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回城娇宠媳 第144章

作者:雨中花慢 标签: 甜文 爽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这样定下来,苏颜马上写了封信,说了他们过年的时候要回去的事情。

  晚上刚吃过晚饭,姜淑兰打电话过来,苏颜已经习惯了她晚上打电话,接起电话问:“妈,收到我们的信了吧,过年的时候我们要回家看看。”

  姜淑兰的声音带着喜气:“咱家被褥都太旧了,我已经在准备给你们铺盖的新被褥了,咱家屋子多,足够住的,我可盼着你们回来呢,回来妈给你们做好吃的。”

  说了几句回老家的事儿,姜淑兰的提到记者要来采访她,声音明显带着紧张。

  她说:“记者说要来采访我,咱办啊,咱老百姓也没跟记者打过交道,我也不会回答记者的问题。”

  “妈,记者来采访你是好事儿啊,那你这个会长不就有名气了吗,有了名气,干什么事儿都容易。再说你是会长,以后少不了要抛头露面,适应适应就好了。”苏颜说。

  “可是我不会说话啊?要问我怎么养兰花怎么培育新品种我会说,问我别的我一概不会。”姜淑兰说。

  苏颜问:“记者说要问什么问题了吗?”

  “没说,就让我准备准备。”姜淑兰非常有压力。

  “还有多长时间记者采访你啊?”

  “俩星期。”

  苏颜说:“妈,你别着急,我给你准备一份材料。你背下来,到时会记者问你你就灵活机动地回答。”

  “诶,那你给我准备吧。”姜淑兰说。

  挂了电话,苏颜说:“没想到咱妈最厉害。”

  未来大佬冉冉升起。

  俩娃写作业,苏颜就写给姜淑兰准备的材料。

  没有电脑跟互联网可真不方便,手头又没有资料可以查,苏颜只能凭借记忆力的兰花相关信息开始编。

  等十点多钟俩娃睡下后,她也编得差不多了,她把资料拿给顾野看:“你看我写得行吗?”

  里面有记者可能会问到的问题,还有回答。

  顾野点头:“差不多。”

  苏颜把信纸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明天就寄出去。

  再说姜淑兰拿到苏颜给她写的提问回答,有三十多个问题,差不多记者可能问到的问题的回答全写了,苏颜还在信中叮嘱她灵活地回答记者问题。

  姜淑兰赶紧把这些回答都背熟,牢牢记在心里。

  顾家,晚饭后,这个极有文化的家庭都在读书看报。

  顾老爷子在看报纸,看到一篇关于兰花的报道,频频摇头:“这像话吗,真搞不懂这些人怎么想的,花那么多钱买兰花,值当吗,有钱不如捐到敬老院。”

  刚要翻另外一面,视线一扫而过,突然被报纸上一个名字吸引:姜淑兰。

  那是一篇关于种植兰花脱贫致富的报道,文章里提到的姜淑兰是当地兰花协会会长,带领当地群众养兰花发家致富。

  姜淑兰培育出来的一盆名贵兰花卖了两千块。

  “两千块啊,谁会花两千块钱买花?”顾老爷子自顾自地说。

  他把报纸递给顾君儒,说:“你看看,这个姜淑兰是顾野他妈吗?顾野他妈就种兰花。”

  顾君儒接过报纸,看着上面的文字,念了出来:“开兰县浅水镇,顾野他妈老家就是这个,那报纸上说的这个姜淑兰就应该是顾野他妈。姜淑兰说的话真有水平。”

  他喊了一嗓子:“宋慧,你来看看。”

  宋慧下楼来,三人一块研究那个报道,宋慧说:“咱爸不是说姜淑兰没读过多少书,你看说话多有水平。”

  顾老爷子说:“是记者写的算在她头上了吧。”

  宋慧建议:“给顾野打电话问一下。”

  “那快拨啊。”顾老爷子说。

  苏颜正在给俩娃检查作业,顾野把电话接了起来。

  宋慧说:“顾野,报纸上兰花协会会长姜淑兰是你妈吗?”

  顾老爷子看那份报纸是《民众日报》,苏颜跟顾野平时都看报纸,都看过这篇报道,顾野回答:“是我妈。”

  当年那个只会种地跟编竹筐没读过多少书的朴实的村姑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兰花协会会长。

  顾老爷子的声音传过来:“兰花真能卖那么贵吗?”

  民众日报的报道应该不会弄虚作假。

  前前大声说:“太爷爷,名贵品种的兰花能卖好多钱,我妈说咱们家以后最有钱的人是我奶奶。”

  童言无忌,爷爷突然笑了。

  他对顾野说:“你妈有自己的事业就好。”

  顾野和苏颜对视,两人均松了一口气。

  ——

  在开学前几天,吴连枝带着得得来了,这小家伙有点财大气粗的感觉,用网兜拎了一打可乐,给苏颜、吴连枝、前前、朵朵各一瓶,然后说:“我自己挣的钱买的可乐,走啦,给他们分可乐喝去。”

  “你还真是大方。”前前说。

  苏颜喝着可乐说:“你真宠着他,哪有家长这么舍得的。”

  吴连枝笑着说:“他数学竞赛获了一等奖,奖品是钢笔跟笔记本,学校还给他发了十块钱奖金,他说要买饮料请客,再说他也挺长时间没见院儿里的孩子了。”

  仨小家伙开开心心地去找别的孩子玩儿,苏颜跟吴连枝就坐在葡萄架下说话。

  吴连枝说:“这个暑假我把得得放我爸妈那儿,我跟老江去了申城两趟,老江戒烟戒酒,又吃了那进口药,精子质量是提升上来了,但取出来的精子不够,做不了人工授精。”

  苏颜知道人工授精还是需要千军万马去争夺一颗卵子。

  “还有别的办法吗?”苏颜问。

  “没办法了。”吴连枝摇头。

  苏颜觉得任何安慰的话都很苍白。

  好在吴连枝的声音并未有多沮丧,说:“这就是说明我们没子女缘,我们就好好养得得,这个孩子乖巧懂事,各方面都是优点,我们老江都喜欢他。”

  苏颜只好说:“你看现在医疗水平提高得快,说不定过几年就能治好了,或者有别的受孕方法,你年纪不算大,不用太担心。”

  吴连枝说:“咳,我就不去想这件事了。”

  苏颜看吴连枝确实没多少失望,大概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

  玩到下午四点多,得得他们才回来,苏颜留他们吃饭,吴连枝说要回去给老江做饭,苏颜就没再坚持。

  ——

  苏颜在准备回老家要带的东西,自然以从厂里用员工价买的衣服为主,吃的也少不了。

  她买了大白兔奶糖、糖瓜、米花糖之类的给孩子的零食,还买了腊肉火腿要带上。

  宋慧知道他们要回老家,也给他们准备了糕点、黄鱼干、带鱼之类的年货。

  他们是腊月二十九回的老家。

  四点多钟他们就起床,苏颜煮了昨天晚上就包好的水饺,吃过早饭,顾野的司机开车把他们一家送到火车站。

  苏颜给俩孩子都穿了小棉袄,外套中长款厚棉袄,这样他们俩就不会冷。

  他们四个正好一个软卧车厢,这样的旅途轻松自在。

  俩孩子还没坐过火车,觉得特新鲜,一路看着窗外的景色快速后退,还没看够,就到站了。

  火车提速,比之前速度快得多,他们下火车再倒长途汽车到了县城是下午四点钟,下车后,就看到姜淑兰跟大伯在车站外面等他们。他们正急切地在人群中寻找。

  “奶奶。”俩孩子飞快地跑了过去。

  听到喊声,穿着大红棉袄,围着毛线围巾的姜淑兰迅速转身,展开双臂,招呼:“大孙子,大孙女,快到奶奶这来。”

  她抓着俩娃的手,急切地问:“冷不?走回家烤火去。”

  俩娃兴致极高,都说不冷。

  “奶奶,我们可想你了。”

  “奶奶也想你们俩,回家给你们炖大鹅吃。”

  看他们红扑扑的脸,就知道等的时间不短。

  大伯把东西接过去,说:“咱都多少年没见面了,顾野更精神了,这要是在大街上见面,我还不敢认。”

  苏颜笑着说:“你们在这儿冻半天了吧,咱回去再说话吧。”

  话不多叙,大伯马上开着村里的拖拉机回家。

  他们坐在车斗的蒲墩上,风呼呼刮过,虽然背着风,苏颜还是把俩孩子棉服上的帽子带好。

  她靠着顾野坐着,顾野把她冰凉的手包在自己手里。

  姜淑兰嘴就没合上过,一直笑吟吟地拉着俩孩子问东问西。

  很快就到了村里,除了一些人家翻盖了新房,村子的变化不大,依旧是土路,坐拖拉机更显颠簸。

  村头有个池塘,里面是凋败枯黄的荷叶,苏颜想起她第一次见到顾野就是在这个池塘边,顿时感慨万千,又往他身边靠了靠。

  顾野似有所感,把她的手握得更紧了些。

  苏颜笑道:“你还记得咱们俩见第一面吗?”

  朵朵好奇地问:“你们见第一面怎么了?”

  苏颜笑着说:“你爸浑身杀气,好像我做了什么错事,像要吃了我一样。”

  “不是吧,我妈做了什么错事儿,爸你是这样的人吗?”前前说。

  顾野想都不想地反驳:“不可能,你肯定记岔了,我对你印象还挺好的。”

  他温柔地看了她一眼,记得他第一次看到苏颜就特别心疼这个委屈巴巴地朝他跑来的姑娘。

  苏颜伸脚踢他的皮鞋:“你这是啥记性啊!”

  他的记忆估计都是经过他大脑美化的。

  姜淑兰在一旁抿着嘴笑。

  说笑间已经到了大门口,从院子里已经飘出食物的浓郁香气。

  一听到大门口的拖拉机响,一大家子人就到门口来迎接。

  都是大伯家的人,有大伯母,姜果一家四口,姜麦一家三口,虽然不住在一块儿,姜果一家还住城里,但听说苏颜一家要回来,都来给他们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