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月有衣
“陛下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若陛下是昏君,华夏就没有明君了。”
能怎么办呢?
夸呗。
“不是还有秦二这样的圣皇吗?”
这是没听够,还得夸。
“秦二承袭陛下的制度,陛下是明君,她才是明君。”
韩信觉得似乎学到了些什么,但又似乎什么都没学到。
【秦二的坟都建在能望见始皇帝陵的地方,她怎么可能认为“巨人”是昏君?】
【开个玩笑啦,在没有推行节葬的时期,厚葬当然是正常的。】
【楼上的网友们说得都对,不过骊山帝陵的馈赠不止是推行节葬。】
【还有帝陵守军魂!】
【没错,还有帝陵守军魂。】
帝陵,守军魂?
秦将秦卒都茫然地看着天幕。
这五个字不难理解,但正是因为能够理解所以无法理解。
从古至今只有军队守护君王。
哪有君王守护军队的道理?
【秦历15年新安城祭之后,秦二在骊山为二十余万被坑杀的秦卒立碑。】
【秦二每年去骊山祭祀先祖时都会拜祭这块纪念碑。】
【后来又令人将这二十余万秦卒的姓名刻在石碑上,共计刻下二十一块万名碑。】
【给大家看近景照(不是我拍的,现在不是祭祀月,我只能拍到远景)。】
刻有“新安城阵亡秦卒纪念碑”的石碑后方,整齐排布着三行七列共计二十一块石碑。
后面的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刻着小字。
字迹太小,以至于看不清究竟刻着些什么。
每块石碑前方都堆放着各色鲜花,似乎与肃穆的陵园格格不入,又似乎分外融洽。
望着天幕的秦人眼眶酸胀。
却不知为何酸胀。
骊山的刑徒中有性情豪放者突然笑道:“吾之姓名或在其上?”
却没有得到其他人的回应。
这名刑徒也收敛了笑容,静静望着天幕上的石碑。
第40章
【只是一张照片而已, 居然给我看哭了。】
【我有幸去军魂陵园拜祭过一次,这些花中或许有我献的一束,只能说现场比照片更感人, 所有人都自发肃静。】
【去年我家都去了。女儿平时特别闹腾, 刚进入陵园她就安静了, 连哭都是不发声的。】
【祭祀月的陵园开放三十日, 每日有十万名额可预约, 共计三百万的名额我从来就没抢到过,你居然能抢到家庭套票?】
【我也没抢到过票,每次至少几亿人抢票,300万张哪够。】
【秦二定祭祀月的目的是让大秦后世君王重视陵园,为什么发展到现在变成只有祭祀月才开放陵园?这太不合理了。】
【数百年延续下来的规矩哪有那么好改。】
嬴云曼心情急转直下。
她太了解自己。
以至于仅仅通过文字, 她就能看到另一个自己无法释怀的愧疚。
只能说庆幸天幕的出现,让她不至于到那时才醒悟。
………
几亿人都想去陵园祭拜?
时过月余,许多秦人都知道亿是怎样的量级。
每到祭祀月, 都有三百万后人主动前往陵园祭拜, 那些花束是后人献给秦卒的?
这是为什么?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
抢掠百姓是军队的普遍行为,屠杀也不罕见, 无论哪朝哪国。
能对百姓秋毫无犯的军队少之又少, 能让百姓自发去祭拜的陌生军卒……没有。
一个也没有。
就连骊山的刑徒都不能理解。
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余万, 如今除了他们的亲属,还有谁会去祭奠他们?
【因为其他时间要留给新入陵军魂的葬礼, 还有家属的祭拜吧。】
【……这倒是。】
【秦二建造军魂陵园的初衷应该是对二十余万被坑杀秦卒的愧疚。】
【后来她又把为秦战死后无人祭祀、或家属不介意节葬的秦卒葬在这里。】
【当时秦二就安排守护帝陵的军队驻守在此日常扫墓, 每到祭祀月还会前来祭拜。但因为节葬, 也就是完全不安排陪葬品的缘故,不介意节葬的家属并不多。】
【可见厚葬有多深入人心。】
骊山是帝陵所在。
秦二把“纪念碑”放在骊山, 嬴政就已经感到不满。
她还敢把秦卒也埋在骊山?
她还命守护帝陵的军队每日去给秦卒扫墓?
在祖龙的冷眼中,嬴云曼只得感慨有得必有失。
能量果然是守恒的。
她提前被点醒,避开了八百万秦人消亡于战火。
但她在祖龙死后干的那些大逆不道的事,也提前被祖龙知道了。
为什么非要选在骊山?
还有比把阵亡士卒葬在帝陵旁边更显重视的地方吗?
另外古时候出门一趟不容易,放在一起祭拜可以省很多事。
以上理由都不能拿出来说。
“陛下,儿臣认为,为秦战死的秦卒,到了另一个世界也依旧是大秦最忠诚的士卒。”
若不是清楚秦二半点不相信鬼神,那简陋的合葬墓就是最好的证据。
嬴政都要相信她这种狡辩了。
不过即便是狡辩,嬴政也觉得此话有理。
………
秦卒对秦二的忠心又多一分。
若无后代祭祀,即便战死也还有安身之地。
再想到数百年后,即便改朝换代也这个地方依旧拜祭不绝。
这……节葬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连蒙恬这种世家出身的将军,都在考虑身后事是寄望于家族后人,还是托付给军魂陵园。
太子要禁厚葬已成定局。
连韩信都是节葬,其他人即便封王也不可能得到厚葬。
封王、自领一郡、再入陵园……
蒙恬已然越发偏向后一个选择。
只是“为国战死”……
蒙恬不是怕死,而是将领身死往往意味着战败。
【但军队本就是秦二时期文化程度最高、也最愿意接受新思想的地方。】
【秦历18年大秦重新一统,秦二在骊山阅兵,有许多将士向指导员反应希望战死后葬入陵园,不必顾虑家属的意见。】
【待在自家坟里,一年到头子孙就祭奠几次,来个天灾人祸或过个几代那可就没人管了,真不如葬陵园。】
【假如死后真有灵魂,那也是葬在陵园更好啊,身边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葬在老家——好家伙,一群没见过面脾气还不知道怎么样的列祖列宗。】
【人家还得把你当孙子训。】
【真·孙子。】
【如果不是有挚爱合葬,或是更想留在家人身边,去陵园确实更好。】
【所以秦二修改规定,将士的意愿高于家属的意愿,如果想葬在陵园可提前登记意向。】
许多秦卒都被说得心动了。
尤其是没娶妻和家庭不睦的军卒。
列祖列宗可以用来尊敬,但若是在死后的世界,他们肯定更愿意与同袍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