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恐龙花
众多士族皆在私下揣测,这天下即将陷入动荡。
张辽心中,亦有此预感。
于是张辽常思未来天下大乱之际,家族应何去何从,自己又应投靠何方明主?
左思右想,张辽觉得,必须在并州寻找明主,绝不能投靠并州之外的人。
于是,张辽提到了这样一桩旧事,
“将军可知,光武帝当年为何定都洛阳?”
若依官方之言,自然是因关中之地历经战乱,满目疮痍,人口稀少,田地荒芜,已不复长安昔日之繁华。
而洛阳则地处优越,周围有八大关隘,可西进关中,北接太行,东进中原,南临南阳等富饶之地。
作为都城,必汇聚天下之粮食财宝。
长安之地虽险要,但转运粮食极为不便。洛阳则地理位置更佳,漕运陆运成本皆低,故光武帝当时选择建都洛阳。
但这也就叫做官方说法了,其实真正的原因,众人都心知肚明。
于是杨秋开口言道。
“实则因随光武帝起事的将领功臣集团中,大半皆为南阳人士,而另一半则为冀州士族,故光武帝不得不将都城定于洛阳。”
一个皇帝若是不想当光杆司令,团结自己的统治基本盘是非常有必要的。
昔日刘秀起兵,麾下功臣集团皆以关东为利益所系。
若轻弃此地,立都长安,那就相当于抛弃了你的统治基本盘,你的皇位都会坐不稳。
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洛阳当然有地理优势,但选择定都在这里,是因为他的基本盘在这里。
这也就导致东汉一朝,朝堂权力中心始终被关东士族所占据,此乃开国之初便已奠定的格局,外力难以撼动。
因为当初定鼎天下的就是这一批人,如果关东世族都不占据朝堂本位了,这也就相当于这个朝廷的统治基本盘已经完蛋了。
这也是后来董卓乱政之后,为什么有关东诸侯讨董?
因为他们的利益核心完全不一致,大家都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权利的本位都不一样,所以当然不能相容。
毕竟你一个西凉集团的军阀,占据在朝堂的权力中心,那以后关东世族就是在权力的边缘了,这是不死不休的的利益分歧!
所以他们注定是要决裂的,这也是董卓后来迁都的原因。
因为他发现自己和关东世族的矛盾冲突已经不可调和了,所以他决定另起炉灶。
因此,一个朝廷建都位置十分重要。
强悍如朱元璋,刚刚考虑迁都,太子朱标去了西安回来没多久就死了,然后自此不考虑,谁知道怎么死的?
而朱棣强行迁都北京后,皇宫马上发生大火,但朱棣坚决留在北京,其后北京一直叫行在,也就是皇帝临时驻扎地的意思。
而皇帝和大臣就这么僵硬着,图谋把下一个皇帝拉回到南京。
直到朱祁镇继位之后,北京才正式确立京师地位,这场斗争持续了数十年。
而东汉就不存在斗争了,南阳集团和冀州集团都对洛阳没意见。
但冀州氏族后来有点惨,当初刘秀选择和冀州士族合作,登基之后,刘秀也选择了冀州出生的郭圣通做皇后。
但是后来郭圣通被废,随后冀州士族不断遭到打压,这种打压甚至持续到了明帝时期。
彼时,汉明帝听信谗言,疑楚王有悖逆之心,遂大兴刑狱,严刑拷问之下,冤屈横生,千人受牵。
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冀州人,杀得冀州人头滚滚。
在这场浩劫之中,袁绍之先祖袁安挺身而出,救了许多冀州一系的人。
因此,袁绍后来择冀州为根基,一则因冀州大族与其有香火之情,二则因冀州与朝廷早已离心离德。
所以黄巾起义之火,亦在此地汹涌爆发。
“没错,光武中兴基业,实乃倚仗南阳、冀州大族。
故而定都洛阳之后,朝廷利益便已化为关东士族的利益,而并州、凉州、关中之地彻底变成朝廷边缘人士。
想前汉之时,并州人口近二百万,而今竟只剩六十余万,令人痛心疾首。”
“朝廷对并州的轻视,实在是令人寒心,并州士族的利益,朝廷亦不再关心。
自光武帝始,朝廷竟让胡人内迁居住并州边境,南匈奴便是在光武帝时趁机内迁至此。
其后百余年,胡人内迁不断,如今并州之地,竟有一半已被胡人所占。
将军,此乃我等生活的土地,祖祖辈辈,皆在此地繁衍生息,为何要将其让于胡人?
可是朝廷不在意,我等并州人毫无办法。一旦天下大乱,并州的胡人只会趁机残杀汉人。
而那些关东世族,只会在中原地区争得你死我活,未定天下雄主之前,无人会关心并州情况。
可是我不希望未来的并州,再如此恶化下去。所以我一直认为,并州的士族武人应团结一心,共谋发展。
如此,方能保住并州安宁,使祖祖辈辈的土地,不再落于胡人之手。”
这就是张辽不想去朝廷的原因,盖因并州之人,绝难跻身高位。
倘若未来的雄主,仍出自关东士族,则并州之地,势必继续被弃如敝屣。
如果有理想的选择,张辽希望并州人团结在一起,改变这个天下。
若非万不得已,他绝不愿孤身加入中原的诸侯团队,那只会是边缘人士,永远没办法进入核心权力阶层。
所以张辽自意识到这天下将要乱起来之后,他的目光一直放在了并州内部,欲在此地寻觅一明主。
引领并州人重振昔日荣光,使并州之地不再被无视与遗弃。
然而,经年累月的观察,张辽发现并州的豪强士族,已然腐朽至极。
彼等并未因朝廷的排斥而团结一心,反而在日益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互相内斗吞并,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此等人皆无吞吐天下的才略与勇气,实乃并州的不幸。
于是,张辽不由得想到了年少时候的那个梦,遂开始暗中观察杨秋。
对方不仅深研兵法韬略,更将自身锤炼得如同西楚霸王一般勇猛无敌,且其并毫无为朝廷效力之念。
张辽当时便已洞悉杨秋的心思——此人必反!
虽然很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农户女子也想造反,但事实就是这样。
因此,张辽愈发坚信自己曾经的那个梦乃是上苍指引,于是他更加用心地观察杨秋此人。
其人拥有吞吐天下的魄力与勇气,又兼具西楚霸王的勇猛武力。
自六岁起,她竟已开始筹谋反叛朝廷,甚至秘密培养自己的心腹团队。
七年之后,石破天惊,一举起兵反抗朝廷,占领了马邑县。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仿佛天命都眷顾在杨秋之身。
她拥有神秘的师承,所向无敌的勇武之力,又在战场上战胜了汉军。
若此时再不表明自己的投靠之意,日后岂非要被排斥在杨家军权利核心阶层之外?
因此,张辽才决定秘密会见杨秋,向其表明自己的心迹。
毕竟,太平道即将造反,天下大乱在即。
张辽希望他们并州人能够尽快团结起来,共谋大计!
当然,张辽不能预测未来,他不知道太平道造反之后,其实一年之内就平定了。
虽然后来还有大大小小的叛乱,但实际上接下来的几年并没有彻底大乱起来。
但现在张辽等不及了,他需要尽快加入杨家军这个团队,有时候加入晚一步,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在和父亲商量之后,张辽遵从内心的指示来到了杨秋面前!
而当杨秋听完张辽年少时候所做的梦之后,她忍不住笑出了声!
“嗯,这个梦做得好!”
毕竟她自己听完都要觉得她是天命之人了,果然,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听拍马屁。
于是,杨秋回答了张辽最初的那个问题。
“文远,你所言极是。并州大患,非汉军也,乃周遭地胡人。彼等如狼似虎,环伺我杨家军。
一旦我军有失,必群起而攻之,犹如嗜血之狼,欲在我等身上撕咬一口!”
“故而,我军需打一场胜仗,震撼彼等,使其损失惨重。唯有血腥地武力,方能令其恐惧害怕。
但人杀之不尽,若一味镇压反抗,杨家军必将陷入无穷无尽的战争,永无走出并州之日,甚至可能困守雁门郡!”
张辽闻此言,点头赞同。
他亦深知,选择并州为根基,未来隐患重重,盖因周遭胡人实在太多。
但他本为并州人,难道还能选择其他地方?
所以此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不知有何良策可解此困局。
如今看来,杨秋显然已有良策在胸。
张辽心中大喜,他深知自己没有看错眼前的人。
一直以来,杨秋的战略格局眼光,远超他所见任何人
“无论是鲜卑人、羌人、乌桓人,还是匈奴人,所有战争冲突的根本目的,皆在于资源的掠夺。
此资源涵盖广泛,男人女人、粮食、金银珠宝、马匹牛羊、铁矿武器等,凡能吃能用之物,皆属资源之列。
而这些胡人为何要与我们争夺资源呢?盖因他们生活更为穷困艰难,唯有通过武力抢夺,方能维持其生存。
他们不似我们汉人耕种储粮,一场大雪便可令其牲畜死亡数十万头。因此,他们只能南下抢劫我们。
而每一次的抢劫,皆是他们豁出性命的表现。饿到极致之人,嗜血疯狂,毫无道德准则。只要能有一口吃的,他们这群人便可杀无数人。”
“欲解此难题,首要之务乃使胡人畏惧,使其不敢再反。盖因胡人心中,唯强者为尊。
然而,即便将其打服,若其饥饿无食,其仍会反抗,宁死亦要与你拼杀。因此,镇压之后,还需与之联合。”
“文远,胡人亦为人,亦有基本生存需求,需吃饱穿暖,亦欲享受生活。
彼等擅长游牧,而我等擅长耕种。故一旦建立稳定关系,便应与胡人进行利益交换。
胡人需布匹、食盐、茶叶以及我汉人工匠所制各种工具,而我等则需马匹、耕牛、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