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忠顺亲王心想,等到回家后,他也得查查底下的奴婢了。
若是王府的奴婢敢欺上瞒下,他一定会让他们知道欺瞒主子、损公肥私的下场!
前前后后忙了大半个月,忠顺亲王一行人总算是把这些犯官的家财抄没殆尽了。
而甄家在这次抄家结束后又多了两项罪名,一是逾制,二是截留贡缎。
贾璋心知,忠顺亲王回京后肯定会向绍治帝告状的。
在看到甄家府库里的贡缎时,忠顺亲王的脸色都难看起来了,对甄老太太也不复之前的尊重……
在查抄完所有犯官甄家的宅邸后,忠顺亲王和冯唐带着三千营的兵卒押运犯官及赃银入京。
而贾璋他也跟着忠顺亲王他们发了一笔小财,按照官场上的规矩,抄家的人是能分润些好处的。
绍治帝派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弟来江南主持抄家,一方面是信重忠顺亲王,另一方面也是要给忠顺亲王一个赚钱的机会。
忠顺亲王在吃了大头后也不小气,他们这些随员人人都分到了大红包。
贾璋他不但分到了大红包,还分到了一大箱孤本,后者自然是忠顺亲王看他办差得力,特意照顾他的。
冯唐和三千营的兵卒也得了好处,当然,他们分润的好处都是绍治帝专门批准的,忠顺亲王特意强调了这一点。
在听到底下的兵卒高呼圣君万岁后,忠顺亲王这才满意地把赏赐分发下去。
待众人抵达京师时,时间已经到了四月中旬。
这个时候,正是桃杏纷飞之刻。京城内外,却洋溢着无限杀机。
第126章 三堂会审审讯定罪,恼恨瑞王调任如海
在忠顺亲王与神武将军冯唐离开大队伍进宫面圣后, 余下的人兵分两路,一路人马押送赃银前往国库,另一路人马押送人犯前往刑部大牢。
贾璋这一行人在户部移交完查抄出来的赃款后, 迎来了御前的口谕,他们每个人都迎来了三天的假期。
贾璋心情愉悦地带着他的银子、孤本和御前的赏赐回家了。
到了家里, 请安问好、沐浴更衣后, 贾母拉着他问道:“你这次南下, 是去抄甄家的家了?甄家这次能渡过难关吗?”
这些日子,太上皇带着甄贵太妃离开皇城,绍治帝在奉天殿痛斥瑞王爷, 引得京中议论纷纷。
就连贾母、邢夫人等官家内眷都知道盐道出事了。
贾母一边庆幸林如海没沾上这事, 一边在心里对甄家幸灾乐祸, 连连感叹,这可真是人在做、天在看啊!
甄四爷联合冷子兴给王氏下套, 低价骗荣国府的祖产, 贾母心里未尝不恨。
当初忍气吞声, 不过是因为贾璋会试在即,贾母不想为了些许钱财就惹得甄家狗急跳墙,给贾璋使绊子罢了。
如今甄家要倒霉了,贾母她焉能不乐?
贾璋答道:“太上皇带着贵太妃离开皇城,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这回甄家是真的要完了, 就算太上皇最后关头心肠软了,最多也就是留下甄应嘉的命, 甄家的家财与官身是保不住了。”
听闻此言后,贾母先是沉默了一二, 然后又笑了起来。
这是好事啊,她当然应该笑了。
她揉了揉脑袋, 疑惑地道:“盐道到底怎么了?按理来说,贪污罪是闹出这么大的风波的。”
贾璋道:“这事情之前说不得,现在却能说了。那些盐官的胆子大得很,不但借着‘预提盐引’的政策大肆贪污,还隐瞒了盐矿的规模贩卖私盐,简直就是罪不容诛!”
“这件事,太上皇和今上已经有了定论。莫说是甄家,就算是宗亲犯罪,太上皇和今上也会大义灭亲的。”
贾母道:“既然这案子牵涉颇多,咱们家接下来就闭门谢客罢,省得咱们家被牵连进去。还有你爹,你二叔和你哥哥那里,也得提前叮嘱一声。”
“省得他们几个被人家灌了两口酒,就忘了自己姓什么,说错了话,给咱们家惹出麻烦来。”
贾璋连忙应下了此事,贾母却道:“这事情不用你去,祖母去跟他们说,你只管当好你的差事就是了。”
贾璋笑道:“多谢祖母关怀。”
当天晚上,贾璋陪贾母吃完饭后,就回鹤鸣苑整理他抄家所得的那一箱孤本去了。
这些东西可都得细细保存起来,比起黄金万两,这些书籍才是真正的传家之宝、稀世之珍。
而贾赦、贾政、贾琏等人也被叫到了荣庆堂,贾母细细嘱咐了他们好些话。
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他们几个说话做事时一定要记得谨慎,切记明哲保身四字,不要沾惹到盐税案的事情上云云。
贾赦等人听了都连声应是。
尤其是贾赦,贾璋去东大院给贾赦、邢夫人夫妇请安时,已经叙述了盐税案的凶险。
贾赦当然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忠顺亲王在进宫面圣时,果然告了甄家一状。绍治帝听了,直接下旨,命刑部、大理寺与都察院三堂会审,立即审讯犯人。
经过将近一旬的审讯,自“预提盐引”政策出现后的历任巡盐御史及盐官尽数被朝廷革职,并被判处抄没家产之刑罚。首恶尽数流放三千里,余下犯官按照赃款查究罪名。
还有那些被犯事盐官供出来的后台,也被贬官革职,流放抄家。
而在这场大洗牌里,最大的输家就是周党门人接连进狱,就连自己的阁员学生徐梦行都被迫致仕的周阁老。
所有人都把他视作盐税案的背后靠山,或是被附庸蒙蔽的老糊涂。
但周东野心里却松了口气,他这回被绍治帝打垮了。日后只需要占着首揆的位置等着退位让贤就好。
以后要替代他周东野做出头椽子的人,就要变成了李汲了。
他其实都有点羡慕徐梦行了,无官一身轻,以后徐梦行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贪官污吏们受到的罪责不是最重的,真正被处以极刑的,是那些参与到隐瞒盐矿规模的官员。
绍治帝亲自下旨判他们秋后处斩,当初向冯唐暗示自己是周阁老的亲戚,请冯唐放他一马的高富安就在被斩杀的官员之列。
除此之外,这些人的家人也被判处流放之刑。
绍治帝还特意补充了一点,隐瞒盐铁罪大恶极,因此这些人遇赦不赦。
在京城内部的腥风血雨渐渐停息后,绍治帝废除了“预提盐引”的盐税政策。
与太上皇当初设想的一样,即便他当初为了补亏空,也认同了这“预提盐引”的政策,但在爆雷的时候,皇帝依然还是好皇帝。
背锅的人,自然是像高富安这般贪婪的罪恶盐官!
虽然太上皇的嘴脸十分无耻,但是这些盐官也是真的贪婪。
就拿高富安来说,他家里的家产大约有几十万两白银,一应精粗物什皆镶金嵌玉,家里的日常费用也十分奢侈,甚至还做过用燕窝银耳汤漱口的荒唐事。
他们家要是像林如海一般,五代列侯世代单传,积攒下巨额财富也就罢了。
可问题是,在周东野和高富安之前,高家根本没有半个做到五品以上的亲戚……
还有前任两淮盐政陈恒安,令盐商预提盐引,每引缴银五两以备公用,上报朝廷的价格却是三两五分,进而从中渔利十七万四千余两白银。贪弊数额之大,简直令人发指。
至于盐官们借着各种名头浪费浮开、收受贿赂,盐商们为了讨好盐官结纳馈送、代购器物、提引邀宠等事,更是数不胜数,让人为之瞠目!
户部尚书赵树生心里倒是颇为欣喜,朝廷收缴了这么多的赃银,户部的银库里面又满了。
一千零三十六万五千七百八十九两六钱的赃款,赵树生就没见过国库里一次性进过这么多的钱!
若是今年夏天出现旱灾、洪灾等突发情况,他也不用为之发愁了。
不过最好的情况还是什么灾害都不发生,这样他这个户部尚书省心,百姓们也不用遭罪,这才是真正的两全其美呢!
甄四爷隐寄财产的事情也瞒不过手里掌握着东鸾卫的绍治帝,他心里的想法肯定是把甄四爷抓起来审问鞫讯。
但在甄老太太与甄贵太妃的恳求下,太上皇还是心软了。
还是那句话,当初太上皇南巡,甄家四次接驾,花了流水一般的银子。
后来甄家贪污,也是太上皇默许的。虽然他们家贪污后也没还国库欠银,但如今甄家业已家破人亡,这份惩罚已经足够了。
听到太上皇的感叹后,绍治帝也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放过甄家一马。
但他心里愈发厌恶瑞王,若不是瑞王上蹿下跳,甄贵太妃怎么可能见到甄老太太,又怎么可能得知甄家罹难的消息?
凭甄四一个人的能力,可做不到这些事情。
若没有甄贵太妃与甄老太太的哭诉,太上皇也不会为甄家求情……
有瑞王作对照组,齐王在绍治帝心里的形象都拔高了不少。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齐王本就比瑞王聪明多了。
若非齐王贤王的名头惹了太上皇忌惮,母族赵家又擅长拖后腿,齐王与绍治帝到底鹿死谁手还尚未可知呢。
齐王用计毒辣,绍治帝擅长隐忍。
和他们比起来,瑞王简直就像是一张白纸。难怪绍治帝会愿意宠爱瑞王,皇帝这种生物总会喜欢心思单纯的傻儿子的。
在绍治帝登基后,齐王的禁足就被解开了。
太上皇也曾单独召见过齐王,但齐王从未没做过任何触及绍治帝底线的事。
齐王看得很清楚,太上皇在一步步地把他的权力让渡给新帝,绍治帝的皇位是很稳当的。
是啊,为了千古仁君、尧天舜地的美名,太上皇又怎会废帝呢?
即便太上皇抱怨新帝做得不好,齐王也不信太上皇的鬼话。
当初做皇子夺嫡时,听听父皇的鬼话打压兄弟也就罢了;如今作为宗亲,他可不能像瑞王一样强出头,得罪威权日盛的新帝。
齐王知道他们这位父皇有多无情,也能看出来太上皇这么做,不过是为了敲打新帝。
既如此,十二愿意做父皇的棋子就让他去做,他本人就不掺和这件事了。
也正是因为齐王的这份识趣儿,才让绍治帝放下憎恨,不再视齐王为仇雠,而是把齐王当做寻常兄弟对待。
相较于齐王的平安落地,瑞王的结局已经是注定的了。
在绍治帝的小账本上面,瑞王的名字上面早就被画上了一个大大叉。
待到太上皇百年之后,绍治帝必然不可能对瑞王手软。
而太上皇……
他宠爱瑞王,但他不爱重瑞王。
对于太上皇来说,只有义忠亲王是他的儿子,其他的皇子都只是他的儿臣。
做君父的,会宠爱儿臣,但不会为儿臣多考虑。太上皇当然不会为瑞王的将来多做打算了。
真正为儿女计长远的是慈爱的父亲,而皇帝这种生物,从来都不会做什么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