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那拉氏 第64章

作者:马卡龙不甜 标签: 清穿 穿越重生

  能让嘴挑如皇帝都说一句味道不错,那味道自然是真的好,焖酥鱼焖是一道把鱼按照顺序摆在花椒、姜等佐料上,再把汤汁放进鱼锅的料理。

  *

  “万岁爷他们现在已经到涿州了吧。”安絮还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见不到永琮,自从他们出发就开始算日子,如今已经是半个月过去了。

  “想来信也该到了。”

  说曹操曹操到,她上午才说到这里,当天下午御前的小太监便陪着笑把两封信送来。

  乾隆写的那封鼓鼓囊囊,差点把信封撑破,安絮打开后才知道他竟然把一路的见闻都写了上去,中间还穿插着他的感想,不像信,反而像是游记。

  永琮写的那封倒是简洁一点,毕竟他年纪小,还不认识那么多字,不过安絮还是认认真真的一字一句看完,她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永琮对她的想念。

  读完两封信,安絮拿出她之前无聊之下做好的花笺,将园子里发生的事如实写上去。

  其实这段日子里安絮直接让宫妃每逢初一十五来请安一次,其他日子便不用过来,她倒是难得明目张胆的睡到九点才起床。

  写完给永琮的回信后,安絮眼睛一转,起身抱来踏雪,将它的爪子洗干净,沾上红印,在信纸的最后留下一个爪印。

  随后派人把信送到御前,这两封信会随着奏折一起快马加鞭送到乾隆手里。

  玉圆见安絮把信送走后,有些无所事事,便出主意道:“娘娘,您看这凤仙花开得多好,要不要奴才为您染蔻丹?”

  安絮听到这个词后深色瞬间变得恍惚,她好像只有少女时期染过指甲,后来进府后也没有那等闲情逸致了。

  现在倒是有些怀念,因此她一口答应下来。

  玉圆立刻行动起来,将院子里开的最好的凤仙花折断,花瓣放入小钵里,捣碎后加入少许明矾,最后拿出类似化妆棉的薄片放在小钵里,完全浸染后再贴到安絮的手指甲上。

  接下来等半个时辰指甲便染好了,可以保持一个月不褪色,一个月后会从鲜艳的红色褪成粉色,粉色也是极其好看的。

  这次染的安絮很满意,红的不俗气,是一种鲜艳亮丽的美。

  第二天纯贵妃来请安时眼尖的看到安絮的手指,有些感慨道:“我也好久都没染指甲了,年纪大了再染总觉得不够庄重。”

  安絮白了她一眼,“有什么不庄重的,玉圆再去调配一份蔻丹,给咱们纯贵妃染上!”

  纯贵妃嘿嘿一笑,也不推辞,就坐在那儿享受着玉圆的服侍。

  宫里是个从众的地方。

  妃子们看见皇后和贵妃手上染的红色的指甲,宫里很快就开始流行染蔻丹,她们时不时还跟其他人比一下谁染的更好。

  倒是园子里的花被祸害了,有些年纪轻的宫妃想染其他颜色的指甲,因此全向那些黄啊紫啊的花下手。

  要知道这么多年下来,稳定的染蔻丹的品种只有凤仙花一种,其他的要么不上色,要么就是染上之后一天就掉光光。

  看到折腾半天也是白折腾,她们这才消停不少。

  等御驾到京,已经是四月中旬,没错过永璂的周岁。

  安絮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等着永琮过来,等她看到远处走来的身影,眼睛瞬间湿润,不过才几个月没见,永琮显然长大不少,被晒的黑了一个度,脸上的婴儿肥也瘦没了。

  “怎么瘦成这样,玉兰,快去请庄太医过来。”

  她摸着永琮的脸急忙吩咐道。

  永琮也没阻止,他笑着挽住安絮,“额娘,我好饿啊,想吃糖醋里脊、清蒸鲥鱼,在路上都没吃好。”

  “好好好,膳房做了你最喜欢的菜,一定要多吃一点。”

  两个人亲亲密密叙话,往屋子里走去。

  进屋后永琮四处看了看,“十二弟呢?”

  安絮正吩咐膳房加一道汤,听到问题后头也不回的说:“他正在内间里玩,你进去看看他吧。”

  “十二弟,有没有想哥哥啊。”

  永琮的声音渐渐远去,随之传来的是永璂清脆的笑声。

  永璂长大后就没那么吵闹了,不过始终是活泼的性子,特别爱笑,只要你愿意陪他玩,他就会给无偿送你一个无齿笑。

  没过一会儿,庄太医就过来了,他擦擦汗道:“太医都被叫走了,纯贵妃、嘉贵妃、还有愉妃娘娘身边的人都急的要命。”

  永琮过来给她请安,其他的几位阿哥自然也要给各自的额娘请安,看永琮的样子,其他人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

  安絮让庄太医给永琮诊脉,然后转头对玉兰说:“再去一趟,叫太医去给万岁爷、太后、大阿哥、二阿哥请脉。”

  她现在是皇后,这些事自然要她吩咐下去。

  庄太医很快就松开手,“七阿哥只是瘦了些,但身体并无大碍,并不用吃药,只要按时用餐即可。”

  乾隆曾经送过来一个擅长制作药膳的安嬷嬷,她一直在膳房做事。

  安絮听到庄太医的话后立刻想到了她,因而询问道:“可否用些药膳补身体?”

  “可以的。”庄太医点头。

  等他离开,午膳也都被放在桌子上了。

  安絮边给永琮夹菜边说:“让安嬷嬷去你那里照顾你一段时间,她煲汤可是一绝。”

  “那额娘您这里呢?”

  永琮可是很了解自己额娘,她饭前必喝一碗汤,因此翊坤宫膳房除了点心外,一手煲汤的技术在宫里也很有名。

  “我没事,安嬷嬷的徒弟学的差不多了,味道也不错,让她接手就可以了。”

  安絮心里也有数,安嬷嬷收了两个徒弟,一男一女,这么多年下来,虽然比她本人的医术差一点,但是做药膳还是没问题的。

  永琮想了想便点头应了。

  “快吃吧,一会儿会回去好好休息,这两天先别急着学业,等休息好了再去。”

  皇子们统一住在圆明园的碧桐书院,读书也在这里。

  正好永璂跟他们一起吃饭,刚吃完一勺虾仁蛋羹,就直直盯着桌子上的饭菜,嘴里发出啊啊的声音。

  “瞧这个小馋猫,口水都流出来了。”

  安絮接过碗,继续给他喂饭,“你可不知道,这孩子刚尝到一点味就不爱喝奶了,得哄着才能叫他喝了奶。”

  永琮已经吃的差不多了,他边听边笑。

第85章

  安絮确认永琮没事后, 又派人问了问纯贵妃几人,得到的回禀都是阿哥们劳累过度, 须得好好休息。

  好在乾隆也知道这几个孩子被折腾的够呛,直接下令给他们放假,参加完他们十二弟的周岁宴再继续进学。

  永琮有了十天的假期,安絮带着两个孩子在园子里抓鸟摸鱼,玩的好不快乐,晒得自己都黑了一圈。

  容嬷嬷和玉圆实在看不下去了,每天强硬的让她打伞。

  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 过了永璂的周岁宴,永琮就要去进学了。

  宴会的规格和永琮当日相仿, 只是更热闹一些, 毕竟永璂现在的身份是皇后之子。

  安絮依旧没有教他抓什么, 他按照自己的性格抓了毛笔和小弓。

  嬷嬷们立刻喜气洋洋的恭维道:“恭喜万岁爷, 恭喜皇后娘娘, 十二阿哥日后定是文韬武略。”

  原先大臣们吹的还比较含蓄,但十二阿哥已经是嫡子,他们自然开始大吹特吹。

  甚至连大清之福都吹出来了, 安絮一瞧乾隆的脸色, 发觉他听的美滋滋, 不由得嘴角抽了抽,赶紧打断他们:“十二还是个孩子呢,当不得如此溢美之词。”

  安絮让乳母把永璂抱下去, 接下来就没他什么事了,轮到大人之间觥筹交错。

  “之前永瑆抓了个纯金的算盘,我倒是没什么意见,他日后能当一个富贵王爷就足够了。”

  明明是四月的天, 安絮穿着吉服都热的恨不得脱下来,但是嘉贵妃却穿了一身夹棉的旗装,服帖的妆容下是苍白的脸色。

  “你也别操心这么多了,按照太医的方法好好修养才是正道。”安絮叹道:“儿孙自有儿孙福。”

  嘉贵妃笑着点头。

  也不知道嘉贵妃是不是真的听进去了,当太医再次给她例行请平安脉时,发现她身体竟然好转不少,这消息让众人都高兴不已。

  就连太后都常常让九阿哥去看望嘉贵妃,本想是想让嘉贵妃自己抚养九阿哥的,但是她拒绝了,说是身边还有十一阿哥要操心。

  但是众人都知道,这只是个借口,嘉贵妃是想减少自己在九阿哥生活里的存在感,毕竟他身体本就不好,若是她有个不好,保不准太过伤心的九阿哥会如何。

  一片慈母心肠。

  悠闲的生活脚步不停,很快步入到炎炎夏日。

  “娘娘,内务府把新鲜的拼图送过来了。”玉宁掀开帘子,将身后的嬷嬷宫女引进来。

  拼图是给永琮玩的,安絮亲自画的样子,包括风景与建筑,永琮还挺喜欢的,这么长时间下来,内务府也自有心得,时不时能捣鼓出新鲜的花样。

  嬷嬷未语先笑:“皇后娘娘,您看这些可满意?”

  安絮起身仔细看了看,内务府出品的精细度不用多说,那些匠人手艺都极好,不同形状的小木片上绘着五颜六色的线条。

  她满意的点头,“一会直接送去七阿哥那里。”

  想了想又道:“正好趁着你们过来,也不麻烦广储司的人再跑一次了,你们把这些东西带回去,叫他们都做成衣服和头面吧。”

  然后给玉圆使了个眼色,玉圆收到后福身退下,再进来时身边跟着几个小宫女,各自手里都捧着托盘,里面的珍珠宝石更是耀眼夺目。

  乾隆时不时就会送些东西过来,这么多年下来安絮积攒的就多了,珍珠这种珠宝,缺点就是容易氧化,它还不像金银,氧化了重新炸一下就好,只能早日制作成首饰了。

  布料同样如此,过了一年就会发皱发黄。

  安絮作为皇后,她的份利自己都用不完,那些肉珠都被她给磨碎成了珍珠粉,而布料也大部分都赏了出去。

  嬷嬷接过托盘,仔细询问要求,牢牢记住后才离开。

  这时一直没说话的小宫女心有余悸的开口:“皇后娘娘可真有气势。”

  “那不然怎么是皇后呢。”嬷嬷边走边教:“咱们这后宫里,第一不能得罪的就是皇后娘娘,其次是两位贵妃…”

  这小宫女是这位嬷嬷认的干亲,嬷嬷也算是掏心掏肺的教导她,宫女自然也是听得十分认真。

  “除了这几位有生育的娘娘,其他都不必太过惧怕,她们也不敢跟内务府提过分的要求。”

  毕竟都无宠无子的,不值得她们阿谀奉承,只是要稍微注意颖嫔和贞嫔,这两位是万岁爷和皇后娘娘记住的。

  现在宫里主位有纯贵妃、嘉贵妃、愉妃、舒妃、怡嫔、颖嫔、庆嫔、贞嫔、令嫔、婉嫔。

  除了妃位尚且还空缺两位,其他的都已经满员了,等忻嫔戴佳氏进宫,那嫔位就有七个人,超了六人的宫例,但没人敢说些什么,因为乾隆的威严随着掌权日子的增加而日益深重,敢反驳他的人也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