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第79章

作者:邈邈一黍 标签: 爽文 清穿 穿越重生

  先是万岁爷病倒,又是诚亲王监国,还代万岁爷主持大朝会,一个又一个的大消息砸下来,众臣尚未反应过来,诚亲王又说万岁爷不在便不用行礼。

  谦虚礼让之言?把三请三辞的戏码放在这里来演?

  马齐作为还活着的两个正一品大学士之一,又自认为这些年和诚亲王的关系还可以,正准备站出来劝说。

  诚亲王刚刚是怎么吹捧万岁爷的,他便要以相同的力度换个花样去吹捧诚亲王,劝说诚亲王千万要受他们这些臣子的礼。

  只是未等马齐迈出那一步,直郡王、五贝勒、九阿哥、十阿哥、十一阿哥便已经出面代众人应下了,行的是拱手礼。

  诚亲王毕竟还只是亲王,并非储君,兄弟之间行拱手礼是理所应当的,可他们这些臣子呢,对着诚亲王也行拱手礼?

  “皇阿玛一日不来朝会,朝会上便不得出现跪拜之礼,无论是皇子,还是朝臣,站出来发言行拱手礼即可。”胤祉补充道。

  紧跟着,直郡王等人又出来代替众人应下,上朝之前,这些都是商量好的,正好他们也不想对着一个空荡荡的皇位行跪拜之礼,谁的膝盖谁心疼,能少跪一次谁不乐意。

  这次他们话音刚落,剩下的人便齐刷刷拱手道:“臣等谨遵谕旨。”

  梁九功站在内门的入口处,忍不住眨了眨眼睛,还真是只有诚亲王能办出来的事儿,这位打小就不喜跪拜之礼,头一次主持大朝会,刚上来就把跪拜之礼给免了。

  不过万岁爷听到诚亲王的歌颂之语,心情应该会好些吧。

第132章 一更

  该吹捧的吹捧了,该免的免了,接下来方才进入主题。

  胤祉直接将老十和十一放到吏部,吏部作为六部之首,从前还从未有过皇阿哥坐镇,昨日十二个六部尚书少了七个,但吏部的两位尚书都避过了一劫。

  根据规定,各部的尚书有两位,满汉各一人,吏部的满族尚书是老熟人了——富察马武,大学士马齐的弟弟,曾跟着胤祉一同主持永定河改道。

  汉族尚书则是李光地,皇阿玛的心腹爱臣,勉强也能算是熟人。

  李光地虽然去年才被调入京城升为吏部尚书,可之前做的是直隶巡抚,直隶省,即京城周边的府、州、县,离京城是再近不过了。

  更重要的是,昔日主持永定河改道时,永定河在直隶省的部分是改道的重中之重,当时作为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多次亲赴施工现场,自然和当时主持改道的胤祉少不了接触。

  用靳辅老先生的话来说,李光地在治水上是有几分本领的。

  除了有几分治水的能耐,李光地还是个有着清廉之名的官员。

  胤祉从前便很是欣赏这位大人,不过李光地和马武比起来,还是后者更容易拉拢,毕竟李光地刚过四十岁就能官居从一品吏部尚书,除了自己有能耐,皇阿玛的看重也是少不了的,毕竟汉臣太多,可朝堂上留给汉臣的位置却是有数的。

  一个深得皇阿玛信赖的臣子,不太好下手,而且吏部也不止一位尚书,马武兄弟虽然一直都是中立派,可同他们这一派走的还是比较近的,甚至废太子在时,马齐就曾经公开在朝堂上为诚亲王说过话。

  如今把老十和十一放在吏部,便打算联合马武一起迅速掌控吏部,只有控制住吏部,才好进一步控制朝堂。

  尚书不在胤祉的任免范围之内,像刑部这种两个尚书都没了的,也只能暂时提拔一位右侍郎,和唯一避过一劫的左侍郎一起辅佐九阿哥代行尚书之责。

  像鳌拜之孙达福,就直接被越级提拔为工部右侍郎,工部没了一位尚书和两位侍郎,新任的左侍郎是从户部调派来的张廷玉。

  新任的官员们,前头都放着‘代理’二字,只是哪怕有这两个字在,其中几个人的提拔速度也快到让众人瞠目结舌。

  达福算是其中之一,从五品员外郎到从二品侍郎,直接越了五级,论资历达福早就到了,只是碍于鳌拜之孙的身份,所以才会在从五品的位置上蹉跎那么多年。

  张廷玉,从四品一下子越级提拔到从二品,要知道这位步入仕途的时间还不到五年,万岁爷屡屡提拔,才让张廷玉可以官居从四品,到了诚亲王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提拔了,和捧人有什么区别。

  同样被越三级提拔的还有年羹尧和汪绎,只是因为起点没有张廷玉高,才显得没那么夸张。

  康熙三十七年的那一届进士,留在京城的大半都得到了提拔。

  除此之外,被提上来的有中立派的人,也有几个曾是废太子一党的人,如瓜尔佳达福一样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也有。

  缝缝补补,让各个部门勉强可以支应起来,能不能脱掉代理的帽子,就看这些被提拔的大人们能不能把握机会了。

  今日的大朝会主要有三个议题,一是阵亡抚恤,二是调查废太子谋逆案,三是各部招收小吏的数量和标准。

  这三项其实都是在处理昨日遗留下来的问题。

  昨日所有被叛军所杀的宗亲、大臣、士兵、宫人,都算作阵亡,拿到朝堂上来讨论的是抚恤的金额和待遇。

  五十个月的俸禄作为抚恤金,这一条很快被通过,让朝臣们议论不断的是特殊待遇,所有阵亡之人的直系亲属,六到十岁之间的,无论男女,可以有一人直接入小学就读。

  小学,按照诚亲王所言,可以算作是一所蒙学,只是这所蒙学由朝廷开办。

  抚恤待遇是小事,这所名为‘小学’的蒙学才是大事。

  朝廷目前的官学有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以入学门槛最低的县学为例,也需要考取童生功名。

  诚亲王如今突然要以朝廷的名义在京城开办蒙学,入学门槛是什么,官宦子弟,八旗子弟,还是只收皇室宗亲?教学先生的标准是什么,童生、秀才、举人、还是进士?亦或者是像上书房那样,由朝廷官员担任?

  涉及到切身利益,由不得众人刨根问底。

  当然,在场的人大都还有一个疑问——万岁爷知情吗?

  所谓小学,总该不会是诚亲王用来收揽人心的手段吧。

  胤祉在京城有三个庄子,京城以外还有十数个,而每一个庄子上都建有小学,不对外招生,学生全是庄子里的农户。

  幼儿园建立之后,胤祉一直都有想建小学的想法,幼儿园是为弘晴建的,为的是弘晴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同出身的同龄人。

  单就这一点,幼儿园已经完成了使命。

  幼儿园的报名人数逐年递增,去年的报名人数直接破了六万,人数实在太多,与之相比录取的名额就太少了,不得不中途截止报名。

  六万人里绝大多数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有的甚至籍贯都不在京城。

  比起幼儿园,小学,或者说是公立的蒙学,才是大多数人更迫切需要的。

  这几年从幼儿园毕业的学生已经有上千人了,出生富贵的学生,从幼儿园毕业还可以继续念书,但那些出身一般的,有的念不起书,有的继续念书但环境比从前差了太多。

  胤祉上辈子是个孤儿,所以他总是共情弱者,这个毛病大概是改不了了。

  一直想办但没有办,便是顾忌皇阿玛,幼儿园还能说是用来哄小孩玩儿的,正经的蒙学,便不是一个亲王能办的了,更何况他还不准备办一个规模小的。

  如今皇阿玛放权,连多支军营的指挥权都给了他,办一所公立蒙学又算得了什么。

  有什么比开办一所面向所有出身的蒙学,更能稳定京城局势,先生竞聘上岗,除了没有品阶,不算官员,剩下的待遇和在国子监教书的先生们一样,学生则是通过考试入学,而且不交束脩。

  可想而知,这会内卷成什么样,家长孩子一块卷,谁还会在意除夕之夜的太和殿之变。

  就像现在,满朝文武讨论的不是抚恤待遇,而是这所公办蒙学的师资力量和招生标准。

  抚恤待遇不过是建公办小学的引子。

  胤祉想建小学已经好几年了,早就琢磨了一套规章,不过眼下却是只字未提,由着大臣们讨论,讨论不出结果,回去好好写折子再递上来就是了。

  上一刻,太和殿还像是水珠滴进油锅一般热闹,下一刻,到了调查废太子谋逆案的议题,瞬间就鸦雀无声了,没人想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尽管这次和上次不同,废太子已经绝无东山再起的可能,但废太子一党势力广泛,又牵扯到夺嫡。

  原来的废太子谋逆案,诚亲王和八贝勒审出了两种结果,如今再审,怕是又要将曾经的旧案重提,有心向诚亲王卖好的人,都没理由接这差事。

  没人愿意接,那他自己来,二哥送他一份大礼,这次的谋逆是实打实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那些凭空泼上去的脏水,他还是能帮着洗清的,顺便把十三捞出来,礼部可还没有皇阿哥镇守,趁着老八还在养伤,正是偷袭老八‘老巢’的好时机。

  八妹妹和十妹妹,也都还等着十三回来呢。

第133章 一更

  头两件都交由朝臣商议,其中废太子谋逆案是朝臣不敢接手,可并非是他不民主,轮到第三件,胤祉乾纲独断了一回。

  各部招收小吏的数量直接定为现有小吏的四分之一,招收标准比照内务府、户部,以及刑部。

  内务府和户部关于小吏的招收标准,还是胤祉当初定下的,至于刑部,从前年开始,老九就开始比照内务府和户部的标准在刑部招收小吏。

  招收小吏的布告,三日之内就要张贴,考试时间却要推到一个半月后,而且各个部门的考试时间则是要错开来,由各部自己选定日期,内阁负责统筹协调。

  一场大朝会,众人只觉恍在梦中,天变的实在太快了,快的让人目不暇接,半年前废太子还如日中天,如今废太子倒了,连万岁爷都气病了,主持大朝会的居然是有着活阎王之名的诚亲王。

  临了结束时,依旧是那熟悉的公鸭嗓,喊退朝的还是梁九功,好多人下意识就要行跪拜之礼,看到前面未弯下去的膝盖,才想起来今日规矩改了,不必三拜九叩,拱手弯腰行礼即可。

  实在是新鲜。

  打从这一日起,京城的新鲜事儿就没少过。

  先是朝廷各部张贴了招收小吏的布告,不限出身是重点,考试科目有二:算学、律令。

  紧跟着京城最大的书肆便上新了相关的书籍——《算学基础》、《大清律令大全》、《算学三百道》、《律令知识小结》、《小吏招收模拟题》、《小吏真题演练》……

  都是在庄子上所建的那些小学的课本、习题册和试卷,如今改改名字可以直接拿来用。

  除去显赫富贵人家,除去八旗,除去科举取士的读书人,京城认字的青年和少年,大都沸腾起来了,当然尽管布告上未限制性别,众人也都默认了招收的是男性。

  买书、背题、刷题。

  只要认字,便能背诵律令,要看懂《算学基础》也不难,上面的题目由易到难,有例题,有讲解,有习题。

  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而朝堂上,关于公办小学的章程还没有定下来,问题主要出在礼部。

  无论谁上折子,礼部的人都能挑出数条毛病。

  只面向皇室宗亲,被批评阿谀奉承。

  只面向官宦子弟,被批评是第二个国子监,没有建立的意义。

  面向京城百姓,被批评不切实际。

  ……

  总之,怎么样都不行,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来。

  少了一位尚书,又新换了左侍郎的礼部,难得有像这样上下齐心的时候,摆明了车马要将公办小学划到礼部名下。

  等公办小学各项章程都定下来,正式开建的时候再动手摘果子,难度大不说,就算是摘到了,礼部在其中的功劳也不会很大,倒不如从一开始就先下手为强。

  张英既是内阁的大学士,又兼任礼部尚书,在诸多高位官员当中,张英是出了名的性情温和,不争不抢。

  这次举整个礼部之力,非要将公办小学抢到手,也是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这不,工部尚书陈廷敬上奏,先对公办小学进行选址,工部进行施工,朝堂上继续讨论公办小学的具体章程,两不耽误。

  结果话音刚落,就被向来谦和有礼的张英给喷了。

  “章程未定,学生人数、出身尚且不知,陈尚书又何必急着选址施工,建大的浪费,建小了难不成要推倒重建?浪费了国库的钱财,陈尚书倒是不心疼。”

  张英仍旧是那副谦和有礼的样子,只是说出来的话不怎么好听。

  关于此事,从前上折子的都是小喽啰,也一直是由礼部的其他官员出面回怼,这还是张英头一次亲自出面。

  陈廷敬眉头紧皱,也没有想到张英如此不给面子,他工部可没打算和礼部争公办小学,只是诚亲王摆明了要大建,规模必然是小不了的,工部提前施工,也是为了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