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仙女人设,纵横诸国 第73章

作者:朱万贯 标签: 穿越重生

  诸萦望着翠绿高耸的树林,以及明媚的骄阳陷入了沉思。

  她不会知道,此时此刻,是另一个国家的消亡。

  有数百载底蕴的宋国,无声的消失在历史中,而它的都城被烽火围绕,只能看见遮天蔽日的灰暗,无数的人投缳自缢、齐齐沉于水中,他们以性命祭奠自己的国家。

  当陈军进入都城内时,见到的便是这样震撼的场面。

  哪怕陈国的将士们久经沙场,也极少见到这样的一幕。说到底,他们也不是没干过吞并一个诸侯国,使其彻底覆灭的事,但那些诸侯国大抵只是小诸侯国,没有这样宏伟的信念。

  大多是攻破小国的都城,俘获原先的贵族宗室,使多数人沦为奴隶。

  至于那些强劲的国家,可以逐步蚕食,却很难真正的覆灭,因为彼此间利益权衡。

  而宋国,却仿佛是几大诸侯国心照不宣的一件事。

  在所有人的默许下,绵延数百年的宋国,覆灭了。

  它的覆灭,并没能带来短暂的平静,而是直接令所有的诸侯国陷入交战的状态,彼此攻伐,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更为庞大且残忍。

  这些国家,也不再讲究什么师出有名,战争只为了吞并其他国家的土地。

  宋国的灭亡,似乎带走了这个时代最后的礼义廉耻。

  值得庆幸的是,陈王虽然迁怒于宋国,但并未对宋王有所为难,他甚至有些钦佩宋王,一个能在泥沼中延缓宋国衰亡的君主。

  最为难得的是,宋王訾玢不像前几任宋王一般,一心只顾苟且偷安,懦弱无能,在所谓的天子名号下蜷缩。

  然而甚为可惜,宋王接手的宋国太过残败了,其他的诸侯国也未能给予宋王足够的时间。

  面对这样生时仁义,死时气节的人,不论时为了私心,还是为了不落人口舌,陈王都必须好好的将宋王的尸首下葬。

  好在历任宋王登位之后,都会修葺自己死后的陵寝,訾玢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作为一位尚且年轻的君主,宋王的陵寝只修了一半。但陈王并不可能耗费大量的钱币,位宋王将陵寝修好。

  哪怕陈王再赏识宋王也不可能。

  所以陈王命人仓促的将原本的陵寝修葺了一番,便命人将宋王的尸首下葬。

  再安葬宋王的时候,陈王还是给了宋王应有的体面,棺椁玉器,一应俱全,虽然本就是从宋国的土地上搜刮的。

  毫无疑问,为宋王收敛尸首的人,发现了宋王藏在袖中木梳,这几乎是他一身威严、合乎礼仪的衣裳与配饰中,唯一的异数了。

  出于谨慎,这把木梳被不断呈上,直至到了陈王的面前。

  陈王四十许的年纪,正值盛年与暮年之间,但行事豪迈威武,很有国君的气度。

  他收到底下人呈上来的木梳,丝毫不觉得有异,反而同其他臣子调侃起故去的宋王。

  “世人皆知宋王一生未有姬妾,寡人还道是否有甚难言之隐,原来是有痴慕的女子。

  哈哈哈哈,也不知是何等人物,才引得堂堂宋王终生不娶?”

  陈王对左右侍候的人笑言之后,倒也不曾为难,而是命人将木梳置于宋王的棺椁之内,也好全了宋王的一番痴心。

  但心有大业的陈王,对于这样的儿女情长,向来是鄙夷的,正如同他对自己的亲生儿子成雎,也一向苛求。

  甚至不惜立下阮延君这个靶子,处处逼迫成雎,成雎伴读被陷害而死,更是在陈王的默许之下。

  若不是因为陈王,谁又敢真的对身为嫡长公子的成雎下手呢?

  陈王一口饮尽青铜爵中的美酒,像是想起了什么,顺口朝侍候的寺人问了句,“还未寻到成雎的下落吗?”

  寺人听到陈王的花,忍不住将腰弯到了最低,小心翼翼地回答,“回王上,未曾寻到成雎公子的下落。”

  陈王有些心烦的挥了挥手,示意寺人不必再说。

  他当初是为了历练成雎,未能料到,成雎竟然资源被驱逐出母国,甚至在后来不见踪迹,任凭他排除多少人,也得不到回应。

  陈王又怎能料到,成雎会在因缘际会之下,被神女救下,又被桓珩重用,并改了名字。

  然而,很快陈王就不必因此而烦心了。

  不是因为陈王找到了成雎,而是因为他有了更烦心之事。

  或许世间真的有公道,这些时日来,为了抵抗陈国的军队,宋国死伤无数,虽然他们最终进入了都城,也搬走了宋国传承数百年,代表身份的礼器九鼎,但在陈国人趾高气昂之时,瘟疫无声的从陈国军队开始蔓延。

  慢慢的,便连陈国的国内,都开始盛行瘟疫,家家挂起了白帆,就如同不久前的宋国那样。

第115章

  瘟疫使原本强大的军队,变得不堪一击。

  或者说,太过突然了,等到他们发现时,已经波及了太多人,纵使陈王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与豪迈,但也无法挽救。

  陈国的将士们,倒也不是顷刻间就死去,但大多受高热折磨,上吐下泻,军营中无声的笼罩着病秽污浊之气。

  即便陈王能迅速的找到治愈瘟疫的医者与药草,将受病的人及时分离,陈国的元气大伤,也成了既定的事实。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流言在诸侯国间流传。

  毕竟宋国是承天命的天子国,陈王不顾礼义道德,使宋国覆灭,难保不是天地鬼神降下的惩罚。

  虽然如今诸萦神女不在,但天道自然运行,诸天鬼神在上,应有的惩罚自然不会消去。

  流言中,瘟疫并非最严重的惩罚,甚至只是一个开始。陈国会渐渐陷入内乱,此后分崩离析,陈国将以自己的覆灭来偿还攻破宋国的恶行。

  要知晓,这天下的诸侯,尽皆是宋国分封的,他们的土地封邑,也尽皆使宋国赐予的。

  可他们不敬也就罢了,甚至对曾经赋予他们一切的宋国下手,天地伦常,古来礼数,皆不相符。他们违背了最起码的礼义。

  时人信奉鬼神,即便礼乐崩坏,但还保有最起码的敬畏。

  这般说辞,很快就在诸侯国间流传起来,并且愈演愈烈。

  一时间,本就因为瘟疫而感到慌乱的陈国人,更是惧怕,整个陈国境内皆是人心惶惶。

  其实,世间本没有鬼神,但陈国的确有些自作自受的滋味。

  当日宋国王畿被破,不少人选择沉入水中,与宋国共存亡,就连王畿中的水井,也大多有尸体。

  更莫论那些被陈军杀死的贵族与庶民们,天气炎热,腐烂的尸体清理并不及时,加上漂浮在水中的大量尸首,很快就滋生起了病菌,再被陈国将士饮下,瘟疫自然就蔓延开来。

  说到底,也是陈国自食恶果罢了。

  但对于其他的诸侯国而言,却是极大的好事。

  站在礼法上,天然压制他们的宋国亡了,最为强盛的陈国也因为灭了宋国而遭到反噬,元气大伤,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庆幸吗?

  剩下的几大诸侯国,几乎是相差无几,也意味着,谁都有可能问鼎天下,由他们夺得九鼎,立下另一个堪比曾经的宋王室的辉煌。

  因为这些缘故,杀伐四起,民不聊生。

  就连不在腹地的卫国也不免卷了进去。

  几番逐鹿,终究是有国家覆灭,有国家成为胜者,日益强大。

  这样混乱的情形整整持续了三年,衰弱覆灭、逐渐兴起,所有的诸侯国都是烽烟四起,不见安宁。

  就连原先带弟子们周游诸国的廉思先生,也难免受到波及,除了沿途的战乱,四起的残兵与强盗,便连原先对他们多加礼遇的各国君主,也无暇顾及他们。

  他们一路而行,所见无不是满目苍夷,再难如先前一般,找到清幽宁静的净土,繁华不受纷扰的城池。

  卫国就是在这样纷乱的世道下崭露头角,和其他诸侯国的连年征战不同,卫国在诸萦尚在的时候,便不断地囤积钱粮,因为诸萦授予的许多安顿民生之法,所以卫国的庶民们大多手中有私田,卫国的赋税也颇多。

  初时或许不觉,但时间长了,优势就渐渐显露。

  更何况,卫国还有诸萦留下的许多书籍,里面记载了不少关于盐、糖等利于民生的生产之法。

  桓珩并非粗鄙陋见之人,他很快就命人将这些逐步实施,并将造出来的东西运往各国。

  莫看后来天下大乱,征战四起,但贵族宗室们的奢靡,只会随着局势的混乱,而愈加过分。

  越是到了亡国的时候,他们才愈要耽于享乐,或许也是一种绝望之下的放纵。

  这些使卫国富庶,而诸萦授予卫国的炼铁之术,则令卫国的将士拥有远胜于其他诸侯国的兵器,坚硬、锋利,或许并不能使其有决胜的优势,但确实更胜一筹。

  更何况,桓珩虽身为公子,但早年在边境戍守,对军营之事,知之甚深,他从不使将士们缺少军粮。最重要的是桓珩颁布的变法,在变法后,从军可以让庶民们拥有丰厚的奖赏,被授予土地,甚至能因功封爵。

  就连原本出身微贱的奴隶、匠人,也能凭借军功,摆脱卑贱的出身。

  卫国因为变法而取得了大量等待垦种的田地,又因为原先贵族们的反抗,而空置出了不少职位。从军几乎成了底层人向上爬的唯一途径。

  对于这些出身贫苦卑贱的人而言,他们不怕爬出泥沼的困难,唯一惧怕的是根本就没有这个机会。

  在桓珩的一系列举措下,卫国的军队勇猛而不畏死,他们本就因为与蛮夷接壤而民风凶悍,又不断和外族通婚,体型更加高大。

  加上精良兵器,还有后来盛行在卫国军中一种药,可以治愈因伤口流脓而引起的高热,对于战场伤的将士无异于救命良药。

  相传,此药也是诸萦神女在时,传予卫国的。

  之事这药用起来颇为繁复,需要先行试用,似乎有的人天生不耐此药,若是用之,便与性命有碍。

  当然,此仅为其一。

  神女当年亲自传下的药方并不仅止于此,她还传下了不少医术,并命如今的卫国国君,也就是从前的公子桓珩,将医术供天下人瞻仰,凡是前来卫国的医者,皆可观阅,并互相钻研。

  正是因此,卫国的医道大兴。

  人们虽然因为诸萦神女降世的缘故,对鬼神敬畏之心从不曾减去,但他们发现,鬼神尊贵,却未必会回应他们,但医者们却是触之可及,能将病症治愈的。

  原先人们不够开化,盲目相信鬼神,自然也有医道不兴,医者们的医术好坏参半的缘故,有的医者,虽被称作医者,但终其一生,或许只会一两道治病的方子。

  而像和连这样名满诸国的医者,自然也有,但着实太少了。

  幸而有诸萦,她无私的将医术赐下,供天下医者瞻仰钻研。

  医术深厚的医者们,感念神女的恩德,并不如从前一般,将苦心钻研的医术藏于心中,非血亲不传,而是开始招揽有天赋毅力的弟子,传授医术。

  正是因为受了诸萦的感召,所以天下之大,凡是学医之人,拜师之日,必要向诸萦的神像叩拜,以此言明其心志,并立下仁心救人。

  诸萦也是在回到卫国许久之后,才偶然得知自己竟然地位如此崇高,不但影响了普通的庶民,甚至成了医者、铁匠、学子等许多人,入门那日,必须要叩拜敬仰的神明。

  此时的诸萦自然是不知的,但她为卫国带来的变化,也使得卫国在纷争中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位。

  自然,桓珩作为国君,本身就有治理天下的大才。

  治军严明、御下自有一套手腕,将权衡之术玩弄的极好。最为紧要的是,他从微末而起,又曾动手清理旧贵,如今能占据高位的人,几乎都是桓珩一手提拔上来的。

  桓珩生性淡漠,从不乏为王的威严,这些人,不论年迈,还是正值盛年,都被他治得服服帖帖,哪怕在外是敢于屠城的猛将,遇到桓珩之后,也会因桓珩的一个眼神而心生忐忑。

  又过了两年,原先大大小小诸侯国林立的局面已然消失。

  那些小国,自然是在大国们博弈之时,被一一吞并,就连原先的大国,也所剩无几。