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近日光
并且在永泰元年,宦官骆奉仙又被唐代宗李豫提拔为军容使,掌管内兵。
明显,唐代宗李豫所作所为是分官宦鱼朝恩的兵权。
《全唐文》中记载,神策军的粮草和木炭等刚需并不是掌握在鱼朝恩手中,反而是掌握在朝臣手中,唐代宗李豫此举明显制约了神策军,毕竟军队是离不开物资的
所以一代宦官鱼朝恩之死,真是的唐代宗李豫的临时起意么?】
【阿斗】:所以唐代宗李豫一直在提防鱼朝恩!他不是从开始就盘算着从他手中夺权吧!!
阿斗惊呼,若真是这般,唐代宗李豫还真不是昏庸之君,从重用官宦那天起就想着怎么制衡他的权利。
“倒是我小看了他。”阿斗觉得自己应该改改自己这性子,遇事多想想。
*
武周
看到阿斗的发言,李旦沉默了,这一刻他觉的自己的智谋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宦官鱼朝恩之事咱们就分析到这,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在灭官宦鱼朝恩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另外一个大臣,宰相元载。
唐代宗李豫一共在位十七年,元载却担任了十五年的宰相。
但众所周知,宰相元载并不是一位良臣,他本就依附于宦官李辅国,再除掉了官宦鱼朝恩后便开始在朝中作威作福。
这样一个人,为何唐代宗李豫能忍他十五年呢?】
*
宋
“说来奇怪,唐代宗李豫为何一个接一个的任用奸臣。”赵匡美想不明白,你说他是个昏君吧,但是他做得决策都是对的。
你说他是明君吧,他接二连三的任用佞臣,虽然最后都铲除了。
“说到底,还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不敢信任武将。”赵德芳分析。
“有道理,就和…”赵匡美看向赵匡胤,“您说对不对,大哥。”
即便赵匡美没说完,赵匡胤也知道赵匡美说完的话。
自己黄袍加身后,的确忌惮武将,但那是之前的自己,如今的自己已然不会这般投鼠忌器。
【在宰相元载在位期间,唐代宗李豫先后重用了宰相元载提拔的刘晏、杨炎等人
大臣刘晏可谓是唐朝后期的经济能手,他先后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有关经济类的职位。
咱们简单看看大臣刘晏的功绩。
第一,在治理漕运方面。
根据《旧唐书》记载,因为安史之乱导致运输不通常,也就是运输费高,如此导致大唐的米价斗至一千,禁军和百姓都买不起粮食。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晏根据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响应的建造不同的船只。
长江的船只运送到扬州,黄河的船只无奈送到渭口,渭水的船只运送到太仓,并且在各地段之间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如此合理规划路径。
根据《新唐书·刘晏传》记载,刘晏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还训练漕卒。
这么一通操作下来,江淮便往长安一下输送了四十万旦粮食,解决了粮食的问题。】
听到大臣刘晏,唐代宗刘豫的目光终于有了神采,心中的闷墩似乎少了一些。
他记下了刘晏的名字。
*
蜀
“听了这么久,大唐终于出了一个能干的大臣。”阿斗为唐朝松了一口气,神迹接连讲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佞臣反臣,听的阿斗心口发闷。
*
秦
秦始皇嬴政这边也难得拿出唐卷,开始记录唐朝相关政策。
前面神迹全部讲述的唐朝之乱以及唐朝内部的权利纷争与制衡,基本没提什么大唐的政策。
不过秦始皇嬴政也理解,光是内忧外患已经让唐朝皇帝应接不暇。
【第二,改革了盐政。
盐有多重要咱们在这就不重复了,在刘晏之前,唐代宗李豫实行的是盐的贩卖权归于朝堂,设立了很多盐官,并且盐的价格提高了几倍。
虽然此举在短期内增加了朝堂的收入,但是官员增多,腐败也随之而来,最后倒霉的是老百姓。
刘晏则将原来朝堂收盐、朝堂运盐、朝堂卖盐的模式改成朝堂收盐、商户贩盐、商户卖盐。
朝堂便成了中间商,赚钱差价,并在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并在盐铁转运站。
但是若盐商故意抬高价格,朝堂也会出手,把低价收到的盐直接卖给百姓。
如此百姓、商人还有朝堂都获得了利益,只有贪官的收入减少,实现了三赢。
根据《盐铁论》改革了盐政后,大唐的税收增加很多。】
“好。”唐代宗李豫难得眉头舒展开,这正是他需要的人才。
如今大唐经过安史之乱,不但军力匮乏,国库也无余银,唐代宗李豫太需要刘晏这样的人才了!
*
汉
这已经不是汉武帝第一次听盐政,如今汉朝的盐还是民间自由买卖。
“盐政。”汉武帝刘彻喃喃道。
【第三,知人善用,培养人才
刘晏上任后,大将的认用新人,并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巡查,及时的掌握各地的物价,不会再出现特别大的价差。
比如哪里的物价低,他便让人收购,哪里的物价高,便把低价收的东西卖出去。
朝堂赚钱的同时,又实行了宏观调控,稳定了物价。
大唐的经济走上了正轨,朝堂的财收入也从四百万增加到千余万。】
天幕中下了钱币雨~~
唐代宗则现在下面哈哈大笑。
【阿斗】:那管宰相元载什么事?
阿斗提问,这不都是刘晏的功劳么?
第313章
【总体来说, 刘晏实行这些政策的时候,宰相元载并没有多加干涉。
除了刘晏外,宰相元载还推举了理财能手杨炎。
在宰相元载当政的十五年,虽然他他弄权和贪婪, 但是大唐局势的确在一点一点变好。】
【赵匡美】:当时要重用李泌不是更好?
赵匡美想不明白, 李豫看起来是有政治头脑的, 也不是不会识人, 为何放着李泌这种能臣不用而用元载呢?!
*
唐代宗,唐殿
看到神迹问自己为何不用李泌, 唐代宗李豫不由叹气,不是他不想用而是李泌不肯为相。
唐代宗李豫本想请李泌为相来制衡元载的权利,但是李泌却辞相,虽没有归隐,但是不肯立于朝堂之上。
唐代宗李豫想不明白为何李泌不愿为相。
【唐代宗李豫】:李泌为何不愿为相。
唐代宗李豫的心声以弹幕的形式出现在天幕上。
【阿斗】:李泌是谁?
见到众粉丝的话题一下到了大臣李泌, 乐瑶就顺着粉丝的话题说一说大唐后期难得的忠臣李泌。
【既然话题讲到到, 咱们就顺便说说历经四朝的白衣宰相李泌。
李泌在唐玄宗时期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辅佐东宫太子。
可惜因为杨国忠谗言, 唐玄宗李隆基不再重要,并将李泌遣送湖北。】
*
武周
“杨国忠, 这个佞臣又是谁?!”李旦听到杨国忠的名字, 情绪一下激动起来。
“杀了一个佞臣又如何。”武则天看向李隆基, “若君主不明辨是非, 只要听自己话的佞臣, 佞臣只会源源不断。”
“孙儿明白。”李隆基道,相比刚听神迹之时, 李隆基变的谦逊不少,看的出他把武则天的教训都听到心里去。
起码当下是听进去了。
唐朝的忧患不在这些佞臣, 而是藩镇割据的节度使。
【等到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李泌再次出山,此次他辅佐太子李亨。
李泌为了平定叛乱殚精竭虑、筹谋划策,为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是李泌保住了日后唐代宗李豫的太子之位。
可惜,李辅国和元载的嫉妒,加上李泌与唐肃宗的政解不和,又无法劝解而选择退隐。
李泌认为在安史之乱后期,唐军已经占有优势,应该集中力量直导叛军的老巢,断了他们的退路,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叛乱。
但是唐肃宗李亨却一心要收复两京,最后在收复河北,如此让叛军得以机会长期盘踞于河北,为后面的藩镇割据埋下巨大的隐患。
李泌主动请辞后,离开了李泌的辅佐,唐肃宗开始晚年昏庸,并让李辅国把控了朝政。】
听神迹所述,李豫感叹李泌之才,若当初就信任李泌,大唐江山是不是就不至于如此。
但是世间没有卖后悔药的,如今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
李豫再次叹气,谈到信任二字,何其容易又何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