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贾卿今年也三十岁了,看着他绯袍乌发的模样,绍治帝不禁回忆起对方登科鼎甲、打马长安的往事。
思及此处,他心思一动。
在让贾璋起来后,他问贾璋道:“爱卿的儿子启蒙了吗,书读到哪里了?”
不知道贾卿的儿子,是不是和他一样有才华,一样有能力。
若贾卿之子,能有贾卿三分之一的本事,他就不用担心后代儿孙没有人才可用了。
贾璋没想到绍治帝居然会问他菱哥儿的事情。
不过眼下贾璋也无暇细想,只得立即恭敬地回答绍治帝的问题。
“启禀陛下,犬子已经开始跟着孟允孟先生启蒙了,现在刚读完《孝经》。”
绍治帝笑着赞他:“孟允是实学名家,请他去你家坐馆,倒也合宜。我只盼着你家雏凤之音能清于老凤,到时候我朝就又多一个治世能臣了!”
贾璋连忙道:“臣很感激陛下的期待,臣一家沐浴圣皇教化,感激涕零,不知何以为报。唯有谨慎勤恳,促百姓安乐,解陛下心忧,再献上一颗忠心罢了。”
“臣平日里也是这样教导儿女的,臣不盼着他们多有能力,但却一定要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
绍治帝听了后,心情更加愉悦。
他连着说了三个好字,又对贾璋道:“忠恕二字,是孔夫子都推崇的,自然不会有错。”
“你这样教导儿辈,朕很满意。”
说完这些题外话后,绍治帝才提起了正题。
他先是问了贾璋对津海行省的后续安排,然后叮嘱贾璋道:“景尚书致仕归乡了,你是朕提名,又通过廷推的工部尚书。”
“朕让你去工部,是要让你把海漕一事理顺,再接手推广海漕、修葺河道等事宜。”
“朕相信你能把这些事情做好,你也不要辜负了朕的信任。”
听到绍治帝的话后,贾璋的神态也肃穆起来。
他俯身叩首道:“臣贾璋,谨遵陛下令旨。”
第220章 喜乐团圆爱女情深,师徒相见杨门聚会
天青日淡, 鸿雁高飞。
甫一出来,贾璋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他心中暗暗想到,鸿雁乃是吉利之鸟, 或许这是个好兆头。
刚才陛下让他推荐津海布政使、按察使与都指挥使的人选,俨然是要撤掉津海经略这一职位了。
他此前的猜测, 完全是正确的。
经略使一职,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有唐末藩镇割据的前车之鉴在, 陛下他老人家又怎么可能长期保留经略使的位置、放任地方官员坐大呢?
贾璋一边琢磨这些问题,一边走到了宫门前,在把绍治帝赐下的赏赐交到雪檀手里并吩咐雪檀收好后, 主仆二人才坐上荣府仆役刚送过来的马车回家去了。
贾璋踩着轿凳下车后, 映入他眼帘的就是荣国府门口既让他感到熟悉、又让他无比心安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与“敕造荣国府”的匾额。
除此之外, 还有家中弟兄子侄,在门口等候。
他心中一暖, 连忙走上前去。
贾琮、贾兰他们见贾璋过来, 同样趋步上前, 连忙向贾璋问安行礼。
贾璋笑着拉住他们的手,让他们不要多礼,又与贾琮他们说了几句话。
在这之后,贾璋才被兄弟子侄们簇拥着,走进了荣国府的大门。
按照规矩, 贾璋得先把绍治帝升他为工部尚书的旨意供奉在荣禧堂。
所以,贾璋、贾琮他们这些人的第一站, 就是荣国府的正房荣禧堂。
来到荣禧堂后,只见护送黛玉母子三人回府的黄柏已经带着旨意等在荣禧堂门口了。
见贾璋他们过来, 黄柏立刻迎上前来,将把手中的玉轴织金锦绣旨意转交给贾璋。
“三爷, 圣旨在这里。”
贾璋双手接过黄柏手中的旨意,亲自将之供奉到荣禧堂内。
然后,他又与家中兄弟子侄们一起在荣禧堂内供了两炷清香。
做完这些事情后,他们才离开荣禧堂,前往荣庆堂那边,前去给各位长辈请安。
此时荣庆堂内,贾母与贾赦夫妇正在跟黛玉母子三人闲话家常。
他们谈论的事情,无非是黛玉他们一家四口这四年在津海的经历。
所有事情,都只不过是家常小事罢了。
但因为阔别经年,长辈们对他们一家四口的事情很关心。
即便是黛玉和贾璋在经略府官邸里种树养鱼,葵姐儿学说话学走路这些小事,他们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不过,若仔细观察的话,就能看到贾母与贾赦夫妇的眼角都红了。
就在贾璋面见绍治帝时,黛玉他们母子三人回到了荣国府。
在放好行李后,黛玉带着两个孩子来荣庆堂请安。
见到他们后,贾母与贾赦夫妇全都喜极而泣。
贾母搂着黛玉叫玉儿,又让人拿水晶眼镜来,她要好好看看她们玉姐儿的模样。
而贾赦夫妇在受了儿媳与孙子、孙女的礼后,连忙抱起了菱哥儿和葵姐儿,很是亲香了一番。
他们都很喜爱,也很思念自己的孙辈。
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隔辈亲?
而当贾璋被贾琮他们簇拥着进来,当丫鬟们喊“三爷回来了”,当贾母与贾赦夫妇见到向他们磕头问安的贾璋时,贾母他们三个好不容易止住的泪水再一次翻涌到眼边。
璋哥儿他终于回家了……
这件事让他们感到万分喜悦,也让他们忍不住流下喜悦激动的泪水。
其实,贾璋在外放津海经略前也曾去外地办过差。
他去金陵抄过家,还去茜香国出过使、打过仗,并不是没有过离京的经历。
但这些差事都是短期行程,最多也不过耗费三五个月辰光。
在那些时候,贾母他们即便惦念贾璋,却也有限。
但这次贾璋外放津海,就与出京办差时大不相同了。
一来,贾璋这回并不是孤身一人离开京都的。
他是拖家带口地前往津海,不但自己走了,还带走了黛玉和菱哥儿。
在津海期间,他们小夫妇又生了一个小姑娘,他们这些长辈见都没见过。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能不惦念呢?
二来,贾璋这回离京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贾璋一走就是四年,除了进京述职时短暂团聚过外,这四年里,他们基本上就没见过面了。
虽说两边经常有书信交流,可冷冰冰的文字,哪里比得过活生生的人呢?
所以,贾母他们这些长辈会有这样的反应很正常,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儿。
而在接风宴上,贾璋眼尖地看到了隐藏在父亲、母亲发髻里的白发,更是注意到了祖母愈发严重的眼花与耳背。
他心里面,忽然生出了几分酸楚之意来。
岁月无情,易催人老。
父亲、母亲渐渐老迈,祖母她老人家更是苍老得厉害。
贾璋想到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他当初太年轻,看到这句话时感触不深。
阔别经年,想起这句话时,他却心神一颤。
他垂下眸子,心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得好好孝敬、陪伴父亲、母亲与祖母了。
否则,他真怕自己有朝一日生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意,更害怕自己再也没有弥补的资格与机会了。
夜半时分,贾璋和黛玉好生在提前打扫、粉刷、修葺好的鹤鸣苑里休息了一晚。
待到翌日清晨,他们一家四口吃过早饭后,换了大衣裳前往落英巷林府探望林如海。
与贾赦他们一样,林如海看起来也老了不少。
他也长白头发了。
不过他身体很健康,甚至比年轻时还要康健许多。
毕竟,他这些年在京中做礼部侍郎,生活顺遂,心情轻松。
在这种条件下,他的身体自然要硬朗许多。
黛玉见父亲身体康健、气色上佳,才放下了心里悬着的石头。
与此同时,林如海看着黛玉莹润的面色,一颗心也放到了肚子里。
大概是因为他在扬州做官时,早就有过与女儿分别的经历,早就习惯了离别,所以这次黛玉离京,他虽然有些不适应,但情绪还算稳定。
而且,抛去自己的思念不提,林如海还是很为女儿跟着贾璋去津海赴任一事感到高兴的。
贾母这个外祖母对黛玉再好,也是玉儿头顶上的太婆婆。
更何况,除了贾母外,玉儿头顶上还有邢夫人这个亲婆婆。
就算贾茂行他把玉儿保护得很好,玉儿也需晨昏定省,虽说不是很辛苦,但也繁冗得厉害。
能跟着璋哥儿赴任,出去松散两年,总是一件好事。
至于他自己的思念与不习惯,本就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只有玉儿过得好,过得轻松,过得幸福,林如海才会感到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