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璋传 第255章

作者:惊鸦 标签: 红楼梦 豪门世家 爽文 科举 朝堂之上 BG同人

第216章 天下大吉金米丰收,上疏报喜编纂农书

  惜春与福安郡主之子蒋梦阳成婚, 是在中秋节假的时候。

  而在惜春回门后不久,贾族子弟再次步入科场参加科举考试。

  就连宝玉都被贾政撵去考府试了。

  贾琮考举成功一事,给贾政带来了不小的刺激。

  因此, 在今年春天,贾政就逼着宝玉备考县试。

  他亲自盯着宝玉读书, 又专门请假, 亲自押着宝玉前往宛平县县衙的考棚参加县试。

  为了儿子的前程, 宝钗、麝月和袭人全都配合贾政,劝说宝玉上进。

  宝玉耐不过老父威逼,更受不住妻妾恳求, 再看看年幼的儿子, 只得不情不愿地捡起令他万分痛恨的四书五经。

  宝玉头脑还算聪明, 在临阵磨枪的突击下,跌跌撞撞地靠过了县试。

  只可惜他荒废学业多年, 县试的名次也不高。

  倒是让贾政等人颇为扼腕, 却又无可奈何。

  而在桂花飘香之时, 贾政再次向衙门请假,亲自押送宝玉前去顺天府贡院参加府试考试。

  对宝玉来说,这件事,真可谓呜呼哀哉。

  而津海这边,贾璋却不像宝玉那样心情糟糕。

  因为金米喜人的丰收, 贾璋的心情很不错。

  在秋收时,贾璋亲自带着经略府属官, 前往经略府附属官庄,收割他们派人种植的金米。

  在经略府衙役掰下金米棒、搓好金米粒后, 贾璋命人拿秤过来,好为金米称重。

  称重结束后, 贾璋希望看到的结果出现了。

  官庄中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听到衙役的禀告后,陪同贾璋前往官庄收割金米的官员全都涨红了脸。

  他们的心情同样振奋起来。

  那可是七石啊!

  稻麦的亩产量,也不过两三石而已。

  而经略使大人推广的金米,却拥有七石的亩产量。

  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不但能养育饥寒待毙的盛朝百姓,还能给盛朝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他们都不敢想,这是多么大的政绩!

  经此一事,贾经略他必然能富贵一生了!

  而他们这些属下,也能跟着贾经略沾光。

  即便推广金米的功劳是经略使他人的,与他们没什么关系。

  可协助经略使推广金米的功劳,也足够让他们升官发财。

  一想到这件事,津海地方官员就激动起来了。

  他们没背景,没靠山,更没有惊世才具、响亮声名,本来都做好在这地界熬一辈子的打算了。

  谁能想到,陛下突然间新设津海行省,又派了经略使大人来推广金米。

  而他们,也得到了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虽说这一年来,他们工作繁忙,辛苦至极。

  可他们的辛苦并没有白费。

  若是努力工作,就能换来奖赏的话,那他们愿意天天努力当差,日日经纶世务。

  只可惜朝廷内外,都少有这样的好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称贾璋的到来与金米的政绩,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

  在收到底下人的汇报,得知官庄金米的亩产量后,贾璋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没脱水的金米,亩产量将近七石。

  那么,在晒干脱水后,金米亩产量大概就是六石出头。

  这个亩产量,与他们从茜香人那里探听到的金米产量相吻合。

  这也意味着,大盛水土是适宜金米生长的。

  贾璋担心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情况,并不会发生在金米身上上……

  这样就很好。

  在贾璋指挥佃农收割官庄的金米、统计金米的平均产量时,津海地方各府县、各卫所,津海地方官员还在统计金米的亩产量。

  听到下属的禀告后,这些地方官员不约而同地露出了惊喜之色。

  粮食高产,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多么大的政绩?

  虽然功劳和政绩都是经略使的,但他们这些下属也能搭经略使的顺风车,跟着沾光。

  这种事情,又怎能不让人心生喜悦?

  当官的高兴,老百姓也高兴。

  说句实在话,津海百姓愿意种植金米,只是为了朝廷的免税政策。

  除此之外,还有人是信任贾璋这个文曲星,想要沾贾璋这个文曲星的喜气,这才愿意捧场,种植两亩金米的。

  可在收割金米时,他们就隐隐觉得,金米的产量可能会很高。

  那些过来推广金米良种的官老爷们,好像并没有骗他们这些老百姓。

  而在称重后,这些百姓更是瞪大了双眼。

  金米的亩产量,居然足足有六石之多!

  这个产量,已经是稻麦产量的两三倍了!

  茜香国竟有这样高产的良种?

  怪不得陛下和经略使大人要发兵打茜香人呢!

  原来陛下与经略使他们,这样为他们庶民考虑……

  思及此处,已经有人跪倒在地,高呼起万岁来。

  那些爱惜民力,来到金米收割现场的地方官,全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的发生。

  所以,他们提交上去的奏疏与报告中,也全都提到了这件事。

  这就使他们的报告,看起来远比那些没有抵达金米收割现场的地方官的报告更真情实感。

  也更得绍治帝与贾璋的心意。

  而这,也意味着他们步步高升的未来。

  不过,这些都是未来的事情,现在还不用细表。

  只说贾璋在收到各府县、各卫所报上来的金米产量后,整颗心都放了下来。

  他心情愉悦地整理好金米产量的数据,写好了文辞优美的报喜奏折。

  在这之后,贾璋立即派人八百里加急,把津海的金米与报喜折子槛送京师,好向绍治帝报喜。

  他贾茂行没有辜负九州万方万兆生民,更没有辜负绍治帝这个君主的信任!

  他问心无愧。

  折子很快就被送到了京师,又一路畅通无阻地被人送到绍治帝面前。

  绍治帝看到贾璋折子上的内容后,瞬间变得喜笑颜开起来。

  津海试种金米成功了!

  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

  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

  他心中的橘枳之忧尽数消散,全都化作飞灰了。

  绍治帝不禁畅想起来,他日大盛各地都种上金米的场景。

  若每亩土地都有六石的产量,那四海内是不是就再也不会出现饿殍遍地的场景了?

  什么叫做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海升平,河清海晏,青史流芳,不世之功……

  各种美妙词汇在绍治帝脑海中翻转,引得他喜悦至极,脸上更是堆满了笑容。

  他不禁想,贾璋这个臣子,真是上天赐予大盛的文曲星啊!

  朕之肱骨,莫过如此!

  思及此处,绍治帝嘱咐陆英道:“准备两份最上等的赏赐,一份送去荣国府给贾爱卿的长辈,一份送去津海给贾爱卿本人。”

  “送去津海的那份赏赐里,记得加上一份蟒袍,一条玉带。”

  陆英惊讶地看向绍治帝。

  蟒袍这种东西,只有王公拥有穿戴的资格。

  昔年太祖高皇帝封赏东平、西宁、南安、北静四位郡王时,就曾说过“除此四王外,盛朝再无异姓王爵”的话语。

  祖宗成法不可变更,陛下不可能封贾经略为郡王。

  不是郡王,那就是国公了?

  以陆英对绍治帝的了解,陛下他大概不会亲自封贾璋为国公。

  但陛下他很有可能把封贾璋为国公的机会留给新君。

  好让新君拿国公的爵位邀买人心,换取贾璋的效忠。

  至于这份送到津海的蟒袍玉带,大概是陛下他老人家给贾经略的暗示吧?

上一篇:吹响!小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