年纪大的长辈,那实在是严重的不孝,大逆不道。
所以杨文这位老人仗着辈分大有恃无恐,并且把罪名都推在了杨氏宗族另一个小辈身上。
此人名叫杨弓,和杨秋的关系已经要数到曾祖父那辈了,是后来投奔过来的族人。
因为在算账上面颇有天分,在学堂学习一两年之后,最后就安插在了战马司里面担任官职。
所以明面上,似乎就是这位杨弓主导了这次贩卖战马之事,而杨弓也已经被抓起来了,杨文现在正在跟着其他杨氏族人一起祭祀。
今日,所有人都穿着祭祀的服装,杨秋在这个时候也不会随性穿衣,而是穿上了最正规的祭衣在这里祭祀。
第一梯队的人当然是杨秋自己,她带领着所有宗族的人在这里祭祀,其中她的父母和妹妹就在她身后,这是嫡系之人。
而第二梯队自然就是杨氏宗族的成员了,按照身份血缘关系辈分关系排列,越靠前血缘关系越近。
至于第三梯队,那就是杨秋的几个心腹大臣了,昭国已经建立,这种祭祀自然不再只是宗族内部之事,算是国家大事,大臣当然要参与。
只是,这一次的祭祀不是往年以来的固定时间,而是一次突然安排,所以此刻许多人都在心中忐忑。
大家基本都想到了最近抓捕的官员以及被抓捕的杨弓,明明是杨氏族人,但似乎大王也允许监察司的人处置宗族之人。
所有人都意识到,今天不会是一场简单的祭祀。
“祭……”
“献……”
整个祭祀的流程,杨秋没有在这中间搞事儿,而是完成了整个环节。
等到祭祀的物品都开始放好之后,整个流程才差不多结束。
“承祖宗之德,吾杨氏方得今日腾跃而起,过往数年,吾自认对族人关怀备至,未有一刻懈怠。
家族长辈、年老之人,吾皆时刻悉心看顾,绝无丝毫疏忽。年幼失孤者,吾亦安排专人精心照料,务使其生活无忧。
吾深知,过去之路,众人皆历经艰难险阻,诸多不易。为此,吾特立学堂,唯愿下一辈年轻后生皆能成才,以壮大吾杨氏家族。
过去数年,宗族内部竟然有人私自贩卖战马。吾本欲令人速速擒拿那罪大恶极之徒,然竟有人视之为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