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生
能在这里立稳脚跟的人,谁手上没有几笔血债?
但是司徒卓是何等人,即便担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也不是让这些个表面上的富豪,实则强匪之类的人捐几个银子就算了的。
司徒卓只严肃着脸听他们相互攀咬,偶尔在对方说漏嘴的地方追问一两句。
如此盘问下来,好几次都顶得富户们脸色都变了。虽然嘴上强辩遮掩了过去,但是到底怎么回事,在场的全都一清二楚,只是事到如今,那些个富商已经不能心无芥蒂的联合了。
只要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剩下的逐个击破就容易多了。就是这些富商不肯承认,总能在城中寻到愿意出来指认的百姓。
马老爷等人的行事作风确然十分残忍彪悍,杀人越货几乎是不留活口的。要找出直接的受害者做人证,本就不易。
因为山高皇帝远,百姓们无人做主,长期受压迫的百姓刚开始不敢出来指认富商们,也是怕王爷一走,引来富商们报复。但是自从王爷进城,逼得富商开仓赈灾,司徒卓又派人宣传更换城中全部守备军的事,百姓们终于觉得这是拉下马老爷等人的最佳时机。有胆量大的,便悄悄到军营,说要见到王爷才肯说。
其他百姓见前往军营作证的百姓好端端的回去了,也没受到什么报复,胆子才越发大了,前来作证的人多了起来。
至于受了马老爷等人欺凌的人,虽然大多数被灭了口,也有少数逃走的;也有装作投靠各家富户苟且偷生的。现在来了机会,少不得拼了命寻王爷做主。
这证人出来之后,才揭开了又是令人惊愣又是残酷的真相。
别看这些商家富户以前发财的时候同气连枝无法无天,实则几乎每家都收留了被对方家害得家破人亡的漏网之鱼。不过是些刀头舔血的亡命徒,若是真心对对方好不防备,早就被这些同行吃得骨头都不剩了。现在还能屹立不倒的人家,谁都不傻,一边和对方结成联盟,一边拿捏着对方的把柄,倒也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至于平衡打破之后,揭开里面勾心斗角的真相,简直令人作呕。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罪大恶极,处以极刑没有一个冤枉的。
当然,诸如地方官赵县令,前任南安郡王等人,也都没有一个好东西。若是他们奉公守法,治理得当,也养不出这等胆大包天的地头蛇来。
这桩案子办下来,县令和一干富户就地处决,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至于马老爷等人家中的财富,饶是林家家资丰厚,司徒卓贵为凤子龙孙,对于查抄出来的金银粮米也暗暗咂舌。
以前王家把持海贸生意,王家人贪得无厌,只知自己赚得盘满泊满,若是自己吃不下的生意,宁肯不做也不让其他人喝一口汤。所以堂堂大灵朝,以前海贸生意的份额占整个朝廷贸易的份额很小。大部分商贸都是走西域陆路,这些把持商道的匪徒,在整个朝廷贸易上雁过拔毛,可算得上个个富可敌国。
西北干旱,粮食也更容易储存,这些富商家中除了抄出大笔财富外,还有极多的粮草。这于朝廷军而言,更是极大的补充。
尤其司徒卓最近招兵买马,新收了不少流民充军,而从朝廷运粮草过来需要时间,这些查抄出来的粮草正好充作新兵的军粮。至于金银财富,用得着的地方也多。如此办了一案,不但为民除害,还增加了朝廷军的补给。
处理完马老爷等人的事,司徒卓才整顿人马,继续西进。
西进途中,司徒卓和黛玉商量边关的事,自己一行遇到过西海国六王子部前来劫粮草,但是这个城镇却并未受西海国军的侵扰。那么西海国军绕道袭击朝廷军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朝廷军必须找出这条近道。
第113章 西北万里黄沙……
西北万里黄沙, 无论是来往商贩还是朝廷来往的将士,都是走成熟的官道。否则万一遇到风沙,就容易埋骨沙漠。
但是西海国人本就了解沙漠地形气候, 大股行军的时候只要带足粮草清水,有经验丰富的向导随行, 绕过官道趟出一条路来, 也并非不可能。对于常居中土的朝廷军来说, 想要绕开官道绝非易事。
但是黛玉和司徒卓都在后世部队历练过,关于西北地形、河流、气候了然于胸, 比之古代的堪舆图详细得多。
当然, 沧海桑田,后世的地图上,很多西北地区原本的河流、湖泊、绿洲后来因为生态恶化消失了, 现在相当于明朝前期,西北的生态环境好很多, 更容易找出一条路来。
黛玉和司徒卓对比着堪舆图,回忆后世关于古地理的考据,很快确定几条西海国军有可能走的绕道路线, 分别派人前去探路。
命令探子说若确然找到这样的通道, 也不必深入查探, 立刻回禀即可。
西海国出其不意的突袭大败而归,马老爷等人又被司徒卓顺手收拾了,这次新招的兵士不少是当地人, 熟悉西北地貌气候, 又都对司徒卓感恩戴德,自告奋勇要去探路。
司徒卓给每队探路的小分队都配备了向导、当地新兵和训练有素的兵士,才命他们带足干粮清水出发。
在分别派出先锋前去探路的时候, 大军缓缓慢行。
因没十分紧要的事,行军途中尚有许多空闲时间,黛玉和司徒卓根据自己的记忆,把西北边陲的人文地理、风俗气候,但凡能想起来的,全都回忆了一遍,默出来整理成册。
黛玉对司徒卓说:“日后西海沿子就是王爷的封地了,这里原本有许多水草丰美的绿洲,因为古人砍伐树林和截流河道,后来慢慢被黄沙吞噬。以至于后来国家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退耕还草,植树造林恢复生态。
后世有机械耕种,滴水灌溉,许多地方通了公路运输方便,兴修水利有大型机械和先进建筑材料,十分方便;在生态用水的分配上,更可以通过电脑精确控制。在如此多有利条件的情况下,生态恢复尚且缓慢。
我们日后治理西域的时候,不如先把保护生态考虑到里头。就算这个世界是书中世界,黎明百姓也是活生生的人。只要留下一套治理生态的法子,自能造福后代。”
司徒卓听了,眼睛一亮,复又归于黯淡:“玉儿,这件事我也曾想过。但我是一个军人,军人战时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平时也该哪里需要哪里去。如果不能穿越回现代社会,我是愿意一辈子留在西海沿子治理地方的。但是你不一样,与我千里行军,已经委屈你了。这仗打完之后,你不该过如此清苦的生活。现在的西北与后世不同,条件到底艰苦。”
黛玉笑道:“我不也是军人么?”
司徒卓摇摇头:“不,军人是林生,不是林黛玉。玉儿,你不该那么辛苦。”
黛玉知道司徒卓的意思,却神色坚定的摇了摇头:“王爷,我更喜欢做军人。”
司徒卓只觉得心中一震,没有再说什么。
三日之后,前去探路的探子回来,其中有三路回禀说再往下走下去是深入大漠,不可冒险。其中两路回禀说确然有可能找到新的路线。
听完详细军情,打发了探路的人,司徒卓和黛玉对视一眼。
华国的陆军堪称天下第一,其中的运动穿插战术更是独步天下。
朝廷军万里驰援北疆,旅途劳顿,且西海国军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越是这样,西海国人越容易疏于防范。
再说,大冬日里,万里黄沙,谁会想道朝廷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能迂回包抄到西海国后方?
西海国之所以敢向朝廷军宣战,除了朝廷许多商品改走海贸之后,西海国断了生计不得已而为之之外,还因西海国东面与大灵朝接壤,西面又是高山荒漠,要走许久的路程才到波斯,后方并没有什么威胁,可以专注和朝廷接壤的这一条防线。
如此背景之下,只要绕过西海国防守重镇,两路包抄轻骑兵可以直入西海国境,必是势如破竹。
现在探得了两条新的路线,要分两路轻骑兵突袭,还有一股大军则是正面迎敌,和前南安王旧部汇合,牵制西海国军主力。
司徒卓是藩王,需要留在主营稳定军心。黛玉则想带一路骑兵突袭西海国后方。
刚开始,司徒卓是不允的。虽然不管从战略还是战术上说,正面冲击西海国军主力,两股骑兵绕道敌军后方夹击,是万无一失的策略。但是黛玉不管前世还是今生,都从未涉足西域,即便知道许多关于西域的地理气候理论知识,冬日在西域行军打仗,还是有很大的风险。
但是黛玉坚持。
从整个大军的角度,黛玉虽然年轻,却可说是拯救了大军一次,在军中威望极高。从知识储备的角度,黛玉也在后世学了地理、历史知识,成套的军事理论,还认真看过详细的卫星地图。论带兵突袭,没有比黛玉更合适的。
二人争执良久,最终还是黛玉说服了司徒卓,两人达成以大局为重的共识。不过司徒卓坚持要让柳行父子与黛玉同行,黛玉知道司徒卓担心什么,倒也没在这些细节上坚持。
司徒卓是新任藩王,自然是要带领主力大军走官道的。这也是为了牵制西海国军主力,不让西海国军起疑。
另外两股突袭军,最终定了左路主将黛玉,右路主将周安志。
在劫粮大战中,周安志指挥失当,造成了一定损失。虽然因为王爷、王妃补救及时,损失不算极大,而且司徒卓也宽宏大量没有处置他。但是周安志也卯足了劲想要将功折罪,证明自己。
得了指挥右路骑兵的令旗,周安志大喜过望的同时,也自陈定不负王爷所托,恨不能立军令状。
西北地理条件特殊,没有走过的荒漠,什么情况都有可能遇见。司徒卓倒没有让周安志立军令状,而是在临行前,夫妻两个和周安志交谈良久,并交给周安志一份堪舆图。
堪舆图是黛玉和司徒卓反复斟酌之后画的。除了前往西海国必经官道之外,另外两条骑兵绕行的路也都用虚线做了标记。图上将两人记得的后世尚且存在的河流、湖泊做了标记,把这些地方当做取水补给之所。
另外还有一些后来考古发现的古城遗迹,这些地方后来虽然被黄沙掩埋,现在却有可能还是绿洲。这些疑似补给点则是用虚线框出,另做说明。
周安志看了这一份堪舆图,喜出望外的同时,也不禁想王爷和王妃难道真的是神仙下凡?不然两人年纪轻轻,久居京城,又怎么会有如此详细的西域堪舆图?
因司徒卓没有因上次周安志指挥失当而惩罚他,还宽宏大量给了他立功机会,周安志拿了图,除了再次保证定然全力以赴外,不该说的一个字都没说。
武官的花花肠子或许比不上某些文臣,但是能做到一方主将的,政治智商也都过关。王爷因为那神瑛侍者的名头,在京城什么处境,周安志也清楚。
叫周安志说,王爷王妃除了能力过于杰出外,什么都是极好的。他们留在京城,那些凤子龙孙忌惮他们,但是做边关守将的,得遇明主是好事。
“有了此图,再有向导带路,末将定不负王爷所托。”周安志单膝跪地接过堪舆图道。
司徒卓扶周安志起来道:“沙漠不比中原,这些补给点之间的地带也凶险重重。周将军出发之前多挑几个信得过的向导,路上一切小心。”
周安志领命去了。
第114章 这边朝廷军制……
这边朝廷军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 而远在西海国都城,西海国王和众贵族正在准备今年的诺鲁孜节。
朝廷越来越多的货物通过海贸直接运抵波斯,贩卖到遥远的欧罗巴, 西海国去年一年的进项越来越少。直到西海国发兵突袭大灵朝在西海沿子的守军。
谁知道大灵朝看着民富国强,军队却不堪一击, 哪能和西海国马背上的儿郎相比?两任南安王, 一战死, 一被俘,中原人丢盔弃甲不说, 还有多少人都没开始厮杀就投降了。都是一群没血性的东西!
大灵朝那个老皇帝果然年老昏聩了, 或是大灵朝已经派不出人,据说这次来了一个更文弱的皇室子弟。
六王儿是西海王膝下最勇猛的儿子,这次由他率队去劫大灵朝的粮草, 对付大灵朝年方弱冠的小王爷,自是手到擒来。
因此, 整个西海国都城,不管是西海国王还是王公贵族,这些时日都洋溢在喜庆之中。只要劫了大灵朝那小王爷的粮草, 西海国这次就能过一个丰盛的诺鲁孜节了。
诺鲁孜节在每年的冬末春初, 相当于中原的年节, 对于西海国而言意义重大。只要这次六王子得胜归来,诺鲁孜节就可以举办得热闹无匹,预示来年有个好年景。
甚至在西海国高层, 西海国王和重臣们都在商议怎么应付大灵朝前来求和的使节了。朝廷军已经两站两败, 而且最高统帅一死一俘,西海国上下都士气高涨。加之这次西海国出征的骑兵还有内应马畅,西海国制定战术的将士们都觉得这次六王子前去劫粮万无一失。
刚开始, 西海国上下都是自信满满的,但是西海国六王子迟迟未归,也为喜庆的节日氛围蒙上一层无法言说的阴影。尤其西海国王公贵族们都不敢跟西海国王提。
就这样一日日等下去,西海国王终于等来了这次与六王子一同出征,却狼狈逃回的散兵游勇。此时,西海国王才知道西海国的精锐骑兵不但大败,而且自己膝下最骁勇善战的六王子也战死了。
得到这个消息,西海国朝野震怒,怒极又觉后怕。
六王子是西海国第一勇士,这次带去的又尽是精锐,何至于连突围逃回西海国的能力都没有?难道投降的马畅竟然是诈降,故意引西海国军上钩?
西海国王连日审问了逃回西海国的散兵。这些人原也是西海国精挑细选的勇士,现在却一个个吓破了胆似的,长得一个个人高马大的,却说不出的委顿。光是看他们的形貌,西海国王就觉得他们不配为西海国儿郎。
但是西海国王既然敢对朝廷发动战争还连战连捷,自然不是泛泛之辈。为了得到尽可能详尽的情报,西海国王也耐着性子亲自听这些逃兵说战场上的事。
阿鲁尔是这次随六王子出征的勇士之一,也是出身贵族,侥幸逃脱性命回到西海国。见国王亲自过问战场上的事,阿鲁尔不敢隐瞒,将劫粮之战的经过一五一十的说了。
至于汉人王爷只带十九勇士勇闯西海国军阵心,汉人王妃神兵天降,解了朝廷大军的围困这些事。阿鲁尔不但没隐瞒,还有些许夸张。
夸张的部分不是汉人王爷王妃如何用兵如神,而是这对夫妻如何三头六臂,听得西海国王直皱眉头。
总之,不是逃兵无能,是汉人王爷王妃不是人。
除了阿鲁尔的供词,西海国王和众臣还接连审了其他逃回的西海国兵士,得到关于夺粮大战的消息越多,西海国王越发觉得如坠冰窖,浑身比冬日草原上的寒风还冷。
六王子死了,西海王虽然痛心,但是残存的理智却告诉西海王,这已经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了。
西海国若是连胜朝廷三次,打掉大灵朝的信心,而且重创朝廷军的有生力量,有可能打得朝廷军战败求和。但是毕竟大灵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凡让大灵朝得胜一次,找回战斗士气,则西海国落败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西海国最初的战斗策略也是趁冬日打仗,只打三次,三捷之后便等着大灵朝来和谈,而和谈的底线便是继续通商。当然,为了保证协议顺利进行,西海王也会派王子前往大灵朝学习中土文化,且求娶朝廷公主与朝廷和亲。双方互留人质。
只要三战三捷的大战略能够达成,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甚至朝廷无论派个什么女子来,西海王都可接受。只要再通商路,保证西海国的利益即可。但是六王子这一败,之前再好的盘算也付诸东流了。
西海王仿佛一夜之间老了许多,与几个掌实权的王子并几个贵族大臣商议此事。
西海国大王子已年近不惑,生得高大健壮,办事也有几分沉稳。只是后来六王子成年之后,在武艺一道极有天赋,而西海国又尚武,六王子的风头便盖过了大王子。
利益之争,西海国王室之内也未能免俗。大王子虽然面上不显,心里却并不盼着六王子好。六王子战死了,大王子不过是强装悲痛的样子给西海王看。
大王子说:“父王,儿子愿意带领西海国的勇士前往迎敌,给六弟报仇。”
呵,说是报仇,这是趁机揽权呢。
以前有六王子这个众矢之的,西海国几个有些势力的王子同仇敌忾,其他几个弟弟倒是和大王子兄友弟恭。现在六王子都死了,三王子听大王子这么说,也忙抢出道:“父王,为六弟报仇儿子义不容辞。”
上一篇:陪嫁大丫鬟求生日常
下一篇:每天都在被侦探逮捕的边缘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