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缘茶
都不用诸淑珍动手,曾经军户得罪过的仇人就下狠手地落井下石了。
诸淑珍大获全胜。
不仅因为救皇族有功,彻底摆脱了军籍,恢复民籍,还因为个人才华杰出被六皇子收为……幕僚。
这里的停顿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但凡有眼睛看的,都能看出来,六皇子对这位救命恩人少女,可不仅仅是想收为幕僚的眼光。
只是,看破不说破。
诸淑珍这位一心只想着事业的少女,一点都没发现六皇子的各种殷勤和眉目传情,正一心为六皇子打造富裕的琼州领地呢。
嗯,诸淑娴(苟子)看朝廷邸报了。
五位皇子的出巡视察都很成功,反正邸报上花团锦簇地赞扬了五位皇子的精明能干、体察民情,受灾区域的民愤民怨,都在皇子们亲临救灾下,变成了对大辉朝的忠心。
除了六皇子在返程的时候遭遇刺客差点没命外,大辉朝肯定会在英明的陛下领导下,再创辉煌。
这些大、虚、假的话语,不是诸淑娴(苟子)关注的。
诸淑娴(苟子)更关心关注的是,这五位有资格出巡的皇子,无一例外地得到了当今皇帝的高度肯定称赞,并在论功行赏的时候,给了五位皇子一人一个选择封地治理五年的比拼考验。
来了来了!
大辉朝开始要立太子……哦,是大辉朝每一代皇子长成的标志。
皇子亲自治理疆土。
这可不是瑞武帝才有的先例,而是从大辉开国皇帝真武帝开始就有的传统,玄武帝当年也是被考验的一员。
只是,玄武帝尽管是这个考验中成绩最优秀的,但是真武帝最后依然是立了嫡长子为太子,才有了后来的父子兄弟相残。
玄武帝的时候,也一样给诸子来过这样的考验,但是,成绩最优的唐王却在最后的六王之乱中落败。
只能说是时也命也了。
现在,瑞武帝终于也给他的诸子安排同样的考验任务了,这不就是皇子们开始拉拢势力,施展手段的开端了吗?
反正,诸淑娴(苟子)就是这么认为的。
不巧的是,六皇子抓阄抓到的地点,就是琼州。
而如今嘛,最热心想要琼州各方面更上一层楼的,就是诸淑珍了。
诸淑娴(苟子)不爽的是,这诸淑珍不知道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什么共商盛会共同发展的邀请函,居然发到了她这个隐居在小村子,万事不理的懒人手上。
去自然是不会去的。
但是,耐不住对方脸皮厚啊!
“诸先生在吗?朱鸿雍冒昧求见。”
特么的都拒绝了还玩亲自上门请出山的傻子把戏。
作者有话要说:
苟子:都送上门了,不打对不起对方这么主动哇~
ps·么么哒~
第223章
琼州这边因为流放人员颇多,为了生计,愿意为了口吃的,像诸二爷这般,弄一个学堂教书的人不在少数。
怎么说,对于大多数文人而言,教书教学怎么都比下地耕种更轻松些。
也是琼州这带没有战事,对军户的管控不严格,被贬斥流放的军户们才能这么操作。
这就导致了,琼州这一带的人,特别是军户附近的村庄,认字的人不少。
只是,识字和有学识,是两回事。
对于琼州这样的地方,大多数的平民百姓,特别是农户,对未来最好的期许,都是识字会算,然后到县里谋一份生计,攒钱回家买田置地。
至于读书练武去科举考官,那是家里有田有地,能活下去之后才考虑的。
这样的人家,在琼州不多。
培养一个足以考官的孩子,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需要的投入都太大,不是普通人家能供应得起的。
敢说穷文富武的人,都是没见识的人。
不管文武,想要成才,投入都差不多。
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底蕴二字。
诸家能这么轻易地融入本地,原因之一就是诸家有诸淑娴(苟子)这个,一脑子底蕴的人。
这世上,能博闻强识、过目不忘,两手空空经历了一千六百里的流放后,还能将曾经诸家藏书楼都默写回来的人还是少数。
就凭诸淑娴(苟子)这七天左右就能给诸家族学藏书楼默写一本诸家曾经藏书的能力,就能当得起一声先生的称呼。
所以,六皇子朱鸿雍上门拜见的时候,尊称诸淑娴(苟子)为先生,没毛病。
因为,附近这一带认识诸淑娴(苟子)的,也都是这么称呼的。
诸淑珍搞事时会给诸淑娴(苟子)送邀请函,在诸淑娴(苟子)拒绝后,朱鸿雍还会带重礼上门,就是看上了诸淑娴(苟子)这厉害的记忆力……吧。
好吧,诸淑娴(苟子)知道,这两货真正看重的是她的名气。
谁让诸淑娴(苟子)无心之下,又先诸淑珍一步,做了对方想做的事呢。
诸家的族学、藏书楼,从诸淑娴(苟子)开始默写诸家曾经侯府藏书的藏书后,开始在琼州这一带名声赫然起来。
无他,诸家两位当家老太太是大方的,允许周围的人前来借阅抄录。
免费是不可能免费的,但是一本书租借一个时辰一文钱的,和白送也差不多了。
真正赚钱的是诸家族人在附近开设的民居房屋、食物买卖以及自制笔墨纸砚和当地人的特产这些。
主打一个就是吸引人来。
不管做什么,都先得有人才能盘活。
因为两个有远见老太太的引导建议,他们居住的小村庄,还真的因为诸家族学和藏书楼火热起来了。
倒不是诸家这种开族学收学徒、开放藏书楼的做法新奇。
同样的事,玄武帝登基后,就在大辉朝各个县学中施行了。
不过是诸家这族学、藏书楼更符合当下百姓的需求罢了。
诸家族学自然是有如今人人向往的文武科举启蒙班的,不过,普通人家百姓对这种需要大投入的课程,并不热衷。
大辉朝允许民间自由承办的学堂只有启蒙班,更高级的,教导文武科举内容的学堂需要到官府登记,教导者也是有资质要求的。
只是,诸家族学的重点本来就不在所谓的科举启蒙,而是着重手艺教学。
昂~
有诸淑娴(苟子)源源不断的书籍供给,诸家族学对外收班教学的,都是一些贴近生活的手艺。
像是绣艺、木工、饲养牛马、兽医、基础药学、基础武艺、基础算术、厨艺……
这些贴近生活,能快速给百姓带来收益的课程。
也为了不得罪人,诸家族学的相关课程都是短期班。
一班一次只招收二十人,学费适中,按月收,只学两年,统一入学,但是什么时候不想学了,随时退也可以,言明手艺只领进门,更多关乎师承的独门技术,这里是不教的。
不管是这临时搭建的诸家族学,还是藏书楼开放,两位老太太的初始目的,都不过是和村里人打好关系,顺便赚点家用补贴而已。
更多的,是真的没想太远。
想了也没用,作为军户,他们即使再富有,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置办私产。
不能买房买地买商铺的,赚再多也有可能保不住,军户允许拥有的私产,只需要一次强行征召的徭役,就可以全都变成别人的,除非户籍彻底改变。
对如今诸家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扎根安稳。
诸家族学会因为村里人一传十,十传百地火热起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村里人在诸家人的指导下,学会了诸多手艺,像是烧瓦、烧砖、烧木炭的,开始富裕起来的缘故。
当然,这里面诸淑娴(苟子)默写的,曾经诸家人都看不上的杂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诸家人靠着纸上谈兵的经验指导村人弄出来的粗糙成品放在洛京,恐怕乞丐都会嫌弃,但是在琼州这边,相对偏僻,村落间很是封闭的环境里,却都是宝贝。
这些都是手艺,都能成为传家吃饭的手艺!
能不宝贝。
反正,在好几个村里的闺女,靠着从诸家这里学到的刺绣、厨艺赚钱后,诸家的族学和藏书楼就成了领头般的存在。
吸引着附近一带识字且想要学手艺的百姓,带着孩子前来求学,或者是手艺人上门求看典籍。
自然,诸家族学和诸家藏书楼,可不是突然间这么出名的。
谁让琼州成了六皇子的封地,谁让诸淑珍成了六皇子身边第一幕僚呢。
想要大力发展商品商贸的诸淑珍需要大量的手工艺人才。
只在诸家上了一年族学,学了半吊子手艺的学生都被诸淑珍开出的高报酬吸引,本着选不上不亏、选上就赚了念头都去报名了。
结果很喜人。
有着诸家族学不参水教导的学生们,全部通过了考验,获得了高报酬工一份,可不是让乡亲们都羡慕了嘛。
要说诸家族学教导出来的学生们手艺有多好,那就是假的,最多是有点基础,稍微懂行罢了。
但是矮个子里拔高个的,比起那些什么都不懂的,这些再教导一下就能用的人,自然就更有优势。
有诸淑珍宣扬的,招工后续还会陆续有的,诸家族学就这么一下子成了这一带家喻户晓的存在了。
诸家的藏书楼会真正成为琼州一带人人向往而来的存在,是在县令领着一众学子前来参观族学,结果意外在藏书楼发现珍品书籍,带头狂抄后火起来的。
全程,诸淑娴(苟子)除了隔几天在须弥仙界用意识泼墨仙法,快速默写书籍再拿出来外,什么事情都没做。
偏偏所有人了解前因后果后,都将她这个什么事都没做的人,当成了促成这件事的核心人物。
诸淑娴(苟子)不知道诸淑珍给她送来邀请函是不是真心的,但是眼前这位自以为潇洒的六皇子,是真的想要上门请她“出山”的。
原因?
看开门那一刹那,他那自以为隐晦的,打量物品的评估眼光,肯定不会是因为那虚晃的才华。
“娴妹妹好,听珍珍姐说,你可是她认识的女子中才华最出众、气度最不凡之人,今天一看,珍珍姐说得果然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