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123章

作者:金面佛 标签: 年代文 复仇虐渣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原因很简单,现在城市还没开始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老城区就那一亩三分地,你卖我也卖,大家都卖的后果就是恶性竞争,彼此压价。

  为了所有人都能卖个好价钱,向远方出发吧。

  反正马上就快放寒假了,自己把磁带带回家,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内卖,才不会亏本。

  米瑞克音像店的热潮一直持续了一个礼拜才渐渐恢复正常。正常的标准是它每天的销售额固定在4万到5万之间,差不多是巅峰期的一半。

  刨除前期投入包括装修在内的25,000元,这门生意的利润完全是暴利。多少走私船都拍马莫及。

  周秋萍不敢得意,她还要马不停蹄地进一步优化产品。

  磁带上得贴价格标签了。这事儿真不能耽误。不然结账时,收银员都为难。

  店里的宣传单该更新了。新整理出来的磁带,又增添了不少歌手和乐队的作品,必须得及时反映在传单上。不然大家一时激情过去,音像店会留不住客的。

  还有就是,周秋萍想办本杂志。

  这念头挺疯狂的,她一个满身铜锈味毫无文艺细胞可言的商人竟然想办杂志,而且还是她自己都没啥兴趣的欧美流行音乐杂志。

  但她知道这有市场,因为现在国内纸媒基本上不提欧美音乐,连摇滚都带有禁忌的意思。

  这么多受众,需要渠道来满足他们的渴望。配着打口磁带应运而生的就应该是相关背景的杂志。这样大家才能更方便地欣赏欧美音乐,也能培养更多的听众。

  自从那天晚上和欧小飞谈过话之后,她就一直琢磨这事儿,而且越琢磨,她也觉得此事并非天方夜谭。

  要办一本专门介绍欧美流行音乐的杂志,她目前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个是大量的打口带让撰稿人有源源不断的音乐可以欣赏,他们撰写的稿件也就不是凭空捏造了,具有强烈的实际意义。

  另一个关于欧美乐坛的情况,尽管现在国内媒体很少甚至是基本不报道。但他们并非身处国内就绝对没机会得知外面的情况。

  撰稿人可以听广播呀。

  80年代,大家想学外语,有个重要途径就是听BBC广播。尤其在教材缺乏的年代,很多人都是硬听广播锻炼出的英语。

  BBC广播台肯定有流行音乐介绍,欧美乐坛的情况,撰稿人的情况可以借此知道。

  这么一来,无论歌手乐坛还是歌曲本身,他们都能够了解。

  那一本以介绍普及欧美流行音乐为目的的杂志,为什么不能创造出来呢?

  她找不到说不行的理由。

第126章 办个杂志

  既然硬件软件条件都有了, 周秋萍就开始行动。

  她可以出钱买创刊号,她可以掏钱发稿费,她还能想办法敲定印刷, 她甚至已经想好发行渠道。

  印好的杂志就摆在米瑞克的店面里, 搭配着打口带供顾客食用。

  前期免费,就当是为卖磁带做宣传, 购买磁带的人可以获赠一本。

  等形成气候, 读者变多后,那就可以正式上架卖了。

  但这些后勤工作她能做,具体编杂志的活她却没办法越俎代庖。

  不懂就是不懂,她不可能因为当上了音像店的一把手,就什么都会了。

  这种事,还得找懂行的人。

  周秋萍考虑的第一个人选就是文艺兵何谓。

  对方在文工团搞宣传工作, 而且还负责编辑一本内部杂志, 完全专业对口。更妙的是, 他对欧美流行音乐以及摇滚乐如数家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专业人士。

  由他出头办杂志, 介绍欧美流行乐, 再合适不过了。

  周秋萍过去找人, 开门见山说了来意。

  何谓正在给米瑞克音像店做宣传海报呢,音像店的宣传资料都外包给了他。

  一听周秋萍的设想,他就激动地拍大腿, 竖起大拇指道:“周经理,还是你这个, 干就干大票。咱们在这方面就是一块荒漠, 我只在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和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看到过一点西方音乐的介绍, 还有就是《音像世界》里面提到的三言两语。太少了, 完全不够。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根本得不到任何口粮。倒是一群附庸风雅的家伙在那里上蹦下跳,贻笑大方,也不嫌丢人。”

  周秋萍赶紧打断他的滔滔不绝:“现在让你办这杂志,有什么难处吗?你要提就尽快提,我希望过年前能有一期杂志出来,里面介绍的歌手,米瑞克音像店要有卖。”

  何谓点头,想了想,开始掰手指头:“一个是钱的问题,印刷厂什么的我都能联系到,以印内部杂志的价格搞定不成问题。但还是得有启动资金。另一个就是撰稿人的问题。我这边可以联系些朋友帮忙写稿,你那边如果有合适的人,也得招呼他们投稿。让他们大胆点儿就写自己最喜欢的乐队和歌手。文笔不好没关系,只要有真情实感在,我给他们润色也无所谓。”

  两人商量了一会儿,暂定杂志名称为《欧美乐坛》,朴实简单又直接。稿费为5块到10块钱不等。待到正式发售杂志,再提稿费。至于编辑,以他们现在的情况请全职不现实。兼职编辑可以撰稿挣稿费,除此之外,每个月再拿30块的生活补贴。

  至于杂志编好后,首印数目暂定五千。按照米瑞克现在的出货量,这么多杂志送出去应该不成问题。

  当然,多印也没问题。

  但是,要控制成本啊。每本杂志都是真金白银印出来的。白送的话,即便知道是在打广告,周秋萍也肉疼。

  况且送的太多了,就不稀奇了。

  双方商定后,就各自忙碌。

  距离春节不到三个星期,想要年前把杂志办出来,一个礼拜内就必须得定稿。

  周秋萍给王老师打电话,对方第一反应是拒绝,理由是她不会写文章。

  周秋萍笑了,鼓励她道:“现在放眼全国,听过比你更多欧美音乐的人能有多少?你了解,你知道,你就已经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了。放心大胆地写,你就是觉得写的不好也没关系,我们这边有编辑帮忙润色的。不过动作得快点,能在创刊号上登文章,说出去都有面子呀。”

  王老师不好意思:“那个,杂志印出来能送我一本吗?我不要稿费。”

  周秋萍乐了:“肯定要给你样刊啊,稿费当然也要有。现在我们刚开始,稿费不高。等到以后杂志卖钱了,还会再涨稿费,先在现在的基础上涨一倍。”

  王老师惊讶不已:“那如果登两三篇文章,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了。”

  周秋萍给她画大饼:“何止呀,你要是变成知名乐评人,稿费能一个字一个字的给你算。搞不好一篇文章都等于你几个月的收入了。你英语好,听力好,能听得懂BBC的英文,就不要浪费你的优势。好好听节目记下来,做成欧美乐坛快讯的方式也行。你自己写,也发动你圈子里的朋友写,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热闹。”

  王老师被她鼓动的热血沸腾,到后面也不说自己不行的话了,反而表示她可以试试,尽快将稿件寄过来。

  挂上电话,周秋萍还是不能歇下。

  她盘算了一下自己手上有的钱。

  除却投入到部队贸易公司里钱滚钱的部分外,她自己在宁安县城卖衣服卖电子表卖磁带,加在一起挣的差不多6万块钱。

  她准备在里面抽出1万块用于办杂志。这部分钱,她没打算放在米瑞克音像店的账里。因为她想有自己独立的事业。

  这样等到杂志盈利后,她就不是经理人,而是老板了。

  周秋萍干这事一点儿也不心虚。

  音像店和杂志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尤其前期杂志白送时,完全是她掏钱给音像店打广告。那后期她挣钱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谁能长期靠爱发电啊?

  打定主意后,周秋萍又往海城打电话,她拜托侯晓斌帮自己收听海城电台关于欧美流行音乐介绍节目,不知道这家伙到底有没有放心上。

  这回如果她不上心的话,自己得狠狠敲敲边鼓。

  还想有大笔钞票投入到你们的项目中去吗?还想你们的飞机上天吗?那就得上点心。挣钱的事情,后勤想办法。可也要你们配合呀。

  你自己如果不方便,那也得找人做。

  但凡姐能够天天呆在海城听广播电台,也不会找到你门上去了。

  结果周秋萍打了一肚子腹稿,却没有发挥的机会。侯晓斌不仅听了广播,而且还迅速变成了音乐节目的粉丝。

  太爽了,他太爱迈克尔·杰克逊了,听着整个人都燃烧起来。

  “你有他的磁带吧?一定要给我,余成什么时候来海城?一定要带给我。”

  “有磁带,不过我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去呀?”

  “你问一下他呀。”

  周秋萍哭笑不得:“我上哪问去?我元旦之后就没见过他,我也不知道他去执行什么任务了。一声招呼都没打。”

  侯晓斌呲牙咧嘴,在电话里都一个劲儿的表示嫌弃:“这小子也太不上路子了,哪有这样做事的?起码得跟你说一声。”

  周秋萍莫名其妙:“跟我说什么呀?我又不和他一块儿执行任务。那个,海城电台那边的事就拜托你了。我给你透个底,我打了申请,要在海城建个分店,专门售卖欧美音乐磁带。你要有合适的地点推荐,也说一声。”

  侯晓斌大喜过望:“真的吗?”

  那他可真是老鼠滚进了米油缸。岂不是有听不完的磁带等着他去挑选?

  周秋萍肯定:“当然是真的。其实海城的条件比这边更合适打口磁带传播,群众基础好。”

  挂了电话,她没有立刻离开公用电话亭,而是站在电话机前发了会儿呆。

  之前都没意识到,刚才侯晓斌提及,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她真的已经差不多有10天没见到余成了。

  也不晓得这家伙到底去忙什么了。

  算了算了,大家本来就是因为工作才熟悉起来的朋友。各有各的事情做,挺好。

  吃晚饭时,星星突然间冒出一句:“爸爸。”

  周高氏之前去买拖拉机时,提起家里还没电视机,李工没要她的票,就给她找了一台,当天就拿到了货。

  结果两个小丫头疯了,天天带着家里还没电视机的小伙伴看动画片。刚好电视台在放《巴巴爸爸》,结果星星天天喊爸爸。

  搞得周秋萍都无语了,奶奶跟妈妈摆在她面前呢,就爸爸香吗?

  这部动画片也是,明明讲的是一家人的故事。这名字听上去好像这家里只有爸爸一样,妈妈是摆设啊。

  周高氏瞪了她一眼:“就你话多!”说着,她又突然间叹了口气,“小余同志好长时间没过来了。”

  周秋萍头痛:“行了行了,人家没自己的事啊。现在又不用我跟他天天跑市场。”

  周高氏却入了戏:“我觉得呀,他肯定不像你阿爹,他多喜欢女儿啊,又不嫌弃。”

  现在想想,自己这辈子过得真是窝囊。怎么找了这么个男人?唉,其实也差不多,其他人未必更好。

  周秋萍扶额:“咱们不要再讨论这个问题行了吗?现实点儿,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真的。对了,拖拉机现在怎么样?有没有人租啊?”

  说到挣钱的话题,周高氏可算来了点精神:“租出去了,都做圩埂了。可惜今年情况不好,本来说要修条路的,会用不少拖拉机。莫名其妙的,路就停了。”

  周秋萍解释道:“国家在停基建项目,好控制通货膨胀。等到情况缓下来,还是会加大基础建设的,不然没办法发展,也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工作问题。”

  周高氏突然间冒出一句:“我越想越觉得这事说不清楚。”

  “什么?”

  “就是挑圩,凭什么呀?发洪水了,就淹农村不淹城里吗?那为什么挑圩的活都是老农民干。我们也交三粮四钱的,又不是白用国家的地。越想越觉得亏。修路要我们交钱,办学校也要掏钱。咋城里的路一条接着一条修,学校一个接着一个盖,城里人咋不收摊派款?真是啥都欺负我们老农民。”

  周秋萍快笑死了。

  她上下两辈子,当真头回听阿妈诉说对没生男丁以外的事情表达不满。

  她哪知道周高氏最近正陷入强烈的愤怒情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