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帮我收集历史文物 第56章

作者:最爱冰萄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基建 BG同人

  谢,带着徒弟离开院子。

  “师父,原来那位妇人是因难产而假死,真是神奇。”王广意外道。

  饶是他随李时珍行医多年,这种状况也第一次见。

  李时珍:“呵呵,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所以你想继承为师的衣钵,就得像孙医师他们一样行医四方,多积累经验。”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与猎户汇合,在猎户的帮助下,李时珍进入深山,捉到了一只鲮鲤,从它胃里剖出一升左右的蚂蚁。

  “贞白先生说对了,不过鲮鲤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非诱蚁入甲,下水吞噬。”

  李时珍说道,暗想回头要在他的《本草纲目》里纠正这一小点错误。

  天色已晚,师徒二人回到落脚处,进行新药物的抄录总结。

  李时珍不忍弟子劳累,让王广早些去歇息。

  王广不肯,望着烛火下李时珍身边堆积如山的草稿,轻声说:“师父,你一定会像孙医师他们一样名留青史的。”

  李时珍眉眼温和,苍老的手拂过桌上医书:“师父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此生能将这本《本草纲目》写完,便死而无憾了。”

  “广儿,你是我的弟子,为师望你能继承我的理念,待为师死后完成这本医书。”

  王广喉头哽咽,他看得出来,师父年事已高,已经精力不支了,即便如此也不肯回乡静养,想实现心中愿望。

  若师父能活的再久一点,活到能看见《本草纲目》出版就好了。

  屋外投下清浅的微光,熟悉的音乐从遥远地方传来。

  是天幕!

  王广听到隔壁的村户们推开门窗的声音。

  【大家晚上好呀,今日来介绍第八位医家代表。】

  【他与扁鹊、华佗、张仲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以他为原型拍了无数电视剧。】

  【踏遍万水千山只为铸写一部药典,他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更称其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享誉世界,而他也被世人视作一位博物学家。】

  王广的心脏怦怦跳,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师父,师父您听到了吗.....仙人说的是....是.....”

  他师父的《本草纲目》!

第39章 医家篇15博物学界的无冕之王!……

  天上出现了一副人像,画像里的老者眉深眼细,面容可亲,穿着典型的明制布衣。

  白日送棺被李时珍制止的大户人家惊讶:“这不是咱们今日见到的老大夫吗?”

  原来对方没有信口胡言,真是名医啊!

  李时珍哑然地听天音说出他的名字:【没错,他就是明朝的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乃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注意,是医药学家哦。他擅长的不只为他人治病,研究药物的本领也很厉害。

  公元1518年,李时珍出生于湖北蕲春县的一个平凡家庭,他的名字背后却隐藏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据说他的父亲李闻言在雨湖捕鱼,经过多次尝试都没有收获,就在李闻言灰心丧气,几乎要放弃的最后一网中,意外捕获到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令人惊奇的是,这块石头拥有生命一般开口说话,向李闻言透露了一个喜讯:他的妻子即将分娩。

  李闻言急忙返回家中,恰好赶上儿子的降生。为了纪念这一神奇的经历,他最初给孩子命名为“石诊”,但后来发生了一件更为神秘的事情——李闻言梦到了神话中的铁拐李前来祝贺:“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受到吉祥梦境的影响,李闻言决定将儿子的名字改为“时珍”,寓意着这个孩子不仅对家庭来说是无价之宝,而且将来能够治愈世间各种疾病,带来好运与健康。[1]】

  没想到李时珍的名字还有这一由来,王广好奇问:“师父,这是真的吗?”

  那可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呀,师父原来是受神仙点拨诞生的,太厉害了!

  李时珍失笑:“为师也不知道。”父亲从未与他说起过此事。

  李闻言早已去世,天幕里的场景让李时珍回忆起父亲尚还在世时的音容笑貌,不由有些怀念。

  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以往他们在市井里听出生便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多为帝王,还是第一次听医者有这样的传说。

  有人不晓得铁拐李是谁,旁人一科普,嚯!道家八仙中资历最老的神仙,这位李大夫的出生可了不得。

  赵匡胤对李时珍名字背后的故事接受良好,因为他也有过相似经历。

  当年杜四娘生产赵匡胤,产屋赤光摇曳,满街飘香,异香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家人于是给他起小名“香孩儿”。

  听上去有点羞耻,后来却成为助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传闻。

  “名留青史的人物,身上总是会有点神异在的。”

  赵匡胤对明朝的人与事物很感兴趣,不仅是明朝消灭了元朝,重立汉脉,说句安慰的心里话,明朝如今受天幕批判的程度仅次于宋朝,与他们大宋算难兄难弟啊!

  “咳,咳咳。”

  赵光义放下药碗,拍拍赵匡胤的后背,“大哥慢点喝,这药刚熬好,烫。”

  赵匡胤欣慰的看向赵光义,弟弟还是很孝顺他的,亲自熬药喂他,就是药熬得不好,滋味怪,难以入口。

  “放下吧,朕等会再喝。”

  赵光义握着药勺的手僵住。

  “啊?.....哦,好的。”

  可恶,早知道就不多嘴关心那一句了。

  【李时珍的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闻言同为当时名医,医术高超,可以说是世代为医的家庭了。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李时珍从小就对医药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经常跟随父亲上山采药,积累丰富的植物知识。

  年幼的李时珍很早就展现出对医学的独特见解,并立志成为像祖父和父亲一样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医者。

  然而,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民间医生的地位非常低微,父亲对李时珍说:“行医之路充满艰辛,如果技术不够好,很难维持生计,而一旦变得太出色,又容易招致同行的嫉妒。我们李家几代人都从事这个行业,因为身份卑微而遭受了不少白眼歧视,所以父亲希望你能改换门庭,考取功名。”

  在古代,百事孝为先。李时珍是个孝顺的孩子,听了父亲的话,他默默开始备考科举。

  李时珍十四岁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中秀才,足以称得上天才少年,可考举人时屡屡不中,前后三次赴往武昌应试都落榜。

  科举之路受阻,他放不下心中对医学的热爱,向父亲请求放弃仕途之路,继续专心学习医术。

  李言望着考试三次落第,郁郁寡欢的儿子,叹息道:“学医难,行医更难,你真的想做这逆行之舟吗?”

  年轻的李时珍因生病而形销骨立,眼中燃起火光,他向父亲言诗明志,道:“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这是李时珍写给父亲的立志诗,表示他立志投身医学事业。

  不错,作为医药大家,李时珍的诗才也很优秀,要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考诗赋,没两把刷子可无法年纪轻轻于万千考生大军里脱颖而出。

  李时珍的许多首诗收集在《簻所馆诗集》里,其中最出名的一首为写给好友吴明卿的赠诗:

  “青锁名藩三十年,虫沙猿鹤总堪怜。

  久孤兰杜山中待,谁遣文章海内传。

  白雪诗歌千古调,清敬日醉五湖船。

  鲈鱼味美秋风起,好钓同游访洞天。”

  吴明卿是李时珍的挚友,因直言不讳地反对奸臣严嵩而遭贬谪,直到严嵩失势才被任命为河南左参政,不久后又被迫罢官回乡。

  对于好友经历的种种波折,李时珍深感同情,写了这首诗来安慰他。

  诗里将吴明卿比喻为生长于深山之中保持高洁品质的兰杜香草,赞美他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又以阳春白雪赞美他的高雅,鼓励他不要因为失去官职而感到沮丧,回家后还有许多好友可以一起分享生活的乐趣。

  诗末说,秋天将临,正是品尝美味鲈鱼的最佳时节,届时让我们一起前往如仙境般的名胜地游玩吧。】

  “好诗!”

  百姓们拍掌称快,他们喜欢这种他们下里巴人也能看得懂的诗句。

  “怪不得说读书人会夸人呢,这句子俺听了都舒畅,那姓吴的不得乐死。”

  吴明卿确实快乐死了。

  好友这一首诗直接送给他一个大大的清流之名。

  不畏权奸,出淤泥而不染,哎呀,夸得他都不好意思了。

  自己没有名留青史的能力,老友有呀,这就是多交朋友的好处!

  “快,帮我收拾行囊,我要去湖北寻东壁!”

  吴明卿孙子目瞪口呆的望着归乡后郁郁寡欢度日的老爹一个鲤鱼打挺起身,两条老腿健步如飞的走出房门。

  突然就觉得,老父亲这身子骨还能再扛二十年.....

  严嵩差点一口血喷出来,凭啥说他是奸臣,他为大明流过汗,滴过血,再忠心不过了!

  李时珍一个地位低下的大夫而已,竟敢写诗污蔑他!

  严嵩震怒,当即想派门下党人去搞李时珍,然而李时珍又不在朝为官,想干这事有点难度。

  而且严嵩在朝野中的威望大不如从前,上回朱厚熜向天祭表失败,把锅盖在了严嵩的头上,逐渐冷落他,如今天幕最新一期播放,旁人都担心朱厚熜会降罪严嵩,躲他都来不及,哪里还会为他办事?

  大半官员向徐阶与其弟子张居正靠拢。

  “.....”

  天底下,不知有多少人被李时珍这一首立志诗激出了抗争的勇气。

  刑部主事之女谈允贤揪紧衣摆,喃喃自语:“是啊,身如逆流,可思想是我自己的,我想学医,就算嫁人也不想被困在丈夫的后院里。”

  既然父母说她年岁大了,要讲究男女大防,给外人看病不现实,别人也不会找上门来求医。

  那她大不了就专为女客治病!

  病人因她病情得到缓解,一定会渐渐放下偏见。

  年老的孙思邈得到李治批准,准备举办全国中医交流活动,正在孟诜等人的帮助下完善活动章程,看着天幕,他悠悠感叹:

  “有些人啊,注定是要做医者的,当官就一定好吗?追名逐利不如从心中所愿。”

  君不见多少人一辈子也做不上官,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多少人考得倾家荡产,考得头发白了也没能考上。

  孙思邈虽然不知后世明朝的科举制度是怎样的,但见画面中有不少老秀才在看榜,猜想明朝中举的难度或许比唐朝还大。

  “好在这位李大夫没有枉顾孩子的心意。”

  “科举制,”嬴政微微眯眼,“这是后世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文官?”

  秦朝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为三种制度,军功授爵制、保举制与征召制。统一六国以前,平民地位上升的途径主要是二十等军功授爵制,通过杀敌的人头数获爵位。

  其实春秋与战国前期,活跃在战场上的只有“士”,也就是所谓的贵族才能上战场,封君和大夫们有自己豢养的武士,若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王会召集各家封君和大夫的武士组建成军队保护国家。平民与奴隶并无资格参战,随军也主要是负责后勤工作,例如扛行李、喂马、伙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