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日光
不知不觉,李承乾眼中有泪光。
“大哥, 你怎么还哭上了,难不成是触景生情,又勾起了之前不好的回忆?”李泰特意给李承乾挖坑。
李承乾专心致志的看向神迹,压根不搭理李泰。
【若是光看史书上这一段,明武宗朱厚照的确算的上奇葩,这哪里是一个皇帝该有的行径,分明像个耍赖的小孩。
可是谁会无缘无故的叛逆呢,咱们来看看这荒唐行为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因为明孝宗朱佑樘事情的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地可种,但明朝的税收却半点没减,加上频繁的天灾,这些无地可种的自耕农沦落成了流民。
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正德年最大的农民起义,刘六刘七起义。】
*
永乐年
“这烂摊子够大的,还有农民起义。”朱高煦有点心疼朱厚照,前面又是国库空虚又是边防破防,有百万流民也就罢了,竟然还爆发了农民起义。
朱高炽又叹了一口气,他特别庆幸自己死的早,若是当年他成功把京都再次迁回南京…
朱高炽不敢想文官集团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怕不是大明早就亡了。
【朱高炽】:幸好我死的早。
【路人甲】:李隆基就没朱高炽这运气
粉丝路人甲跟着弹幕吐了个槽。
【赵匡胤】:的确,没有明朝的运气。
李世民看着天幕中再次被提及的李隆基,他特别想知道后朝子孙到底做了什么事,为什么大家都想让他早死?
*
弘治年
听到因为自己的昏政又爆发了农民起义,朱佑樘对朱厚照愈发愧疚。
自己的惹的祸,最后收拾烂摊子的却是自己的儿子。
“儿子,爹对不起你。”朱佑樘不知说了多少次对不起。
“爹,你没有对不起我。”朱厚照颇为无奈,他真不知道怎么安抚他爹这脆弱的心。
不知怎么,朱佑樘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发到天幕上,成了“朱佑樘对不起朱厚照”
【朱棣】:你对不起的是天下百姓。
看着先祖对自己的评价,朱佑樘再次觉的自己是千古罪人,是个昏君。
然后朱佑樘情绪再次崩溃,眼看又要哭。
朱厚照心里默默叹气,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责任。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很大的起义,和成化年明宪宗朱见深那会的农民起义差的远。
但架不住大明的京营军队太拉跨,早就由军队变成了京城施工大队。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横亘北方数省,眼看就要兵临首都,直取朱厚照首级。
要说明武宗朱厚照有一点点惨,前人造孽后人遭殃。
眼看京营的军队毫无抵御能力,最后朱厚照听兵部侍郎陆完建议,调遣边境的军队来镇压此次起义。
但是边防军队轻易是不能调遣的,此举算是开了先河。】
“不调遣也不行吧,难道等着被活捉。”赵匡美觉得朱厚照干没错,“大哥,这小子做的对不对?你造过反有经验。”
赵匡胤……
【正因为朱厚照的这个决定,才平定了此次农民起义。
这次叛乱也让朱厚照认识到大明的军事体制必须要改变,不若这次起义能挺住,下一次呢?
朱厚照可不是按照套路出牌的人,他绝对不坐以待毙。
于是便有了营边军互调之策,将部分京营的军队调到边境,从而磨炼他们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同时让部分的边境军队调到京都,巩固京城的防御。】
听到此处,朱佑樘摸了一把眼泪,赶紧把神迹所述记下来,一边记一边不忘夸奖他的儿子,“你如何想出来的,此策甚好,甚好。”
朱厚照看见他爹又哭又认真的样子,反倒让他觉得眼前的爹比之前那个只会听之任之的爹好很多。
终于像是一个有思想的帝王了。
他爹,成长了。
【怎么看都是良策,但是此举却遭到了朝堂大臣的反对 ,以内阁大臣为首。
内阁大臣李东阳给出的理由是,京城的军队武力太差,若是调度到边境恐怕是无法抵御蒙古外敌。
而边境的军队长期以来打打杀杀,难以约束,若把他们调度到京城,定会扰乱京城的治安。
于是内阁众臣拒绝起草调度的文书。】
天幕中出现卡通大臣,只见他们把手上的毛笔往地上一摔,头上几个大字,“拒绝起草”
【赵匡美】:不写就不写,直接执行便是!听他们的干嘛!
赵匡美向天幕那几个蹦跶的臣子,特别想把他们拽下来,直接踩在脚底。
此时的赵匡美真是看不惯这群文人的小人得志的样子,起义的时候不见他们有多大本事,如今起义被平定了,他们又跳出来蹦跶了,什么东西!
朱高煦和赵匡美一样激动,甚至更激动。
“他娘的!你们还敢威胁,不写就不写!谁还不会写字!小子,你自己写!!”朱高煦被气的不轻。
乐瑶看到粉丝反应如此激动,她这才发现自己之前好像没有解释过明朝的内阁制度。
【他们不写可不行,皇帝的决策可越不开内阁制度。
在这里,咱们先简单的说一下明朝哦的内阁制度,以便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他们为何如此豪横。
首先,内阁制度由明太宗朱棣创建,本意是就是给皇帝出谋划策,永乐年间,内阁还不是权利机关,不分管任何人。
但是到了明仁宗朱高炽事情,内阁的权利逐步加大,内阁的臣子除了是内阁成员外,还担任其他职位 。】
朱棣不由的看向朱高炽。
“儿子已知文官集团弊端,定不会重蹈覆辙。”朱高炽虔诚悔改,听后世子孙都成了文官集团的傀儡,他若再向着文臣他就是傻子。
【但是明仁宗朱高炽时期,政务还是由皇帝掌控,权利并不在内阁手上。
当然 ,这也和朱高炽只当了十个月皇帝有关,若他活的久一点,就不好说了。】
“大哥,你真会死,短命也是优点。”朱高煦发自内心的感叹,毫无恶意,甚至是夸奖。
朱高炽……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内阁的权利再次增大,他们虽没有决策权,但是有了票拟权。
所谓的票拟权,是内阁大臣可以看奏章,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至于同意不同意就在于皇帝。
对了,为了监督内阁,明宣宗朱瞻基还开了个坏头,开始让官宦参与进来。】
朱高炽又看向朱瞻基,他发现很多明朝的弊端都是从他们两父子开始的,且他的儿子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孩儿也知道错了。”朱瞻基认错认的干脆利落。
【然后就是大家熟悉的土木堡之变,武将几乎团灭,朱叫门二次登基后,又弄死了于谦一干忠臣。
内阁的权利再次被提升,到了成化年间已经形成了可于皇权对抗的实力,特别又经过弘治年间的放纵,内阁的权利进一步加大。
理论上皇帝是不能越过内阁发指令,皇帝只有同意不同意的权利,若内阁不起草文书,皇帝就没办法。
可是叛逆的明武宗朱厚照偏偏不管,你不是不写么,行,那就越过内阁和兵部直接下令。
此举可是惹恼了众臣,皇帝不但越过内阁,还敢越过兵部?!】
叛逆!
天幕上出现红色大字。
此时朱棣的注意点落在“还敢越过兵部”这句话上,作为皇帝,兵权本就集中在自己手上,什么叫做“敢”?
【秦始皇嬴政】:兵部的权利如此大?
一直认识听讲的嬴政难得发言,对于明朝的制度,神迹没有系统的讲 。
如今好不容易到了相关话题,秦始皇嬴政听的十分仔细,他吸取后朝的教训,努力改良出最好的制度体系。
【路人甲】:那可是相当的大,文臣集团的兵部,皇帝算老几。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第173章
【秦始皇嬴政】:兵部, 文官?
【汉武帝刘彻】:文官执掌兵部?
【唐太宗李世民】:文官执掌兵部?
看粉丝们提问,乐瑶就简单说说明朝的兵部,讲真,不了解历史之前, 看到兵部自然联想到武将, 谁能想到担任兵部尚书的都是文臣。
【明朝的兵部和唐朝的不一样, 唐朝的兵部侍郎和兵部尚书都是久经沙场的将臣, 比如赫赫有名的大将李靖。
而明朝执掌兵部却是文臣,这个制度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在这就不得不提一嘴明朝的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是由武将集团掌管,兵部是由文臣集团掌管,两者相互制约,以防一方做大。
在明初期五军都督府的权利还是高于六部,虽然没有调兵之权, 但是他们有统兵权。
除此之外, 五军都督府还负责军户的管理、各地军队的训练和管理以及各地将领的升迁。】
秦始皇嬴政继续认真的记笔记, 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后朝的制度。
对于后朝后宫那些事, 比如朱见深喜欢大他十七岁的万贵妃,朱佑樘的一生一世一双人, 秦始皇嬴政真是丝毫不感兴趣。
【但随着内阁权利的提高, 属于文官集团的兵部权利自然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