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236章

作者:金面佛 标签: 年代文 复仇虐渣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80年代已经有补习班了,师范大学的学生出去当家教还被当成正面典型上报纸宣传。她现在办英语补习班,一点都不突兀。

  别说,真跟周秋萍展望的一样。唐老师自己印了传单,去学校门口分发,只过了一个礼拜,就给自己招了5个学生。更多的人她不肯收,理由是她搞的是小班化教育。学生多了,她忙不过来。

  一个多月教下来,碰上期中考试,她的学生们或多或少进步了。最厉害的那个小孩,愣是从40多分考到了80多分。他做买卖的爹妈差点没当场给唐老师跪下。

  再生父母啊,这才是拯救学渣爹妈的神灵。

  名声打出去之后,唐老师就没再愁过生源。放学后的时间她给学生补习,5个学生下来一个月也有1000块。这是她以前一年的工资。其他时候,她还给自己找了个翻译的活。

  深圳距离香港近,各种海外杂志传进来的机会也多,她专门寻找流行音乐类杂志,然后翻译成中文转给《欧美乐坛》杂志社,获取稿费。

  蚊子再小也是肉,如此林林种种下来,在一起,她每月收入超过了1500。

  这可是1989年,国民年均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数。即便在2021年,我国还有6亿人口月收入不足千元呢,而人均年收入才3万块。

  在电话里,唐老师都感慨自己来晚了深圳,白瞎了这么多机会。

  周秋萍轻言细语:“唐老师太忙了,顾不上家务活,想找个手脚勤快的保姆,包吃包住,一个月开200块工资。”

  周高氏一叠声地念佛,可算放下心来:“这就好。两人互相帮着,也算有个照应。”

  周秋萍没说话。现在是唐老师帮陈嫂子,陈嫂子还远远不到能够反过来帮对方的地步,她还需要快速成长。

  周高氏欣慰完了,又想起了一件事:“你那个杂志怎么样了?”

  “现在主要摆在海城卖。”周秋萍说着笑了起来,“侯晓斌他们还付了广告费呢。”

  “啥?”老太太惊讶了,“这还打广告啊?打啥广告?”

  “现在他们自己弄打口磁带,哪位歌手的磁带多,他们就让杂志介绍哪位歌手。可不得收广告费吗?”

  现在杂志卖的越来越好了,甚至还有人提出了订阅,到时候杂志社直接邮寄给他。周秋萍已经在思考发行渠道,好让杂志被更多人看到。

  其实以她上辈子看娱乐杂志的眼光来瞧,《欧美乐坛》真的好简陋。主要是缺乏照片,很多时候不得不以简笔画和漫画的形式来丰富内容。

  但物以稀为贵,目前国内除此之外,再无专业介绍欧美流行乐坛的杂志。甚至连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都断断续续。所以对于爱好者来说,它的意义简直不亚于《圣经》。

  可见不管什么东西,能恰逢其时地出现,才是最重要的。

  母女俩说了会儿闲话,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睡着了。

  第2天早上,她们还是被老朱的妈给吵醒的。

  这老太婆一大清早就开始大呼小叫,仿佛她嗓门大,理都跟她姓一样。

  她催促着儿子去邮局拍电报,并且放下狠话,一定要休了那个不知廉耻的儿媳妇。她只要她孙子回来。

  周秋萍只遗憾,大清灭亡的时候怎么没把这些人带走呢?自己不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吗?

  可惜朱家老太吼得地动山摇,也是虚张声势。电报拍出去了,电报又传回来了,小陈根本没回娘家。

  而且娘家很愤怒,甚至写了一封信过来要跟老朱算账。因为小陈的弟弟怀疑是朱家害了他姐姐。

  在农村,这种事情并不稀奇。他们村就有两个女人,一个是丈夫出轨,她要离婚,丈夫不同意,然后她被莫名其妙的电死了。另一个也是丈夫出去打工跟人勾搭上了,丈夫要离婚,她不愿意,居然稀里糊涂掉进自家的井里淹死了。

  同一个村的人居然什么动静都没听到,天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

  搞得祝嫂子都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地问周秋萍:“那个,小陈还活着吧?”

  这年头的治安可不好。杀个人拖到郊区埋了,死者真的很可能就这么彻底消失了。

  而且有些凶手还会大张旗鼓的安排找人,找离家出走的妻子。甚至不惜往自己头上扣一顶绿帽子,说妻子是跟人跑了。

  像老朱家,她就觉得有点怪怪的。老朱这么死要面子的人,居然直接嚷嚷出来妻子跑了的事,也不怕丢脸。

  要是没搞鬼,他为什么不说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去了?大家都知道他们婆媳不和夫妻不睦,小陈回娘家长住,也很正常嘛。

  越想越觉得这事儿蹊跷。

  周秋萍摇摇头:“我不知道。不过我想应该不至于,走的又不止小陈一个人,还有孩子呢。虎毒不食子,这好歹也是老朱家的孙子。他们能杀了儿媳妇,可舍不得对孙子下手。”

  “那小孩被送回老家了呢?”

  “他妈还在呢,送回老家,谁带小孩呀?才这点大。”

  祝嫂子可算是略略放下心来了。她又试探着问周秋萍:“那你说小陈去哪了?”

  周秋萍摇头:“这我上哪知道去?我这一天天忙的东奔西跑。你们要不说,我都不知道这件事。”

  祝嫂子在心中暗笑自己疑神疑鬼。可不是嘛,秋萍跟陈嫂子也没多少交情。这种事,外人上哪插手去?

  唉,只求这姑娘运气好点,甭碰上坏人。不管在哪儿,平平安安地过日子的。

  周秋萍朝祝嫂子点点头:“那你忙,我先回家了。”

  祝嫂子赶紧喊住她:“拿点粽子回去,我婆婆包的。包了不少呢,有蜜枣的,有咸肉的,味道还不错。”

  周秋萍笑纳:“那我可占便宜了,白吃白喝。”

  拎了粽子,她转过身,平静地看着前方。法律规定夫妻分居几年离婚?好像是两年吧。多待几年,最好待个10年8年,等到老朱碰上大裁军,失去了军婚身份庇护。

  到时候再离婚,说不定就能成功了。

  她走到楼洞的时候,迎面跑进来三个小孩。

  祝嫂子家的小强跑得最快,一马当先,急得不得了:“快快快,我奶奶包的粽子最好吃了,保证香死你。”

  跟在他后面的是卢小明还有上次给卢小明吃肉包子的女同学。两人都跑得小脸红扑扑,无比激动:“真的好吃吗?”

  “那当然。”小强洋洋得意,“我保准你们没见过这样的粽子,比食堂的可好吃多了。”

  他伸手一指,“就是这样的,怎么样?是不是特别好吃?”

  他奶奶包的粽子样子可不一样了,长长的,像一个直直的牛角。

  女同学认出了周秋萍,高声大喊:“阿姨好!”

  卢小明也满脸快活的笑,大声打招呼:“阿姨好!”

  周秋萍下意识地就想摸他的脑袋,只可惜两只手都捧着粽子呢,只能笑着点头:“你们好啊,你们来找小强玩吗?”

  女同学叽叽喳喳,快活的像一只小鸟:“他说他奶奶包的粽子最好吃,我奶奶的包的包子也很好吃。下次给你们带啊。粉丝包和肉包都很好吃。”

  周秋萍赶紧跟他们道别:“那你们赶紧进去吧,粽子刚出锅呢,趁热吃最好吃。阿姨先回去了。”

  三只小朋友欢欢快快进了屋。

  周秋萍到家没几分钟,才把小龙虾煮上,阿妈也把俩丫头接回来了。

  两只白白胖胖的糯米团子一点也不怕热,到了家就跑到院子里疯玩。

  小强他们也在院子里吃糯米粽子,瞧见两个妹妹,赶紧招呼:“过来过来,一块儿吃,好吃呢。”

  祝嫂子也喊邻居:“算了,秋萍,你们别烧饭了。今天人多热闹,我们干脆一起吃吧。”

  周秋萍痛快答应:“行啊,你等会儿,我把海虾烧好了就过来。”

  江州周边地区人的习惯,过端午节是要吃五红的。

  所谓的五红是指烤鸭、苋菜、鸭蛋、海虾、雄黄酒。

  没错,海虾就是小龙虾。周秋萍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管这种淡水虾叫海虾,但大家都这么叫,也就约定俗成了。

  周高氏也抬脚:“哎呦,我都忘了,没斩烤鸭。我去斩半只烤鸭过来。”

  祝嫂子赶紧喊:“别别别,已经买了。”

  周高氏却已经往外走:“没关系,小孩多,过端午节就得多吃点。”

  鸭蛋早就煮好了,装进五色线编成的兜兜里给孩子带上了。苋菜直接下锅炒一下就好。雄黄酒就算了吧,现在也没人喝这个。

  周秋萍看了一圈,等到阿妈斩了烤鸭回来,她也把海虾盛进碗里。

  “我去食堂打点粥吧,晚上喝点稀饭舒服。”

  主要是她家两个姑娘太小了,就怕到时候吃了粽子不消化。

  周高氏点头,放下烤鸭:“走吧,再给他们买点小笼包什么的,干脆吃热闹点。”

  母女俩拿着小铝锅出门。刚走上林荫道,居然迎头撞见了丁妍往前走。

  看到周家母女,她眼睛珠子古怪地一轮,然后略略抬高下巴,不屑一顾地走了。

  她的身后,不近不远地跟着位女兵。看来卢家人的确不放心她单独行动。

  周秋萍和母亲对视一眼,总觉得丁妍刚才的表情很奇怪。如果没有先前的风波,她们应该和人打声招呼的。

  但现在算了吧。她俩又不是受虐狂,热脸贴她冷屁股?吃饱了撑的。

  两人买了粥,又要了牛肉锅贴和小笼包,看到食堂做了凉拌西红柿和卤干丝,她们也一道买了。

  反正人多,索性吃个痛快。

  没想到等大家上了桌,最受欢迎的居然是周秋萍做的小龙虾。

  祝嫂子连着吃了好几只,一边吃一边感叹:“秋萍啊,你难怪开饭店,你烧个菜真是绝了。”

  以前她还觉得周家成天吃食堂,难得开火,估计水平一般。结果几次吃到她家做的东西才发现,人家那叫深藏不露。就好像大厨,轻易不动手,一动手就是真功夫。

  周秋萍笑道:“哪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就是佐料放的多点而已。”

  本地人吃海虾虽然历史悠久,足有十几年了,但方法却非常简单,不是油爆虾就是跟烧鱼一样红烧,完全没后来风靡全国的十三香。

  她烧小龙虾,肯定也没那么多佐料,但比现在的普遍做法要复杂许多,所以就惊艳了。

  两个丫头不要说,实在太小了,不能放纵。尤其是小星星同学,沾沾味道就好。

  可三位小学生真吃嗨了,一只接着一只,根本停不下嘴,就着粽子和大米粥,吃得可痛快了。

  周秋萍有点担心卢小明:“吃得消吗?”

  她猜测卢家的饮食习惯应该是以清淡为主,可能受不了这么重的味道。

  卢小明吃得不亦乐乎,小脑袋直点:“好吃!”

  祝嫂子开玩笑道:“秋萍啊,你这个可以摆出去卖了,保准卖得好。”

  周秋萍也笑:“这主意好,回头我就加进店里。”

  现在的小龙虾还没身价倍增呢,属于标准的廉价水产品。尤其在农村,无论小龙虾、河蚌还是螺丝,那都是承包鱼塘的人也不管的东西。谁想吃,谁都能去捞。

  到时候小龙虾打出名气来,也可以作为自助餐厅的一道特色菜。

  有口味重的菜下饭,桌上的吃的喝的都消耗的特别快。大家呼呼啦啦,就把一桌子饭菜干得一干二净。

  祝嫂子煮的一锅粽子居然也被消耗光了。因为小强到后面直接拿粽子蘸着小龙虾的汤吃,一点也不肯浪费。

  搞得周秋萍都哭笑不得:“下回阿姨给你多烧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