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仪天下 第114章

作者:微云烟波 标签: BG同人

王太后的条件就是,她会劝刘彻立皇长子刘衍为太子,但是窦太主必须保证田蚡的性命无忧,至于爵位什么的,可以另说。

窦太主之前就听窦家的人说了刘彻可能有的打算,等到日后找个机会害死自己的女儿,然后立其他女人为后。至于太子什么的,这个位置可不牢靠,窦太主可是记得自己上头四个长兄到底是怎么死的!那时候,最年长的兄长都已经成婚生子了,结果到最后还一场风寒就没有了!这里头没有文章才怪呢!

所以,在皇宫里头,要害死一个人真是再简单不过了,就算是立了太子,那又如何呢?因此,窦太主对于王太后的这个建议,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但是,王太后的一句话打动了窦太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当初文帝逼死了自己的舅舅,就已经是前车之鉴,若是再来一次,只怕日后都没人敢当这个国舅了。王太后直接轻飘飘地表示,陈须和陈蟜那个性子,可比田蚡糟糕多了,田蚡起码还有几分能干呢,那两位完全就是烂泥糊不上墙!如今田蚡遭殃,日后轮到陈家兄弟两个,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窦太主的确对自个的两个儿子加起来都比不上对舒云这个小女儿,但是,毕竟都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她总是要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的。被王太后这么一说,顿时,窦太主有些犹豫不决起来。

王太后一番言语,窦太主想了半天,表示自己需要回去跟人商量一番,王太后发现窦太主动摇了之后,顿时就松了口气。窦太主前脚刚回到自己的太长公主府,后脚长乐宫就送来了大批财货珍宝。

窦太主生活一向奢侈,哪怕舒云用红糖生意补贴了她,她又得了当年太皇太后剩下来的所有私房,但是呢,以她的大手大脚,如今居然还有些入不敷出,加上陈须和陈蟜有的时候也会跑到太长公主府打一点秋风,自然手里头的存款更不够用了,如今长乐宫送来了厚礼,窦太主一下子心动起来。

窦家虽说是这事的主谋,但是也被吓了一大跳,他们本来是想要显示一下自己的能耐,好跟田蚡谈条件,哪知道用力过猛,弄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觉得应该见好就收。因此,窦太主上门说了王太后的意思之后,窦家这边就觉得暂时这样就可以了,要是穷追猛打,只怕回头真的就彻底撕破脸了!王太后不敢恨自己的儿子,还不能迁怒窦家吗?只怕到时候刘彻自个后悔了,也要找窦家的麻烦,不如给刘彻找个台阶下一下。

因此,窦家这边下了决心之后,窦太主就进宫了。

窦太主以前的时候,总是拿自己当做是刘彻的恩人,因此总是招人不快,但是呢,窦太主要是乐意做低伏小的话,还是很能够讨人欢心的。就像是在原本的历史上,皇后被废,迁居长门宫,窦太主几次想要帮助女儿复宠,却发现刘彻铁石心肠之后,就直接改变了方针,在刘彻那里示弱,甚至还将自个的面首带到了刘彻面前,表示我这是将自己的把柄送给你了!这般一来,窦太主总算是得了一个善终,但是,陈须和陈蟜却在丧期因为争产,还有居丧不谨直接被赐死,但那也是窦太主死后的事情了。

如今窦太主心里头明白刘彻不是以前那个需要依赖自己的人了,因此,她自然转变了自己的态度,拿着奉承自个弟弟的本事,将刘彻奉承了一番,最后又是打了一番感情牌,算是在刘彻那里得了一句准话,那就是田蚡不会死了!

很多时候,对于权贵来说,法律这玩意是有着很多解释的,像是田蚡这次杀人呢,可以解释为激愤之下失手,那这个罪名可就从故意杀人变成故意伤害致死了,量刑自然要轻一些,另外就是,虽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从来同罪不同罚呢,因此,刘彻在廷尉那边给了一个意思之后,很快,廷尉那边就揣摩了刘彻的意思,给了相应的判决。

田蚡呢,丞相的位置肯定是做不成了,武安侯的位置也没了,还罚了两千金,最后蔫耷耷地回去了。

田蚡可不是什么打碎牙齿和血咽的人,知道这事是窦婴的盘算之后,就满肚子都是报复的念头,可惜的是,刘彻烦透了他,压根懒得听他说话。老实说,这次的事情,对于刘彻来说,在名声上头也有一定的打击。田蚡犯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他素来媚上欺下,等到刘彻登基之后,便是对刘彻这个皇帝,也有些颐指气使的架势,何况是对其他人呢!因此,之前田蚡被关在廷尉大牢之中的时候,就有人想要落井下石,还有许多人直接跑到廷尉衙门告状,廷尉那边,哪怕如今开始用纸办公了,田蚡的罪名也有了厚厚一大叠。

而这些罪名堆到刘彻面前,自然是让刘彻怒火中烧。如果田蚡死了,刘彻自然会迁怒他人,就像是当年淮南厉王刘长死了,文帝直接将一路上不敢给刘长吃饭的官吏都杀了一样,但是问题是,田蚡没死,刘彻心里头就永远留了一根刺。

田蚡呢,市井里头长大的,之前也是得意忘形,连让刘彻将武库那边腾出来给他扩张丞相府的事情都做得出来,但是等他清醒过来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这次算是栽了,一时半会儿压根不敢再出现在刘彻面前,只能跑到自己姐姐那里诉苦。

王太后也是已经发觉,刘彻这个儿子是靠不住了,她是个有着旺盛的权欲之心的女人,根本不可能安安心心在长乐宫做她的皇太后,她要做的是另外一个吕后,再不济也得是另外一个窦太后,而不是如同薄太后一般,连自己的兄弟都无法庇护。

因此,田蚡这边进来哭诉,可谓是火上浇油,而王太后当初答应了窦太主的事情还不能不履行,真要是她将窦太主给涮了,说不定回头窦太主就能立马大嘴巴到将她手里关于王太后,王家还有田家的把柄全丢出去,再在刘彻那里添油加醋一般,田蚡估计还得进去一趟。

另外就是,在汉室政坛上头,信义其实非常重要,你要是在这种事情上头信用破产了,那么,王太后还想要在长乐宫发号施令,那就没几个人乐意听了。

因此,哪怕心中不甘,王太后也得履行对窦太主的约定,因此安抚了田蚡一番,让他回去消停一些,别的不说,起码要做出一副闭门思过的模样,等到刘彻这边气消了,自然罚酒三杯,给个台阶下一下,再镀个金什么的,也就复爵了。

然后,王太后就找来了刘彻,说起了立太子的事情。

刘彻对此非常反感,毕竟对一个还比较年轻的皇帝来说,立太子感觉就跟咒他去死一样。但是呢,王太后的理由也很多,高祖那时候也不喜欢刘盈,但是为了稳定后方,确保自己就算是有生之年不能横扫天下的话,后面还得有个合适的继承人继承父辈的事业。而文帝进京之后没多久,也直接立了先帝做太子。

先帝登基没两年,也立了刘荣,之后刘荣被废之后,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立了刘彻!前头几位先帝都是如此,那么轮到刘彻,却这般拖延,难免要叫下面人心不安。

刘彻还想要耍无赖:“我如今就这两个儿子,这太子的位置,本来就是他们的,不是他们,还有谁呢?”

王太后叹道:“你也知道,你如今就这两个儿子,你要是现在如同先帝一般,一下子十几个儿子也就罢了,但是,皇长子刘衍既嫡且长,你都不肯立,朝臣也就罢了,阿娇怎么想,你姑母怎么想,窦家怎么想……这些都是问题啊!”别看王太后说了中肯话,但是实际上还是在给陈家窦家上眼药。

王太后之后直接隐晦地表示,横竖现在就算是立了太子,太子在太子宫中也只能是读书,真的要将自己的手伸到朝堂上,起码是五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到那个时候,你要是还没有其他儿子,那就真的没太多办法了,两个儿子之间年龄差距过大,所谓国赖长君,幼子登基,将来是会面临很多问题的。

别的不说,刘彻登基的时候,先帝都亲自给刘彻举行过冠礼了,结果怎么着?到最后,太皇太后足足压制了刘彻五六年,刘彻才算是有了喘息的余地。

王太后有的话根本没有明说,总之,先立一个太子当备胎,等到了那个时候,多做多错,总能够找到合适的理由的。甚至,就在这皇宫里头,难道刘彻这个皇帝,对一个黄口小儿都没什么办法吗?

而刘彻心里头却知道,事情根本没有王太后所想的这般简单,皇后这些年在民间的名声可以说是越来越高,尤其,随着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传播,在士大夫这个阶层,舒云的名声几乎已经被推到了一个被神化的地步。

想想看吧,东汉时候,改良了造纸术的蔡伦是个宦官,是个被几乎所有的臣子“另眼相看”,在划分奸佞之人的时候,永远会被预留一个名额的宦官,而且这位还不是那等比较清廉忠诚的宦官,做过不少不法之事,但是就因为他改良了造纸术,一直青史留名不说,还能够在当时一直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名望,还以宦官之身被封了侯,并没有引起朝堂上的任何质疑,由此可见,纸张的出现根本就是一件大杀器。而调版印刷术对于文字学问的传播同样有着不亚于纸张的功效,两者叠加,在某些学派那里,舒云的名声已经直追自家学派的祖师爷了!

而在底层百姓那里,因为豆制品,豆油的出现,还有面食的发展,舒云在底层百姓那里,也具备着很高的声望。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作为皇后,哪怕出了半点问题,回头窦陈两家那里要是提出了什么疑点,那么,刘彻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皇帝并不是真的至高无上,皇权也并不是真的那么高不可攀,大汉开国也就七十来年的时间,开国那会儿的事情还是有人记得的,当年贾谊来了一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此一来,若是做皇帝的有了什么罪过,是不是也要来个汉失其鹿呢?

刘彻压根不敢冒这样的风险,只是,换个角度想,就像是当年文帝与民生息,至今民间依旧怀念文帝一样,而若是舒云一直是皇后,那么,民间百姓自然也会继续感念汉室的恩德。这般一来,刘彻勉强算是说服了自己,他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立太子吧!”

立太子这种事情,虽说肯定多半是皇帝做主,但是呢,对外也是要做个面子的。就像是文帝当初来了个三让一样,如今呢,大家也都效仿这一位,很多时候,要有个谦让的姿态出来。

刘彻因此先是对外放了话出去,然后自然就有一帮人体察圣意,上书请立太子,刘彻意思意思地推回去了,第二次呢,刘彻的语气就显得有些欲拒还迎起来,等到了第三次,刘彻就表示既然你们大家都这么想,那么,就立皇长子为太子吧!

实际上,刘彻曾经有些阴暗地想过,要是他绕过皇长子,改立次子刘循做太子,椒房殿那里会是个什么反应,不过真要是那样的话,只怕朝堂上就要掀锅了,又不是长子有什么缺陷,所以立次子,你这样根本就是不讲规矩啊!因此,刘彻有些遗憾地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老老实实立了刘衍为太子,然后呢,给刘衍配齐了太子宫中的各种属官,当然,也预留了一些名额给了舒云这个皇后,这些以后就是太子的班底了。

舒云对于太子宫中的属官什么的,一时间也很难安排,怎么说呢,刘彻这一朝的许多名臣,要么就是已经崭露头角了,要么呢,就是还是个孩子,这些人里头,大多数出身在这个时代,都不能算是高,可以说,几乎就没有现在那些公卿列侯之家出来的,一般都是出身底层,来路更是五花八门,现在让舒云将这些人找出来,但是没有相应的际遇,他们真的还能如同历史上那样,有着相当的能力吗?

另外,舒云对于什么名臣这种事情,其实是嗤之以鼻的。很多时候,并非因人成事,而是时代造就了英雄。刘彻那一朝,之所以有那些所谓的名臣,实际上是有着相应的历史原因的,若是换了一个环境,他们未必能发挥出相应的实力来。

舒云更想要做的是,如同后世科举一般,挑选出合格的官吏,形成一个如同后世一般,专业的官僚阶层出来。而不是像是现在一样,大海捞针一样让那些能臣脱颖而出。

因此,舒云干脆没挑什么太子属官,反而是叫家里头挑选了人出来给刘衍做伴读,然后呢,将自己编撰的教材放到了刘衍必学的科目里头,然后挑了一些在这些上头具备一定素质的官员,问刘彻讨了几个博士的编制,让他们教导刘衍还有那些伴读。

至于更多的,舒云便没有插手了。老刘家教导儿子还是有一套的,太子也不是养在深宫妇人之手的样子,他可以出宫,可以在上林苑实验自己的执政思路,许多事情都可以做。汉朝教导太子,可不像是后世,给太子划了一个圈子,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实际上,汉朝的太子,除了不能谋反,或者是干一些通常意义上比较犯忌讳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那就是随你怎么折腾了!

刘彻立了太子,似乎朝堂上也因此清静了不少,田蚡在家闭门思过,为了防止让刘彻想起他的那些混账事情来,田蚡连上书都不敢了,老老实实呆在戚里,几乎没了多余的消息。

田蚡这个原本过于跋扈的国舅不吭声了,刘彻趁机清理了一下朝堂,那些被田蚡举荐上来,却没有什么实际才能的,直接被刘彻找了由头罢黜了,至于换成什么人。呵呵,刘彻自个也是个最远也就跑到过河东自家姐姐那里的,能知道民间有什么贤才,还是靠着提拔以前那些臣子,另外就是朝中一些老臣乃至列侯什么的举荐了。

举荐这种事情,其实是有风险的,倒不是政治风险,而是道德风险,因为对方万一做了什么不合适的事情,举荐的人虽说不至于同罪,却要担上一个识人不明的名头,之后呢,想要举荐自家的子侄,那可就有些困难了!

不管怎么说,朝堂上清理过一番之后,风气为之一清,刘彻呢也舒心了不少。

当然,刘彻这边压根没来得及舒心多长时间,恶心他的事情就来了。

匈奴人那边喊着要报复汉朝撕毁了和亲协议,然后,原本就处在漠南的几个部族直接就开始袭扰长城一代。尤其如今刚刚过了秋收,百姓已经将粮食交过租税之后,收入了自家的粮仓,准备猫冬了。北地苦寒,冬天的时候风雪很大,没有足够的粮食和柴火,是无法度过这样的寒冬的。

而匈奴人呢,南下侵扰最喜欢的就是选择秋冬季节,最好是下第一场雪之前,这个时候,不光是百姓家里粮仓比较满,便是那些郡县的府库也是满满当当的,抢上一次,自家部族过冬就不用愁了。

跟北地百姓相比,匈奴人其实更加耐寒一些,毕竟他们生活的地方本来就比中原寒冷,后世的西伯利亚,如今的北海如今可就在匈奴人的地盘上,他们还在那里养羊呢,那里的寒冬都能忍受,何况是中原这边呢!

北地那边,即便是常驻的飞狐军,也多半都是步卒,一直到后来羽林卫,虎贲军,期门军出征,才算是有了足够的骑兵,不过连年大战,加上马政也出了问题,民间养出来的那些马根本不能作为战马使用,顶多就是作为挽马,因此等到了武帝后期,又是步卒为主,再也难以深入草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