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口香
国公府需改贝勒制,要等年后再定时间破土,德亨趁胤禛给宝儿取名字时候提了一嘴,胤禛很满意德亨事事找他拿主意的做派,跟他道,年后改建制先紧着胤禵那边,他这边,不急。
德亨也的确是不急,就应了。
宝儿最后取名一个“琏”字,永琏。
弘晖取的,胤禛定的。
宝儿终于有名字,但德亨还是宝儿宝儿的叫,上下就都跟着叫了。
年前各种大祭,祭天地,祭祖宗,天坛、地坛、太庙,都需要皇帝亲临祭祀。
实际上,康熙帝已经很多年没有亲祭了,都是点臣子去,今年也是一样,他点了胤禛代行天地祖宗大祭。
此圣命一出,整个京城小小沸腾了一下。
他们都以为,会是风头正盛的胤禵。
毕竟,今年大事,乃是西北平叛,准噶尔覆灭,胤禵是大将军王,他是代天子亲征,是大军之总裁,不管下头人立了多少、多大的军功,也全部都是他的。
若是代行天地大祭的话,也该是胤禵去,至少今年该是他去。
康熙帝也并未忘了他,带着众皇子皇孙去奉先殿祭祀时,让他走在最前面,“皇长子”胤祉都要靠后了。
今年大小祭祀以及元旦大典德亨都没有参加。
老公府的太夫人仙逝,他带着父母妻儿全家去老公府服丧,也向朝廷报了丁忧,康熙帝也批下来了。
倒是避开了这一场“热闹”。
对此,务尔登很是愧疚难安。
叶勤替他请旨回京尽孝,他收到京中圣旨后,立即回京,紧赶慢赶的赶到了,见了老母最后一面,送走了老人。
但对如今的德亨来说,这是一个压制,正该他风光无限之时,因为一场丧事,喜气顿失。
德亨本人还要守孝一年。
不仅是德亨的损失,更是他们这一支整一族的损失。
唉,那又如何呢,只能说,太不凑巧了。
德亨倒是觉着时机正好,族中青壮更新迭代,一些人退下了,一些人起来了,起来的这些人,跟谁交往,站的是谁的立场,都能在这场丧事中显露出来。
总不能,跟着享了他的荣光,做些吃里扒外的事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族一家,皆有分说,这次就可以趁机好好分说分说。
朝廷之上,开年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康熙帝登基六十年大典,以及庆贺康熙帝七十大寿,千叟宴。
两者合二为一,时间定在正月上旬,分两个批次。
第一批次,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年六十五以上者六百八十人,宴于乾清宫前。
第二批次,以汉文武大臣官员及致仕退斥人员,年六十五以上者三百四十人,宴于乾清宫前。
皆命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闲散宗室等授爵劝饮,分颁食品,所不同者,宴请汉人时,礼御制七言律诗一首,命与宴满汉大臣官员各作诗,纪其盛名,曰千叟宴诗。
要德亨说,这个千叟宴办早了,因为,元宵节前后,两广总督杨琳加急奏报,安南国、暹罗国、琉球国、缅甸国、吕宋国、爪哇国、马六甲国等南洋藩属,另有葡萄牙、西班牙、英吉利、法兰西、丹麦、瑞典等外洋之国,纷纷遣使来请,欲北上贺皇上万岁无疆。
若只是一两个小国等来贺也就罢了,可数一数,竟不下二十之数,且多有未曾听闻之国,皆来朝贡,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
这也是杨琳的想头,这等万邦来朝的场面,他报上去,岂不龙颜大悦?
等杨琳奏报送至康熙帝案头,康熙帝果然龙颜大悦,立即招来现任步军统领兼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要他筹备万邦来朝贺事宜。
事情虽然交给了隆科多去办,但康熙帝还召了养病在家的阿灵阿来问计。
前些年阿灵阿病了一场,眼看药石无效,从虾夷岛赶回来的阿尔松阿带来了日本国和朝鲜国的名医,也不知道是哪一条对了症,反正阿灵阿的命是抢回来了,只是整日里还是病恹恹的,不是一步三喘,就是时不时咯一口血,看着让人揪心的很。
无法,康熙帝只得留着他议政大臣的虚衔,理藩院尚书职位另让人坐。
在康熙帝看来,隆科多做步军统领做的甚和朕心,做理藩院尚书,差些火候,所以,他召来阿灵阿问计,如何将这万国来朝国宴办的有声色。
阿灵阿不愧是老理藩院尚书了,他提出了第一点,万国来朝,语言沟通这一块要如何处理。
语言沟通是大事,当年,为了能更好的处理中鄂问题,康熙帝还特地下旨,让马奇筹办鄂罗斯学馆,学习鄂罗斯语言,以期能将鄂罗斯文翻译成清文,然后书面函复对方,以达到准确沟通的目的。
如今中鄂已经建交多年,鄂罗斯人甚至还在朝阳门内建了一座东正教堂,专门处理中鄂事务,其中好处,康熙帝已经尝过了。
如今,又有他国来朝拜,语言方面,的确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这也很好处理,康熙帝道:“德亨不是在京吗,和外邦沟通,交给他就罢了。”
阿灵阿摇头,道:“恕老臣直言,如今京中多变,雍王府风头过甚,非长久之兆,为平衡计,端平贝勒,还是安心守孝为上。”
康熙帝不语。
这是不高兴了。
阿灵阿心突突的,但他坚持。
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儿子已经绑在德亨这条大船上下不来了,为了儿子,也是为了钮祜禄一族,趁着康熙帝还看重他,阿灵阿必须将德亨这把火给烧稳了。
雍亲王和靖郡王已经暗中斗起来了,为了不让雍王府过于一边倒,压的靖郡王府狗急跳墙,阿灵阿都打算找德亨说道说道了,可巧,老公府的太夫人没了,可不是老天爷都在帮忙?
那位太夫人真是知道疼儿孙的,没的太是时候了,端平贝勒哎,您就安生在家守孝吧。
避避风头。
良久,康熙帝问道:“你既有此虑,可有解决办法?”
阿灵阿心下先松了一分,提议道:“端平贝勒之女弟,从小跟在其兄身侧学习洋文,其兄不在京之时,俄罗斯学馆也多仰仗她经营打理,昔年臣等有洋文之上的难处,也多赖她帮忙文译。皇上可召她前来,考校一二,若果真得用,可特简征用之。”
一个无爵无位的宗室女子,她出来帮忙培训几个洋文弟子,再接待一下外国使臣,不碍大局,无涉立场,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康熙帝也明白了阿灵阿的意图,沉吟问道:“德亨的胞妹,可是叫……”
阿灵阿忙提醒道:“萨日格,那位二格格名唤萨日格。”
“对,朕依稀记得,就是叫萨日格的,前些年,老四家的常带进宫来给太后请安的。”康熙帝也想起来了。
“你既如此推崇她,朕就传她来考校考校。”
老公府的丧事刚办妥当呢,整个国公府都静悄悄的在家守孝歇息,突然就有乾清宫的太监在四福晋带领下上门亲传旨,都赶快开中门摆香案接旨同时,心里犯嘀咕:他们家大爷这几日都老实在府上,也没干什么呀,怎么就突然来圣旨了?
结果,天使一开口,圣旨是给萨日格的。
众人更加疑惑了。
等宣旨完毕,众人那就更是疑惑加迷茫了。
理藩院顾问,这是个啥差事?
萨日格双手捧着圣旨,也是蒙圈的,眼睛一个劲儿看德亨,让他给她个解答。
德亨向她摊手,这真不关他的事儿,他也是才知道的。
纳喇氏走到四福晋身侧,眼巴巴看着她。
四福晋唇角挂着庄重有礼的笑容,拍了拍她的手,让她安心,然后对萨日格道:“好孩子,快去将圣旨奉给祖宗,然后随我进宫,去…给皇上谢恩。”说着,给同来的依尔哈使了个眼色。
依尔哈忙去拉着萨日格朝宗祠方向去。
四福晋和纳喇氏招待天使,等萨日格换了一身新衣出来,她就带着她,随天使进宫,去拜见康熙帝,谢恩。
等人一走,纳喇氏就问德亨:“到底怎么回事。”
德亨:“依尔哈说的,说阿灵阿推荐萨日格做理藩院顾问,代领理藩院,迎接万国来使。”
所有人:……
第308章
德亨人在家守孝, 却也并不清闲。
萨日格得了理藩院的差事,每日都诚惶诚恐,唯恐哪里有做的不对之处, 让人看了笑话。
尤其是胤禟被康熙帝任命为总理外邦朝贺事务总理大臣,他还因为有一个葡萄牙传教士穆景远做老师,不管是语言还是处理洋人事务上都有便利,两人便在对接待洋人的某些仪程上有些不合, 萨日格作为小辈,也是作为年弱女子,某些时候,不免有些气弱,争不过胤禟。
她在外头受了委屈,回家就找哥哥哭,哭完,还要请教哥哥, 这个要怎么做, 那个要怎么做,对外洋人什么态度, 对东洋人什么态度,对海番岛国是什么态度……都要德亨给她解惑。
还有理藩院往常都是怎么对内外藩属的,有何规程,有何礼数,德亨也不能尽答,就得需要她去钮祜禄府问阿灵阿。
第一次上门拜访, 是弘晖亲自领路, 就跟带自家孩子去先生家拜师似的, 搞的还挺隆重。
胤禟固然是总理大臣, 但她还是皇上特地简拔的顾问呢,胤禟有优势,她的优势更大,她也有传教士好朋友,没道理事事都要听他的。
萨日格天生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加上有哥哥做助力,她打算撇开胤禟,拿出她自己的奏本来,到时候拿到皇上面前,让皇上选哪个更合适好了。
姐姐有了“正经”差事,羡慕的德三不要不要的,天一亮就去哥哥院里尽职尽责的当“小厮”,然后眼巴巴的看着哥哥,他也想要个跟姐姐差不多的差事。
德亨就以考察他适合做什么为名将他带在身边,见属下、见管事、见同僚,让他试着做记录、起草文书、整理档案、写请柬,最不济,打个算盘、跑个腿儿传话总行吧?
结果,除了端茶送水迎来送往的礼仪,他什么都不会做。
这下,德亨知道这个弟弟适合做什么了,他就适合坐在那里听人奉承,和人说笑开心就行了。
就跟当年的叶勤一个样儿,除了从小耳濡目染练出来的礼数讲究,什么都不会。
这其实也是一项本领,弟弟既然有此天赋,他就叫了裁缝来,给他一连做了十几身衣裳,每次见客都不重样的穿,也不做小厮了,就坐他身边,给他当三爷。
德亨有不好见、不和推辞的客,就让他去。
趁着守孝时间先在府上练一练,等出孝期后,就可替他独当一面了。就算有怠慢之处也无妨,人家年纪小嘛,您多担待嘿。
完美!
德三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新差事了,每次都打起精神来帮着哥哥见客,兢兢业业的磨练自己,以期许自己也能再府上收到皇上点他当差的圣旨,然后亲自捧去祠堂,奉给祖宗,还可以不受守孝礼法限制,夺情办差,想想就很让人激动。
但德三也只能想一想了,因为,他跟德亨一样,在守孝百日之前,是不能轻易出府走动的。
接待外邦只是理藩院众多差事中的一个,不止理藩院,朝廷每天都有比这还重要的事情发生。
比如,准噶尔打下来了,也确定好了新名字,新疆,意为“故土新归”。
名字和省份都确定好了,接下来要如何治理,是个崭新的问题。
还在西北的庄敏郡主、额驸策棱、额驸阿宝、平郡王讷尔苏、公傅尔丹、将军延信、将军富宁安以及周边陕、甘、川总督等,都有关于治理巴尔喀什湖、伊犁河谷、阿尔泰山、吐鲁番、藏南、云贵等地的题奏,其中有志一同的提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开垦土地,屯兵屯田,以守边关。
屯兵屯田,需要人口,且是大量的人口。
向土尔扈特迁徙汉人也就罢了,向西北迁徙汉人,康熙帝是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