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科举种田 第247章

作者:酸茄 标签: 玄学 穿越重生

  赵平安循着声音往底下看,入眼的除了老太太以及姜家大房二房的老老少少,还有他干爹,甚至连高家他小舅小舅妈也带着那对龙凤胎来了京都。

  等再往前走,又见着船工师傅,眼下正靠在墙角,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显然是听着消息来瞧他来了。

  老太太几个子孙都是喜笑颜开,唯独二太太,神色有些复杂,有些惆怅……

  世事多变。

  她一直觉得,鱼墨不爱念书,平安又是个跳脱性子,整个家里就她儿子鱼林最有出息,也最稳重,这也是她一直以来趾高气昂的根由。

  结果……

  二太太紧咬下唇。

  赵平安中举的时候她没太在意,会试出结果也没在意,毕竟他是取了巧,考题正好让他赶上了,二太太还想着,赵平安年纪小,即便运道好些,总不会越过了她儿子去。

  毕竟他儿子可是探花郎,除非赵平安能得了榜眼,或是状元。

  不过……这可能吗?

  呵呵!

  十五岁中进士,她信。

  十五岁中状元,除非那赵平安打出了娘胎就会读书。

  不,这还不够,除非那赵平安是天选之人,他读了两辈子书,才可能有这成就。

  几百个举人,要知道,她儿子可是第三,这可是能够载入县志,在小县城立碑的事情。

  说起来,两个字,光荣。

  起码,今日殿试没出结果前,她一直是这么以为的。

  但是,坐在高头大马上的赵平安活活给她扎了一剂强心针,生生摧毁了她的光荣,她的得意,她的高人一等。

  就两个选项,榜眼,或者状元,结果他还真得了个头名的状元。

  要不是亲眼看见,她还真不敢信这状元竟真被他收入囊中。

  一个姜家,养出了两个进士,还都是前三甲,二太太不由得对这科举制度失了些从前的敬畏,起码含金量不如她从前以为的那么高。

  若是在从前,路上拉出来一个人,告诉她这人是新科进士,二太太恨不得把人供起来,日日净身焚香,一天三次的跪拜祈福。

  换了现在,真来个进士,她确定自己会很淡定的让丫鬟奉杯茶,客套两句也就完了。

  嗯!顶多再“顺道”提一提自家有两个文曲星的事儿……

  不过这也只是她心里暗搓搓的一些小心思罢了,真要让她去害赵平安,去污蔑他,她不会做。

  她承认,自己嫉妒心强,爱攀比,说难听点,她就是欺软怕硬,但这也只是她心里想想,起码底线她还是有的。

  她不知道的是,姜鱼林之所以能得了探花郎,除了他自己争气之外,跟赵平安和陛下也有一定关系,但这个秘密,魏帝不会告诉任何人。

  他是皇帝,他给自己选个顺眼的手下,不可以吗?

  自古,科举考试都是世家贵族子弟多,寒门子弟少,可如今他就想扶一扶寒门,他就想给他徒弟找个帮手,他就想任性一回。

  有些人天生就与别人不同,赵平安就是,他看的出来,这小子,天生就是为百姓谋福利的料。

  其实,魏帝也有自己的小私心,他就想看看,整个大魏,整个朝堂能不能因为赵平安这个人产生一些变化。

  另一边,队伍领头的赵平安冲着熟人摆了摆手,只笑笑,却不好说话,不然整个夸街队伍,来观看的亲眷众多,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只怕是乱了套了。

  他胯下的马匹走的不快,但仍是很快就离了众人的视线,如此,姜家人也不继续在这里站着。

  老太太说了,今日大喜,她得给回去做几道好菜,等回了鹿鸣郡,势必要摆三日的流水席。

  只不过来来往往的京都百姓众多,看他们一脸喜气,免不了多问几句。

  一问才知,竟是状元郎的家眷。

  二问又知,这家不光有状元郎,还有探花郎。

  一个“鸡窝”里飞出两只凤凰,一时间,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又纷纷讨教起了孩子的教育经,不过,有老太太在,也没有大房二房说嘴的份儿。

  反正他们是不想跟老太太抢这个风头,老太太如今年纪越发大了,性子就跟孩子似的,爱显摆。

  尤其是显摆孙子。

  姜鱼林是她亲孙子,赵平安也是,两个孩子她都是当亲孙子看待的,自然有这个资格说道说道。

  “老太太,您贵人事忙,也教教我们这养孩子有哪些诀窍,到底是咋养出这么有出息的孩子。”

  “对啊!您好歹多说两句。”

  由两个儿媳搀着,老太太眉眼含笑,心里高兴,不免多说了两句:“哪有什么诀窍,两个孩子打小就爱看书,还努力,都不用别人去说,自己天不亮就起床读书,再加上脑瓜子灵光些,先是秀才,再是举人,这才考上了进士。”

  老太太心里嘟囔着,平安虽然没这么刻苦,鱼林却是一贯如此,所以她这么说也没错。

  但这话听在旁人耳中。

  众人“……”

  这算什么诀窍?

  哪个进士不是先秀才,再举人,然后才是进士。

  还有,努力读书……能考上进士的哪个不努力读书?

  众人纷纷缠着老太太,让她再多说些,最好是说出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诀窍。

  老太太有些无奈,知道这些都是望子成龙的主儿,却也只能回道:“老身说得都是实话,学堂的夫子都说,读书要先读厚再读薄,偏偏有些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理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哪能行?估计到秀才也就止步了。”

  众人一听,哀叹一声,想着自己身边的那些读书人……还别说,有许多还真是这样。

  说读吧,也读了,提问吧,也还行,问题出在哪儿呢?这些人有个通病,少了股灵气,还多了几分的酸腐。

  读书这种事,强求不来,有些孩子喜欢读书,就比方说姜鱼林,哪怕不用催促,他也是那么一副性子,但有些孩子天生就不喜欢读书,就比方说姜鱼墨。

  他不愿意读,家里还能拿刀逼着他不成?

  牛不喝水强按头,到底是一个无心,一个有意,打着为“牛”好的心意,却全然不顾“牛”的想法。

  又听老太太再道:“这两个孩子,读书,却又不死读书,他们是真看进去了。”

  “不然,我们一家子好几口人,一个个没功没名的,要不是祖宗烧高香了,怎么能养出来这两个有出息的?”

  众人琢磨着,的确也是这么个理儿,有些事情不是光几句话就能解释的清的,话说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

  众人当即又竖起了大拇指,夸赞道:“老太太,想不到您一介白身,竟有这等眼界,我等佩服。”

  “唉?这话你说的可就不对了。”老太太忽然开口。

  “在下说错话了?”那人满脸疑惑。

  老太太点点头,直起了腰板,一脸认真:“谁说老身是白身,老身可是有诰命在身的。”

  “诰命夫人?”

  一群人惊讶的瞪大了眼睛,据他们所知,姜鱼林如今还只是七品,如何能给老太太讨诰命?

  说到这里,老太太高昂着头,很是得意:“老身的诰命可是自己挣的,说了你们也不一定知道。”

  棉花的事情,朝廷还没有对外宣布,所以关于改良棉花纺线工艺的事情老太太也不便多说,但众人偏偏央求着她再多说两句。

  “老太太,您再多说两句,让我等开开眼界。”

  “就是就是,老太太,您再多说两句嘛!”

  如此,老太太也只好赶鸭子上架一般,皱着一张老脸,“勉为其难”的说道:“别的事不好说,但这件事你们一定知道,就这条路上有个炭笔铺子,各位可听说了?”

  “这炭笔如今风靡一时,我等自然听过。”

  “要说这铺子,可是挣老了钱了,还有这炭笔,也不知是怎么制出来的?”

  说着,这人还从怀里掏出一只被纸包裹的炭笔,左瞧瞧右瞧瞧。

  “对对对,如今京都还有几个不知道的?别说我们这些本地人,这炭笔店的名声怕是早传到外头去了。”

  听到这里,老太太很是得意,莫说是嘴角,连眼睛都是往上挑的。

  众人见状,纷纷小心猜测:“莫不是这炭笔店铺子就是您家开的?”

  站在老太太后头的一大家子人,看着自家老太太这副得意样子,忍不住憋了笑。

  只见老太太拍了拍胸脯,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区区一个铺子算什么?这炭笔就是老身改良的。”

  老太太只用了改良这个词,没说发明,毕竟这发明人可不是她。

  赵平安当初把这活计丢给她,从柳条烧的炭笔到如今能够普及开来,两年间,她可是付出了不少努力才有了今日这个成就,这会儿拿出来吹吹牛,不过分。

  当然,老太太拿出来说嘴的这个话题选的也够好,够妙,够精辟,众人原本还纳闷儿赵平安这又会制冰又会制糖,还改良兵粮的本事是跟谁学的,原来是这位啊!

  “果然是有其奶必有其孙,老太太,您教了个好孙子啊!”

  “原来状元郎的本事都是跟您学的。”

  老太太:“老身觉得,你们应当是误会了。”

  “哪儿不对?”

  “不是他跟我学的,是老身跟他学的。”

第两百八十五章 祖坟冒青烟也开始内卷……

  夸街游行结束以后就是各回各家, 不过,姜鱼林的小院地方不够大,赵平安买的那套宅子如今还不能住人, 所以众人晚上暂且得在客栈落脚。

  这会儿,人都齐聚在姜鱼林的那处小院儿。

  说起来, 打从这小宅子买了之后,家里头还是头一回过来, 小是小点儿,不过他们也不常来,将就一下也就是了。

  等到他回去之后,鸟爷早已准备好一只雄鹰展翅的风筝交到他手上, 说让他在外头放一会儿再进去。

  赵平安眨眨眼, 也不明白这又是什么风俗, 但还是听话的接过了风筝线。

  这雄鹰形状的风筝鸟爷早已放飞,赵平安只管拿着线轴, 紧拽一下,再松一松线就是, 说实话, 这还是他两辈子头一回放风筝, 倒也有趣。

  等到这风筝线被他放完, 风筝也飞到力所能及的最高处, 只见鸟爷从怀里掏出了一把小剪刀,对着他手边线轴的风筝线就剪了下去。

  于是,摆脱了操控的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直到入眼之处只剩一个比蚂蚁大不了多少的小黑点。

  赵平安抬起头,支着手放在额头上, 看着越飞越远的那个小黑点,挨着鸟爷轻声问:“剪风筝线这一出,是天高任鸟飞的意思吗?”

  听他这么理解,鸟爷差点一个踉跄摔倒在地,还瞪了他一眼:“什么天高任鸟飞?你想飞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