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第100章

作者:近日光 标签: 清穿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轻松 BG同人

  *

  未央宫,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听到神迹如此夸赞自己,“我刘恒何德何能,我怎配。”

  刘恒向来自省,作为帝王,他总觉的自己做的不够好。

  刘恒身边的臣子早就习惯了他家陛下如此自谦,不管刘恒做的多好,他总觉的自己做的还不够,还不好。

  “后世皇帝,唐太宗。”刘恒自省后,再次注意到神迹方才一直说的唐太宗李世民。

  朝堂更替,历史宛如车轮滚滚前进,谁也阻挡不了,刘恒只希望大汉能够长久一些,如此他才对得起列祖列宗。

  刘恒不是没有雄心壮志,但想让大汉长久下去,休养生息是必然的。

  先祖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他要守好才是。

  *

  隋。

  昨日才出现的神迹,今日又出现,杨坚强打着精神看向神迹。

  听神迹说后世小儿的偶像是汉文帝刘恒,杨坚心里有一丝失落。

  他记得神迹之前说过,自己的谥号也是隋文帝,都有一个文字。

  杨坚自认为自己的功绩比汉文帝要大一些,当然,杨坚也认为汉文帝是千古明君。

  正因为如此,他也想如同汉文帝一样被后世追捧。

  后世小儿虽以汉文帝为榜样,

  【方才说了题外话,咱们言归正传,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在文治上的功劳。

  首先,唐太宗深知民以食为天,百姓们最基本也是最淳朴的愿望就是吃饱,只有吃饱了才有能力去干别的事情。

  唐太宗李世民制定了以粮食为民生之基,为治国之基,

  真是刻在咱们祖祖辈辈骨子的种田。】

  乐瑶放出小动画来,这次是农民伯伯的小卡通,只见农民伯伯拿着锄头,一下一下的锄地。

  俗话说得好,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虽然乐瑶体会不了古人对粮食的渴望,但乐瑶知道饿的滋味真不好受。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特别注重农业,但是他也重视商业,两碗水端平不偏科,和大宋重商轻农的政策不一样,唐朝的商业咱们后面再说,先说农业。】

  乐瑶在自己笔记本上写了个商,然后画圈,放在后面再说。

  “神迹又提咱们大宋,果真咱们就是各朝各代的反面例子。”赵匡美边说边写,丝毫不耽误。

  被赵匡美连续怼了这么多天,赵匡胤觉的自己心里素质好了很多,瞧,他心口都不闷了。

  【为了发展农业,李世民鼓励开荒,并给开荒的农民们奖励,减免他们的赋税,如此增加百姓种地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提倡科学种植,合适的季节种植合适的作物。

  要知道古代可没有塑料大棚,都是看节气种田,在不合适的季节种粮食,不但无所收获,还会浪费人力物力。

  皇帝开始带头,从官员到百姓都十分重视春耕时节。】

  卡通的农民伯伯又出现了,方才是刨土,这次是浇水。

  【在这举个例子看看唐太宗李世民对春耕时节是多么重视,多以身作则。

  太子李承乾的成年冠礼,按算的日子应该在二月份举行,最为吉利。

  但是二月份正是春耕时节,李世民怎么会为了太子的加冠礼而耽误农忙。

  李世民到加冠礼什么时候都可以举起,但是民生却耽误不得,于是李承乾的加冠礼被推迟。】

  听到自己的加冠礼因为民生被推迟了,李承乾心里仿佛被堵住了似的。

  他还小,没有他阿耶的度量,李承乾觉的自己的加冠礼只有一次,春耕则年年有,为何自己就得让着。

  李承乾低头,不敢让他家阿耶看到他如此模样,否则又要教导他为君者要造福百姓,什么百姓是水,君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承乾真是听了太多次了…

  *

  宋

  “唐太宗真是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哎呀呀,太子李承乾,皇兄,李承乾是不是那个废太子?”赵匡美问赵匡胤,他忽然有点想不起来了,赵匡胤点头。

  “看看人家大唐,废就废没用的太子,咱大宋那么多没用的昏君,怎么就没一个人废了他们。”赵匡美叹气。

  虽然他三叔没点名说谁,但是赵德昭总觉得心口有点闷。

  【唐朝沿用了前面朝代的均田制,并加以改进,如此之前被忽略的弱势群体。

  虽然之前也有朝代给他们分田,但是他们根本无力耕种,一方面耕田荒废,一方面弱势群体仍旧弱势,没得半点改善。

  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李世民下令,地方上的官员必须帮助他们来完成耕种任务。

  地分给他们,为了就是让弱势群体也有粮食吃,且根据田的不同,纳税自然也不同。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大大提高了百姓种田的积极性。】

  【有田自然要有水了,李世民在位期间兴修水利,修建的数量共计二十多个。

  这二十多个水利项目,自李世民登基,前前后后已经修建了二十多年。】

  杨坚想起之前神迹所说,他儿子杨广修运河只用几个月,后世唐朝皇帝竟用了二十多年。

  杨坚叹气,但心里还是向着杨广,起码修运河是对的。

第93章

  【除此之外, 唐太宗李世民还沿用隋朝的义仓制度,所谓家里有粮,心底不慌。

  丰年的时候丰收,自然要为灾年的时候做准备, 义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

  义仓制度算的上最早的粮食储备的雏形, 可见古人的智慧。】

  听到神迹提到自己的义仓制度, 杨坚带着一丝丝骄傲, 后朝小儿竟然还在沿用自己的制度,这说明自己是多么英明。

  想到这里, 杨坚不由的叹气,后世小儿还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为何他家的血脉就不能。

  明明也开凿运河,明明也去征战扩土,明明…

  越想, 杨坚越觉得其实他儿杨广做的不差, 只要节俭一些, 只要步子不要脉的那么大, 说不定隋朝不会二代而亡。

  杨坚的思路再一次偏了,“宣太子回朝。”

  杨坚下旨, 让被贬去修长城的杨广回来。

  已经磨炼了三年, 想必他这个儿子已经知道民间疾苦, 且有神迹在前, 大隋的命运定会改变!

  杨广没想到, 三年之前因为神迹他被罢黜流放,三年之后他再次因为神迹, 再次归来。

  这一次,他不演了, 直接夺取,权利只有在自己手上才最牢固。

  至于什么民间疾苦,他都记着,当年落井下石之人,一个都别想善终!

  杨坚再次看向神迹,等着神迹讲述他得义仓制度,为天下百姓的义仓制度。

  【杨坚】:朕的义仓!

  【杨坚】:朕的义仓!

  【杨坚】:朕的义仓!

  看天幕上忽然出现杨坚的发言,李世民不禁眉头一皱,同样是文帝,李世民推崇汉文帝,对隋文帝却…

  看见杨坚的发言,乐瑶决定先对比一下隋唐的义仓之策,二者名字一样,却大有不同。

  【虽然说是隋唐的义仓制度,但是唐和隋的制度却不尽相同。

  隋朝的义仓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是不知怎么就变味了,本来就是为了赈济灾民的义仓,灾年的时候却不开仓不说,还加大了百姓的负担。

  不管是丰年还是灾年,百姓都必须上交粮食,眼见着义仓越来越满,隋文帝真的做到了家里有粮,只是他不慌而已。

  隋文帝的功劳咱不否定,他算的上一位好皇帝,但在义仓之策上,不得不说,把守财奴表现的淋漓尽致。】

  乐瑶放出小动画,一排高高的义仓,在义仓的大门口有一把大大的锁。

  然后一个皇帝小人走过来,头上几个大字,“不能开!”

  守财奴三字直击杨坚心口,他勤俭节约,一生为民,守财?他守什么财了?他不是为了后世子孙攒的么?

  再说义仓本来就是给隋朝军队准备的,没有军队保护,王朝怎会稳固。

  【赵匡胤】:义仓的粮食到底有多少,够吃五六十年?

  这个问题赵匡胤一直想知道,今日正好找神迹求问。

  【主播觉的有些夸张,毕竟真放五六十年,也不能吃了。

  但是隋朝义仓的粮食绝对不少,当年李密起义,开放洛口的粮食,据说过来领米的百姓多哒百万口,百姓去洛水淘米,毒把洛水的水给淘白了。】

  “隋炀帝真能败家,比咱们大宋还能败家。”赵匡美感叹,人真是不能比烂,方才和唐朝别的时候,觉的大宋一无是处。

  如今和隋一比,好似也还行。

  【对于隋文帝的如此义仓制度,唐太宗李世民也点评过,隋朝灾年,灾民遍地,食不果腹,但隋文帝却不开义仓,明明义仓的粮食够所有灾民吃。

  舍本逐末,留有那么多粮食不给百姓,只为留给后代,最后不还是被隋炀帝给败光。

  在李世民看来,粮食够吃就行,义仓制度本来就是为了让百姓安稳的渡过灾年,而不是为了给后世子孙留有什么。

  后世子孙若是贤良,根本不需要上一代给他留什么,后世子孙若是德行缺失,留再多也没用,隋炀帝杨广就是最好的例子。】

  “儿子谨记。”一旁的李承乾听的认真,神迹讲的生动,比李世民给他安排的两个师傅讲的浅显易懂的多。

  之前他只知自家阿耶看不上隋文帝,如今他才知道为何看看不上。

  李世民欣慰的眼神看向李承乾,作为自己的长子,李世民对李承乾相当的严苛,从小就教他作一位有德行的皇子。

  但和历史上不同,李世民如今还没给李承乾加封太子。

  【杨坚】:后世小儿用朕之策,还瞧不起朕?

上一篇:主席小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