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璋传 第173章

作者:惊鸦 标签: 红楼梦 豪门世家 爽文 科举 朝堂之上 BG同人

  于是,在纂修官们废寝忘食的努力下,《大盛会典》终于在年前定稿,经由掌院学士宋榆与内阁列位阁老的审核后,交予造办处刊印。

  杨宗祯私下里对贾璋说,他们这部《大盛会典》修的十分严谨简练。

  尤其是典章部分,对国朝制度的分析非常到位,对两宫皇帝的赞颂也很有水平,贾璋的功劳是跑不了了。

  杨宗祯对贾璋交上来的这份作业很满意,不论是治学,还是领导纂修官们做事,贾璋都做得很不错……

  这孩子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而贾璋笑着对杨宗祯禀告道:“宋学士说他会在除夕宫宴时,代表纂修厅献上《大盛会典》,也讨个好意头。”

  杨宗祯微微一笑:“你们掌院学士做得对,大年除夕,翰林院为陛下献上这样好意头的礼物,不但他能得到陛下青眼,你们这些小翰林也沾光。”

  “不说别的,光是赏赐都要比寻常时候厚几分,说不定还能得到宫中赐下来的年礼,这可是难得的体面。”

  贾璋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我之前就想过,宋学士或是会在除夕宫宴上献书,或是会在会试时献书,毕竟这也是事半功倍的好事嘛!”

  除夕当晚,《大盛会典》呈送御前。

  太上皇和绍治帝听到宋榆的禀告后,全都露出了欣喜之色,连声说了好几个好字。

  绍治帝又宣布等到正月十六朝廷休沐结束后,就正式向天下颁布《大盛会典》。

  除此之外,太上皇和绍治帝分别赐下赏赐,从宋榆到翰林院的小检讨,赏赐人人有份,所有纂修官都没被落下。

  在宋榆口中功劳最大的许侍讲与贾璋得到的赏赐是最多的。

  除夕当天晚上,宫中内宦就奉命把贡缎、贡茶、金银、笔墨纸砚、御制四书等赏赐送到了各位纂修官家里。

  荣国府内,在贾璋领赏时,贾琏、贾琮全都与有荣焉地挺起了胸膛。

  而贾璋他在送走送赏的内宦后,抱起了玉雪可爱的贾芝:“芝哥儿瞧瞧,你喜欢什么,叔叔送你做新年礼物。”

  贾芝指着那只漂亮的白玉砚台:“三叔,芝儿想要那个。”

  贾璋自然是答应了贾芝的请求,又把其他东西分给兄弟姐妹,侄儿嫂子,让大家一起沾沾喜气儿。

  正坐在体元殿内参加宫宴的贾母与贾赦夫妇只会比在家里待着的人更高兴,当他们听到宋榆为贾璋表功时,他们几个全都露出了喜悦的目光……

  贾政倒是没像他们一样喜悦,不过他只是五品官,坐的位置也相当靠后,体元殿内也没人注意到他就是了。

  待到年假结束后的第二天,翰林院会同礼部一起呈送《大盛会典》。

  奉天殿内丹陛上摆放着太常寺布置的香案,礼部教坊司伶人演奏着中正平和的礼乐,气氛十分庄严肃穆。

  在礼部尚书与翰林院掌院学士宋榆的带领下,贾璋和许侍讲等纂修官身穿朝服,献会典于两宫帝王。

  而绍治帝和太上皇全都换上了朝服,戴上了最庄重的冕旒,在礼官的引导下来到奉天殿升殿,又在礼官的引导下宣布翰林院和礼部可以献书了。

  在文武百官的注视下,宋榆和礼部尚书带着众位纂修官进书于香案之上。

  在这之后,又要献表于两宫皇帝。

  这样露脸的好差事,自然是由许侍讲与贾璋这两位功劳最大的副总裁官来做。

  按功劳分好处,宋榆觉得自己这个上司还是很公平公正的。

  至于他更喜欢许侍讲和小贾修撰的事情,就不用和其他侍讲学士讲了。

  在献书典礼完成后,《大盛会典》正式面世了。

  因为太上皇和绍治帝对《大盛会典》与翰林院的工作都很满意,吏部给纂修厅的所有纂修官都记了最上等的考评。

  得知此事后,纂修官们全都喜气洋洋的。

  有了这一笔政绩,等到任期结束后,他们很可能得到升官的机会!

  他们这一年的辛苦总算是没白吃,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真希望自己还能遇到编纂《大盛会典》这样的好差事……

  而像许侍讲与贾璋这样功劳较大的副总裁官得到的好处就更多了。

  首先是许侍讲,因为这次编书的功劳,许侍讲获得了经筵日讲官的身份。

  以后他不但能够经常面圣,还能给皇子讲学积攒香火情。

  这样的好差事可是人人都想要的。

  贾璋只是六品的修撰,按照盛朝的潜规则,他做不了日讲官,但是他的工作内容也得到了很大的调整。

  绍治帝把他调到内阁,让他去做杨宗祯的机要中书。

  从清冷的史馆到内阁这等权要之地,在很多人眼中,贾璋这次调动与升迁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甚至还有人觉得,能去内阁那等权要之地当差,比直接升官还要好上几分呢,贾璋这次可真是靠着他修书的功劳赚翻了。

  而绍治帝把贾璋调到内阁的原因也很简单。

  杨宗祯身边的中书已经做了好几年了,按照杨宗祯的习惯,他身边的这位中书也该升官外放了。

  绍治帝希望贾璋能去杨宗祯那里好好地学一学他师祖的本事,这也算是他这个做皇帝的为国储才了。

  杨宗祯和张泰维,不就是太上皇专门为新君培养的辅政大臣吗?

  绍治帝觉得,太上皇的先进经验还是很值得学习一下的。

  除此之外,他听陆英说过,贾璋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就去内阁做过杨宗祯的临时中书,而且还做得很不错。

  把贾璋送到杨宗祯身边做事,贾璋会感谢他,杨宗祯更会感谢他。

  绍治帝就不信,杨宗祯会不想亲自教导他们杨门杰出的后辈,从而避免杨门内部发生青黄不接以至难以为继的情况……

  只需一份赏赐,就能收获两份臣子的感谢。

  绍治帝很喜欢这种惠而不费的做法。

第145章 机要中书内阁坐堂,桃花香海会试在即

  因为杨宗祯成为未来首辅已经变成板上钉钉的事, 贾璋在拜访各位阁老时也没像上一次来文渊阁做临时中书时那般被人刁难。

  无论是周东野、李汲这两位注定要走向末路的阁臣,还是原朴、张泰维这两位新贵,对贾璋的态度都还算友好。

  不过贾璋对情绪的感知很敏锐, 他能注意到李汲和张泰维都很讨厌他。

  这对眼下已经反目成仇的师徒对杨门的态度还是很一致的。

  可惜的是,他们再讨厌杨宗祯, 也改变不了绍治帝要重用杨门的事实。

  杨宗祯和贾璋还是很对绍治帝的心思的, 而且绍治帝对实学这样实用价值高的学问很感兴趣。

  杨宗祯和贾璋都是实学一门门内的翘楚, 因为这个,绍治帝也愿意高看他们一眼。

  贾璋在文渊阁的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他前世做过司礼监掌印,这辈子又来内阁做过临时中书, 工作经验本就丰富。杨宗祯与现任机要中书又都有意照顾他这个年轻人, 他的工作想不顺利都难。

  转眼间到了三月, 在会试开始前,杨宗祯的前机要中书外放江苏, 去叶士高手底下做事去了。

  贾璋也正式接任了机要中书的工作。

  自此以后, 除了去玉熙宫轮值外, 贾璋基本上都在文渊阁当差。

  列位阁臣都是日理万机的角色,自然无暇应对地下的中书、典籍、孔目、小吏,而这些人,都归机要中书领导。

  而且他还得关心杨宗祯的身体健康。

  若是做别的阁老的中书,贾璋只要把对方当做上司对待, 讨他们欢喜就行了。

  可杨宗祯被老师叶士高视作父亲,杨宗祯对他这个徒孙也是爱屋及乌。

  因为这些原因, 贾璋很尊敬师祖,也心甘情愿地想要照顾好杨宗祯这位老人家。

  在正式担任杨宗祯的机要中书后, 贾璋他不但认真当差,还对杨宗祯的饮食坐卧样样经心。

  不论谁见了他的用心后, 都是要对他竖大拇指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样的一来一往中日益亲密起来的。

  杨宗祯对贾璋好,贾璋心里都清楚;贾璋对杨宗祯的用心,也全都被杨宗祯记到了心里。

  而在休沐的时候,林如海对贾璋道:“你有凌云壮志,能入值文渊阁,跟在阁老身边参预枢务,确实是一条难得的坦途。”

  贾璋点了点头,跟在杨宗祯身边观政,他能学到很多。

  这些年来,他能在翰林院、玉熙宫内拔得头筹,也有他做临时中书时积攒下来的经验的功劳。

  师祖他老人家能得两代帝王青眼的本事是很难得的,贾璋也希望自己能从杨宗祯身上学会这样的本事。

  他虽然是重生之人,但也晓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更何况他前世不是外臣,朝中内政军机等事,他接触得不算太多。

  眼下这些东西,他都得从头学起……

  对贾璋来说,杨宗祯的为官之道是值得他认真学习参考的。

  毕竟,杨宗祯与叶士高对贾璋的期待从来都不只是一部尚书,贾璋对自己的期待也绝对不止是一部尚书。

  所以贾璋不能自满,更不能止步不前,做那让人扼腕的仲永的。

  不过贾璋没对林如海说出自己的野心。

  他看林如海对他的文渊阁之旅有些忧虑,便安慰林如海道:“姑父放心,我现在还年轻,只要照顾好阁老,跟在阁老身边多学多看就好了。”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1]。这个道理我还是知道的。”

  “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了。”

  听到贾璋的话,林如海松了一口气。

  “陛下让你去杨阁老身边,是想要你去学习政务,不是想让你立即做出什么成绩来。所以你只要多学少说,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平日里替你师父照顾好阁老,这就是你最大的孝顺。若想要功绩,等到日后在文渊阁内的任期期满后,去哪里不都能大展宏图?”

  听到林如海的叮嘱后,贾璋才搞清楚林如海在担心什么。

  原来他这姑父是担心他满腔少年意气,容易行差踏错,以至于做出什么会让人追悔莫及的事情来。

  但贾璋绝对不会犯那样的错误。

  他本就不是真正的少年郎,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斤两。

  在学到真本事、积攒到足够的名望与经验前,他绝对不会去冒险,做那些争强好胜之事。

  就像林如海说的那样,若真想要功劳,来日任期期满后,师祖不会不给他施展才华的机会。

上一篇:吹响!小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