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华尔街 第13章

作者:岐茶 标签: 英美衍生 西方罗曼 历史衍生 职场商战 万人迷 BG同人

亚当明白了:“所以,我可以先用别人的钱,把公司做到更高估值,然后等公司值更多钱了,再决定要不要让他们入股?”

“没错。”

“如果五年后我们还是没赚到钱怎么办?”

海莉双手一摊:“那就老老实实还钱......当然,你不会允许自己活不到五年后吧?”

亚当没接话。

海莉换了个坐姿,继续说道:“最后一部分——风险对冲。”她在大楼顶端画了一个盾牌。

“这一部分算是为确保我们更长期的合作,我的一些小小的友好馈赠。”海莉轻轻敲了敲纸上的盾牌。

亚当:......

她还怪好心的。

“如果未来要进入国际市场,那就会面临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波动。你们的融资和现金流都会受影响。所以——”她写下几个单词:

汇率对*冲–你赚到的钱不会因为汇率波动而蒸发。

利率掉期–银行加息不会让你破产。

信用违约掉期(CDS):借的钱出问题了,有人替你兜底。

这部分成本很高?”亚当问。

“不高,对冲成本大概占你们融资总额的3%-5%,但能让你们稳住大局。”海莉耸肩,“这叫风险意识,宁可多花点钱对冲,也不会让自己在市场上裸|奔。”

“裸|奔?”

“形象点,你知道的。”海莉摊手,“搞金融就像走钢丝,聪明人不会在没有安全网的情况下玩命。”

【作者有话说】

想了想还是按照惯例介绍一些相关内容吧,希望我整理的还算易懂。

企业融资的一些方式(不完全统计):

1.银行贷款:企业向银行借款,资金可用于日常运营、扩张、并购,需要抵押资产(如房地产、设备),贷款利率受企业信用评级和基准利率(Libor、SOFR)影响。

2.企业债券:企业通过公开市场向投资者发行固定收益债券,并在到期时偿还本金和利息。适用于大规模融资(通常在5亿-100亿美元之间),利率比银行贷款低,但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用评级。债券可以在二级市场流通。

3.商业票据:一种无抵押短期债务,通常由信用评级较高的公司发行,发行成本低(比银行贷款便宜)【近年来比较流行一些花式玩法,本文不太会涉及】

4.资产支持证券(ABS,Asset-BackedSecurities):企业将应收账款、房地产、汽车贷款、信用卡债务等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融资。适用于拥有大量可证券化资产的企业(比如银行、制造业、汽车公司、地产商)这种融资方式也被称做证券化,美国银行曾经通过发行房贷支持证券(MBS),融资超过500亿美元。

华尔街是证券化玩法的专业户,是开创者也是发扬者,这种模式可以说撬动了全球商业,非常非常复杂,远比夹层融资复杂,在之后会多次提及,到时候针对性再展开吧。

5.杠杆贷款:高风险、高回报的债务融资方式,通常用于杠杆收购(LBO),在私募并购、对冲基金融资的时候比较常见,利率很高,Libor+4-6%左右,企业用的还是比较少(但也有案例,2013年,戴尔科技(Dell)通过24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完成了私有化)

6.夹层融资:介于债务和股权之间的一种融资方式,通常包括次级债务+股权衍生工具(如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企业通过夹层融资获得资金,投资人除了债务利息外,还可能获取企业股权或未来收益分成。

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而且操作很多,可以夹层里+夹层,套娃再套娃,请允许我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底层逻辑,譬如100万贷款里,70万是贷款,30万是可以转换为股权的贷款,大致的一个含义。马斯克的Spacex早期采用了这种模式。

7.可转债:可以转换为公司股票的债券。债券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获得利息),或在未来将债券转换为股票(获取潜在股价上涨收益)。(比如30万可转债,我未来可以选择继续拿30万债券收利息,也可以选择把30万转成股票,取决于这个公司发展的好不好)

很多科技公司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包括但不限于特斯拉、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携程。这种方式一方面从银行吸收低息贷款减少财务负担,降低融资成本,另外可以相对而言减少股权稀释。(因为会牵一系列复杂的条款去限制转股)

就在去年阿里巴巴发行了50亿美元可转债,且最近涨势惊人,当然本条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

无论是夹层融资还是可转债融资,我们都称作混合融资,是相对于基础贷款来说较为复杂的融资方法,适用于高成长的企业。

之后几章我们分别介绍不同的金融产品,也有一些很有意思很复杂的玩法。

海莉的职业发展道路是交易员—明星交易员—对冲基金合伙人—顶尖资管/对冲老板,所以会设计产品,能为企业做策略,是她的必修课。

第13章 债务融资

实际上,这套融资方案所呈现出来的远比海莉介绍的要复杂得多。

亚当必须要说,即便海莉拿着白纸黑字给他看,他也没办法完全搞懂其中的弯弯绕绕——任何一个百分号都可能是一个陷阱,所以这么多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公司什么产业走在风口上,华尔街总能赚得朋满钵满。

海莉跟他讲了一堆如何建设“帝国大厦”的理论,亚当就只听明白一点:

借钱盖楼,并约定好五年后将大楼中的两层而非大厦所有权卖给债主抵消债务(至于债主为什么同意只抵押两层楼,那就得靠海莉的三寸不烂之舌使得对方相信,他们五年后真能建成一座帝国大厦了。)

为了表示友好,海莉还试图从债主那里额外要一笔钱,在楼顶加盖一道避雷针。

她的解释是:谁知道五年后会发生什么呢?很可能五年后,如日中天的科技市场变成一堆废墟,到那个时候,这只避雷针将起到关键作用。

亚当勉强接受她的强词夺理。

“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谁会做这笔生意?”亚当问。

“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很久。”海莉说,“坏消息是能接受这样复杂的融资方案的投行少之又少,我们必须要筛选那些激进、冒险、愿意创新的公司。好消息是,就在今天上午,我已经通过我的老师,MIT的经济学教授拉默劳伦斯,联系到班克罗夫林奇证券(BancroftLynch),我想我们可以试试。”

**

华尔街不止是一条街。

从地理位置来看,它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全长不过一英里。但就在这短短一条街上,聚集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各大投行和对冲基金,以及无数律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密度之高、影响之大,已经使得WallStreet成为全球资本的象征。

海莉站在世贸中心楼下,抬头仰望着眼前这栋高耸入云的世界最高建筑。

林奇证券,固定收益和结构化金融巨头,主导了美国40%以上的公司债发行。1994年《华尔街日报》全球投资银行排名中位列第二,在全球4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管理客户资产超1.2万亿美元资产。

“所以,那位时常出现在报纸上的劳伦斯先生是你的老师?”瑞安扶了扶眼镜,艰难地咽下一口唾沫。

“我上过他的课,他对我留有印象,仅此而已。”海莉说,“但我想,作为教授,他不会拒绝他学生这样合理的请求,毕竟,我们在投行眼中也算一块甜美的小蛋糕。”

当然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海莉表示她在为赫赫有名的新闻集团背后的卡弗利家族工作,有这样的背书,她的老师表示非常愿意做一个顺水人情,为熟悉的投行介绍一单业务。

“我约了十点。”海莉低头,看了一眼亚当的手表,显示现在是上午9:45分,“我想应该会有人过来了。”

果然,一分钟后,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士匆匆从电梯口出来,环顾四周一圈后,认定了他们三人。

“抱歉让你们在此等候,北塔的电梯总是运行的很慢。”他伸出手,“叫我伍德就好,我是杠杆融资团队的资深经理。”

“亚当。”卡弗利先生言简意赅,拽的像对方得管他要一亿美金。

“这是我的老板。”海莉连忙挤过去,露出一个标准的笑脸,“我是海莉,他的投资顾问。”

伍德的目光在亚当和海莉之间游移了一下,似乎对这样美貌的姑娘冠以“投资顾问”这个头衔有些迟疑,但并没有多问——他的职业素养决定了他不会在这个时候表露任何情绪,而是直接做了个“请”的手势:“会议室已经准备好了,请跟我来。”

林奇证券的内部结构和绝大多数投资银行大同小异,分为全球私人客户业务(GPC)、投资银行(IBK)、全球市场(GMI)、固定收益、外汇与大宗商品(FICC)、资产管理(MLIM)五大核心板块,在世贸中心四号大楼里占据着整整两层平层。

电梯一层层上行,狭窄的空间里寂静无声。

瑞安咽了一口口水,在海莉耳边小声说:“知道吗,我对华尔街的了解仅限于20世纪福克斯拍摄的电影《华尔街》,迈克尔道格拉斯真是酷毙了。”

“闭嘴。”海莉冷冷道。

电梯门叮的一声打开。

浅米色的地毯铺满地面,迎面墙壁上刻着几个冷峻的大字:“Integrity,Excellence,Innovation.”【诚信、卓越、创新】

斜对面会议室的玻璃门被忽然猛地推开,一行人鱼贯而出。为首的男人身穿深灰色西装,领带颜色低调,看不出年纪,也许四十,也许五十。

站在海莉身边的伍德忽然紧张起来。

“boss。”他局促地上前一步喊道。

那位先生停了下来,向这边扫了一眼,笑了笑:“这是在做什么,Kenny?你为公司带来新的客人。”

“客户想要谈融资需求…就是MIT的劳伦斯教授引荐给艾略特先生的那位。”

“哦,我想起来了,是卡弗利先生,艾略特想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他怎么不来见一见自己的客户?”对方走了过来,露出微笑,“我是约翰兰利,卡弗利先生,FICC部门的负责人。”

海莉微微瞪大眼睛。

她没有想到被称为“华尔街的雷鸣者”的约翰兰利就这样出现在她的眼前,对方曾经在全球债券市场上叱咤风云,为林奇证券挣到至少30亿美金。

亚当不着痕迹地扫了海莉一眼,猜到她大概是拿着卡弗利这个招牌在外到处招摇撞骗了一番,不过此时纠结这个已经来不及了,就如海莉所说,他的姓氏在某些时候是他的武器。

换成卡拉季奇创立的novamind,林奇证券不会卖这个面子。

“兰利先生。”亚当笑了笑,“林奇证券和我父亲有过很多合作,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

从小在长岛长大的亚当从小就在各种场合见到华尔街的交易员们。从企业资金流动到私人账户管理,他们无所不能,像阿拉丁的神灯一样有求必应——当然,神灯的收费也不低。

“当然,当然。”约翰笑着说,“CBS新闻集团发行过相当优质的公司债券,尽管其中大部分并非由我的团队承揽,但不可否认,我们之间依然有过友好的交流。”

“过去已经过去,现在即是未来。”海莉有些惊讶地看了亚当一眼,随即在旁边微微一笑,“兰利先生,您应该亲自看看我们所追求的合作。”

约翰兰利的目光落在海莉身上。他早就注意到了她——过分年轻,甚至漂亮得让人难以忽视。如果没有特别介绍,他几乎以为她只是随行的秘书。

“海莉小姐是客户的投资顾问。”伍德小声说。

约翰兰利看了一眼手表,又看了一眼眼前三个年轻人:“理论上,伍德会先跟你们谈一谈合作的可能,而我这个时候本该去希奈科克山高尔夫俱乐部谈一笔合作,但可惜的是,对方要临时飞往华盛顿...我想我也可以参与到伍德的交谈中来,让我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想着做些什么,不知道你们是否欢迎?”

海莉想都没有想:“当然。”

过去五年,固定收益业务一直是林奇证券最盈利的部门之一,甚至没有之一,而约翰兰利带领着他的团队所向披靡。

所谓固定收益,是指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券和票据类业务,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除此之外,兰利也负责衍生品、外汇和大宗商品交易,同样是林奇证券的摇钱树。

约翰兰利在林奇证券的地位不言而喻,可以说除了总裁马克西米亨特外,他算是第二人。

novamind的融资计划能否成功,约翰兰利拥有一票否决权。

“那么来吧。”

他们进入一间三面透明的会议室,玻璃对是曼哈顿耸立的天际线,和约翰及伍德一起的还有两位资深专家。

海莉尽职尽责地将自己独自整理出来的资料拿出来,一边在内心感慨自己真是一个人接三个人的活计,像牛一样努力工作,而这一切的一切,只为了和身边这位纽约长岛公子哥打好关系。

人生,真是糟糕透顶。

“NovaMind。”一名年长些的专家翻开手中的资料,眼神在几页纸间快速扫过,“根据资料显示,你们正在开发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推荐引擎。很有趣,但坦白说,这种业务模式目前仍显得……不够清晰。”

清晰就不会要借钱了,海莉心想。

“我们先从市场谈起,”对方的目光扫过纸页,停留在第一页上的数据,“科技领域的潜力确实存在,但现阶段,这一行业竞争者已经不少,每天都有稀奇古怪的概念冒出来。我们前阵子还和一位创业者谈过,他说他正在打造可以在天上飞的汽车。”他笑了笑,“还有恋爱机器人,五万美金,可以得到一个机器男友。”

“听起来挺有意思。”海莉说。

她的话似乎起到了一个冷笑话的作用,对方笑了起来。

“但我们不是疯狂的风投人,不能为概念买单。”对方摊手,“毕竟林奇证券不是一家电影公司,我们很少给这样的小型科技公司做贷款,因为看不清楚未来。”

一家科技企业创立初期很难获得任何银行支持,最好得到资金的办法就是内部融资——简单来说就是像亚当一样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并鼓励员工和股东都掏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