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第155章

作者:一口香 标签: BG同人

大过年的,咱们都消停些吧,你借的也不多,也就三千两千的,户部三两千的银子还是有的,等过了年,记得还上就行了……

呵,银子已经到手了,谁还还啊,谁还谁就是大傻子。

等明年咱还来借。

康熙帝养成的这种“宽和”之风,他的名声是好了,但户部的苦头可吃大了。

尤其康熙帝还亲手养了一个败家儿子: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那真是康熙帝从小当个活宝贝养起来的,花在他身上的金子银子,都够照着他打出一个实心儿的金人银人了。

而这些,全都要从户部走。

渐渐的,户部成了一个堵都堵不上的大窟窿。

赋税收入总是跟不上花用的,这让康熙帝很头疼。

更让有心为政的户部尚书徐潮头疼。

徐尚书,作为汉家臣子,那是真的,在兢兢业业的为大清朝廷为在野之民当官儿做事儿的。

既然做了财政大臣,那就得做好财政大臣该做的事情。

比如,给大家伙儿发俸禄。

俸禄包括俸银和禄米。

禄米这块儿好说,只要国家没有战事,安安稳稳的,这米总是能种出来的。

至少当官的是不缺米吃的。

但这俸银就难办了。

还是那句话,没钱就是没钱,天王老子来了也变不出钱来!

户部没钱,不代表皇帝没钱,不代表皇帝的爪牙内务府没钱啊。

据徐潮所知,从康熙四十三年开始,皇帝的内务府就老有钱了。

那什么风扇啊,那什么羊毛布啊,那什么羊毛脂啊胭脂啊润肤膏啊冻伤膏啊……赚的银子哗哗的,全都归入内务府了。

相比之下,海关的关税银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两年,皇上赏赐亲贵们,都不怎么朝户部伸手了呢。

去年的赏银就没从户部走,而是从内务府走的。

这让徐潮大为惊讶。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现在的内务府,已经足够养活皇室和宗亲们了。

天老爷,这可真是有清以来头一遭啊!

以及,内务府居然可以媲美国库了吗?

那么会赚钱的吗?

这可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要是这样赚钱的生意归入户部就好了呢,或者就跟关税银一样,所得大半都归入户部,放内务府多浪费啊……

这当然是徐潮这样清廉有为的汉臣的想法,他只是想拿着这银子为百姓做些实事儿,没想着将这银子揣自己的口袋里。

将内务府赚的银子归入户部使用,也没有伤害到他的利益。

因为徐潮,虽然贵为尚书,他是没有资格从内务府分银子的。

因为徐潮是汉臣,只有满臣才会有机会有资格接受到皇帝从内务府的赏赐。

但徐潮可以从皇帝那里要钱为官员发放俸银啊。朝廷官员可是有三分之二都是旗人呢,这都是您家的奴才,您看,您是不是要分担一些?

这就是徐潮的聪明狡猾之处了。

他将户部应该给官员和八旗官兵发的俸银分到其他各项预算中,就连康熙帝都看不出这里面猫腻,觉着这笔钱不该花。

这当然归功于历年来国库亏空太过厉害,导致一些诸如修补城墙、疏通沟渠等工程延后再延后。现在实在不能再等下去了,某某城墙再不修补,某某臭水沟再不疏通,将会引发出更大更难以收拾的烂摊子来,到时候,还不得是户部拿出钱来该修修,该补的补?

康熙帝自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而且,他现在自觉手头些许的松快了,这些以前困于囊中羞涩不能做的事情,是该搞起来了……

咱们慢慢来,等一次两次三次后时机成熟了,本尚书就给皇帝上一封折子,让羊毛所得,如关税例。

嘿,我可真是个大聪明!

不过现在嘛,为官员发放俸银的亏空,皇上您得先想法子补上。

要是朝廷连俸银都发不出,那您这个皇帝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补吧。

康熙帝玉口一开,从内务府移送部分银两入户部,为官员发放俸银所用。

户部这边是高兴了,但内务府织染局这边就冷脸了。

内务府原本就是服务于皇室和宗室的,你户部总是来掺上一手算什么?

海关银子你没拿吗?

发卖人参貂皮的银子你没拿吗?

你怎么没完没了的,还来织染局拿啊!

银子就这么多,你户部拿走了一部分,那不就意味着,宗亲们拿到手的就少了?

谁会嫌银子多啊,我原本能拿一百的,现在只能拿五十了,我招谁惹谁了?

叶勤也是宗室,他还是算混出头的宗室,他手里还握着搂钱的耙子,除了康熙帝照常赏赐的,搂到手里的钱,他拿一部分塞自己腰包里。

没问题吧?

康熙帝都觉着一点问题都没有。

所以,你户部尚书徐潮总是盯着老子的钱袋子算怎么个一回事儿?

我不让奴才打你出去,是我涵养好,为人斯文,可不代表咱没脾气啊?

当然,话是不能说的这么明白,且说到人脸上去的,有伤和气。

但每当叶勤和徐潮碰上,两人都有那么一丢丢的“斗”气在,这也是真的。

叶勤跟宗亲们分钱的时候那是真痛快且大方,但跟徐潮移交钱两的时候,就抠抠搜搜的。

那叫一个不情不愿。

织染局是有自己的生意圈子和人脉圈子的,这两个圈子是近几年在康熙帝的允许下,叶勤辛苦建起来的。

生意圈子分内外两个部分。

内是面向国内市场。

以织染局为指导,提供部分原材料,将纺织业务分给一些竞标成功的大工坊,这些大工坊会按照织染局的要求,生产出织染局所需的半成品布料,然后再收回,进行精细加工。

头等的尖尖儿货自是要上贡给皇室的。但有江南织造局和承德织造局的精品打底,京城织染局出品的布料就有些相形见绌了,一般都是康熙帝看一眼,留下一些做赏赐用,然后其他的大量布料,就会通过各大商行,销往内陆各大城镇。

这可是皇上亲自挑选过的精品哦,手慢无哟。

这样的布料,往往被各家大户一抢而空。

同时,织染局也在郊区等偏远地区豢养了一些家庭小工坊,只要织染局给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这些小工坊就好似有使不完的能量,在短时间内将之加工成相应的布料。

但缺点是这些小工坊出产的布料成品参差不齐,上不得高台脚,但没关系,这些布料价廉量大啊,在织染局稍微过一过手,就能将价格翻一番,走中品路线销售出去。

关中之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只要织染局放下架子,只对内这一个市场,就能吞掉大部分的货物。

但织染局是不可能放下这个架子的,毕竟织染局的本职是服务于皇室,间接着为皇帝赚点子“外快”,你要是本末倒置了,那织染局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织染局固然可以垄断国内市场,但不行,它只能走精品中的精品路线。而众所周知,精品市场是非常容易饱和的,因为买得起,有资格用这种规制布料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啊。

所以,织染局有了余力面对对外市场。

这个对外,就是海关贸易,主要贸易对象,就是东印度公司。

具体来说,是英国。

皇室面对皇室,贵族面对贵族。

清皇室贵族能用的精品布料,精品瓷器,精品手工艺品,往往是出多少,英国商人就要多少。

像是叶勤这样的宗室是不可能直接去和英国商人谈买卖的,他也出不了京城,去不了海关,他需要派遣家人或者委托大商贾以及到这些海关就任的八旗官员进行谈价、订贸易单、督查运货等等琐碎事情。

这就是人脉圈子了。

所以这几年,叶勤每日穿戴齐整的跟个富贵大爷似的四处喝茶听曲儿,真不是没事儿闲逛,耽于享乐,他是真正在做事情。

其实叶勤也不是一人在做,像是衍潢、讷尔苏、雅尔江阿这样的铁帽子王也在做,如果有牵头的,额尔赫布、务尔登、讷尔特宜这样的宗室子弟也有参份子入股。

谁又能想到,其实最开始和东印度公司做外贸的,是太子胤礽和多罗贝勒胤禛呢?

当德亨从叶勤那里得知,叶勤派去浙江杭州、宁波等地和外国人做贸易的代理人,竞争对手居然是胤礽派去的凌普和胤禛派遣去的傅鼐的时候,当真是给惊着了。

皇子花钱,除了朝老爹康熙帝伸手要之外,还会通过各种法子自己搞钱。

比如盘剥自己佐领内高官厚禄之人。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就曾派遣奴才去在广州任上的佐领人要供养银,不给就在衙门里闹事,抢夺当地财物,十分的嚣张跋扈,那个佐领人完全没有办法,只好奉上几万银子打发了这个奴才。

比如卖官鬻爵。对一些不慎重要的四品以下官职的归属,康熙帝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胤禩就曾经安排过好几个他看好的进士去地方任知县、通判、同知等,这些人有了“俸禄”,自然会第一个感谢胤禩的提拔的。

比如强取豪夺,吓诈奴才。曾经有一个奴才干了不甚好的事情,被胤禟知道了,这下好了,这个奴才为了脱身,先后被胤禟连吓带骗的搞到手好几千两银子。

比如经商。经商听起来似乎是正经路子,然而,藩王的经商和一般的商贾可不一样,人藩王要做,就做垄断性买卖,尤其是像是胤礽和胤禛这样的皇子遇上了,那没的说的,先联合起来压价,将对方全部吃下,然后再内部“凭本事”来分,不管最后能得到多少货物,将之转手之后的巨大差价,足够得到丰厚的利润。

胤禛当然是争不过胤礽的,不过那都是在叶勤加入之前了。

在叶勤代表衍潢、雅尔江阿等铁帽子王加入之后,胤禛反倒退居二线,商场之上改为宗室贵亲和太子驰骋了。

内部战是内部战,并不妨碍他们联起手来压价外来商船,所以,每当叶勤和德亨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德亨都是当做一个故事听的。

不管最后谁赚的多,都是外人吃亏了嘛。

织染局只三四年就能有这样的气候,实在出乎康熙帝的意料,叶勤居然能和太子争的有来有往,也更是让康熙帝惊讶不已。

叶勤背后有衍潢和雅尔江阿、讷尔苏这些铁帽子王,康熙帝也不是不知道,但能张罗起这样一个摊子,叶勤这个人,绝非是有人扶持这样简单。

既然织染局势头这样大,那就发挥更大的作用吧。

户部银钱短缺,织染局先拨一个季度的银子补上吧。

早就对手里的银子做了充分打算的叶勤接到这个圣旨的时候直想骂娘,又是户部,户部那个徐老儿这是没完没了了是吧?!

上一篇:超能力是声带模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