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鸦
在处理完工部衙门的公务后,贾璋走到窗边呼吸清新空气。
他用叉竿支好窗户,然后站在窗前, 看外面夹杂风片的雨丝掠过琉璃青瓦,看雨丝从檐角落下, 化作一片玉幕珠帘。
欣赏着宁和静谧的雨景, 听着细雨淅淅沥沥的声音, 贾璋只觉现世安稳。
就在他的思绪从雅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转到通俗的“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时, 正堂吏员领班曹平捧着黑漆螺钿莲花纹捧盘走了过来。
而在捧盘上面, 放着一把雕刻着寒江垂钓图的雨过天青汝窑瓷壶, 以及一只天青色的、小巧玲珑的汝窑茶盏。
他躬身站在贾璋右后方,恭声道:“部堂, 茶已经晾好了。”
贾璋循声回头, 见到曹平后, 他接过温热宜人的汝窑茶盏。
在喝下一口西湖龙井后,他对曹平道:“曹平,你泡茶的手艺见涨,这很不错。”
听到贾璋的夸奖后,曹平脸上瞬间挂上了灿烂的笑容。
“能得部堂大人的喜欢, 是这西湖龙井的福气。”
贾璋没接曹平的话。
但他脸上带着笑意,显然是对曹平感到满意的。
曹平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心里十分欢喜极了。
就在他思索要怎样做, 才能更讨贾璋的欢喜时,已经凭借军功升任御马监提督太监的黄宏来到了工部正堂。
听人通传黄宏来了, 贾璋放下了手中汝窑茶盏,又让吩咐曹平收拾桌案。
在这之后, 他前往工部正堂的会客厅迎接黄宏。
两人互相见礼后,贾璋问起了黄宏的来意。
黄宏笑着回答道:“尚书大人,陛下有口谕,要召你前往乾清宫奏对。”
贾璋心里思量着,绍治帝八成已经看到他那本有关治河之事的折子了。
若非如此,陛下也不会派黄宏过来召他去乾清宫。
思及此处,贾璋在领旨后,专门回到衙房里,拿了一本由细竹纸装订的册子。
把用细竹纸装订的册子装进袖袋里面后,贾璋才与黄宏一起离开工部正堂,前往乾清宫而去。
来到乾清宫的抄手游廊后,为贾璋和黄宏打伞的吏目和太监将他们手中的十八骨红罗伞收了起来。
本人则撤到抄手游廊末端,站在那里束手等待。
而黄宏则带着贾璋走进乾清宫偏殿,在理正衣冠后,才来到乾清宫书房面见绍治帝。
在行礼问安后,绍治帝才问起了贾璋奏折中提到的“束水冲沙”法。
贾璋恭声答复道:“启禀陛下,内河会产生淤堵的情况,主要还是因为河水中泥沙过多。”
“若只修堤坝、水库来防洪,终究只是治标之法,不是治本之方。”
“臣在奏折中提到的束水冲沙法,就是在大河两岸因地制宜,布置遥堤、缕堤、格堤、月堤配合运用,如此既能防备水患,又能积蓄清水,冲击河道内的泥沙。”
“双管齐下,才是根治河道淤堵与洪水泛滥的良方。”
“臣在津海,就曾按照这个方法治理海河。在修筑夹岸河堤后,海河河身渐深。自此之后,水不盈坝,堤不被冲[1],真有奇效。”
“正因如此,臣才拟本向陛下禀告此事。恳请陛下能允许工部按照束水冲沙的方法治理黄淮痼疾,以正河道之利!”
说完这些话后,贾璋趋步上前,把袖袋中装着的细竹纸册呈递给绍治帝。
“具体详情,皆在册中,臣恳请陛下御览!”
听到贾璋禀奏的话后,绍治帝接过了贾璋呈递过来的纸册。
他翻开细竹纸册的墨蓝色封皮,就看到了贾璋熟悉的飘逸字迹。
在这之后,绍治帝一行行、一页页地看下去。
看到最后一页时,绍治帝心里,已经对贾璋的提议点头了。
因为贾璋在这本细竹纸册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束水冲沙法的原理,还详细地讲述了他治理海河的经过、细节与耗银。
身为统治九州万方的皇帝,绍治帝对国家事务还是有着最基本的判断的。
他能看出来,贾璋这套治河的办法非常可行,绝非纸上谈兵的策论。
绍治帝对此感到很欣慰。
一方面,绍治帝很欣慰黄淮痼疾得到了一张治病的良方。
有贾璋治理海河的先例在,绍治帝心里对黄淮事务已经有了一个准数了。
即便束水冲沙的法子不能药到病除,也能极大程度地缓解黄河淤堵的情况。
若是能够一举成功,令黄淮安澜,那更是有益于黄河两岸黎庶的功业。
对这件事,绍治帝自然是欣慰的。
另一方面,绍治帝欣慰的事情,是贾璋的敏锐与勤奋。
如果贾璋不勤奋、不敏锐,那在过去的四年里,贾璋完全可以躺在推广金米良种与兴发海漕的功劳簿上面睡大觉。
即便如此,绍治帝同样不会否认贾璋的功劳。
但贾璋他并没有那样做。
人皆有怠惰之心,贾璋也不是例外。
但是,贾璋会在短暂的休息后,压下自己的怠惰之心。
然后鼓舞斗志,重新奋勇向前。
而不是让那怠惰之心肆意作祟。
毕竟,贾璋读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读过“时光容易把人抛”,对此很有感慨。
他明白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道理,自然就不会选择浪费时间,更不会选择荒芜事业。
他可不想等到自己须发尽白后,才暗自嗟叹、后悔年轻时错误的选择。
“朕看了你这册子,你这法子确实不错。”
“你折子里面提过的潘先生,现在还在津海吗?”
“若他还在津海,朕想让他走博学鸿词科,进京任学士,也好奏对御前,为国效力。”
贾璋听到这话后,心想,他编造隐居高人潘先生出来,一是为他摇身一变、变成治河名家一事找到一个合理的缘由。
二是因为他不想把潘尚书几十年治河才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安到自己头上,做那欺世盗名之事。
但这位潘先生,终究是虚构的。
在大盛的土地上,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
贾璋他总不能回到大明,把潘季驯抓来给绍治帝吧?
所以,面对绍治帝的询问,贾璋只得露出一副伤心难过的表情出来。
然后对绍治帝禀告:“潘先生他身体不好,在臣归京前已经去世了。”
“臣按照他的遗言,把他葬在了隐居的山里。”
“先生无福,竟不能面见圣明天子,这可真是莫大的遗憾。”
即便绍治帝没让贾璋做工部尚书,贾璋在离开津海后,依旧要上书给绍治帝,建议绍治帝用束水冲沙法治理河道。
为了防止有人问自己潘先生在哪里,贾璋早就带着心腹,悄悄儿地在津海郊外的深山老林里面建造了一处假墓出来。
问就是业已驾鹤了,如此才一了百了、天衣无缝。
所以即便绍治帝问贾璋,贾璋心里,也没有一星半点儿慌乱的情绪。
而绍治帝在见到贾璋的悲伤神情、听到贾璋的解释后,果然不疑有他。
他心里,倒颇有些怅然之意。
乡野有奇才,他却不得见,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呢?
毕竟,绍治帝与魏武帝一样爱惜人才,也是读过《短歌行》并且颇有感触的。
他把册子递给身边侍立的陆英,让陆英把这册子还给贾璋。
然后对贾璋道:“把这册子拿去给你师祖看,待你师祖看过后,就拿到大朝会上廷议吧。”
贾璋接过细竹纸册后,伏惟稽首道:“臣谨遵陛下旨意。”
绍治帝都没有反对贾璋治河之策的意思,杨宗祯就更加不会反驳贾璋的治河之策了。
在问过贾璋,采用束水冲沙法会不会出岔子,影响现在的大好局面,并得到不会有任何影响的答案后,杨宗祯就对贾璋的方案点头了。
反正每年修理堤防、为黄河清淤都要花上不少银两。
贾璋的束水充沙法不用单独修建太多堤坝,虽然修改提防、以水攻沙需要一笔单独的开支,但这笔开支并不算太多。
以朝廷现在的财力,完全有供给这笔开支的余力。
而一旦成功,黄淮不淤堵,黄淮沿岸的黎庶生民就不用蒙受洪灾的威胁了。
这是一项极大的善政,杨宗祯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
皇帝与首辅都赞成的善政,在内阁处,就几乎不会有任何阻力了。
而在廷议的时候,听到贾璋解释束水冲沙法的好处与此法的开支预算后,其他五部尚书与大小九卿也投了赞成票。
一心国事的,在听到贾璋的解释后,自然不会继续反对他的政策。
而那些心中存着权术的人,看到皇帝和内阁都赞同了贾璋的提案后,也不会去唱反调。
自己的师相都不反对贾茂行的治河之法,他们跳出来是要作甚?
难道是要另立门户吗?
他们才不会做那种蠢事,让朝廷上下看他们的笑话。
在廷议结束后,盛朝工部治河之事,正式开启了新的篇章。
身为工部尚书,河槽大权全都系于贾璋一人身上。
他心里很清楚,想做好治河大事,就要做事认真,任何小事都轻忽不得。
于是,他本人不但居中运筹帷幄,还会出外差,深入工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