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酸茄
众人也是刚知道,原来他跟姜探花郎是这么个关系,姐姐给他家做童养媳,赵平安也算是“寄人篱下”,可这孩子偏偏跟姜家处的跟一家人似的,还恁有出息。
若只是这些也便罢了,他不光有出息,有胆色,更是有本事,不仅拜入了老帝师的门下,甚至早早就得了陛下御赐的一块长生碑,如今这块碑还立在长生碑林。
这些日子,有不少人听闻赵平安的名字都去瞻仰了这块碑,见上头刻着他想出“心肺复苏”的法子救人的壮举,另还有硝石制冰,制糖,改进兵粮,培育棉花等等。
众人“???”
这碑上什么情况?
不是说只有一个心肺复苏吗?什么时候又多出这么些事儿?
制冰、制糖,这是他们这些京都百姓切身体会过的,但发明人是谁……众人有些心虚,说实话,他们并不知晓。
若不是今日慕名前来看了这碑,他们怕是要被继续蒙在鼓里。
虽然这前面三项就足够震惊,可他们尚且还能够接受,可谁能来解释解释,后面的改进兵粮、培育棉花又是怎么一回事?
谁能解释解释,在他们不知道的时候,赵平安何时多了这么多功劳?
第两百七十八章 一人独领风骚
赵平安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若说从前只是小打小闹,那今日便是大包大揽。
别人的十五岁, 要么刚刚脱离少年时期,成婚生子, 要么还在读书,而他的十五岁, 不仅一堆荣誉加身,还早早就在陛下面前露了脸。
羡煞旁人。
他们不知道的是,赵平安何止是在陛下跟前露了脸,魏帝简直就是把他当亲儿子待, 不过这些个事儿如今还只是秘而不宣, 并没有几人知晓。
所以在外人眼中, 这么多功劳加在一起,他们怎么就这么不信呢?
到底还是事情蔓延的太快, 一出接着一出,说简单点, 就是他这名声起来的太快, 实在非比寻常, 虽然他们也不知道具体是哪里不对劲, 但总觉得这里头透着股“阴谋”。
众人纷纷猜测:“莫不是在作假?”
“不能吧, 那可是陛下御赐的长生碑,谁敢乱动。”
“若不是作假,十五岁的孩子能想出这么多事?”
“这……”
登高易跌重,这说法一传十,十传百,你一句我一句的, 很快就一点点的蔓延开来。
百姓们作为受益人倒是还好,大不了说几句嘴,但有些在会试中被赵平安盖了风头的举子对他这行为很是不爽。
要知道,参加科举考试的不仅有寒门子弟,也有世家公子,尤其是会试成绩不错的,不少家族早早就准备好了如何在这段时间将这些人的才名弘扬出去。
若是在往年,会试后,殿试前,这是各路才子各显神通的大好时机,南北两派百花齐放,即便是有些才子一枝独秀,也有一定的分寸,起码大家大差不差,你好我也好。
但今年倒好,半路杀出赵平安这匹黑马,直甩了众人一大截。
殿试近在眼前,他赵平安要造势,难道别人就不用?科举考试是何等要紧的大事?他要吃肉,总得给旁人留块骨头喝口汤吧?
这种一枝独秀,一人独领风骚的事情做的简直不要太绝。
不过这也不能怪赵平安,做这件事的时候魏帝的确没想那么多,他让钱智去安排也只为他徒弟考虑,这才忘记了分寸,他整日日理万机的,哪能想到这会让不少人恨这他这位幕后推手恨得牙痒痒。
偏偏他们不知道到底是谁在幕后推波助澜,所以只能把这股恨意转嫁到赵平安身上,甚至有些红眼病暗搓搓的想要去官府搬弄一下是非。
谁知道长生碑上那些个功劳到底是不是真的?他们叫人去官府举报核实一下应该不过分吧!
至于这个举动会在百姓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让百姓误会?他们可不管。
他们只知道,他们不好过,也不能让赵平安太得意,谁让他把事情做的这么绝?
起初姜鱼林还有些担心,怕物极必反,不过这火苗还没成燎原之势就被官府压了下来。
魏帝料到会有这么一遭,这才提前派人去京兆尹府知会了一声,所以还没等他们报官,官府就贴出了一份告示,大体内容就是对赵平安的那几项功劳进行表彰。
看着墙上贴的那份告示嗯暗搓搓要去搞事情的一伙人顿时偃旗息鼓。
好嘛!
这下子,官府都放话了,意思是什么还用问吗?一准儿都是真事儿,由不得他们不信。
而且,他们有理由怀疑,这份告示就是公布给他们看的,不然怎么会把时间卡的这么巧?
一群想搞事情没搞成的人气的吹胡子瞪眼。
奶奶的,京兆府尹是赵平安亲爹吗?这么向着他,舆论还没起来官府就火急火燎的替他澄清,这是要闹哪样?
得知此消息的姜鱼林后来还亲自特意问过赵平安:“你这长生碑上何时加了这么多殊荣?”
殊不知赵平安也在纳闷儿:“我也不清楚,莫不是我师傅干的?”
“估计是,不过你师傅想的是真周到,在这种时候还想着给你造势。”
“我师傅想的确实周到,就是这么干也得罪不少人,不过他也是为我好,招人恨就招人恨吧!反正那些人我也不熟,无所谓。”
这次,连同以往的几项功劳加在一处,但凡关注一点朝廷事的百姓都知道今朝科举杀出赵平安这匹黑马,也算是他在京都打响名气的第四弹。
翰林院的周大人原本想在其中动一动手脚,免得他太得意,如今看来,暂时不能动他了。
有了这一遭,赵平安名气大涨,所呈态势也逐渐扩散至京都以外,有些地方传的那叫一个神乎其神,说他是神童,是上天派下凡的天选之子。
“天选之子”这四个字,赵平安倒是不否认这个说法……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还有半月就是殿试,他还得提前做准备。
只差最后的龙门一跃,他可不能被眼前的这点虚名绊住脚步。
时间一晃,眨眼又到了四月。
殿试只考策问,也称时务策,因为是由陛下亲自主持,所以没有考官,评阅的叫读卷官,而读卷官,皆是由朝廷高等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像是翰林院大学士,六部大臣,皆可担任读卷官。
四月初四。
内阁提前拟了几个殿试的策问题目呈了上去,不过魏帝都没采用,而是自己拟了一题,除此之外,也亲自委任了读卷官,对于这次的读卷官人选,魏帝十分谨慎。
四月初五。
赵平安天不亮就起了床,背上统一的背篓,准备去参加殿试,背篓内装的东西不多,除了笔墨砚台之外就只是些点心,殿试要待一日,宫内只提供一盘糕点,茶水倒是足够。
较比平时,宫门处把守极严,生人勿入。
赵平安是先到的,沈煜比他晚一会儿才来,不过两人也不得空说几句话,实在是附近生人和守卫太多。
候在此处有百来人,多数都是而立半百,人生走完一半的中老年,所以,在诸位贡生中,赵平安这个少年郎独树一帜,鹤立鸡群,惹的附近众人频频朝他投来目光,皆是审视。
见状,沈煜伸出胳膊,戳了戳他的后腰,小声道:“平安,我怎么觉得这些人好像目光不善?”
赵平安愣了愣,随后叹了口气,:“不是你感觉,事实就是这样。”
沈煜想了想原因,想想最近的事情,大概也明白了是他姐夫做的幕后推手所导致的,当即拍了拍他,安慰道:“不管他们,你好好考,我看好你。”
赵平安莞尔一笑,附在他耳边低声道:“我也看好你,毕竟陛下是你姐夫,就算发挥失常也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得不说,在这种时候,有个后盾是真的重要。
沈煜是什么身份众所周知,殿试虽然要封名,却还要留个姓在上头,即便他答卷答的再差,读卷官多多少少也得给他,给皇后一些面子。
也许陛下不敢堂而皇之的给沈煜开后门,但将名次提到一个不显眼,不高不低的名次却是不难,比方说原本是八十七,即便陛下给他提到三十三又有谁会在意?
赵平安是这么以为的,但这话听在沈煜耳中就变了味儿,即便他知道他不是那个意思,但还是觉得这话是在寒碜他。
说起来,他也是不久前才知道,论后台,他其实不如赵平安……
一想到这一点沈煜就觉得郁闷,只见他撇撇嘴,当即回道:“你别说我。”
“我说的是实话。”赵平安一脸正色。
沈煜冷哼一声,斜睨了他一眼,冷冷道:“这么多贡生,最没资格说我的就是你了。”
赵平安有些无辜:“我怎么了?”
他说的是实话好不好,他要是有这后台,还辛辛苦苦考什么科举?等着家里给安排就行,多刺激,多安逸。
沈煜只丢下一句“你很快就知道了”,说罢,便扭过头去,不再看他。
他的后盾是他姐姐沈皇后,可赵平安的后盾是皇帝。
能比吗?啊?
自然不能。
他跟他姐夫再亲,终究是隔了一层血缘,且这么多年没进京,两人打交道见面的机会也少,哪抵得上陛下和平安的师徒情分?
光看那日他进宫,陛下一脸郑重的跟他说起,要他对赵平安保密的这件事就能够体现一二了。
所以啊!他说他看好赵平安不是没有原因,这就是原因。
今日殿试,没人敢迟到,会迟到的压根儿过不了乡试那关。
等到人来的差不多时,将至黎明,应试者在宫外集合,才有官员捧着名册统一点卯,仔细核查,随后才又列队入宫,散卷,赞拜,行礼。
此次参与殿试者两百三十六人,分两列入宫,以会试时的名次排列,按单双数来排,赵平安会试第三,正是排在会试第一的会元,徐若海的后面,也就是第二排。
排第二好啊!
徐若海,白藏锋打头,赵平安,梁博等大部队随后,他们跟后头没有任何压力,只管听领头的,这样不容易出错。
皇宫内规矩多,尤其他们还是没有官职的贡生,需要处处行礼,一群贡生先是过午门,接着又是神武门,一门一拜。
等到了保和殿门前,还要再次行礼,不过这次是行大礼,等行了礼就在外头候着,接下来才是正式的。
保和殿外,两列人中,每隔几人都有太监随行,边走边教导礼仪,免得等会儿出错,若是统一宣导,排在后头的难免会听不见。
“殿内不可直视陛下,不可喧哗,不可以下犯上,不可……”
听着太监们的训诫,赵平安心里还寻思呢!这些话说了跟没说有什么区别?离进士就差临门一脚了,谁敢在陛下跟前造次?不要命了这是?
除非傻子才这么干。
反正他是不可能做这种事的,他不傻。
第两百七十九章 怂蛋儿赵平安……
保和殿宣礼还要走个流程, 贡生先要在外头等,在门外分两排站立,单名在东队, 双名在西队,等到陛下和官员们齐至才正式开始行礼。
殿内早已设置好了座次, 最上首自然是陛下的位置,再往下便是由鸿胪寺官设置的两张黄案, 王公贵族以及百官皆穿朝服,分列于两侧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