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130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头儿放心,咱们可不是那等没规矩的土匪,毋贪财、毋好色、毋违父母命、毋犯朝廷法、杀洋人、灭赃官.....这一条条咱们记得可清楚了!”

  领袖点了点头,这时有团内的妇女成员把他拉到一旁打小报告,说组织日渐壮大,成员鱼龙混杂,出现了那等心思歪邪的败类,保定府有个叫张登的分团团长,喜欢捉妇女挖坑倒置,填土露其下身取乐。

  “哦,竟有此事?”领袖冷哼:“像这种违法乱纪的行为绝不容姑息,明日我亲自去一趟,解决了姓张的东西!”

  红灯照首领听到来自团长的保证,这才放下心来,没道理她们女的拼死拼活在后头给组织卖命,还被内部人轻蔑作弄。

  “对了,还有一事。”红灯照首领悄声说:“团长,您也看到那宋江的结局了,虽然太后向洋人宣战,但扶不扶得动还两说,万一.....咱们得做两手准备呐。”

  领袖沉吟了一下,点点头:“妹子说的是。”

  扶清灭洋,口号叫得好听,但这前者也得站在他们这边才行,否则岂不成任人鱼肉的傻子了。

  “唉,也不知那未来新中国的领袖现在在何方,那样的伟人才是值得咱们效力的对象啊。”

  清朝末年。

  施耐庵凝视着天幕里自己死亡的字眼,表情毫无波动。

  身死又如何,他的思想依然如火炬传递到后世。

  施耐庵是个俗人,信奉以战止戈,他认为天幕有句话说的很好,“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从古至今,一个政权想取代另一个政权,哪次没发生过大清洗,所谓的底层人民起义也是踩着累累白骨打出名声。

  如果杀戮有罪业,报应到他身上又何妨?

  只不过.....施耐庵抚摸了下乖徒弟的头顶,他还是在活着的时候早点把书肝完吧,省得徒儿受累。

  罗贯中误会了施耐庵的意思,惊喜道:“师父您决定带我上路了?”

  闻言,施耐庵铁掌冷酷无情的一压,摁得罗贯中龇牙咧嘴,“嗷!师父疼疼疼!!”

  “你那三脚猫功夫,带你上路只会拖累我。”

  “乖乖守家,等我回来。”

  宴明婉道:【讲完了施耐庵,我们再讲讲他的徒弟罗贯中,这对师徒的名字并列在近代以来所有中国出版书销量排行榜上。

  人称古典文学界的两大天

  王,《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发行量都是百万册起步,其中《三国演义》的发行量比《水浒传》还大,截止到今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国演义总销量已经达到了五千万册。】

  五千万?

  明朝百官愕然,这人数都快赶上他们朝代人口的一半了,这对师徒还让不让人活了?

  大手们羡慕施耐庵,人比人气死人,施耐庵不仅牛掰还眼光好,收了一个不坠他威名的好徒弟。

  年轻作家们则心思相反。

  施大家人真好啊!他一定是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给了罗贯中,罗贯中才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写出另一本不弱于水浒传的巨著吧?他们也好想拜个这样的好师傅.....

  【让现代人说四大名著,他们可能不了解水浒传主要人物的名字,但提起三国,人们对书中的角色可谓印象深刻,刘备,诸葛亮,曹操、孙策、周瑜、赵云.....这些经典的人物读者们议论得头头是道,甚至会为书中角色的立场吵得脸红脖子粗。】

  “来了。”

  三国时期的将领们精神振奋起来。

  孙策说:“公瑾绝世才情,小说一定把你写得十全十美!”

  周瑜摇着羽毛扇道:“世上哪有十全十美之人,伯符勿取笑我。”

  孙策摸了摸鼻子:“哪里有。”他打心底里认为周瑜配得上这个评价好不好?

  袁绍眯起眼睛,他知道自己败了,但除了司马家恐怕没人是真正的赢家,他倒想看看罗贯中会如何写他。

  【罗贯中出生于元代末年,家庭从商,父亲是一位丝绸商人,由于元朝对汉人的压迫统治,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从北方逐渐迁移至南方,罗贯中的父亲也受这一社会潮流影响,常常带着商船去南边跑生意。

  幼年时期的罗贯中很少见到父亲,对父亲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离开家的背影。

  十四岁那年,罗贯中母亲病故,罗父带着辍学的罗贯中正式搬到杭州一带,想教导儿子继承家业。

  不料罗贯中对罗父说:“我对商业不感兴趣,我恐怕这辈子都成为不了像您一样成功的商人。”

  罗父一愣,并没有生气,他问儿子,“那你以后想做什么呢?”

  “你应该明白我让你去私塾只是为了识字明理,并不是让你考科举做官。”

  元朝有科举制,但却不是为汉人而立的,汉人考取进士的机会非常有限,且朝中的高级官职都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汉人即使考上了也在朝堂寸步难行。

  “我不知道。”罗贯中说:“但是我想继续念书。”】

  秦朝。

  扶苏摇头不止:“元朝乃是自取灭亡。”

  连科举都要防着汉人,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政治不得人心,难怪不长久。

  “罗父作为亲长的角色也不合格,在孩子最需要长辈引导的年纪离开家庭,对方将来怎会愿意和他走上相同的道路。”

  扶苏暗下决心,以后成亲了一定要好好对待妻子,多留时间关心陪伴妻儿,亲手抓孩子的教育。

  小韩信有着不同看法:“太子哥哥说的不对。”

  “哪里不对?”

  “没有罗父跑生意,何来钱财支撑罗先生的学业,待他长大,便会明白长辈的难处了。”小韩信转过头,“陛下我说的对不对。”

  嬴政:“.....嗯。”

  他淡淡道:“若是罗贯中将来撞得头破血流,自然会接受父亲的萌泽,走上和对方相同的道路,只不过.....”

  历史没有料到,罗贯中并非平庸的分母,而是万中无一的分子罢了。

  【罗父对儿子心存愧疚,答应了他继续念书的请求,罗贯中得以到慈溪随当地著名的学者赵宝丰学习。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的富庶与远离政治中心的自由,使北方的知识分子们纷纷举家迁移到此地,杭州逐渐蜕变成一个人口云集的繁荣都市。

  许多说话口艺人在这里活动,包括戏剧演出团。】

  夜幕低垂,罗贯中两手托着脸颊,仰头注视着舞台上的戏剧演员,后者正绘声绘色地表演三国杂剧,演得正是鲁肃为了夺取荆州,设宴邀请关羽,关羽大义凛然、单刀赴会的故事。

  “三国……”

  少年眼睛闪闪发亮,好似夜空中的星辰。

  这一刻,精彩的三国故事在他年幼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特殊的种子。

  三国人士们看着天幕中的小不点,情不自禁笑了一下。

  元朝。

  戏曲家王实甫拼命摇晃关汉卿的胳膊:“汉卿看啊,你排演的《单刀会》!《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你的作品流传到后世了!哈哈哈哈!”

  关汉卿高兴地咧开嘴:“我的作品居然能影响到大文豪。”

  四舍五入,他也隔空当了一回罗贯中的启蒙恩师!

  庐陵。

  老年罗贯中眯起混沌的眼睛,真美好啊,回想那一段时光,仍然感到非常幸福。

  后来发生了什么?

  后来....他遇上了师父,和老师一起做了诚王张士诚的幕僚。

  回忆与天音缓缓重合。

  【....追随这样一位英雄,罗贯中以为自己的抱负肯定能实现,如他预料,第二年,他就帮助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部下康茂才的进攻。

  一个普通少年站在时代浪口,从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人生。】

  唐朝。

  少年毕诚面露憧憬之色,他低声呢喃:“地位卑微的盐商之子又如何,我一样有远大的志向。”

  对他来说出身并非桎梏,反而磨砺了他的心智。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他不信命,总有一天,会证明给所有人看!

  母亲走进门叮咛毕诚:“别看书了,小心火光太暗,把眼睛看坏了。”

  “我知道了,娘。”

  同一时刻。

  被朱元璋部队包围城池的张士诚满头大汗,后悔得想哭,他早该听取施耐庵和罗贯中师徒的意见高筑粮缓称王。放跑了能人,留下来一群没用的家伙,现在自己的小命都快玩没了。

  【后来的事大家也清楚,张士诚兵败,施耐庵病亡。

  至正二十六年,深受打击的罗贯中回到杭州,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岁了,对历史和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具备创作长篇文学的条件。

  罗贯中想到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想做什么,留下他存在过的证明。

  他想起了幼年看过的三国故事,三国的背景其实与他所处的时代有些相似,同样是群雄争霸,同样是以农民起义为开篇,那个时代深深吸引着他。

  他开始收集三国时期的资料,其中陈寿的《三国志》给了他很大帮助,他看得如痴如醉。

  罗贯中轻声自语:“前辈写的是历史,作品叫三国志,我写的是小说,书名又该叫什么呢。”

  他目光远眺,好似从现在穿越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东汉末年。

  “那就叫,三国演义吧。”】

第95章 小说与名著篇6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

  西晋。

  陈寿捋着长须道:“写的是三国时期的通俗历史讲义,所以叫做三国演义么?”

  他很好奇,自己的三国志完

  整地记录了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辞多劝诫,严谨客观,罗贯中又是撰写了怎样的内容才能使他的小说流芳百世?

  唐朝。

  武媚娘眸光流转,敏锐地意识到小说比历史更靠近大众生活,是和报纸一样传播思想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