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若杨秋果真投身太平道,那便是他张辽识人不明,高估了其政治才略。
但现在,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将军,乱世将起,世人皆有可能在这洪流中倾覆,故张氏亦需步步为营,谨慎行事。
无论情愿与否,各家皆会暗中布局,多方下注,只因无人能预知最终之胜者。吾父已允吾自行抉择前程,然家族之资源,却不会助我一臂之力。
我所择之路,艰难险阻,将军以为,我之抉择,是否明智?”
这言下之意不就是,张辽要投靠她,但是张氏家族不会给与支持。
这已经足够了。
杨秋闻此,笑而起身,行至张辽面前。
“有些答案,若轻易言出,恐遭人哂笑,谓我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然而,我绝不会让文远的选择,最终成为他人笑柄。
文远对我如此信任,我岂能辜负?来,随我去一处地方,那里之物,定会让文远大吃一惊。
待到未来某日,史书之上,只会赞誉文远你慧眼识英雄。所以,文远,何不去亲眼看看,那未来世界之模样?”
说完这话,杨秋就带着张辽秘密出门来到了她在张氏坞堡后面建立的秘密工坊。
这里曾经是张家的地盘,杨秋倒也没有不好意思占用人家曾经的土地。
毕竟张氏坞堡有个秘密炼铁高炉,附近山上又有铁矿,周围又有河流。
这等资源优势不利用,她杨秋就是傻子。
所以她将炼铁工坊建立在了张氏曾经的坞堡这里。
自然,张辽也很熟悉这个地方,那毕竟是张氏曾经的家产。
可是从跟杨秋来到这座炼铁工坊,再看着里面的铁匠铸铁,张辽感受到了一种陌生的感觉。
似乎这里跟以前相似,但又好像完全不一样。
于是张辽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铁匠的铸铁技巧似乎跟张家的铁匠不一样,还有,将军这工坊怎么招揽了这么多的铁匠,马邑县有这么多铁匠吗?”
自西汉以来,炼铁技术便一直在不断发展。
那时,汉帝国在与匈奴的征战中屡战屡胜,令匈奴人闻风丧胆。
这除了因为汉帝国的将军们勇猛善战、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强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便是技术的代差。
匈奴人冶金业几乎没有,所用的箭还是由兽骨制成,至于其用的铁制武器,那更是完全比不上汉朝的兵戈。
而西汉时候,炼铁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可以建造大型的炼铁竖炉,彼时已经具备了生铁炒钢的技术。
这种技术使得战场上的武器更加锋利,也使得农具的使用更加普及。
技术的提升,也使得土地利用率开始提高,于是土地可以开始轮种,粮食产量也开始提高。
要知道,秦汉以前,五千万以上的人口在这片土地可是养不活的。
因为那时候还是石头木头等做的农具在普遍使用。
而这种农具只能把土地翻得很浅,这也导致粮食产量很低,一块地种了一两年就要休耕保养,不能轮种。
而炼铁技术的发展,不只在战场上提高了优势,更是在农业上带来了飞速的进步,直接提高了生产力。
所以从古至今,提高生产力才是真理啊。
自然,炼铁工坊的建造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杨秋之所以把张辽带到这里来,她就是想让张辽知道,改变未来的不是世家大族,而是生产力进步。
“文远,上古有燧人氏取火种,嫘祖养蚕,神农氏尝百草,巢氏筑屋,黄帝造车……我们的祖先教导了我们生存技巧,创造了我们华夏文明。
而我们汉人,又将冶铁之术进一步发展,锋利之兵刃,令周边胡人闻风丧胆;铁制农具之锐,助我辈耕耘田地,使粮食满仓。
此乃技艺精进之必然结果,非偶然之幸!
如今,这工坊已经在原有的炼铁技术上进一步发展,不只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锻造出更加锋利的铁器。”
“所以文远你看到的铸铁技巧不一样,因为这已经是不同的方法了,这种方法我称为灌钢法。
其产量较以往的高炉增加了几倍,制作出来的铁器也更加锋利。”
“至于铁匠,只要提高铁匠待遇,让他们家人有衣可穿,有粮可吃,有屋可住。
然后再让他们的孩子可以读书识字,给他们分田地,让家族里面的人衣食无忧,铁匠的人数自然可以提高,因为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教导越来越多的铁匠子弟。”
“文远,随我来这里看看。”
说着,杨秋带着张辽去了坞堡里面一处宽阔的堂屋,那里有一百多个孩子跪坐在地上,男孩女孩都有。
这些孩子面前放着书案,上面有毛笔,有纸张。
而前面有一个美丽的女子正在教导孩子们认字读书。
这人正是当初从虎口寨解救的女子陶玉。
当时,杨秋把人救下之后就把人交给了邓容,而邓容也没有劝说陶玉要怎么振作,怎么坚强。
只要坚持要求陶玉跟在她身边半个月。
如果半个月之后依然不想活下去,那时不会再有人阻止她。
陶玉很是沉默,她几乎不说话,不对外界有太多关注,但她信守承诺在邓容身边待了半个月。
后来,她找到了杨秋。
那时候杨秋已经和众人商讨了怎么提高铁匠待遇,这其中就包括请一个先生教导铁匠孩子们读书识字。
而陶玉毛遂自荐了自己,杨秋当即就同意了。
她没有问陶玉为何做这个决定,也没有问陶玉对杨家军的想法。
杨秋只是觉得,在陶玉的眼神里面,她看到了对生活的希望。
如今看来,陶玉在这里生活得很平静,她适合这样的生活。
当然,教育这事儿是杨秋治下的重中之重。
她不只是在铁匠这里开展了铁匠子女免费教育,她还要求军中兵卒每天要识字三个。
不过,兵卒识字不能用军法强制,而是带鼓励性。
只要每日完成三个字的任务,并在月底的考察中达到认字数量标准,那么月底就可以根据考察结果提高军饷待遇,以及布匹肉类之类的特殊奖励。
当然,还必须提高积极性,让人看到识字的好处。
所以杨秋设立了升职的激励机制。
那些在识字方面表现出色的兵卒,可以直接获得升职的机会,从伍长晋升为什长,再从什长晋升为队长。
只要他们表现出色,一切晋升的可能性都向他们敞开。
至于全民教育,那不可能,这属于白日作梦,不说有没有这个金钱实力。
就算有,但对于大部分农户而言,种地才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事情。
你若是强迫他们把孩子送去学堂里面读书识字,他们会骂你脑壳有病!
饭都不确定能吃饱,谁愿意让家里的劳动力不劳作去读书?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杨秋也没妄想强求。
脱离现实去发展,那是找死。
所以,除了兵卒,杨秋先把教育试运行在了铁坊这里。
如今这里也算是一个小小工厂了,这里的铁匠就相当于工人。
提高工人待遇,妥善解决工人家庭的居住问题,并为其提供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让铁匠安心在工坊里面做事儿,这是必要的措施。
毕竟炼铁实在是太重要了。
而东汉时候已经开始用炒钢法炼铁,但产量不够高,且品质一般,过程具有偶然性。
而技术不能跃迁发展,所以杨秋先让铁匠们练习灌钢法,这本应该是南北朝时候的技术,不过现在引导铁匠往这个方向走,倒也不算太困难。
毕竟技术总是一步一步升级。
只是,张辽还是没有懂杨秋的意思,他当然明白炼铁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铁可以生产武器和农具,如果杨秋不能自己生产,而是依靠世家大族的铁匠工坊,那就相当于把身家性命交到了别人手里。
所以对于杨秋将炼铁工坊当做重中之重,张辽非常理解。
当然,为此提高铁匠待遇,优待铁匠子女,让铁匠子女可以读书,这虽然超出他的想象,但不失为一个鼓励铁匠增多的方法。
虽然他脑海里还没有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保障这个概念,但他知道兵法里面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所以张辽隐隐约约已经明白,武器和粮食掌握自己手里面,这才不会被外部势力所掣肘。
“将军,我明白武器和粮食的重要性,这一处田地张氏已经放弃了,将军不用担忧我心中不虞。”
思来想去,张辽想出了杨秋让他看这一处工坊的原因。
毕竟,这里原来属于张家,而他如今决定投靠杨秋,那么张家的财产土地,杨秋肯定要给个交代,总不能白白占了吧?
当然,杨秋早就准备了其他方法补偿,但这和她眼下要做的事情可不是一回事。
于是杨秋笑了笑不说话,而是又带着张辽去了外面几里远的田地。
那里正有人在种植冬小麦,这里附近的土地曾经也是张氏的。
当初两千多人被征集为兵卒,每个人都分了一百亩田地,但土地可没有分完。
所以那些暂时没有分出来的田地就让兵卒们屯田。
“文远,关于杨家亩产八石的事情,你也听说过了吧?”
张辽点头,杨秋笑着开口了。
“这件事情是真的,不是传言。”
这话说完,张辽瞬间露出了惊愕的神情,这种产量他当时听完都觉得是谣言。
他们张氏所有的土地,用了最好的种植方法,最好的种子,但最好的产量也只有一亩地五石,那还是非常稀有的情况。
然而杨秋现在竟然平淡地说出了如此让人惊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