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310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长篇言情

  奈何村民们虽然也听他们说话,却依旧更相信是神仙保佑。

  这会儿他说起农事来,便不由多问了农夫几句,“你们只种春小麦吗,抽穗时都能赶上雨水吗?”

  “老天爷哪有那么商量,总是会差几天或十来天的,不过问题不大。”

  “问题还是很大的,”白善宝道:“若雨水能赶上抽穗时,那不仅麦粒饱满,麦穗也会更长一些。”

  “可咱也不能让老天爷下雨就下雨不是?”

  白善宝:“所以要浇灌。”

  李二郎忍不住看白善宝。

  农夫哎呦一声,道:“那么多的地,哪儿浇得过来呀,而且麦子灌浆的时候正是地里草茂盛的时候,这会儿不给地里除草,那收成更没有。”

  满宝道:“说到底还是人力的问题,不能精耕细作,若是家里多几头牛就好了。”

  “还多几头牛呢,我们村有一头牛的人家满打满算也才一户,”农夫看了眼满宝他们身上的穿着,看着似乎很普通,但看了一眼外头栓着的马,农夫笑道:“小公子和小娘子家中富贵,哪里知道我们外头的苦呀。”

  “我知道呀,我家也很穷的。”

  农夫才不信呢,“穷人能读得起书?还是个女娃娃。”

  “那是因为我们先生好,我读书不要钱,而且女娃娃怎么了,我们家就是我先读的书,我侄子侄女们才去读的。”满宝道:“既然人力一时没有,畜力也不够,那你们就换新麦种吧。”

第526章 建议

  满宝是真心给他们建议,道:“麦种换了,每年重阳过后再种一季冬小麦,虽会累些,但多了一季收入,倒也不值得。而且冬小麦的面粉比春小麦的好吃。”

  “种冬小麦,那就是一年两季,地力要跟不上了。”

  “多沤些肥,换着轮种,并不是一年两季,而是两年三季,”满宝道:“我们村已试过的,地力是跟得上的。”

  “还有犁具也可以换,”白善宝也道:“我们罗江县现用的犁具就更省力一些,你们既然买不起牛,那不如换一副犁具吧,好歹能让人轻松些许。”

  白善宝想了想,问农夫,“你们都是怎么沤肥的?”

  静室里人见他们说农事说得兴起,也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然后有人问俩人,“小公子和小娘子看着年少,竟还会种地吗?”

  见大家脸上都是怀疑,白善宝就微微骄傲的仰着脑袋道:“那是自然,农桑一事,书上有写,况且我们自己也有地,耕种经年,自然就会了。”

  有人大笑道:“小公子,我还种了二十来年的地呢,若从六七岁算起,至今已近三十年了,我不是比你们更会?”

  “然而我们农庄的出产比你家的高,”白善宝道:“做事,不是做得越久就越会的。土地是这世上最不会说谎的存在,同一片土地上,你付出了多少,对了多少,便能收获多少。”

  满宝连连点头,“罗江县据此不远,两地差不了多少的,既然新麦种在我们县,在其他地方也能丰收,对你们自然也是可行的。”

  “从没听说过什么新麦种,你们的麦种是哪来的?”围上来的农夫挤进来,把李二郎挤到了一旁。

  李二郎看了一眼白善宝和满宝,默默地挪了一下,坐到他们身旁去了。

  满宝却惊讶了,“咦”了一声道:“你们没去粮铺找过吗?里面没有挂牌的新麦种吗?”

  “自家留的麦种就够用了,干嘛还去粮铺找麦种?那里头的麦种也未必比我们的好,却贵得不行。”

  “没错,种子一般都会比粮食贵上三四倍这样,粮铺要是直接用麦子当麦种卖,那我们也看不出来啊。”

  “我也从没在粮铺买过麦种……”

  “我倒是买过,但也只一两斗这样,先种上一块地试试产量。”

  满宝就点头,“就是如此啊,你们怎么能不买种子呢?这外头的种子和自家留的是很不一样的,还是应该多试一试的,万一有更合适自家土地的种子呢?”

  买过粮种的人便道:“可我也没在粮铺中看到你说的那种麦种啊。”

  满宝和白善宝便对视一眼,都有些疑惑,“罗江县据此不远,吴粮商他们从我们那儿运出麦种来,按说应该会卖到这儿来呀。”

  “小娘子,你们说新麦种是从你们县出来的,但不知你们县的新麦种又是打哪儿来的?”

  “从我家来的。”满宝道:“新麦种最先是我家种出来的。”

  众人一听,忍不住嘘了一声,各自散去。

  满宝也不介意,耸了耸肩后摇头道:“可惜了。”

  李二郎却没走,他兴致勃勃的坐在满宝的对面,问道:“新麦种是你家种出来的?但不知你家是怎么种出来的?”

  “就是因为益州水患,那一年地里粮食减产,我家的麦子虽然也受灾了,却是村里长得最好的,村子里的人说是神仙眷顾,我觉着是因为环境改变变异了。”

  这是满宝经过学习以后总结出来的最好的借口,觉着比神仙眷顾啥的靠谱多了。

  但除了他们这几个人,村里没人接受她的说法。

  “那一年村子里的人要种冬小麦,就和我家换了麦种,然后新麦种就种出来了,就连我们县令都有跟我们买麦种,如今那新麦种在陇州,益州一带都能种得很好,所以我觉得在茂州应该也可以。”

  白老爷和刘氏都有将新麦种给家里的农庄种植,而他们的农庄分布在各地,种过两季后发现,虽然产量有差异,但比旧麦种的确更好。

  所以这新麦种其实早就传出去了,并不止有一个吴粮商和杨和书在购买和倒卖传播而已,在罗江县以外,还有很多地方在扩散这些新麦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而茂州距离罗江县不远,所以满宝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这里也应该是有新麦种的。

  白二郎给先生泡了茶,也跑过去凑热闹,农庄的事他也有管的,所以也知道不少。

  李二郎见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显然是对农事很了解,就忍不住问,“你们说的新犁具,是不是曲辕犁?”

  “是啊,因为改直为曲,所以叫这个名字,李二先生知道?”

  “知道,今年司农寺广告天下的犁具,听闻就是罗江县的县令杨和书上献的。”李二郎笑问,“你们似乎和杨和书很熟?”

  三个少年一起点头道:“一般一般吧。”

  “哦?怎么个一般法?”

  满宝歪头想了想道:“一年也就见过几次面。”

  白善宝:“每次见面吃吃饭,喝喝茶。”

  白二郎:“也就说说话而已,所以说交情一般。”

  听着是挺交情一般的,但看三人还年少,杨和书一年能跟他们见几次面,吃几顿饭,且还说话,这就算关系不错了。

  李二郎往后一靠,靠在了墙壁上,曲起一条腿笑问,“那你们觉得杨和书为官如何?”

  “还行。”

  “还行?”李二郎哈哈大笑起来,乐道:“你们说这话,不怕你们的朋友怪你们?”

  “他为什么要怪我们?”

  李二郎没有回答,反而是问道:“杨和书出身世家,世家子弟骄矜,他下到一个下品县中,能适应得过来吗?”

  “是有些困难,”满宝道:“好在他有钱。”

  白善宝却道:“正是因为他有钱才有困难的好不好。”

  “有钱还不好啊,我觉着杨大人花钱花得挺开心的,然后我们也开心,这不是好事吗?”

  白善宝道:“是好事,但此风不可长,这世上这么多的官儿,不是谁都能这么做的,他开了先例,也仅此一例而已,谁舍得拿自家的钱贴补县衙?”

第527章 邀请

  李二郎立即问:“这是怎么说?”

  白善宝想了想,觉着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便把杨和书当了县令后先是贴钱买牛赊牛的事说了,又贴钱买粮种、农具分发给农户们的事说了。

  杨县令财大气粗,这是如今罗江县上下所有百姓的共同认知。

  前年的粮价大战,他虽然被弹劾了,但结果却是他赢了。

  白善宝和满宝跟他相处得来,有些话他不好跟县衙里的人说,万田又是下人,所以遇见他们两个时就会跟他们说。

  那一场粮价之争,最后是他胜了。

  虽然被参了一本,等杨和书又不是毫无根基的傅县令,他根本不怕人参,所以收了公文后,辩折照常写,县衙旁边小屋子的粮食照样卖。

  辩折上去,再下来,一个月就过去了,再参,再辩,一来一回两三月就过去了。

  直把县城的粮商没折腾得没了脾气,最后他们没办法,也只能将粮价落了下去,服了软,这事才算完。

  因为据说,当时刚收了秋税的杨县令已经向上具表,想要留下一部分秋粮充实府库,以备将来的天灾。

  粮商乡绅们通过各种途径知道这一消息时,吓得不轻,生怕他把那部分粮食全部拿出来卖,那样一来,未来半年内他们都不用做生意了。

  被逼无奈,他们就只能让步。

  杨和书说起这事时很得意,白善宝他们也觉着很解气。

  但三人心底都知道,不是谁都有底气,且能够这么做的。

  就连李二郎都没想到杨和书在罗江县是这么干的,忍不住乐得哈哈大笑起来。

  满宝趁机问道:“李二先生,你既然认识杨大人,那这么不顺道去一趟罗江县拜访旧友呢?”

  李二郎大笑道:“现在我是有些后悔了,应该拐个弯去一趟罗江县城的,哈哈哈……”

  李二郎对农事很关注,见三人都对农事很了解,且不像一般农夫一般只会说,还会与他商议着怎么把地种得更好,怎样推广各种办法,便与他们说起农事来。

  庄先生并不约束他们,看了他们一眼后微微一笑,继续低头喝着自己的茶,敲着自己的拍子。

  李二郎少有能说得如此尽兴的时候,直与三人说到了深夜,还是三人年纪小,哈欠连连要睡觉了这才停下。

  李二郎意犹未尽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闭目休息。

  第二天满宝一醒来就开始找水洗漱,然后就跑进大殿里去,竟然自己找了个蒲团坐下,跟着里面的道士做早课。

  道士们:……

  做完了早课,满宝便恭恭敬敬的跪到前面给太清道德天尊磕头,一旁的道长等她磕完了头起身才问:“小居士怎么一早就来上香?”

  “我不是来上香的,我昨晚住在静室里,所以今儿一早来给天尊道谢,见你们在做早课,就跟着一起做了。”

  道士:“小居士还会念《道德经》?”

  “我娘特别喜欢天尊老爷,所以我给我娘念过,念着念着就背下来了。”

  道士忍不住摸着胡子笑起来,“不错,不错,既已读过《道德经》,那就可以再看看《庄经》了。”

  李二郎扶着腰与人进殿参观时,看到的就是满宝正与道士谈论经文,说得是津津有味。

  周四郎见她久不回来就找了过来,他对太上老君的塑像也很亲切,对道士也很亲切,因此这个大殿虽然看着比他们那山上的道观气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