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日光
唐肃宗李亨满脸无奈,他就知道事情不会那么顺利,这又出什么岔子了?
难不成自己又听信了哪个宦官的话?
唉……唐肃宗李亨深深叹了一口气,他等着挨太宗李世民的骂。
此时的唐肃宗李亨不再怀疑神迹是假的,毕竟自己的心声都在上面,李豫和李倓再有本事也做不到这种程度。
【这次这个变数属于不可抗力,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两人一前一后的驾崩了。
要说唐肃宗李亨死的也是够憋屈的,大唐第一个被吓死的皇帝。】
唐肃宗!!!
第217章
死就算了, 还是被吓死的?!
唐肃宗李亨相当无语,他堂堂一帝王怎么被吓死的?被谁给吓死的?!
【唐肃宗李亨到底是被吓死的还是气死的,到目前为止还是有争议的。
公元762年,在位仅仅七年的唐肃宗李亨病重, 接连几个月都无法上朝。】
七年?!
唐肃宗李亨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短命, 就当当了七年皇帝便驾崩了。
且, 在位七年连个安史之乱都没有平定, 就收复了一个长安……
唐肃宗李亨忽然觉得自己这个皇帝不当也罢,后世还不知怎么骂自己无能, 自己定被归为昏君一列。
【唐肃宗李亨病危,皇宫内部开始蠢蠢欲动,权利争斗战正式拉开帷幕。
张皇后与李辅国原本是同谋,但后期二人闹僵,张氏不满李辅国大权在握, 她想夺了宦官李辅国的权。
于是张氏趁着唐肃宗病危, 想扶持越王李系为帝, 越王李系随即挑选出一些身强力壮的太监, 准备对太子还有李辅国下手。
不料此事却被李辅国得知,于是他直接名为保护的监禁了太子李豫。】
李倓看着躺在血泊中的李辅国, 忽然觉得就让他就这么死了太便宜他了。
【随后李辅国又以太子之名让禁军到宫里去捉拿反贼越王和他的手下, 并把他们压入大牢。
张皇后眼看自己的计谋败露, 为了保命她跑到唐肃宗的寝宫避难。
但张氏万万没想到此时的李辅国根本不把唐肃宗李亨放在眼里, 他直接带然来到唐肃宗李亨的寝宫, 让张皇后出来。
张氏吓的不敢出去,她哀求病重的唐肃宗李亨救救他, 不等唐肃宗开口,李辅国就直接冲入宫中将张皇后托拽出去。
吓的唐肃宗寝宫的宫人逃窜, 压根没人管病重的唐肃宗,当晚,被惊吓的唐肃宗李亨病情加重,死于病榻之上,如此荒唐。】
“如此荒唐,着实荒唐。”唐肃宗李亨喃喃道,死的这叫一个窝囊。
方才唐肃宗还觉的自家儿子当着自己面一剑杀死那个佞臣乃是胆大妄为、意图造反之举。
如今唐肃宗李亨觉的李倓杀的对,这样的佞臣早该死了。
唐肃宗长长叹了一口气,太宗说的对,自己这样的人的确不配为帝,自己压根就没那个本事力挽狂澜,光复大唐。
唐肃宗李亨看向自己两个儿子,他有点纠结,到底是把皇位传给太子李豫还是三皇子李倓?
太子一直表现的不错,但三皇子李倓却有小太宗之称 。
唐肃宗李亨的眼神在两个儿子间来回摇摆,拿不定主意。
【唐肃宗李亨驾崩后,李辅国拥护太子李豫登基,而李辅国自认为自己拥护新君有功,加上他在朝堂的势力本就庞大,于是更加目中无人。
他甚至对唐代宗李豫道,你就好好待在宫里,外面的大事都由他负责。】
天幕中出现卡通李辅国,头上几个大字,“听我的!都听我的!”
【面对如此嚣张的李辅国,即便唐代宗李豫想重用郭子仪也不可,谁让李辅国和程元振忌惮郭子仪呢。
无奈之下,唐代宗李豫只能先向李辅国妥协,罢免了郭子仪。】
听到这,李豫握紧了拳头,虽然他知道自己这是权宜之计,但仍旧恼怒自己的软弱。
【随后唐代宗李豫通过离间宦官李辅国和宦官程元振,利用宦官程元振来打败李辅国。
怎么说呢,这方法虽然好用,但颇有刚离虎口又进狼窝的感觉。
程元振不负所望,打败了李辅国,而唐代宗李豫也投桃报李,封程元振为骠骑大将军、邠国公,让他统领禁军。】
“送走一个又来一个,大唐的皇帝还不如咱们大明的奇葩帝王。”朱高煦感叹。
“当下的无奈之举罢了。”朱瞻基读过唐史,对这段历史很了解,他知道唐代宗接手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
【762年十月,就是佞臣李辅国死的当月,唐代宗李豫决定对叛军史朝义发起进攻,平定战乱。
本来他想让大将郭子仪率军,无奈程元振不同意,而大将李光弼正率兵南下平定叛乱。
最后唐代宗让仆固怀恩担任主帅,而仆固怀恩也没让唐代宗失望,十万叛军被歼灭六万,史朝义的主力军全军覆没……】
恢宏又悲呛的音乐响起,天幕上的画卷缓缓展开,铺满了整个大唐的天空。
大唐王朝的所有人都看向天幕,包括众叛军。
【就如同大明的靖难之役,虽然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损伤却是大唐的国力。
满目疮痍,意义何在?
这场内斗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但是遭殃的却是百姓。
回纥军南下,趁火打劫,把洛阳城扫荡一空,却无人阻拦。
763年吐蕃一举进攻长安,各地藩镇去打不肯如京,任由吐蕃把长安洗劫一空,屠杀百姓,甚至吐蕃还扶持了傀儡皇帝。
所以,这场内斗的意义何在?】
乐瑶的情绪有点激动,虽然安史之乱平定了,但是对大唐却是致命的打击,盛唐不再,此后的大唐只是一个王朝而已。
一声叹息后,大唐上空的天幕消失,叛军和唐军们听着天幕的质问,久久不能回神,所以,这场内斗的意义何在?
【方才情绪激动,话题扯的有点远了,不过既然说道这,咱们就继续把唐代宗的事情讲完。
要说历史上对唐代宗的评价亦是两极分化,有人说他是中兴之主,也有人说他是庸君,咱们具体来看看他的功绩与罪过。
首先,平定了安史之乱是他最大功绩,且他还特别仁慈,对李怀仙、薛嵩、田承嗣等叛军头目既往不咎,还给他们封赏,安抚人心。
所谓斩草不除根,终酿成大祸。】
“这个小畜生也不行,竟然还放任叛军,朕就不会如此。”李隆基又开始贬低自己的孙子。
但不管他说什么,众臣都没反应,他们此时满心都是小太宗李倓,太宗皇帝转世的明君。
听到这,李豫松开握紧的拳头,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他看向自己的三弟李倓。
论果决,他不如自己的三弟,乱世之下需要一位果断的君主,而不是一位仁慈退让的君主。
【唐代宗对叛军仁慈,但对自己人却仁慈不起来。
平定了安史之乱后,对于立下功劳的大将们,唐代宗开始忌惮,他怕手握兵权的大将会引发第二次安史之乱。
因此他不敢重用他们,反而重用宦官程元振。
手握大权的程元振开始陷害安史之乱中有功劳的大将。
例如在安史之乱中战功卓著的节度使来镇,被程元振诬陷从而被贬为县尉,且最终被赐死。
同样,节度使李怀让也被程元振诬陷,最后自杀身亡。
大将李光弼则被程元振诬陷,心凉后再不入朝。
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唐代宗利用太监的确打压了功臣,但导致吐蕃大军大举入侵大唐时,节度使和朝堂离心。
对朝堂忠心的大将皆被铲除,而那些被加官进爵的叛军自然不会出征救驾,他们巴不得唐代宗死。
幸好还有大将郭子仪,不然大唐当真又要再覆灭一次。】
李豫不敢置信自己登基后竟会如此昏庸,明明他最厌恶的就是宦官,万万没想到自己最终走上了他爹的不归路。
【但是唐代宗之后做了补救错事,他下令赐死了宦官程元振。
随后又用计谋杀死了手握兵权的宦官鱼朝恩,并重用大将郭子仪 ,重视中央军。
但前期的种子已经埋下,终不是唐代宗一朝能解决的。】
“儿臣恳请让太子之位于三弟李倓。”李豫下定决心。
还未等李倓拒绝,唐肃宗李亨点点头,“正好,朕今日也将皇位传给太子李倓。”
李倓!!!
第218章
摇身变成太上皇的唐肃宗感觉特别轻松, 果真自己不适合担此重任。
本来唐肃宗李亨就是被众人赶鸭子上架才登基的。
“臣等恭迎皇上。”李豫带头跪拜新君。
众臣随之跪拜新君,这可能是史上最快的登基大典。
其实自打神迹出现,并给李倓冠以“小太宗”的名号,李倓已然没有退路, 要么就登基要么就死。
试想一下, 若继续按照历史的轨迹仍旧是太子李豫登基, 那被神迹指定的皇帝李倓必定是对李豫最大的威胁, 被上天选定的帝王。
若李豫狠下心来解决李倓这个威胁,那就和手刃老祖宗没什么区别, 虽然李倓不是唐太宗,但已经被众人当做唐太宗转世 。
如此朝堂必定会风波再起,不仁不孝的帽子会扣到李豫头上。
若李豫重兄弟情义不对李倓动手。
那定会有臣子站队,毕竟李倓被认定是太宗转世,李世民又是大明的白月光, 是众臣的向往和信仰。
但凡李豫有一点做的不好, 必定会有人想拉他下马, 如此朝堂还是动荡。
总之, 太子李豫只要登基,面临的便是进退两难的境遇。
最好的选择就是直接把皇位让给李倓, 如今大唐最缺的就是凝聚力, 而太宗李世民就是李唐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