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日光
“为何会爆发安史之乱。”武则天耐着心性又问了一遍。
李旦摇头,“儿臣不知。”
“你不知,那天下谁应知!”武则天直接给了李旦一巴掌。
“说,为何。”武则天再次强硬的问道,她希望这一巴掌能把李旦打醒。
*
唐太宗,唐
听到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唐太宗李世民神情变的无比严肃。
唐太宗李世民不会去怪罪后世子孙,毕竟怪罪没有任何意义,不如从自己这里找出弊端。
“对于军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坏,你们有什么想法。”李世民提问自己的三位皇子。
李治正在义愤填膺,不想他家父皇却忽然提问,李治想不明白,这时候他家父皇怎么还有心思提问,不该怒斥那个小畜生么!
但是李承乾和李泰却明白他家父皇的心思,毕竟这两人都是接受过储君教育的人,想法还是比七岁的李治要开拓一些。
就算骂死那个败家子李隆基又如何,亦是改变不了唐朝衰败的事实。
“土地兼并和。”李承乾和李泰二人异口同声回答道。
第306章
【除了大唐军事实力大大削弱, 咱们再来看看唐代宗李豫面对什么样的内患。
唐代宗李豫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重用宦官,似乎只要和宦官扯上关系便是昏庸之君,就如同明朝的明武宗朱厚照还有明熹宗朱由校。
但是结合当朝的形式分析,咱们就会发现这些帝王的无可奈何。
今天咱们继续换位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看唐代宗李豫为何要重用宦官。】
*
唐睿宗, 唐殿
“皇帝, 你认为重用宦官可否是昏君。”武则天继续问李旦。
被武则天打了的李旦脑子清醒了不少, 不敢再回一句儿臣不知。
“儿子觉的……”李旦有些犹豫,“审时度势, 有时重用宦官也是无奈之举。”
“就像神迹之前所述,母后重用酷吏一般,不过是为了稳住朝堂的手段罢了。”李旦说一句,脸颊就刺痛一分,看得出武则天这一巴掌打的不轻。
武则天听李旦的回答后, 没再说什么, 而是转头看向神迹。
李旦见自家母后没在说什么, 心里松了一口气, 背后出了一身的汗。
李旦觉的做皇帝太难了,重用宦官被骂重要外戚被骂, 重要酷吏也被骂, 重要权臣还是被骂。
那到底怎么做才不能被骂?太难, 真是太难了……
李旦越发不想做这个皇帝, 他没想到当皇帝会有如此大的压力, 大事小事全要自己抉择。
李旦都不敢想,若是没有自己母后, 自己该如何处理那些朝政,李旦特别庆幸当年自家父皇没有对他家母后做什么。
【首先, 重用宦官的源头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潘多拉的盒子正式被打开。
而在唐肃宗李亨时期,官宦进一步被重用,他下放军权给宦官李辅国,并且派遣官宦李辅国和宦官程元振等人到前线监军,干涉将领。
因此,在唐代宗上任之前,宦官已经掌握了很大的权利,宦官之乱已经突现。】
天幕中,唐玄宗李隆基的卡通形象出现,只见他手里拿着一颗火种放在了地上。
随后唐肃宗李亨手里拿着柴火放在了火种上面,火种一下变成了火焰。
最后唐代宗李豫到了跟前,面对眼前的熊熊烈火,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双手,头上几个大字,“怎么灭火?”
*
宋
“我怎么突然有点同情唐代宗李豫了。”赵匡美道,仔细想想所有的乱摊子真是前人留下的,不是李豫自己挖的坑。
【并且,唐代宗李豫能够顺利登基,还是宦官李辅国占有头功。
且在唐代宗李豫登基之初,宦官李辅国的确手握大权,不但掌握兵权还把控朝政,地方上很多官员都依附于宦官李辅国。
说白了,刚登基的唐代宗李豫不过是李辅国扶持的傀儡皇帝罢了。
若他一上台就开始对付李辅国,可想而知后果如何。】
天幕中再次出现手无寸铁的皇帝李豫,他身前站的是手握兵权的宦官李辅国。
*
宋
“这开局,感觉比明末还要难。”赵匡美感叹道,他之前一直觉的唐代宗昏庸,如今看来倒是他带着偏见。
他能从手中无权到慢慢掌权,已经不容易了。
【至于后来唐代宗李豫为何要用宦官对付宦官,咱们还从当时的大唐的所处的政治环境来看。
经过安史之乱后,大唐朝堂处于文臣羸弱但是武将又不听朝堂管束。
在这种情况下,手握兵权的宦官已然是唐代宗李豫最好的选择。
他重用的第二个宦官程元振本是宦官李辅国的心腹,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掌握着神射手部队,用宦官治宦官,唐代宗李豫以最快的速度除掉了李辅国。】
*
唐太宗,唐殿
听到唐代宗李豫用宦官治宦官,唐太宗李世民没有怒斥李豫,反倒觉的心酸。
偌大的朝堂,竟无人可用…晚唐的悲哀不过如此。
“藩镇割据。”唐太宗李世民再次提到这四个字,他清楚的记得神迹之前说过唐亡于藩镇割据。
“宣群臣进殿。”唐太宗李世民召集大臣,他准备让群臣一同观看神迹,以寻良策避免后世之乱。
【唐代宗李豫重用的这第二个宦官便是程元振。
这个程元振有多混蛋想必大家都知道,广德元年(763)吐蕃二十万大军攻打长安,但是宦官程元振却瞒报军情,导致军机延误,长安再次被攻破,唐代宗李豫弃城而逃。
并且在此之前,宦官程元振还陷害忠臣,陷害名单中最为著名是大将来瑱。
但是就这样一个奸臣,唐代宗李豫对他却一再仁慈,只是流放却不赐死。】
*
武周
“三郎,你觉的为何唐代宗李豫不赐死宦官程元振。”武则天问跪在地上的李隆基。
李隆基知道自家皇祖母这是给自己机会,因此不再掩饰锋芒,只有让他家祖母知道自己真的有才能,方能保命。
自打自家父皇被立为太子,且武氏一族全部被灭,李隆基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虽然自家父皇没和自己透露神迹之言,但是自己一个已经被过继的皇子突然又被过继回来,李隆基自小聪慧,自然知道意味着什么。
“因为此宦官是唐代宗李豫的爪牙罢了,自古以来,宦官之能依附于皇权,即便再厉害的宦官也无法篡权。”李隆基分析。
在李隆基心中,宦官可比那些大臣可靠的多。
武则天听着李隆基自信满满的言路,竟是笑了,好一个自信的儿郎。
但是武则天的笑声却戛然而止,“那朕问你,作为皇帝最忌讳的是什么。”
李隆基有些慌了,他自认为自己方才说的半分没错,但是却得来他家皇祖母如此反应,到底为何。
“孙儿认为是懦弱无能。”李隆基道。
“不,狂妄自负。”武则天道,“越是有能力的君主,就越忌讳狂妄自负。”
“因为这样的君主总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力缆狂澜。”武则天道。
李隆基听自家皇祖母之言,心口仿佛被什么重重捶打一番,他陷入了沉思。
【为何被新旧唐书高度评价的唐代宗李豫会如此糊涂呢?
咱们从宦官程元振诬陷大将来瑱一事来分析分析,为何唐代宗李豫不杀奸臣程元振。
提到大将来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乱后大唐藩镇格局的现象。
而唐代宗李豫被后人诟病也是因为他后期放任大唐内部藩镇格局,为后世大唐埋下了隐患。
话题再回到大将来瑱,从大将来瑱之死,咱们正好看看唐代宗李豫早期对藩镇割据的态度。】
【路人甲】:一个冷知识,唐代宗李豫早期不支持藩镇割据。
路人甲提前透剧,他特别喜欢听乐瑶不同角度的分析,而不是网络上的大众言论。
【首先,咱绝不否认大将来瑱对大唐的功劳,此次分析只是站在唐代宗李豫的视角看待功臣来瑱。
根据《旧唐书》记载,肃宗上元三年(762年),唐肃宗李亨便下令让大将来瑱来长安,但是大将来瑱却想待在襄州。
为此大将来瑱便暗示他的手下向唐肃宗李豫上书,请求让他留在襄阳。
从帝王的角度,特别是还在经历安史之乱,君臣极其缺乏信任的前提下,大将来瑱此举颇有藩镇割据的意味。】
*
蜀
“国家如此动荡,他们君臣竟然还不一心,唉。”阿斗叹气,同时又庆幸自己生于蜀国。
*
唐睿宗,唐殿
唐睿宗李旦极其认真的听着,就怕自家母后会忽然提问自己。
武则天目光睿利的看向神迹,认真的听神迹的一字一词,同时脑海中不断的思考如何能让大唐避免后世之乱。
【《旧唐书》记载,淮西节度使王仲昇向唐肃宗李亨进谏,说大将来瑱布恩惠收买人心,不能留任。
然后在申州之战中,淮西节度使王仲昇与叛军作战被困,来瑱近在襄州却见死不救。
随后,大将来瑱手下的行军司马裴奰告发来瑱,于是唐肃宗李亨起了要大将来瑱升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