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最爱冰萄
【面对嫁不出去的窘境,她怡然自得,不惧外界诋毁,但偶尔,王贞仪也会感到孤独。
有一种独行人世间,天下无知己的孤单寂寞感。】
只见天幕中,王贞仪生活在封建礼教的凝视下,来自外界的种种声音使她不得不开始遵从旧时女子的规范。
写出了作品,她不敢轻易给别人看或发表,无人能与她一起探讨学术,验证书中的真理。
“同样是人,八经和各种书籍……难道仅仅是为男性准备的吗?”王贞仪失落道。
见状,乾隆嗤笑出声:“不然呢,女子读什么书,乖乖嫁人相夫教子才是正理。”
“明明只要嫁人就有了依靠,偏偏爱去追求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和坤一言难尽地瞥向乾隆,皇上这话说的,女子也是人,怎能苛求她们不动一点心思。
权势如他也会将财务交给善理财的夫人打理。
皇上抓得太紧了,不懂一张一弛的道理。
乾隆抬起下巴:“依爱卿所见如何?”
和坤变脸比翻书还快,严肃以对:“万岁爷说的极是!守内言不出,雌伏男人才是贤淑女子该做的。王氏行事,太过离经叛道。”
天幕
继续播放:【随着时间推移,就在王贞仪以为她要去做尼姑的时候,月老显灵了。】
明媚的秋阳下,身穿月白色长袍的男子与王贞仪的视线对上,不自觉地向她微笑起来。
“在下詹枚,宣城人士,敢问姑娘的姓名?”
【詹枚是宣城的一位穷苦生员,虽然家境贫寒,但性格豁达,很能欣赏王贞仪的才华。】
【不久,二人喜结良缘。】
【成婚后,王贞仪分心于家务事,少有笔墨作品,詹枚深知妻子的才华,为她感到惋惜,说:“何不将你的所有书稿编辑成文集发表呢?”
于是在丈夫的热情支持下,王贞仪写成了《德风亭初集》十四卷,文集内容是她最擅长的数学与天文,贯穿中西,论述周详而严谨。】
王母望着面容俊朗的詹枚,喜不自胜:“詹枚,詹枚,其形端庄,其意深远,含稳重笃信之质,又有谦谦君子之风,好名字啊!”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闺女的未来夫君比隔壁的陈家儿子俊多了,还是个有功名在身的秀才!
王静姝也忍不住道:“姨妈,我明日就让人去宣城打听一下妹夫....咳,詹生家中有几口人家,做什么营生。”
唯一脸不红心不跳的可能只有王贞仪,不同于家人的激动情绪,她皱了皱眉:“分心于家务事.....”意思是她婚后没时间研究学问了?这怎么行。
宣城,儒雅的男子眸光微闪,从洋洋洒洒的文字间窥见作者敏锐的思绪,他将来的妻子竟是这样一位奇女子吗。
【尽管夫妻恩爱,但贫困的生活日渐压垮了王贞仪的肩膀,嘉庆二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疟疾使王贞仪的生命轨迹永远定格了二十九岁。
数年后,詹枚亦随她而去,二人未留下子女。
王贞仪用一生探寻星空,就像她所仰望的流星一样绚烂,短暂,却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2016年,国际上出版了一本备受瞩目的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书中收录了王贞仪的故事,她的名字与居里夫人同列。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不朽的名字。
她是放射化学和放射物理学的先驱者,被誉为“镭的母亲”,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是女性科学家中唯一得此殊荣者。】
【近现代学者蒋国榜曾为《德风亭集》作跋说:“德卿于书,无所不窥,工诗古人辞,尤精天算,贯通中西,自古才女如谢道蕴、左芬之属能为诗矣,未闻其能文章,曹大家续汉史矣,宋宣文传周官矣,未闻其通天算。德卿以一人兼之,可不谓彤管之杓魁青闺之收并乎?”
王贞仪学贯中西、思想先进,把短暂的青春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热爱的科学事业,以清朝最出色的女科学家之名为世人所铭记,鼓励了现代诸多女性。
正如明珠无法蒙尘,功绩无法冠上他人姓名,她的身影与居里夫人一样立于世界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诺贝尔奖!化学和物理双重领域!
人们睁大了眼睛。
屠呦呦女士发明了拯救亿万人的青蒿素药物,才获得一项诺贝尔医学奖,这位居里夫人到底有多厉害才能获得两项诺贝尔啊!
不过,他们华夏儿女的成就也不比对方逊色!
人们注视着王贞仪画像上的女科学家称号,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宋朝。
年老的面孔焕发生气,李清照的身体像是重新注入了力量。
“才藻非女子事?大谬不然!”
孙家小女子不愿拜她为师,跟随她读书习字,背后总有千千万万个女子愿意。
她们渴望知识的滋养,渴望打破伦理加诸于她们身上的束缚,即使现在没有任何人能理解她,那又何妨?她可以像王贞仪一样,书写下保留自己思想的诗书篇章,流传至后世,总会有同路人继承她的思想,荡起双桨。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借助狂风的力量,让她的小船乘风破浪,粉碎世间一切阻碍吧!
清朝。
王母猛地摇头,不行,姓詹的穷鬼一个,女儿嫁过去才几年就活活累死了。
绝不能嫁!
见王贞仪看得认真,王母心惊胆颤:“仪儿别看了,男子长得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
“娘,你想什么乱七八糟的呢。”王贞仪哭笑不得:“我什么时候说我在看詹枚了。”
她凝视的一直都是她自己。
王母尴尬:“那.....你对詹秀才是怎么想的?”
毕竟按照原来的轨迹,王贞仪会嫁给詹枚,而且小夫妻俩有共同语言,她看上去挺喜欢对方。
王贞仪轻轻摇头:“我知晓了未来,就一定要过重复的人生吗?”
婚后写下的《德风文集》,她现在就能动笔,不仅是写文集,她还能借助她因天幕传扬的名气办私塾,收女弟子读书,扩大社会影响,为国家栽培更多的科学人才。
西方科技发展得飞快,他们已经落后一大截,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
王贞仪目光炯炯道:“娘,女儿想学习居里夫人,做清朝的科学先驱,教学生、造大炮,打得侵略者再不敢犯我国家领土。”
王母哑然。
她默然看着王贞仪,忽然意识到,对面是与她血脉相连的女儿,也是后人传颂的启明星。
仪儿才华出众,勇敢的思想使她得到后人推崇,而她一厢情愿,从未站在过王贞仪的角度去思考。
王母深吸一口气,眼角有些发酸:“好,去做吧,娘支持你。”
她是一位合格的母亲,不能拦着女儿进步。
【从春秋时期的墨子,东汉的张衡,到南北朝的祖冲之,再到唐朝的僧一行,清朝的王贞仪.....
他们仰望星空,漫漫求索,为人类飞跃地球开拓出一条坚实前路。】
诸天遍地,一颗接一颗标注着人名的星辰亮了起来,耀眼的光芒,照亮茫茫黑夜。
【这就是......
人类群星闪耀时。】
第82章 墨家与发明篇30探月工程——“嫦娥……
漫天星辰在夜空连接出美丽的奇观,时间都仿佛因此停顿。
人们对天空中的星星已经司空见惯,望着夜空中闪亮的明星,这一次却有不同的感受。
星辰不止是星辰,更是千百年后,后代子孙纪念他们的心意,银河闪烁,浪漫不死,华夏儿女始终记得先辈为他们做过的一切。
想到这里,他们心里涌现出一股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真美啊。”
汤若望感慨道,他出生德国,以耶稣会传教士的身份来中国传教,历经明末清初两个朝代,传播了众多西方科学知识,现今奉康熙之命掌管钦天监。
想想自己能看见天幕,别的外国人都看不见,他却是个例外。
说明什么?
他在天女的眼中,已经是半个中国人了!
汤若望十分骄傲,能被这样伟大而美丽的国家的神明认可,他注视着夜空中闪亮的明星们,决定要再多翻译些西方优秀的科学书籍 ,为中国科学事业添砖加瓦。
说不定有朝一日,他的名字也能出现在一颗星辰上呢?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样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样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
神秘的宇宙是人们永恒的探索主题。
千百年来,世界人们一直渴望解开宇宙的奥秘,梦想着踏上更广袤的疆域,征服浩瀚的星辰大海。
从古老的嫦娥奔月传说,敦煌壁画的飞天仙女,屈原《天问》中对宇宙起源的追问,到明朝陶成道勇敢尝试火箭飞天,中国人的飞天梦就和我们的历史一样沧桑久远。】
【1959年1月2日,苏联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月球1号发射成功,抵达月球附近,让人类首次得以窥见神秘宇宙的一角。】
冰冷的金属球静静地躺在发射台上,周围是忙碌的工作人员,男女的表情充满紧张。
“十....九....八....七....六....”
随着一声巨响,月球1号被强大的火箭推力推向天际。
地球渐渐变成一个巨大的蓝色球体,蓝色的海洋和白云陆地交织,舒展出一幅壮丽的图景。
黑暗、深邃、无边无际。
浩瀚的太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梦幻的星云色彩缤纷,让人恍若置身于无边无际的绚丽光影中。
相较之下,月球1号仿佛一粒微尘般渺小,在无尽的宇宙海洋中探索着未知领域。
王希孟痴了。
比起千里江山如泼墨画般的壮观,璀璨的星云是另一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上一篇:脸盲在木叶和暗部谈恋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